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于物质上的打击”这一论点,在法国战役中,这个理论得到了证实。盟军的抵抗被德军迅速的推进以及来自空中的不停歇的打击所摧毁,在德国空军的强大攻势下,盟军的防卫部队只能不断地后撤,后撤,再后撤。
坦克开罐器——Hs 129对地攻击机
亨舍尔公司开发的Hs 129专用攻击机因其强大的反坦克效能,被冠以“坦克开罐器”的外号。以Hs 129B…3/Wa为例,装两台发动机,机身上覆盖着装甲,携带一门75毫米加农炮。这种攻击机可以一直冲到距离敌坦克只有500米处然后开火。Hs 129B…3/Wa每次出动只能携带12枚PaK 40(每枚重25磅)穿甲弹,飞行员被告知向每一个目标发射4枚炮弹,如果命中的话,PaK 40穿甲弹强大的威力足以将敌坦克的装甲击穿。装备75毫米炮的Hs 129B…3/Wa 只生产了25架,其余大部分的Hs 129装备的是20毫米、30毫米、37毫米加农炮。总体来说,Hs 129并不是一种成功的攻击机,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相比,Hs 129虽然速度更快,但是机动性能要逊于后者,而且由于发动机不够强劲,影响了它的战斗效能。Hs 129总共只生产了800多架,产量并不算高。在它所参加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斗中,16架Hs 129与Fw 190F一起,在贝尔果多附近攻击了一个庞大的苏联装甲集群,Fw 190F向苏军士兵投掷杀伤性的集束弹药,而Hs 129则在坦克集群上空盘旋,使用30毫米炮扫射苏军装甲目标。攻击持续了一小时,总共有50多辆苏军坦克被彻底摧毁。
斯图卡英雄——鲁德尔上尉
传奇的德国空军上尉汉斯&;#183;乌尔里希&;#183;鲁德尔——他曾于1941年驾驶斯图卡击沉了苏联红海军战列舰“马拉”号——在库尔斯克战场上驾驶经过改装的Ju…87D…3斯图卡(机翼下方新安装了两门37毫米炮)为他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战绩。鲁德尔上尉参与了德国空军实验局关于武器系统技战术发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研制改进型的Ju 87D…3斯图卡,并且亲自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战中。新的Ju 87D…3斯图卡由鲁德尔上尉驾驶,首先被用于攻击在黑海的苏联红海军登陆艇,他自己一个人在3周内就摧毁了70艘苏联登陆艇。而在广阔的苏德战场上,他驾驶这种改进型号的斯图卡击毁了数以百计的苏联坦克,其中在库尔斯克战役爆发的第一天之内就摧毁了12辆T…34坦克。
到战争结束时,鲁德尔已经成为了击毁敌坦克最多的斯图卡飞行员。在整场战争中他出动2500余次,总共摧毁了519辆坦克、一艘战列舰、一艘巡洋舰、一艘驱逐舰、70艘登陆艇、4列装甲列车以及9架敌机。所有这些战绩,都是他驾驶斯图卡——在战前被人认为是“一种简单落后的飞机”——所取得的。他曾被敌地面炮火击落过30次(但是从未被敌战斗机击落过),5次负伤,并且失去了一条腿,但后来安上假肢后又上了战场!为了他,苏联人曾悬赏100000卢布——无论死活。
第210章m551谢里登轻型坦
军备竞赛的产物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军装甲部队急需一种轻型坦克,M41已经无法对付苏联的最新威胁,而被陆军寄以厚望的T…92轻型坦克计划又因为其不具备浮渡能力而遭到否决,因此美国陆军不得不展开了一个新的轻型坦克研制计划,该计划被称为装甲侦察/空降突击车(ARAAV),其基本战术要求为:重量不得超过10吨,火力和机动性不能低于以前的轻型坦克,具备较强的装甲防护。另外强调了其必须具备水上浮渡能力和空投能力。
