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得不面对的。为此,日本在军事战略的调整上,始终将法理突破作为其第一要务。在策略上,日本背靠日美同盟,以“对美合作”为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巧妙地回避了国内政治因素的制约。与此同时,在时机的把握上,日本捕捉住了几次稍纵即逝的“契机”,渐次突破,步步为营。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日本冷战后谋求自卫队由国土防卫型向海外扩张型发展的第一个契机。当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的《国际和平合作法》,是自卫队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块垫脚石。1997年日美重修《防务合作指针》,两年后出台《周边事态法》等新“指针”相关法,一举完成了日美军事同盟关系的定位和国内立法支持。其中提出的“周边事态”理论架构,为日本平战结合的对美支援行动奠定了法理依据。这可以认为是日本谋求外向型军事发展的第二个“机会”。2001年的“9&;#183;11”事件和随之爆发的阿富汗战争为日本带来了第三个“机会”。同年11月,日本出台《反恐怖特别措施法》,为自卫队对在东亚以外地区展开战斗行动的美军实施后方支援提供了法理支持。2003年6月出台的《武力攻击事态法》等“有事法制”相关三法,则有着伊拉克战争和朝核问题的背景,是日本捕捉到的又一“良机”。它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周边事态”理论,提出了极具主观色彩的“推断有事”概念,同时也为自卫队直接参与作战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2003年7月,日本国会通过的《伊拉克重建支援特别措施法》,首开日本战时直接向冲突地区派遣自卫队之先例,同时亦为日本在不经联合国授权和冲突当事国政府认可的前提下实施自卫队的海外派遣打开了法理之门。
就目前情况来看,除宪法外,制约日本军事力量走内外结合型发展道路的政策因素均已荡然无存。修宪也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在此背景下,日本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全新出炉,其军事发展稳步进入“快车道”。
1999年3月3日,日本防卫厅长官野吕田芳成在众议院安全保障委员会上曾作过如下表示:“宪法允许日本对可能向日本发动导弹攻击的外国基地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击”。尽管事后防卫厅一再声称“日本目前尚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意图往往要先行于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日本冷战后军事战略已彻底摒弃了“专守防卫”的所有属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军事力量的职能由“自卫型”转变为“自卫与外向型”相结合的体制,自卫队在事实上完成了向“正常国家”的“正常军队”的脱胎换骨;二是战略方针由以往的“被动御敌”转变为“先发制人”,具有鲜明的主动先期威慑特点;三是基于其广义“周边事态”理论,军事力量的运用范围由日本周边扩展至全球,以“支援美军军事行动”为名实施“海外干预”将成为自卫队又一主要战略任务;四是继续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并以最终确立日美联合作战体制为战略目标。这一全新的军事战略似可描述为以“主动先制”为手段的“本土防卫与有选择地参与”军事战略。
以此战略方针为指导,近年来,日本在军事体制编制调整、军力结构改革及武器装备发展等方面均有大的动作。
在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面,日本的主要做法有三:一是调整领率机关体制,以精简机构和提高联合作战指挥效能。1997年“情报本部”的设立、1999年参联会权责的扩大和2001年防卫厅的组织机构改革均体现了这一思路。此外,2003年,参联会提交《联合运用研讨成果报告》,拟议改组参联会为联合参谋部,赋予其联合作战指挥权限,也是其具体步骤之一。二是优化陆上自卫队主战部队体制编制,改编4个师和2个混成旅为新型机动旅,实现陆上自卫队作战部队的立体机动投送,以适应未来自主防卫之需求。三是以陆上自卫队为主裁减员额,目标是“合理、高效、精干”。
在武器装备发展方面,其主要思路是在注重引进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同时,利用自身的高科技优势,走出一条自主研发或联合开发的路子。其指导思想是适应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武器装备向远程化、高技术化方向发展。目前,由日本自行研制的第三代90式主战坦克已约占其坦克总数的20%,4600吨“村雨”级和7200吨“金刚”级驱逐舰等约占作战舰艇总数的25%,与美国联合研制的F…2战斗支援机以及引进的F…15战斗机约占作战飞机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日本已将建造13500吨级“直升机导弹驱逐舰”列入2004年防务力量发展计划,这预示着日本在武器装备远程化和大型化方面将再上一级台阶。
