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6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针对大陆购自俄罗斯的SS…N…22超音速导弹威胁,台湾也自行研制了一型超音速雄风III反舰导弹;为台军机密军事科研计划“雄评计划”的核心部分。研制工作从1996年开始,在1998年进行了试验弹的首次试飞,1999年,“雄风”III完成了“超音速自由飞行、巡航后俯冲、模拟攻舰低…高…低弹道飞行、超低空掠海飞行”等多项试验飞行。2000年生产出6枚原型弹供测试。在 2001年4月举行的汉光17号军事演习中,于屏东县满州乡的九鹏导弹试射场对该弹进行了首次实战试射。如果一切进展顺利,“雄风3型”导弹将于2004年至2005年正式编入台军实战部队,预计将装配在台军成功级驱逐舰、拉菲特护卫舰或者即将购入的基德级驱逐舰之上。导弹采用垂直发射技术以及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的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5马赫,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台湾导弹历史之最的“300公里” 之遥。“雄风”III导弹制导方式目前仍未公开,但依据工程技术上的继承性,可初步判断它将沿用“雄风”II导弹引进核心部件进行技术开发的研制方式,并可能将“雄风”II原有的主动雷达寻的/热成像寻的复合制导系统进行适当优化后运用于新导弹系统。“雄3”导弹的研制成功,被台军看作是继“天弓2型”导弹、“雄风2型” 导弹之后,在自制武器发展上的又一项“重大突破”。台湾目前正准备在该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一型远程地对地导弹,以增强其“决战境外”和“先发制人”的作战能力。 
天剑空空导弹系列
该导弹是台湾仿照美国“响尾蛇”导弹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机载近距空空导弹,分天剑I/II/ IIA型,主要装备于台湾自制的IDF经国号战斗机。“天剑Ⅰ”型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 1987年研制成功。弹长2。84米,弹径127毫米,翼展609毫米,射程18千米,飞行速度2。5马赫。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三角舵面的前翼操纵、尾翼稳定控制的方式,被动红外寻的制导,导引头采用制冷锑化铟元件,可全向攻击,战斗部为环形杀伤式,由激光近炸引信起爆。性能接近美制AIM…9L“响尾蛇”导弹,共生产了300枚左右。 
在天剑I导弹的基础上,台湾还发展了一种近程车载防空导弹发射系统,代号“捷羚”。采用 4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发射器装在美制“悍马”越野车上,车长5。8米,宽2。2米,高3。2米,重 4600公斤,外形与美国的小懈树导弹系统类似,但发射塔上没有射手位置,估计是采用遥控方式发射。“捷羚”系统具有一定的“敌我”识别、电子反反制及红外线反反制能力,并可于夜间作战。在其4联装发射塔左侧装有1具前视红外线侦测仪,配合雷达和热成像仪,可在夜间或能见度较差的环境下瞄准目标,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敌电子干扰能力。系统内配置的无线区域网络数据通讯系统,则可使战管雷达统一指派目标,以提高区域整体防守率,避免重复攻击或造成防守漏洞。台军认为,与同类型系统如美制“复仇者”导弹系统相比,“捷羚”具有目标侦搜能力强、杀伤率高及价格低廉等优点,其卫星定位,特别是系统装置小型射控雷达,可以较早侦获目标,以提早将敌机击落,减少地面损失。此外,其电子战性能可随情报资讯更换参数而提升,且后勤补给及维修速度比外购武器快速。 