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3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月21日上午,隆美尔犹豫了,他决定停止前进,他预计21日盟军会有一个反击。然而,这是一个代价沉重的错误。那天并没有出现反击,恰好,盟军由于估计德军的部队数量十分庞大,增援部队在一天内均已赶到,使得原本在数量上已经占了劣势的德军现在处境更为困难。
这时,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经过从阿尔及利亚西部4天800英里的急行军,美第9步兵师的炮兵营出现在了通往塔莱的大陆上,并于21日花费了一夜的时间做准备。22日凌晨,当德军的坦克开始向塔莱推进时,就遭到了这支炮兵部队的炮火打击,这一打击极大的鼓舞了盟军的士气,并且坚定了邓费准将率领的不断向北撤退的英军部队抵抗的决心。更重要的是,炮兵的猛轰使隆帅和指挥塔莱突击部队的福里茨&;#183;冯&;#183;布罗伊将军确信,盟军主力援军已经到达,14日以来的突袭效果已经失去。
22日上午,德军发动了最后一次向塔莱的进攻,但已经收效甚微,相反,严重的损失已经使他们吃不消,而在个地区的美军,兵力远比他们强大。
那天下午,隆美尔与飞来前线视察的凯塞林获得一致的结论,认为再继续进攻已无力可图,而且非洲军团兵力薄弱,已经十分疲惫,有随时遭到反击的危险。于是,非洲军团开始分段撤退。
据不完全统计,战役中德军造成美第2军6300名士兵死亡、受伤或失踪,俘获了4026人;摧毁了183辆盟军坦克,194辆半履带式装甲车,512辆各式车辆。
至此,为期6天的凯塞林山口战役结束了。
第379章“马蒂尔达”步兵坦克
           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期,英国军方将坦克划分为:步兵坦克、巡洋坦克和轻型坦克。其中,对步兵坦克的要求是:装甲防护强;行驶速度不要很高,以便使徒步冲锋的步兵能跟得上;不要求有很强的攻击力,坦克的武器只要有机枪就足够了。这些要求的确不高,但对造价的限制也很严格,整车的造价仅为6 000英镑。1934年,英国军方决定开始研制步兵坦克,负责监工的,便是二战时赫赫有名的帕西&;#183;S&;#183;赫巴特将军。很快,英国军方便与英国最大的军火制造厂商──维克斯公司签订了研制合同,其设计者为约翰&;#183;卡登爵士,研制代号为A11型坦克。维克斯公司于1936年9月间制成第一辆样车。1938年,第一批生产型车交付英军,并定名为“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后来又称为“马蒂尔达”1型步兵坦克。其后研制的改进型车A12型,即为“马蒂尔达”2型步兵坦克。
译名探源
说起“马蒂尔达”步兵坦克的命名,还有一段小故事。原来;在A11和A12型坦克的研制过程中,军方还给它起了个秘密代号──马蒂尔达(Matilda)。
在二战的北非战场上,英军的A12型坦克打出了威风,英军坦克兵亲切地称它为“战场上的女皇”。而在欧洲国家中,战争女神──希尔德加德(Hildegard)的名字是很响亮的。在英语圈国家中,Hildegard的简略型Hilda,成为英文中常用女性名Madilda的语源。由此看来,马蒂尔达(Madilda)既是一般英国女性的名字,又含有“战争女神”的寓意,一语双关。
“马蒂尔达”1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11吨,乘员2人,车长4。85米,车宽2。29米,车高1。87米。无论从尺寸和战斗全重来看,还是从乘员人数来看,都只能算是轻型坦克一列。
由于设计思想的限制,其主要武器仅为1挺7。7毫米机枪,火力太弱。后来虽然换装了12。7毫米机枪,但由于原来的炮塔太小,乘员操纵射击还挺费劲。动力装置为福特8缸汽油机,最大功率仅为70马力(51。5千瓦),最大速度仅为12。8千米/小时,比牛车快不了多少。行动装置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主动轮在后。唯一值得自豪的是,它的装甲厚度较大,车体正面装甲厚度达60毫米,炮塔的四周均为65毫米厚的钢装甲,这对于二战前的轻型坦克来说是相当出众的了。