日本的C4ISR系统建设虽起步较晚,但由于依托其高科技优势,起点高,见效快。目前,以****指挥所的“****指挥控制系统”(NCCS)为中心,联合陆海空三自卫队的指挥系统构建的“防卫综合数据通信网”(IDDN)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实现全部互联后,其自动化指挥控制能力将会大幅跃升。
对于与美国联合开发TMD问题,日本态度十分积极。就目前条件而言,“金刚”驱逐舰作为其海基平台,配合引进“标准…III”截击导弹,便可实现海上高空拦截。下一步日美联合开发的重点主要是“爱国者…III”截击导弹和更为先进的弹道导弹侦察预警系统。考虑到日本已拥有侦察卫星,可以认为,日本距离部署TMD的目标已然不再遥不可及
第48章惠洛克与他的骨骼坦克
坦克作为一种机动有效的作战工具,自从问世以来,就在几乎所有的地面战役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坦克究竟是谁最先发明的,却一直争执不断。
美国商人叫板
尽管历史上有许多人曾萌发过制造一种类似于现代坦克的装甲车的想法,但人们最终还是将发明坦克的功劳归于英国人厄内斯特&;#183;斯温顿。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
据报道,斯温顿的灵感源自一位朋友的来信。这位朋友在信中把美国的“霍尔特”农用拖拉机描述为“能够像魔鬼一样爬行的美国机器”,斯温顿由此建议制造一种装有大炮和机枪的重型履带式拖拉机,他的这一建议于10月20日被提交到英国陆军部。实际上,斯温顿当时只是想把现有的机器零部件拼在一起,从而组装成一辆类似拖拉机的新式装甲车。
但是,对坦克的发明还有另一种说法:一名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小镇的拖拉机制造商在斯温顿之前就已提出了制造类似坦克装置的设想,据说是他向英国人提供了详细的构想甚至蓝图,英国人是在其构想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第一辆坦克。这位美国制造商就是埃德温&;#183;惠洛克,当时是明尼苏达州威诺纳城先锋拖拉机公司的总经理。他声称自已一直在致力于这种装甲车的发明研究,并早在斯温顿提议的两个月前就已将构想形成了文字。他还声称,因为希望向英国人出售这种装甲车,所以他向英国人提供了他的计划,但却被英国人偷偷地利用了。
据惠洛克的说法,1914年8月他正在加拿大城镇卡尔加里为他的拖拉机公司争取一份商业合同。这份合同能否签订取决于英国是否向德国宣战,如果宣战,他的商业谈判即告终止。在返回威诺纳城的途中,他极力寻求可以替代拖拉机销往欧洲的产品,这时他萌发了制造装甲战车的念头。两天后回到威诺纳城时,他对这种装甲战车的构想已是成竹在胸。当他试图在加拿大为其设计的装甲战车寻找客户而遭到失败后,惠洛克派出销售代表弗朗西斯&;#183;洛威到英国推销他们的拖拉机,同时希望能引起英国陆军对其履带式装甲车设计的兴趣。
1925年,洛威详细描述了他那次行程的经历:1915年4月,他到欧洲销售履带式装甲车时,随身带去了由惠洛克先生绘制的造价约60000英镑的装甲车的一些蓝图。他在伦敦陆军部见到了机械运输处处长洛弗特&;#183;霍尔登上校,当霍尔登上校得知根据这些设计可以生产出重量只有25吨多一点的装甲车时,急不可待说,“快说!快说!这又是一种可以赢得战争的美国发明。它可以摧毁比利时的任何桥梁。另外,你们美国人不知道我们是在左侧行驶而不是右侧,这样它还可以很好地阻断交通。”最后,霍尔登上校把他介绍给了威尔逊少校。威尔逊拿走了计划,并留下话,有没有定单会通知他的。可是直到索姆河之战,他们再也没得到任何消息。据报道,就在索姆河战役中,一种外观滑稽可笑的“奶酪盒子”出现在战场上,追赶并不断碾过德国兵的躯体。
至于惠洛克的这些说法是否真实已无从考证,因为美国历史上对此事的记载只能说明当时的一些报纸倾向于支持惠洛克的说法。但是,惠洛克后来为美国陆军制造了独一无二的骨骼坦克,至少使他的说法赢得了一定的可信度。
惠洛克成全了英国人?
事实上,在洛威去英国之前,英国人一直在努力,试图使斯温顿的建议变成现实。但是他们一直未能解决装甲战车越野和翻越壕沟的问题。而在洛威英国之行以后,形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有关人士回忆说,当时英国战车的设计工作还在“登陆舰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着,而没过多久,就听说从美国搞到了实验用的履带式装甲车。同时,关于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他们与福斯特有限公司(该公司制造了英国首批坦克)的威廉&;#183;特里顿先生进行了研究,而当时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威尔逊少校也作为特邀顾问参与了这项工作。设计最终完成,第一批坦克就这样面世了。难道真的是惠洛克的计划成就了威尔逊和威廉&;#183;特里顿吗?
