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郴州学正。正遇战乱,家居黄州,侍奉陈友谅担任翰林学士。朱元璋攻下武昌,召他为国子博士,赐名叫同。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教习,诸博士讲授一经,不能完全贯通。詹同学识渊博,《易》、《春秋》讲得最好。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无人可与他比。晋升为考功郎中,负责起居注。举行举。。礼,詹同建议恰当,于是被采纳。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人巡行天下,访求贤才。回来后晋升为翰林直学士,升为侍读学士。但朱元璋并没有记住这个声名显赫的人,此时看到这个名字,只是觉得在哪里听过,却一时想不起来。他对这次科举极为看重,绝容不得半点马虎,主考官关系重大,一人选不对,对不起的就是万千熬夜苦读的学子,故而他不得不慎重起来。
“哎,看来朕需要好好问问了!“朱元璋摇了摇头,自从今日李善长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以病为由,辞去了相国之位,他一时没想好选谁为相国,而六部不知皇帝的心意,仍将各部的奏折送到了谨身殿,没了中书省的过滤,他的确是累得够呛,生怕哪里一个做不好,坏了大事,有时候也想找一个人来商议,商议,可身边除了一干太监,还真找不出一个人来,不由得就此作罢!”
正犹豫着要不要下笔,一个侍卫走了进来,对他抱拳道:“陛下,中书省左丞杨宪杨大人求见!“
“哦——杨宪来了?快请!“朱元璋放下朱笔,抬起头道。
过了一会儿,杨宪风风火火的走了进来,不及细看,撩起官袍,双腿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抱拳道:“臣,杨宪见过陛下!“
“哦,杨宪来了,起来,起来说话,这些繁文缛节就不必客套了!“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朱笔,呵呵笑道。对于杨宪,朱元璋还是挺信任的,这些归功于当初杨宪干检校之时,给朱元璋的印象太好了,以至于这些年,疏远了刘伯温、李善长、甚至徐达,唯独对杨宪一直宠信有加。
当初,朱元璋对群臣十分信任,可大将军邵荣、亲侄儿朱文正的背叛,让他便得多疑,亲侄儿都背叛,这些所谓的大臣,兄弟,能有几个靠得住呢?他本疑心病就重,这样一想,竟是越想越不安,越想越觉得人人都背叛自己,唯有自己掌握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平日里见过什么人,说过什么话儿,写过什么诗词都闹闹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样一来,就不可怕了,纵然是有人对自己生出二心,他也可以提前知道一清二楚!
动了这个念头,他就生出了组建检校的念头,而杨宪办事精明,为人也颇有才干,且对自己忠心耿耿,所以这个秘密的事情,他交给杨宪秘密对群臣进行监视,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帅、徐达、常遇春、邓愈,便是他的外甥李文忠他没放过。至正二十七年,他大败张士诚,派了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但他对自己这个外甥十分的不放心,生怕他重蹈了侄儿朱文正道路,便让杨宪去监视李文忠的一举一动,最终杨宪并没有因为李文忠是他所宠爱的外甥而有所顾忌,不多久就向他报告说李文忠不听他的话,任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干预公事。
得知这个消息,他很生气,浙江作为前敌占区,许多读书人都在张士诚手下做过事,如今虽然归到他的地盘,但对这些人,他如何能放心。一听到杨宪的报告,他立刻派人把这五个人押解进京,结果细细盘问,果然不少有反叛之意,他连夜斩杀了屠性、孙履,流放许元、王天锡、王橚三人,浙江一带才算彻底安定了下来,若非杨宪及时汇报,还不知要发生什么事?这份功勋,朱元璋自然心中有数,此后,杨宪迅速掌握了李文忠手下官员的动向,并一一向他汇报,这一点让他对杨宪极为满意。
skbshge
第1721章杨宪讨官1()
听了皇上的语气甚是欢喜,杨宪心中暗叫了声:“天助我也!“忙站了起来。
“朱元璋扫了一眼杨宪呵呵一笑,道:“怎样?当了中书省左丞比昔日的检校要辛苦多了吧?”
