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5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8年10月29日,写出《关于现在紧急动员中军区的建设工作》、《我们在抗战中的军队建设》 
1942年是刘伯承致力学业,在著述上获得大丰收的一年。他连续写出了《在太行军区民兵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武装工作队初次出动到敌占区的指示》、《太行军区二月反“扫荡”的军事经验教训》、《关于二月反“扫荡”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怎样把政治攻势变为物质的力量》、《太行军区夏季反“扫荡”的军事总结》、《关于配合晋察冀反“扫荡”和太行区本身反“扫荡”的准备问题》、《在人民武装干部测验大会上的讲话》、们合同战术)译版序言》等等。与此同时,刘伯承还亲自校译了《合同战术》(上部),翻译了苏军的《军队建设》(内务条令),主持了增修《步兵战术概则》一书的工作。 
43年制定《关于武装工作队的几项决定》《敌后抗战的战术问题》《武功队在敌后活动的战术问题》 
44年《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现状报告》等等 
在多年的反在反“扫荡”作战中,刘伯承提出了“利害变换线”思想,这是他制服日寇作战的要诀和精华之一。(原理及应用可参看【中国元帅刘伯承】,利用搜索工具可以在网上找到) 
刘伯承的这些论著和译作,根据抗日战争的最新实践,阐述了抗日游击战的特点和规律,指导我军的作战。这些著作和译作的内容,比之刘伯承在上地革命时期关于游击战的著作和译作,不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这些著述与毛泽东同期的关于人民革命战争的论著一样,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起了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14、根据抗日战争特点,及时调整战略 
第一阶段出师几战胜利后,刘帅在1937年11月的石拐会议上部署129师化整为零,分散开拓太行山根据地,1938年4月成立晋冀豫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兵出平原扩大根据地,根据形势,忽聚忽分,将对日作战同发展根据地有机结合,建立发展根据地的工作这是持久战的关键所在,是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以及日后同争天下的基础。40年就日军的“囚笼政策”提出“交通斗争”策略,并根据形势发展提出“敌进我进”战略,组织和派遣大批武装工作队,小部队向敌后挺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彻底扭转主要依托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的被动局面。进入抗日战争后期,对全军进行整风,加强部队的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新的斗争做积极准备!! 
15、解放战争,初战告捷。 
上党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歼灭敌军3。5万人,更重要的1是初战胜利,振奋了全军,2是为和谈赢得了有利条件,掩护了我军在各战区的战略展开。3是率先实现了晋冀鲁豫部队由游击战到正规战的转变。(当时我军作战条件很差,全部参战部队只有3。1万,老战士最多只有5发子弹,新战士很多都还是大刀长矛,参战主队一共只有6门山炮,刘帅在下战役决心时也是基于这几点) 
16、第二仗邯郸战役阻敌北进 
邯郸战役也是关系战略的一次战役,邯郸战役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消灭几个敌人,而是制止和迟滞华北军队北上集结,不让他们及早投入东北战场。刘帅是在上党战役前8月29日给军委的电报中就提出在上党战役结束后“拟将太行、冀南主力转向平汉线。。。 。。。相机夺取新乡火迎击将军北上部队”,这种一环扣一环的作战,充分体现了刘帅胸怀全局的战略观念。 
17、存人失地,地仍可得;存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 
一种深奥的军事理论,就是这样被刘帅诠释得如此通俗,这是刘帅在1946年8月接受新华社著名记者朱穆之,李普时指出的!!这句话如今已成经典,然而当时连蒋介石这样的大家也都不明白! 