1959年7月,武器&;#183;坦克&;#183;机械化指挥部(OTAC)制定了ARAAV的基本战术指标,并要求各投标公司生产6辆样车,后来增加到12辆。同年12月,OTAC从各公司的参选方案中选择了航空武器联合公司(AAI)与阿莱斯工厂联合推出的方案和通用汽车公司卡迪拉克分公司的方案, 1960年5月,OTAC开始对两种车型进行评选。
AAI的方案重量10吨以下,乘员3人,它更接近德国的鼬鼠空降战车的概念。卡迪拉克公司的方案为正常布局的4人坦克,坦克重15吨,装一门152毫米两用炮,可以发射普通炮弹和XM13反坦克导弹(即后来的橡树棍反坦克导弹)。6月份,OTAC选中卡迪拉克公司的方案,并被命名为ARAAV XM551。此后,卡迪拉克公司展开了正式研制工作。
1961年8月14日,按照美国陆军的传统,美国陆军将XM551命名为“谢里登”——他是南北战争时期北方著名的将领。12月12日,克里夫兰工厂制造完毕试验车体,1962年6月设备也安装完毕,7月装有152毫米主炮的炮塔也研制成功,但是炮塔和车体并没有立刻进行组装试验,该炮塔先装于M41的车体上在阿伯丁坦克试验场进行了射击试验,共发射了590发炮弹。稍后,这种炮塔与车体组合进行了试验,经过几年的试车和修改,1965年4月12日,美国陆军选定通用汽车公司阿里逊分公司为主承包商,在克里夫兰军工厂开始生产这种新型坦克。1966年5月,XM551正式定型为M551轻型坦克,并开始批量生产。到1970年11月2日最后两辆坦克下线为止,总共生产了1662辆M551“谢里登”坦克。
◇ 总体布局
M551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铝合金车体,铝合金为7039型滚轧铝合金,同期M113也采用类似的铝合金车体。但是M551采用的这种合金硬度更大,弹道防护力更好。不过以当时的技术,铝合金的弹道防护能力仍然不及轧制钢装甲,后来的实战也表明M113的装甲极易被大口径机枪的穿甲弹击穿。采用铝合金的最大好处是降低结构重量,并可以增加装甲厚度。当然现在的做法通常是以铝合金作车体结构,外面再附上硬度较高的陶瓷装甲或者钢装甲,以达到最佳组合。
从外形看,M551坦克两侧的装甲是垂直的。而实际上,M551的正面和两侧的车体装甲均呈一定的倾角,以提高抗弹能力,我们所看到的垂直结构则是一层重量很轻的强化塑料,在它和车体之间是聚苯乙炔泡沫。使用这种结构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增加浮力,另一方面外层的蒙皮可以作为间隔装甲,提前引爆来袭的破甲弹。
车体由前致后分别是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
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其上方有一扇向上开启的舱门,舱门受炮塔的影响不可完全打开,不过只要打开成一定角度,驾驶员即可露头驾驶或者进出。舱门上有3具M47潜望镜,其中中间一具可换为M48红外夜视镜,方便驾驶员在夜间不开大灯即可安全行驶。
驾驶员的座位可以上下调节,车辆有1个T形操纵杆控制。像很多坦克一样,其在驾驶舱底板上开有一个安全门,驾驶员在车辆遭遇危险时可从这里逃脱。开始安全门是由同车体相同的铝合金制造的,但是后来发现铝合金容易变形而将门卡死,遂将其改为钢制。但在底板上开一个口毕竟会影响车体的结构防护能力,尤其是在遭遇地雷袭击时,所以后来车体底板上加装了附加装甲板,以增强地雷防护能力,随之安全门也就失去了用途。
驾驶舱后部为战斗室,内有三名乘员。在战斗室顶部是一个三人炮塔。尽管车体是由铝合金制造,但是炮塔却采用了轧制钢装甲板。为了在不增加装甲厚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防护性能,炮塔采用了较为复杂的结构和低矮的外形,它看上去更像一个贝壳,在各个方位上看炮塔的装甲都呈一定的倾角。152毫米主炮位于炮塔****,在炮塔左侧则有一挺M219型7。62毫米并列机枪。装填手和车长分居炮塔后部左右,炮长则在车长前面。车长上方安装有M127直接瞄准镜,放大倍率为12X,可用于导弹的瞄准、跟踪及普通炮弹的瞄准。M127瞄具后面是一具有装甲防护的M44红外瞄准镜,后来改装为M44E1和M44E2红外瞄准镜。另外炮塔上还装有M13A1方位测角仪、M13A1C俯仰4分仪等设备用于跟踪制导导弹。