“马蒂尔达”1型坦克共生产139辆,1938~1940年间装备驻法国的英军。在法西斯军队闪击法国时,“马蒂尔达”1型坦克的缺点暴露无遗,损失惨重。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德军的反坦克炮轻易不能击穿它的正面装甲,一部分“马蒂尔达”1型坦克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本土,改当教练车用。
由于“马蒂尔达”1型步兵坦克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所以,在1型步兵坦克研制之初,军方就考虑研制加强火力和进一步增强装甲防护的新的步兵坦克,其代号为A12,定型以后,就是“马蒂尔达”2型步兵坦克,还有人称它为高级“马蒂尔达”(Matilda Senior)坦克,而“马蒂尔达”1型坦克则被称为初级“马蒂尔达”坦克(Matilda junior)。
“马蒂尔达”2型坦克的试制一号车于1938年4月完成。1939年9月,开始装备英军。其生产一直持续到1943年,总生产量达2 890辆,它几乎参加了英军二战中的所有主要战斗。阿莱曼战役之前,它是英军的主要战斗坦克;阿莱曼战役之后,大都被改装为其他装甲车辆,继续活跃在战场上。我们说“马蒂尔达”是二战中英军的“常青树”;指的就是“马蒂尔达”2型坦克。
尽管1型和2型都叫“马蒂尔达”,但无论在外形上;还是性能上,二者都有本质的差别。说“马蒂尔达”2型是一种全新的步兵坦克也不为过。“马蒂尔达”2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6。9吨,乘员4人;车长5。61米,车宽2。56米;车高2。44米,比起1型来要“大一号”。
“马蒂尔达”2型坦克的特点是,炮塔上装上了2磅火炮(口径40毫米),行动部分有侧护板和排泥槽,各部分的装甲厚度也得到增强。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75~78毫米,次要部位25~55毫米不等;而且一些部位采用框架式结构,增加了刚度。
在内部结构上,“马蒂尔达”2坦克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2台发动机,其优缺点显而易见。缺点是增大了动力装置的体积,占用了车内的宝贵空间,双机工作时还有个同步协调的问题。唯一的优点是,当一台发动机损毁或出现故障时,靠另一台发动机可以低速行驶,保持一定的战斗力。二战中,采用双发动机布置方案的还有苏联的T…70轻型坦克和SU…76自行火炮等。无疑,坦克上的双发动机布置方案,缺点大于优点,明显地带有临时凑合的痕迹。坦克不像飞机那样更强调空中飞行时的安全性。二战以后,在坦克上已基本没有双发动机的布置方案。
“马蒂尔达”的主要武器为QF型2磅火炮,口径为40毫米,身管长为52倍口径。尽管口径不大,但这种车载火炮是二战前夕英军中有一定威力的坦克炮。它既可以发射穿甲弹,也可以发射榴弹。弹药基数为93发。不过,由于火炮口径的限制,在二战的中后期,它已不能击穿德军坦克的主装甲。1942年中期之后,英军将“马蒂尔达”2型坦克改装成各种特种车辆,如扫雷坦克、喷火坦克、架桥坦克等,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由于穿甲威力不足,在“马蒂尔达”3型坦克上,将主要武器换装为76。2毫米榴弹炮,但它只能发射榴弹和烟幕弹,不能发射穿甲弹,只能作为火力支援车辆使用。
其辅助武器为1挺7。92毫米并列机枪,弹药基数2 925发。早期的“马蒂尔达”2型坦克上,用的是“维克斯”水冷重机枪,身管的外圆直径很大,防盾的开口大,防护上有弱点;后来改为“比塞”气冷重机枪,防盾的形状也有变化,情况就好得多。
其动力装置为2台AEC公司制造的直列6缸民用柴油机,每台的最大功率为87马力;总最大功率为174马力(128千瓦)。两台发动机为并联连接,通过齿轮汇总到一根输出轴将动力输出到变速箱。尽管是民用柴油机,但它是英国较早采用柴油机为坦克动力装置的尝试,这一点是有意义的。后来生产的“马蒂尔达”2型坦克上,换装为2台里兰直列6缸柴油机,总功率达到190马力(140千瓦)。