战时系统以雷达、热成像仪及光学瞄准等方式进行制导,具有抗电子和红外干扰的能力,将用于取代小懈树防空系统,还有可成能为装“康定”级护卫舰上的防空武器。但由于已经引进了美制“复仇者”系统,所以台湾陆军不太可能采购这型装备。但台湾空军对该系统却很感兴趣,已决定采购一个营套的“捷羚”防空系统。估计“捷羚”系统量产后,在导弹部署上,将以进口的“复仇者”导弹系统部署在外岛前沿,“捷羚”系统则主要部署在机场附近,担负低空防卫,未来也可能部署到台北附近,担任打击巡航导弹的任务。目前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正在以天剑II导弹为基础研制一种型的低空导弹防御系统,以有效扩展和增强区域防空能力。 
天剑II空空导弹是在美国技术支持下台湾自行研制的,类似美国“AIM…120”,1994年定型,1995年服役。弹长3。6米,弹径203毫米,翼展750毫米,射程30…70千米,飞行速度4马赫,重量190千克。弹重185公斤,直径19厘米,弹长3。59米,主要用于装备台湾空军的IDF“经国”号战斗机。它的设计以美国空军的AIM…7M“麻雀”导弹为蓝本,具有仰射及俯射的功能,对于在战机上方与下方的目标,均可进行攻击,。 
“天剑Ⅱ”型空空导弹目前已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首批40枚已交付,现正在生产经过局部修改的第二批40枚导弹,预计总共将生产400枚以上。目前IDF战斗机所装备的“天剑Ⅱ”型空空导弹的最大有效射程已由原来的74。1公里提高到92。6公里。此外,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目前还在进行“天剑Ⅱ”弹的舰射型/陆射型及反辐射型的研制工作,舰射型/陆射型将可能采用燃气舵式推力矢量控制系统,将装备台湾的8艘“诺克斯”级护卫舰以及其它防空能力稍差的护卫舰上。目前台湾正在修改这些舰的作战系统,使之能和“天剑Ⅱ”导弹相匹配。 
目前,“天剑Ⅱ”导弹的改进型“天剑ⅡA”反辐射空空导弹已经研制成功,但尚未进行试射。导弹的外型和“天剑II”差不多,配备新的寻的器、制导设备和雷达加红外的复式导引头。“天剑Ⅱ”反辐射导弹的原型弹能够在锁定电波频道后稳定循电波来源俯冲攻击,并依敌方防空雷达所发射的雷达波,循迹追踪雷达所在的位置,摧毁目标。台军方人士称,台研制的反辐射导弹,是效法美军60年代将AIM…7“麻雀”导弹改装成AGM…45型“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的经验,只不过台所研发的“寻标器”较美方的水准高,性能甚至直逼美军现役的AGM…88型HARM系列高速反辐射导弹,而由于反辐射导弹具备强烈的主动攻击性,即使美方不售台AGM…88型高速反辐射导弹,台军未来也会拥有自制的反辐射导弹武器。 该导弹一旦投产,将装备于“经国号”战斗机上,一架飞机能挂载4枚“天剑IIA”导弹,以执行海面电子压制任务。 
雷霆2000(RT…2000)型多管火箭炮
雷霆2000(RT…2000)型多管火箭炮系统是台湾中山科学院研制的新型炮兵火力系统,于 1994年底完成系统和主体工程等设计,在1997年的台北航空展上首次对外公开展出。主要用于取代工蜂火箭炮系统,执行反登陆火力压制的任务。包括发射架底盘、模块化火箭系统、导航系统和射击指挥系统。底盘上装有惯性导航系统、数字化/语音通信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设备。 
该系统以美国M270火箭炮为参照,取消了固定发射管,发射箱兼做贮存、运输箱。采用M9778 &;#215;8轮式底盘载重车装载,全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和机动性好的特点,战时还能保证统一的维修保养等后勤工作。 