炮长后面是车长,其旋转式指挥塔周围有10具观察镜。车长位于旋转式指挥塔内,可以从车内观察周围的情况。舱门为左右开启的两扇门,开启后可作为防护装甲使用,指挥塔前方安装一挺M2型12。7毫米高射机枪。指挥塔可以电动旋转或者手动旋转,而电动旋转也有两种控制方式,一种为使用指挥塔内专门的控制盒,另一种方式为通过控制12。7毫米机枪指向的装置来控制指挥塔方向(即机枪指向)。舱门向上左右分开后可呈垂直状态竖起,兼作指挥塔防盾。后来在越南战争中,指挥塔周围使用了真正的防盾。车长夜间观察用夜视仪为一具装于M2机枪上方的AN/PVS…2红外夜间瞄准具(放大4倍,视角约10度。炮塔前部两侧安装XM19烟幕弹,后来换装成M176型,两者差异不大。炮长左边的装填手并没有太多的观瞄设备,毕竟他的任务主要是装弹。
炮塔转动和火炮俯仰采用电机控制,当火炮未处于稳定状态时炮塔旋转一周需要10秒,而火炮处于稳定状态下只需要7。5秒。
在战斗舱后部为动力舱,装有通用汽车公司的6V53T柴油发动机和阿里逊公司的XTG…250变速箱。车尾的装甲也呈倾斜状,只不过倾角不如首上甲板大而已。
总体来看,“谢里登”坦克的布局较为传统,并无太大的新意,不过紧凑的车身和较为宽阔的内部空间仍体现出设计者的高超水平。
◇ 骄人的火力
对于M551轻型坦克来说,最可炫耀的资本就是其M81型152毫米两用炮了。该炮由沃特布利特公共产研制,它不仅可以发射普通炮弹还可以发射MGM…51橡树棍反坦克导弹。与苏联可以发射炮射导弹的主炮不同,该炮是一种低膛压火炮,不可发射高速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种以破甲弹为主。它具备双向稳定器,采用液压…弹簧式同心反后坐装置。全炮重607公斤,只占全车重的3。8%,不到M68 坦克炮的一半,身管长2870毫米,并有导弹发射导引轨及发射破甲弹的专用摆动式炮闩。火炮身****有抽烟装置,炮口安装保护套。
M81两用炮的一大亮点就是可以发射炮射导弹。乍一看上去,152毫米火炮似乎是更接近苏联体系的口径,其实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发射MGM…51炮射导弹,另外曾经进行研制的陶式炮射反坦克导弹的直径也为152毫米。MGM…51是由费尔科公司从1956年开始研制的,研制时称为XM13,1963年7月改称XMGM…51,绰号“橡树棍”。这是一种中程反坦克导弹系统。MGM…51A直径152毫米,重27公斤,全弹长1140毫米,最大飞行速度达200米/秒,射程为200米…2000米,最大垂直破甲厚度500毫米,可以击穿当时任何一种坦克的前装甲。导弹采用目视瞄准、红外自动跟踪、自动指令制导方式,是典型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系统。后来在MGM51…A的基础上改进的MGM…51B,射程增加到3000米。后期的M551坦克换装了M81E1主炮,导弹也升级为MGM…51C,不过其射程并未增加。导弹的使用使“谢里登”坦克能在3000的最远距离上击毁当时任何一种主战坦克,具备了强大的火力。类似M81式152毫米火炮/导弹发射管的主要武器系统后来也作为M60A2坦克和1970年被取消的MBT…70坦克上的主要武器。
152毫米火炮配用的M409E5式多用途破甲弹全重仅22。2公斤,弹丸重19。0公斤,初速687米/秒,膛压272。44兆帕,有效射程约1500米,最大垂直破甲厚度达500毫米,并能起破片杀伤作用。火炮曾计划采用XM409破甲弹,XM410…WP黄磷发烟弹和XM411…TP训练弹以及高爆榴弹。但后来烟雾弹没有作为其制式弹种,其主弹种为定型后的M409破甲弹,后来又采用了M409A1型破甲弹。M409采用分为两块的M157可燃药筒,而M409A1则使用硬度提高的M205可燃药桶。用于打击步兵的榴弹最终也没有投入使用,而美军参加越战时还研制了M625和M625A1霰弹,弹内装1万根7公斤的钢针,一旦爆炸便对人员有很大的杀伤力。这几种炮弹的可燃药筒均全可燃药筒,不成熟的技术也为后来M551因可燃药筒问题退役而埋下了祸根。