杨宪忙道:“检校也是给陛下做事,左丞同样为陛下做事,说不上辛苦,卑职再辛苦,也比不过陛下日理万机,陛下才是真正的辛苦!”
几句话说得朱元璋很舒服,刚要放下手中的朱笔,忽然想起这个詹同,便道:“杨宪你来的真好,朕还真有一件事想要问问你呢?“
杨宪正犹豫着如何向朱元璋开口,听说有事情要问自己,忙压着主考官的事情,拱手道:“陛下垂问,微臣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这个詹同你可认识,为人如何,学识如何?“
杨宪一愣,略一沉吟便知皇帝定是挑选了主考名额了,有心想上去推荐一下自己,可又怕引起朱元璋的不快,他陪伴朱元璋多年,深知一旦他若是厌恶了一个人,那这个人基本上是废了,咬了咬牙道:“这詹同微臣倒也听过,素有才名,陛下渡江后,为国子博士,洪武年,陛下亲临下峻,御史中丞刘基说:“古时公卿犯罪,盘水加剑,送往住处让他们自杀,以此来激励廉耻,这叫存国体。”这詹同当时便在陛下跟前侍奉,听了此言,便拿起了《戴记》和贾谊疏进献皇上……?”
“哎呦——你不说朕倒是忘了这茬,原来是他啊?瞧朕这记性!“朱元璋边说边将手中的朱笔,轻轻一勾,詹同的主考官的身份就此确定。
选好了主考官,朱元璋显得极为高兴,合上了奏折,这才想起自己一直没问杨宪来见自己,是否有要事,忙放下手中的朱笔,抬头瞟了一眼杨宪,问道:“杨宪啊,你来找朕,可是有事要说——?“
杨宪一直犹豫要不要说,听朱元璋这么一问,想起刘炳的那一番话,终还是咬了咬牙,将刘伯温的一番叮嘱,早已抛之脑后,跪下道:“微臣的确有话要说?“
朱元璋抬起头扫了他一眼“哦”了声,道:“那就说吧?”
杨宪一咬牙,恭谨地道:“陛下这次开恩科,兴科举,为我大明取人才,微臣……?“
朱元璋听他的同一句话,神色微微变了一下,但压着心头的怒色,不动声色的道:“你想干什么?”
杨宪心中有些害怕,可如今的他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唯有硬着头皮道:“微臣不才,想做这一届的主考官,还请陛下——陛下成全——?”
朱元璋睨了他一眼道:“理由?“
杨宪听朱元璋的语气,不冷不热,也摸不透朱元璋的心思,心中有些打鼓,此时虽入秋,尚有些寒意,但他却是后背,一股冷汗寒湿了衣衫,略一沉吟道:“论学问,微臣自比不上宋濂等人,但微臣比他们多些阅历,选士子之时,也有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微臣知道,那些士子对陛下有用,对我大明有用,微臣自问这一点上,微臣——?“
朱元璋脸上古井不波,只是颇有深意的看了一眼杨宪,眼里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失望,这一丝失望来得也快,去的也快,杨宪自然不能察觉。
一阵沉默后,朱元璋扫一眼怀中的奏折,彻底放下了手中的朱笔,道:“杨宪啊,你是朕一手培养的,朕自然知道你对朕的忠心,可朕开恩科,以八股取仕,朕就是要告诉天下读书人,朕取的读书人,只有读书,只有做八股文,只有诵读圣人之言,才能考取恩科,才能成为朕的门生,做大明的官,光宗耀祖——?这个你可明白?”
杨宪一愣,随即道:“皇上深思熟路,洞烛天下,微臣自然不知,只是微臣觉得,读书人也好,武夫也罢,开恩科,取士子,取可不都是陛下的学生,这个道理,臣等明白,学子未必明白啊?所以,微臣才独胆,请这主考官,一来是帮陛下监视其他主考官徇私舞弊,二来,也是想给陛下选取几个真正的人才……?”