目前该炮配备了MK45、MK30MK15三种不同口径和射程的火箭弹,可覆盖7~45公里距离上的目标。战斗部是针对反登陆作战的目标特性而设计的,一种是破甲/杀伤两用子母弹战斗部,主要用于打击武器装备等装甲目标并能杀伤人员;一种是预制破片高爆战斗部,主要用于杀伤人员等软目标。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表示以后还可根据需要开发反装甲战斗部、布雷战斗部和智能型战斗部。在雷霆2000使用的3 种火箭弹中,尤以MKl5最小。弹径117 毫米,长2。2 米,重42。6公斤,改良自现装备的工蜂六型火箭,但原来的碰炸引信改为定时或空炸引信,弹头也改为钢珠高爆弹,最大射程l5公里。MKl5的发射箱为20联装,每辆发射车可带3个弹箱,共60枚火箭弹。 MK30型火箭的弹径比MK15大,射程增至30公里,引信与MKl5相同,但除钢珠弹外,还配备了双用途杀伤弹头,既可用于杀伤人员,也能用来打击轻装甲目标。MK30的发射箱为9 联装,每车可载3 具,共27枚火箭弹,除了高爆战斗部外,它还配有装电子时间引信的破甲/杀伤两用子母弹战斗部。最大的MK45型火箭弹,射程达45公里,引信也与MK15相同,但配有更大的弹头。MK45的发射箱为6 联装,每车可载2 具,共12枚火箭弹,内装8毫米直径钢珠25000和18300颗 MKl5钢珠弹内装直径6。4毫米钢珠6400颗。三种弹在抗登陆作战中,分别用于打击登陆一方的换乘区泛水区和水际滩头目标,火力密度与乙方岸滩距离成反比,能够由远至近形成由疏而密的火力。雷霆2000型火箭发射系统可左、右旋转l20 度,发射车装有高精度定位/定向系统、数据/语音无线电通信装备和火控计算机,可进行全天候射击指挥、控制,并配备电动发射架微调装置,能自动调整发射架方位,使设计圆概率命中误差达到l%。 该火箭系统同时还拥有自主进行补给和检查维修能力。1个“雷霆”2000火箭营(编制24辆发射车)所需的人力,只有炮兵营的1/40,辎重需求则只有1/20,而1辆发射车的瞬间火力,却约等于1。 67个炮兵营,算得上本小利大。 
雷霆2000多管火箭发射系统,应该说是近年来台湾自行研制装备中性能较高的一型大型装备,也是“中山科学研究院”极力推销的产品之一。但在2002年进行的满载发射试验时,却发生 FRP弹箱因为不耐热而起火燃烧的事件,不免让人啼笑皆非。 
“天兵”系统
台湾的“天兵”系统是其防空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包括双管瑞典研制的GDF—004 型35毫米牵引式火炮(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防空火炮)以及美制4联装“麻雀”地空导弹发射装置及火控雷达系统。其特点是火力密集、反应快、弹速快、威力大、歼毁概率较高。但低空性能一般,在一定强度的电子干扰下,低空制导、引爆等还有待改进。其中火炮射高4000米,导弹射程18公里,作战高度4公里。GDF—004 型的高低瞄速 60 度/秒,方向瞄速120 度/秒,高低瞄加速 120 度/秒,方向瞄加速 180 度/秒。指挥控制系统和数字计算机取代了模拟计算机,用可编程序的逻辑装置代替了固定式逻辑装置,增设了微处理自动检测装置,可靠性增强,系统反应时间小于 6 秒。台湾中科院研制还为该系统特别仿制了一型的MPQ78 型火控雷达,它与“天兵”雷达一样,由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及光电跟踪系统组成,可搜索、跟踪中/低空飞机,距离精度为10米,具有多种抗干扰能力,能够结合35毫米或40毫米高炮及“天剑”I 型导弹形成野战防空系统。目前,台空军已在3个高炮营装备了24个“天兵”系统,每个系统由2 门双35毫米高炮、2部四联装“麻雀”导弹发射架和1辆搜索、追踪雷达车组成,每连装备2套系统。主要担负台湾机场、港口、雷达阵地、导弹连和指挥机关的防空警卫任务。 
在当年“汉光13”演习中曾公开亮相过联勤总部研制的2 门新型155毫米榴弹炮的原型炮,编号分别为XT86和XT86Al。 l55毫米榴炮是台湾炮兵的火力骨干,台军现装备主要是美制M109 型l55 毫米自行火炮和编号为65式的l55 毫米牵引榴炮。XT86就是65式的改进型,将炮管长度由原来的23倍口径换为6 米长的39倍口径,并加大了发射药室容量,可容纳更多的发射药以增大射程。XT86型l55 毫米榴炮全长10米,火炮全重7300公斤,发射普通榴弹时最大射程18。 1公里,使用增程弹时最大射程30公里。仅从射程来看,尚未达到顶级水平。XT86榴炮的另一项改进是缩短了反应时间,火炮尾架上加装了液压助力装置和辅助轮,火炮放列时间减为3 分钟,炮班人数也由11人减为7 人。另一门XT86Al型155 毫米榴炮,则是XT86的改进型。火炮加装了国际流行的液压辅助动力系统,使火炮可作360 度旋转,炮班人数也减为4 人。火炮长度则减为7 米,全重10400 公斤,最大射程与XT86相同。 