其行动部分的特点是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每侧有10个小直径的负重轮,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另一个特点是履带外侧有侧护板及排泥槽。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的优点是行驶平稳,但其缺点是动行程很小,只适于低速行驶的坦克。
二战以后的坦克上,已不再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坦克的最大速度为2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80千米,尽管比起“马蒂尔达”1型坦克有较大提高,但仍然未能挣脱步兵坦克的桎梏。
扬威北非
英军装备的“马蒂尔达”1型坦克,在敦刻尔克撤退之后,便从一线部队中消失。英军装备的“马蒂尔达”2型坦克,主要用于北非战场(利比亚、埃及)。1940~1942年间,英军的“马蒂尔达”2型坦克,主要用于同意大利军队的坦克作战。“马蒂尔达”2型坦克“实际上可以对付任何一种意大利的坦克和反坦克炮”,给意军坦克以沉重的打击。有趣的是,英军坦克兵为了能抢得先机,主要采用行进间射击的方式,这在二战中是很少见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北非的沙漠地形平坦、开阔;另一方面,“马蒂尔达”2型坦克负重轮多、车速低,坦克的颠簸不剧烈。这样,双方的坦克谁先开火谁就占得先机。英军的坦克兵训练有素;而炮手的抵肩射击,又有利于炮身的稳定。尽管行进间射击比二战中常用的短停射击的命中率要低些,但由于英军的坦克数量上占有优势;弥补了命中率稍低的不足。
后来,“沙漠之狐”隆美尔统率的德国非洲军团开始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来打英军的坦克。88毫米高射炮穿甲威力大,射击精度高;“马蒂尔达”2型坦克吃亏不少。1942年7月的北非战局第二阶段;是“马蒂尔达”2型坦克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之后,2型坦克便被改装为各种特种车辆,继续在战场上服役。
在后来的北非战场和西欧战场上,“范伦泰”步兵坦克和“丘吉尔”步兵坦克取代了“马蒂尔达”2型坦克,成为二战中后期英军装甲兵的主要装备。
援苏和援澳的“马蒂尔达”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援助苏联的坦克数量相当多。就英国而言,占第一位的是“范伦泰”步兵坦克,达2 394辆;占第二位的就是“马蒂尔达”2型步兵坦克,达1 084辆,其中的166辆在海运中随运输舰一道损失掉,918辆运抵苏联编入苏军坦克兵部队。由于“马蒂尔达”坦克的机动性较差,尤其是冬季,苏军的坦克兵不太喜欢它,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援助澳大利亚的“马蒂尔达”坦克共409辆。这些坦克除了用于欧洲战场外,还活跃在太平洋战场上。由于和日本的小坦克相比,火力上不处于劣势,装甲防护上占明显优势,因而,这些“马蒂尔达”坦克深得澳大利亚坦克兵的喜爱,一直用到二战结束。二战后;还作为市民防卫军的预备坦克,一直使用到1955年。
第380章非洲军团制服手册
           1940年9月到1943年5月之间的非洲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为人道的一次战役。尽管远离祖国的来自四个不同国家的人在这里厮杀,但是比较起二战时期的在其他地方进行的战役——例如斯大林格勒和诺曼底——从伤亡的角度来看代价还是比较小的。而且,参战双方都用一种骑士的风度来进行战争,关于双方采取人道主义进行战斗的事例不计其数。这场战役之后,参战的老兵对其都持有积极的评价,而互相之间也存有尊敬之情。在非洲,没有持续的仇恨,也没有让人痛苦的回忆。人们称这场战役是一场“干净”的战役。