“难得你有心?但朕自有朕的考虑?朕的八股文,取的是圣人之言,学子读的是圣人之书,自能明白朕的用意,你才学比不上刘基、宋濂等人,若你做了这主考官,一来,天下学子不服,二来,宋濂等人自有意见,所以,这主考官一职,朕是万万不能给你!“朱元璋阴沉着脸色道。
“皇上——?“杨宪心头一急,他虽对这次的主考官没报多大的希望,可一想到唯有坐上主考官的位置,方可一举剪除李善长、胡惟庸的势力,不禁急了起来。
朱元璋冷哼了声,道:“朕虽不能任你为主考官,但你也提醒了朕——?“
杨宪心中已是失望透顶,可听了朱元璋这一句话,心头一颤,有升起了一抹希望,抬头望着朱元璋,眼里满是期盼。
朱元璋眉头微微皱起,沉吟了片刻,忽然道:“朕可以安排你做监督官,负责监督主考官,以免他们徇私舞弊!寒了天下学子的心,也坏了朕的用意!”
历朝历代主考官徇私舞弊的事情多不胜数,而在科场舞弊的种种手法中,“通关节”是最为普遍也是最难禁止的一种。所谓“通关节”,就是现在所谓“走后门”,指考生通过贿赂考官或与考官拉关系,使其把自己的卷子评高分,金榜题名。
北宋初年,沿袭唐代科举考试的风气,考生“投卷”很盛行。权贵以及权威们,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称为“公荐”。考生录取后,要向主考官谢恩,称主考官为“师门”、“恩门”,而自称“门生”。宋太祖即位后不久,废止权臣向考官推荐考生的特权,并诏令考生今后不得再呼考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所有考中的进士,都算是天子的门生。虽然宋太祖取消举荐制度,以防止科举制度人际关系导致科举徇私舞弊和官场的拉帮结派。明里是取消了,但暗中,关系依旧存在,后来宋朝科举考试推出了两项反舞弊措施——“糊名”和“誊录”。所谓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贯籍、初定等第等信息糊起来;誊录则是将考生的考卷重新抄录一遍,将抄录本拿给考官审阅,的确杜绝了不少徇私舞弊之嫌,但有宋一朝,科考主考官徇私舞弊的案件屡次发生,屡禁不止,朱元璋的疑心病本就重,初始并没想到,经杨宪这么一提醒,方才想起这一茬,心中便有了主意,他开恩科,兴科举,其目的便是想让天下学子,为他所用,若是主考官把持这一切,这是他绝不能容忍的。
skbshge
第1722章杨宪讨官2()
昨晚发错了,今天重新发一下!还请诸位见谅!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顾虑中书省权利过大,怕李善长不好控制,便启用了杨宪,在他看来,有丰富情报工作经验的杨宪,正可以成为他安插在中书省的一枚有用的好钉子。然而从这几年的表现来看,杨宪所作所为颇为差强人意,他一进入中书省,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以前杨宪做检校工作,向他报告某人某事还都有凭有据,可自从进了中书省,他宛若一条疯狗,四处乱咬人,虽陆陆续续被他揪出了不少人来,可许多根本没有他所说的那般不堪,甚至原本是对皇帝,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忠臣,只因为反对过杨宪,从而被杨宪诬告,对此他很是愤怒,可念及昔日的功绩,朱元璋也只好睁一眼闭一眼就此作罢。
听了皇上的语气甚是欢喜,杨宪心中暗叫了声:“天助我也!“忙站了起来。
“朱元璋扫了一眼杨宪呵呵一笑,道:“怎样?当了中书省左丞比昔日的检校要辛苦多了吧?”
杨宪忙道:“检校也是给陛下做事,左丞同样为陛下做事,说不上辛苦,卑职再辛苦,也比不过陛下日理万机,陛下才是真正的辛苦!”