尽管用火炮发射导弹在当时是比较新鲜的事,但是这种方式看上去没有什么不妥,反倒是发射普通炮弹式出了点问题。当其发射带可燃药筒的普通炮弹时,大量燃烧后的气体和残渣留在炮管内,导致无法装填下一发炮弹,甚至会引爆已装入的炮弹,这个问题在研制期间就已经暴露,但是直到生产时也没有完全解决。
为了根治这一顽症,1967年底,阿里逊公司开始研制一种残渣去除系统,1968年3月便研制出了“炮尾闭锁去除残渣装置”(CBBS)样品,试验表明其具有一定的作用,从第700辆生产型开始CBBS系统装车,并加装在以前生产的车辆上。CBBS系统的原理也很简单,它通过4个压气机驱动两个气筒,向炮管内吹气,将炮管内的燃气吹致炮口。实际上即是一种抽烟装置。
“谢里登”坦克共备弹30发,其中普通炮弹20发,导弹10发。驾驶员左侧设有两个弹药箱,可存放13发普通炮弹,右边的弹药箱可存放7枚导弹。另外在主炮的两侧也设有弹药箱,左侧可存放5发普通炮弹,右侧可存放3发导弹或者炮弹,炮塔吊篮后部的还可存放2发炮弹或者导弹,装填时,装填手将首先使用此处的炮弹。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弹药存放方式不利于防护,在此后的实战中这个缺点也暴露无遗。
◇ 机动性分析
该坦克采用通用汽车公司的6V…53T型二冲程6缸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为221kW(300马力),车辆单位功率达到15。2马力/吨,速度达到69。2公里,略小于M41的72公里/小时,但是M551的最大行程达到了563公里,几乎是M41的3倍,这要归功于柴油发动机的采用。传动装置为阿里逊公司的TG…250…1A型带液力变矩器和闭锁离合器的液力机械传动,变速箱体由铝…镁合金材料制成,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转向时,第二、三、四档具有相应固定的转向半径,第一档和倒档可实现原位转向。
行动部分有5对负重轮,主动轮后置,有11个齿。诱导轮前置,无托带轮。负重轮直径较大,且为中空结构,以增加浮力。第一、五负重轮处安装了液压减振器。悬挂装置为扭杆式。采用T…138型销耳挂胶的铸钢履带板,每条履带由102块履带板组成,履带的宽度大,车辆的单位压力仅48。1千帕,车底距地高482毫米,且履带前端超出车首,这使坦克具有较好的越野能力。
由于在设计之初就强调了其水上浮渡能力,所以设计人员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大型中空的负重轮、额外的泡沫塑料都是为了增大浮力,但是这些措施仍然不能使它安全的浮在水中,为此M551设置了专门的浮渡围帐和可折叠的档水板(类似一些装甲车的防浪板),浮渡围帐为尼龙制成,由橡胶外套包装。在浮渡前需将档水板和围帐展开,整个工作只需要2分钟,浮渡后将围帐收回到车两侧和前边的容器内,这个过程需要大约4分钟。浮渡时水面距离围帐上沿约60公分,坦克在水中靠履带滑动前进,最大车速为4公里/小时。车体前部和动力舱内设置了水泵,可以及时排出漏入坦克内部的水。总体来看,尽管强调了水上浮渡能力,但是该车的浮渡能力较弱,不少轻型坦克不需准备即可浮渡,而且水上靠螺旋桨推进,速度要快的多。“谢里登”之所以在这方面差强人意,似乎和其原始设计不具备浮渡能力有关,后来的措施只是权宜之计,不过这总算使其具备了浮渡能力。
“谢里登”坦克具备出色的战略机动性,该车可以通过C…130空投、空降。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