“昆吾”反坦克导弹
“昆吾”反坦克导弹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以前苏联9M14型反坦克导弹(又名AT…3)为蓝本自行研制的,其重量、尺寸、外形均接近AT…3,首次露路面是在台湾1979年的阅兵式中。 
导弹长880毫米,弹径119毫米,弹重11。3公斤,初始速度120米/秒,有效射程500~3000 米。破甲厚度400~500毫米,战斗部重2。72公斤,采用2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为光学跟踪或手控有线指令。系统由导弹、控制设备和发射装备组成,采取裸弹发射方式,采用锥形弹头,前端有风帽。弹体上有一组大面积弹翼,位于弹体底部,翼面前缘后掠角有变化,先大后小,外缘与弹体轴线平行,后缘翼根部有切角。该武器系统主要安装在M151型吉普车上,采用4联装发射器组,车上载有8枚导弹。亦可由步兵从地面发射,还可从直升机上发射,如OH…58、AH… 1W等。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台湾一共制造了约10000枚该导弹。但由于“昆吾”系统属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所以命中精度较低,故障率高,对射手的技能要求较高,训练难度较大,就目前而言,其战术与技术水平已经相当落后,正逐步被“标枪”反坦克导弹所取代。现在只有台湾的机械化部队的反装甲连装备有12部该导弹发射车。 
“天戟”地地导弹
2003年9月25日,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在台军屏东九鹏湾导弹试验基地,首度秘密试射了其自行研制的中程导弹。据称,该导弹射程达到600公里至900公里,可以涵盖香港、上海及大陆东南沿海主要经济区域。 
试射一开始,导弹整体成功点火升空。谁知过了几十秒钟,当导弹上升至1。8万米高空,成功实施助推器脱离之后,导弹主体携带的“擎天”冲压引擎却没能如期点燃,使导弹失去了动力。眼看导弹像断了线的风筝,一头扎入了海中,台军技术人员的心情顿时跌到了谷底。到场观摩的多名台军将领一言不发,愤然离去。 
几十年来,台军为了研制自己的中程导弹,可谓是挖空心思,不遗余力。由于目前尚未能拦截大陆地地导弹的防空武器系统,所以最好的防御就是事先进攻,而这中程地地导弹无疑又是最好的选择。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共提出/研制了4种地地导弹方案,分别是“青蜂计划”、 “天马计划”、“逖靖计划”以及“天戟计划”。 
“青蜂计划”是“中山科学研究院”从1976年开始研制地地导弹的计划代号。该型导弹是台湾利用以色列提供的美国“长矛”导弹技术自行开发的一种地地战术导弹,性能落后,早已被美军淘汰。该系统于1979年完成设计,1981年台湾“辛亥双十庆典”活动时首度亮相。弹长6米,弹径0。6米,翼展1。625米,全重2549公斤,弹头重450公斤,发射重量1500公斤,最大射程130 公里,有效射程60公里。最大速度0。9马赫,制导方式为惯性和主动雷达,弹头为常规高爆单弹头,只配备一种400千克重的高爆战斗部,对有防护的目标毁伤效果较差,命中精度约150…300 米。发射方式固定阵地发射,间隔时间为半小时,底盘由M113装甲输送车改装而成。“青蜂”导弹以营为单位配备到台陆军军属炮兵部队,每个营下属2个—3个导弹连。每个连配备若干部发射架,每部发射架配备2枚—3枚导弹。虽说该射程只有短短1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