非洲战役成就了两个伟大的元帅,而指挥这场战役的其他将领也都名垂青史;但是交战双方的普通士兵也不应当被忘记。而实际上从此役结束一开始,人们对德国派遣非洲的远征军“非洲军团”(Deutsche Afrikakorps,简称DAK)的兴趣就从来没有减弱过。到目前为止,介绍和研究非洲军团的文章和成果汗牛充栋。但是这些文章大多从战史、人物或者武器的角度来阐释非洲军团的。而非洲军团的制服装备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它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对其进行一番探究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非洲战役开始于1940年9月。在法国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企图在北非驱逐英法势力,建立“地中海帝国”。9月13日,驻北非意军第10集团军发起进攻,进入埃及,占领西迪拜拉尼,后因后勤补给困难而停止前进。12月9日,英军装甲部队从意军侧后发起反击,并于11日收复西迪拜拉尼。第二年1月22日英军占领托卜鲁格,随后又于2月6日占领班加西。
意大利受挫之后,不得不求助于希特勒。正如被迫介入西班牙内战一样,希特勒本不想在非洲展开战事,他本打算将兵力用于巴尔干。但是如果不接济这个“不争气的盟友”,那么轴心集团就可能出现分裂;而同时,一旦获得非洲战役的胜利,也可以沉重打击英国。1941年2月中旬,首批德国非洲军部队抵达利比亚。而这支部队一开始就由将因这场战役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埃尔温&;#183;隆美尔指挥。德军于3月31日乘英军兵力空虚发起进攻,占领欧盖莱,尔后声东击西,击败英军,生俘了奥康纳。至4月中旬,英军主力退守埃及,但仍留有部分兵力坚守托卜鲁格;德军进抵塞卢姆后也停止进攻。为扭转北非的不利局势,英军不得不加强驻北非兵力,并在夏天两次发起反攻。遗憾的是,这两次反击均失利了。6月,奥金莱克接任中东英军总司令,将驻北非英军扩编为英国第8集团军。11月18日,英军发起了代号为“十字军”的大规模进攻,企图以优势兵力消灭驻北非的德意军队。经过激战,英军于12月7日与托卜鲁格守军会合,1942年1月中旬前到达欧盖莱,与德意军对峙。
1941年12月底,德意护航船队抵达北非,德军实力大增。1月21日,德意军队乘英军立足未稳之机再次发起进攻。英军败退艾因盖扎莱,准备在6月中旬发起反击。5月26日;德军先发制人发起进攻,6月13日击败装备占优势的英军,终于在21日攻占图卜鲁格,全歼英国守军3。3万余人;随后乘胜追击,6月30日前到达距亚历山大100余公里的阿拉曼地区。对于英军而言,一旦阿拉曼被占领,开罗和亚历山大也将很快落入敌手。那么北非战役就将以德意军队的胜利而告终。为此,英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阿拉曼。7月,英军发起数次反击,均遭失败。但是,8月底至9月初由于补给问题,德军发动的进攻失利,被迫转入防御。这样,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英军倾斜。
1942年8月,亚历山大上将出任中东英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中将任英第8集团军司令。9、10月,英海空军以马耳他岛为基地,重创德意船队。在北非的德意军队补给问题凸现,开始陷入困境。10月23日,英第8集团军发起阿拉曼战役,11月3日突破德意军队防线后实施追击,于翌年1月23日占领的黎波里。11月8日,盟军在艾森豪威尔指挥下在卡萨布兰卡、奥兰和阿尔及尔登陆并迅速东进,一部进入突尼斯,驻北非德意军队腹背受敌。但是,德军在12月初挫败东进盟军夺占突尼斯的企图后迅速增兵,总兵力增至10万人,沿突尼斯边界与盟军登陆部队和英第8集团军对峙。2月14日,德军在卡塞林山口发起反击,企图消灭东进的盟军。由于德意将领意见不一,相互掣肘,轴心国军队仅仅在重创美第2军后就转入了防御。而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