几句话说得朱元璋很舒服,刚要放下手中的朱笔,忽然想起这个詹同,便道:“杨宪你来的真好,朕还真有一件事想要问问你呢?“
杨宪正犹豫着如何向朱元璋开口,听说有事情要问自己,忙压着主考官的事情,拱手道:“陛下垂问,微臣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这个詹同你可认识,为人如何,学识如何?“
杨宪一愣,略一沉吟便知皇帝定是挑选了主考名额了,有心想上去推荐一下自己,可又怕引起朱元璋的不快,他陪伴朱元璋多年,深知一旦他若是厌恶了一个人,那这个人基本上是废了,咬了咬牙道:“这詹同微臣倒也听过,素有才名,陛下渡江后,为国子博士,洪武年,陛下亲临下峻,御史中丞刘基说:“古时公卿犯罪,盘水加剑,送往住处让他们自杀,以此来激励廉耻,这叫存国体。”这詹同当时便在陛下跟前侍奉,听了此言,便拿起了《戴记》和贾谊疏进献皇上……?”
“哎呦——你不说朕倒是忘了这茬,原来是他啊?瞧朕这记性!“朱元璋边说边将手中的朱笔,轻轻一勾,詹同的主考官的身份就此确定。
选好了主考官,朱元璋显得极为高兴,合上了奏折,这才想起自己一直没问杨宪来见自己,是否有要事,忙放下手中的朱笔,抬头瞟了一眼杨宪,问道:“杨宪啊,你来找朕,可是有事要说——?“
杨宪一直犹豫要不要说,听朱元璋这么一问,想起刘炳的那一番话,终还是咬了咬牙,将刘伯温的一番叮嘱,早已抛之脑后,跪下道:“微臣的确有话要说?“
朱元璋抬起头扫了他一眼“哦”了声,道:“那就说吧?”
杨宪一咬牙,恭谨地道:“陛下这次开恩科,兴科举,为我大明取人才,微臣……?“
朱元璋听他的同一句话,神色微微变了一下,但压着心头的怒色,不动声色的道:“你想干什么?”
杨宪心中有些害怕,可如今的他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唯有硬着头皮道:“微臣不才,想做这一届的主考官,还请陛下——陛下成全——?”
朱元璋睨了他一眼道:“理由?“
杨宪听朱元璋的语气,不冷不热,也摸不透朱元璋的心思,心中有些打鼓,此时虽入秋,尚有些寒意,但他却是后背,一股冷汗寒湿了衣衫,略一沉吟道:“论学问,微臣自比不上宋濂等人,但微臣比他们多些阅历,选士子之时,也有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微臣知道,那些士子对陛下有用,对我大明有用,微臣自问这一点上,微臣——?“
朱元璋脸上古井不波,只是颇有深意的看了一眼杨宪,眼里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失望,这一丝失望来得也快,去的也快,杨宪自然不能察觉。
一阵沉默后,朱元璋扫一眼怀中的奏折,彻底放下了手中的朱笔,道:“杨宪啊,你是朕一手培养的,朕自然知道你对朕的忠心,可朕开恩科,以八股取仕,朕就是要告诉天下读书人,朕取的读书人,只有读书,只有做八股文,只有诵读圣人之言,才能考取恩科,才能成为朕的门生,做大明的官,光宗耀祖——?这个你可明白?”
杨宪一愣,随即道:“皇上深思熟路,洞烛天下,微臣自然不知,只是微臣觉得,读书人也好,武夫也罢,开恩科,取士子,取可不都是陛下的学生,这个道理,臣等明白,学子未必明白啊?所以,微臣才独胆,请这主考官,一来是帮陛下监视其他主考官徇私舞弊,二来,也是想给陛下选取几个真正的人才……?”
“难得你有心?但朕自有朕的考虑?朕的八股文,取的是圣人之言,学子读的是圣人之书,自能明白朕的用意,你才学比不上刘基、宋濂等人,若你做了这主考官,一来,天下学子不服,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