18、击碎哑铃柄 
47年蒋军实施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刘帅一眼中的,形象称敌军这是“哑铃战略”,两头粗,中间细,刘帅称只要打断哑铃柄,两边的铊子就不中用了,刘帅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敏锐发现的战略反攻的契机,果断发动豫北反攻,并取得重大战果歼敌4万,从而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当机立断提前千里跃进大别山 
豫北反攻后,刘帅又发起了鲁西南战役,歼敌约6万人,但自身伤亡1。3万,炮弹消耗殆尽,俘虏需要时间教育才能补充,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邓致电****,休整半个月,积极做南进准备,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第二天毛泽东复电,同意刘邓第一步计划,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但情况变化很快,蒋暂缓了向山东的进攻,集大军约30个旅于鲁西南,与刘邓决战,同时黄河水猛涨,蒋军扬言水淹刘邓,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邓力排众议决定提前跃进大别山,刘帅特别强调“达成战略上的突然性,先敌在大别山开展”。 
20、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是刘帅千里进军向部队提出的口号。这也是军事上的至理名言,这句话对一个部队的影响,恐怕绝不是短暂的,这就象历史上的经典“破釜沉舟”一样成为留给我国军事的宝贵精神财富。 
21、大别山战略展开3回合 
刘邓挺进大别山,并非是像有的人理解的仅仅分散敌军兵力了事。刘邓到达大别山后,认真分析形势,对大别山斗争进行了战略部署: 
1、“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义无反顾,全力重建大别山根据地”:1个月内解放县城23座,歼灭敌人正规军6000人,建立17个县政权。 
2、运动歼敌,巩固根据地:运动调动敌军,扑捉战机,高山铺一战,歼灭敌军13000人,巩固了新建的根据地。 
3、内外线发展,巩固和扩大根地:内线依托大别山,积极歼敌,巩固根据地;外线向桐柏和江汉战略展开,开创新的根据地。内外线互相配合牵制打击敌军,粉碎了敌军的合围与清剿。 
通过这三个回合,刘邓在大别山,站稳了脚,扎下了根,实现了毛泽东设想的最好一种结果,为逐鹿中原打下了良好基础。 
22、逐鹿中原 
将军对大别山清剿失败后,采取重点防御策略,在中原地区集中了34个整编师分布于津浦,平汉,陇海沿线,依托铁路机动和解放军对抗,刘帅针对蒋军的战略部署,以一个战略家的敏锐眼光指出“蒋介石将死在这个十字架上”预言的主力将在这里被歼灭,刘帅多次部属说“古人说‘中原逐鹿’,现在这里就是逐鹿场” 
23、经略中原三部曲 
1、控制汉水中断,使豫西与桐柏连成一片,成为我军向西,向东,向南进攻的基地。为此举行了皖西和皖东战役,其中皖西战役被****军委表彰为运动战的模范战例 
2、刘帅提出“依托三山,逐鹿中原,有可能把长江、淮河、黄河、汉水变成我军的内河,实现中原作战的构想。”为实现此战略构想,刘帅经周密分析兵出襄阳。襄樊战役既是刘伯承钳形合围攻势的杰作,也标志着逐鹿中原第二阶段的结束。 
3、创造有利决战态势。由于中原地区的人民武装力量已经控制了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的苏鲁豫皖地区、大别山地区,以及平汉路上的郑州以及往西的洛阳、南阳、襄樊、荆州等地区。蒋介石军队的两条战略交通要道,陇海路的潼关一徐州线,平汉路的郑州一武汉线,已经被解放军斩断成若干段,基本处于瘫痪的状态。北线济南战役后,粟裕提出淮海作战计划,中原局刘帅等分析后致电军委“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为了给华野创造有利战机,刘帅通过一系列漂亮动作,调虎进山,将张淦,黄维一个引向大洪山,一个引向伏牛山,使其远离交通线,迟滞其加入淮海。 
24、淮海战役承前其后的关键 
在华野围歼黄伯韬的同时,刘伯承的目光早就盯在徐蚌线。1948年11月3日,刘伯承在豫西召集的干部会上就指出,蒋介石以重兵守徐州,他唯一的补给线是津浦线,很怕被我截断,所以他命令孙元良兵团到宿县。我们应首先截断徐州、宿县之间的铁路线,造成隔断孙元良兵团、会攻徐州的态势。他还说,如果我军攻占宿县,斩断敌人中枢,会有极大的收效。它不仅可以吸引孙元良兵团北援,便于我军在运动中给予歼灭,而且邱清泉兵团也可能被迫南移。这样,就可以减轻对东面华野的压力。当天,刘伯承就向****军委提出了中野主力截断徐州、蚌埠间铁路线的建议。刘帅挥军占领宿县,和蚌埠以北的固镇,破击铁路200里,切断了徐蚌线,提前完成了对徐州这个十字架的战略包围。这一招无疑是淮海的“战锦州”!!此后的战略态势,刘帅风趣地形容为刘伯承风趣地说成是“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 
25、洞悉长江防线 
在49年元月刘伯承就以深邃的战略眼光描述了蒋介石的长江防线,指出:的“长江布防,有所谓‘直接配合’,即将其主力直接配备于长江南岸;有所谓‘前进配备’,即将其主力前出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作战;有所谓‘后退配 
备’,即以一部配备于长江两岸要点。强化侦察,而以主力分别配备于南岸深的机动地点,在判明我军主攻方向时,即抓住我渡江的困难,适机出击,蒋介石长江防御的前进配备:大而言之,即其在黄河、长江之间的防御;小而言之,即其经常叫嚣的‘守江必固淮’,这些都因淮海战役基干兵力的丧失而无法实施,其后退配备,也因兵力少,江防宽,与南岸交通困难而不能作,如此,他就不能不着重于‘直接配备’,但还是因兵力少而不容易作了。汉口以下长达二千余里的江防线及其必要的纵深配备,太费兵力了,在长江向北鼓出的突出部,如汉口、浦口等要点,也各只有两个基干军的机动兵力,遂使这样漫长的江防线,成为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任人横斩。如其一处被斩断,则全线震撼,江防舰队在北岸没有掩护、航线极受限制的条件之下,到处易遭短兵炮火的袭击,也不易起撞沉木船的作用。特别是蒋介石发动卖国独裁反人民的内战,到了现在阶段,士气越发不振,守备越发困难了。” 
26、追歼战“大纵深”战略 