洛威对事情过程的生动描述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是真实的,那么洛威就有可能真的向威尔逊少校提供过计划和蓝图,而又是这些计划和蓝图后来帮助英国人解决了装甲车的灵活性问题,从而使英国造出了第一辆坦克。由于当时的拖拉机都是体型庞大的铁制装置,还不具备越野能力,那么作为一名拖拉机的设计者,系统地阐述将坦克设想变成现实的设计确实是可信的。而后来威尔逊少校和特里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最初的设计说明才获得了殊荣。当然了,在索姆河之战的新闻报道出现在美国之前,惠洛克并不知道斯温顿的提议和英国发展坦克的秘密,因为此举受到英国政府的严格保密。
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并且想得到英国政府对坦克发明者的奖金,惠洛克再次派出了他的销售代表——洛威前往英国。他想搞清楚为什么在英国坦克与他所设计的机械装置毫无二致的情况下,他的公司却没有得到任何定单。结果,此行无功而返。在他的努力下,洛威最终见到了特里顿。洛威回忆说,“一开始,特里顿以为我是一名记者,所以谈话很随便。但当我问及他是否知道霍尔登和威尔逊时,他直接了当地问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告诉他我想为美国争得那笔10000英镑的奖金。而他回答说,根据英国的法律,只有英国发明者才能得到这笔发明奖。”在经过两次不同的听证会后,英国处理战利品法庭将这笔奖金判给了英国人斯温顿。惠洛克没有因他的发明而得到任何赞誉,也没有从英国政府那里得到任何补偿。
骨骼坦克生不逢时
一战后期,美国参加了战争,美国陆军急需坦克。美国陆军部在与英国和法国合作设计坦克方面屡屡受挫。当美国争取获取国外坦克设计的时候,有一部分美国人也正在设计坦克,其中就有惠洛克和他的先锋拖拉机公司。与英国人的交易令惠洛克失望至极,在美国参战后,他开始与美国陆军合作,为他们设计生产坦克。
美国陆军想要的是具备当时两种最成功坦克综合性能的坦克。他们希望这种坦克机动灵活,并且能象法国的FT…17一样目标较小。同时,由于战壕纵横是一战战场最显著的特点,而这些战壕很容易吞陷体形较小的FT…17战车,所以他们又希望保留由英国人制造的个头较大的菱形坦克翻越壕沟和障碍的性能。其结果就是骨骼坦克的问世。
惠洛克制造坦克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减少重量,但又不降低坦克的越野性能和翻越壕沟的能力。骨骼坦克的外观呈菱形,利用普通的钢管和标准的铅管连接,悬挂在履带支架之间的是一个盒子状的作战及发动机室,其钢板厚度为半英寸。舱室内装有两部“比弗”型4缸发动机,每部50马力。在作战室的上面有一部旋转炮塔,坦克样车上携载有一门30毫米口径机枪,但在真正的坦克上,机枪却始终没有安装。原型可携载两名坦克手,体积是8。3米长,2。8米宽,3。2米高,重量只有9吨,对地面产生的压力非常小,但性能却非常好。
几年后,当时先锋拖拉机公司的一名官员乔治&;#183;韦斯特描述了当初设计这种坦克的一些想法,“惠洛克用钢管作支架,一是在运输过程中易于拆卸和拼装;二是支架结构不易被敌人的炮弹和子弹击中。同时,如果其中的一根钢管被击中或打断,对坦克的作战能力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如果不是有太多的钢管被击中或是被折断,事后也容易更换。”
这种非同一般的坦克设计还具有其他许多优点:由于使用的是标准的铅管固定装置,以及钢管和木头,因此制造和维修坦克所需要的材料和技术也很容易获取。大量使用普通的和现成的零部件不仅在工厂里,而且在战场上也可以节省时间和资金。
作为一种作战工具,其设计也有其有趣的一面。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时,能透过坦克的上半部看到它的背景,世界上还没有哪种涂料的伪装效果能与其相媲美。从远处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些管子,钢板和它的影子,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目。而个头和外形与之相似的MK…IV/V型坦克则不然。此外,由于除了履带和支架外,其他装置距地面均在一米以上,在履带上产生的压力非常小,因而这种坦克还具有涉水的能力,这一点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而事实上,惠洛克也确实在密西西比河上试验过这种坦克。
这种坦克的原型只是一种理念的展示,并不能真正地用于作战,其武器配置一直也没有安装。在关键部位的装甲板作战室没有成形,旋转炮塔和发动机室的上部一直没有封闭。用以遮盖行走装置的木板和金属板也很可能无法在战场上支持下去。但是,他们只是用来防止沙土将履带弄坏,对坦克在全天候条件下的作战并不十分重要,如果遭到损毁,更换起来也非常容易。
到1918年10月,首辆坦克即将交付陆军进行试验和评估。但在发展坦克的过程中,方方面面都有陆军的机构参与,因此官僚主义和反对者的意见阻碍了这一计划的发展。正当最后的几个机械问题已得到解决的时候,一战停战协议签署了。尽管坦克的性能优良,但战争结束了,陆军认为他们不再需要这一计划,于是所有的生产计划都随之束之高阁。
由于这种坦克的外形酷似蜘蛛,所以有人为它起名为“蜘蛛坦克”,但这一名字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了。至于“骨骼”这一名称在何时得到普遍认可就不得而知了。
永远难解的谜团
惠洛克针对英国政府的声明从未得到过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