真对追击战之特点刘帅提出“主力应放胆投入挺进,贯穿敌人纵深,截敌退路而兜击之,追击越深入,敌人越惊慌,胜利越有保障,这是我军作战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最根本的特点。为此,各部队应不顾疲劳,勇往直前,大胆迂回包围,务求抓起主力而歼灭之” 
同时在战术上则提出不轻敌,加强机动,实施平行追击,跟踪追击和超越迫击相结合,求得分遣与合围运用自如,加强情报、通信工作和充分利用缴获的运输工具等一系列要求。 
(应该说取得西南战役胜利是没有疑问的,然而能让敌军逃之不及,以60万人包90万人的饺子,这等手段则是高明之极。) 
27、正确解决****问题,维护祖国统一 
当然从军事上来讲,难度不大,但解决****问题的战略意义极大,刘帅作为西南主要负责人之一,贡献极大。 
28、科教兴军 
大西南作战结束后,我军的主要军事行动则告一段落,刘帅急流勇退,主动要求去办军校,以教育努力促进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在军校,刘伯承强调军事科学要服从政治科学,明确要求军事翻译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同中国军队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和谐地统一起来。他认为:“我们研究和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科学,亦即斯大林军事学说、毛泽东军事思想,其目的在使它能运用到人民解放事业中去。”军事翻译的任务,就是要沟通中外军事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融合中外文化的“基因”。因此,一定要以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坚持为军事教学服务,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此,刘伯承提出了研究军事学术和搞好军事翻译应该遵循的工作方向是: 
一、以毛泽东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思想方法去学习斯大林的军事科学,并从条令着手,有步骤地使学员学会现代诸兵种协同作战; 
二、以毛泽东历来的几个时期的著作,去帮助学员搜集自己的经验,加以研究整理而作出经验总结; 
三、研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经验以及美军的作战方法,用以教育学员。 
29、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第一个实践者 
51年刘帅导演了临淮关演习,这在我军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的事件,这是首次的多兵种的协同作战示范,军委,各大军区,各军事院校均参加学习。刘帅指出“这次演习有建军的政治意义” 
30、指导对印作战 
59年9月,刘帅出任军委战略小组组长,所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参与指导对印作战。中印作战是62年10月,早在5月份,刘帅就预见到中印边境的冲突,将发展成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战略准备阶段,刘帅一是提出后勤保障,二是后方防御。作战战役指导刘帅提出“要用夜行晓袭、出敌不意战术,集中优势首先击毁敌人要害”“全部文章要做在‘速战速决’四个字上,切忌力量分散”。 
第一阶段战术指导刘帅提出“山地占避免正面硬顶,一是只要有道路迂回,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二是无路可行也可利用山沟插进去,一般山地沿山沟运动最终能过翻过山梁,三是顺山背夹背而行,相互策应。沿河流攻击则应由两岸并进,不要只顾一面而遇到敌人的侧击。如迫不得已必须正面攻击,就要坚持勇猛地打出去,‘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时候不能有丝毫犹豫“” 
第二阶段刘帅敏锐抓住了敌军配置弱点指出“东段敌人兵力在西山口一带作了前重后轻的分段部署,形成外线较强、侧后较弱的配置。。。 。。。”战法采用“打头,击背,刨腹,切尾”,并指出“敌人左翼是他的肚子,从这里开刀”并要求部队采取迂回包围战法来加以对付。 
31、重视战术运用 
从总体来说,这也是一种战略思想。我看【刘伯承传】【中国元帅刘伯承】有这样一个发现,对于战役作战,刘帅都会针对当前战役的特点,制定相关的非常细致的【战术指导】,可以说战术的合理运用,也是刘帅克敌制胜的法宝。就连蒋委员长也评价“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
第504章关于二战军队战斗力的
           我一直觉得二战中表现一流的军队只有两个;一个是纳粹德国,一个就是苏联。 
首先,说德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战斗力就得先提到兵器。德制武器质量上乘,精美自不必说,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影响至今的武器设计概念。大到弹道导弹、电力潜艇、喷气式战机,小到及单兵用的突击步枪——也就是当今各国军队用的全自动步枪、铁拳反坦克火箭等。这些战力倍增器在统计一国军队战斗力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决不能忽视。 
其次,德国建立有当时领先于世界的军事理论和思想。说到这,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德军的古德理安、曼斯坦因和隆美尔等一批纳粹精英将帅,但我却把目光放在希特勒身上。历史老人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公平的。当时的世界上,苏联有图哈切克夫斯基,法国有戴高乐、美国有巴顿、英国有丘吉尔、赖因…哈特。但却只有希特勒“慧眼识珠”选择了古德里安,选择了闪电战,总体战理论。西方在臭骂他那么多年后,也曾评价他是****的天使,是邪恶的天才。对此,我也深表同意(我将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