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7章 人生中的竞局()
博弈论的研究对象是理性人的互动。在冯诺依曼、纳什等大师的努力下,博弈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各门社会科学力图使用的工具。人生处处皆博弈,在生活中,人们的博弈思维时刻在起作用。在战争、政治、商业等竞争性的领域里,人们的策略选择与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博弈思维几乎发挥到极致。在这种博弈的对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策略使用者。我们时刻都面临着不同的行动选择,时刻都在计算着应当采取何种行动。这种选择不仅体现在选择上哪所大学、学哪个专业、从事何种工作等这样的大事上,而且体现在买什么菜、穿什么衣服这样的琐事上。所以,我们自然可以说,人生处处皆博弈。
众所周知,博弈的最终目的便是利益的争夺,这里的利益是个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是金钱、名利、荣誉等所有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当你所想得到的东西出现竞争的局面之时便形成了竞局。竞争需要有一个具体形式把大家拉在一起,竞争各方之间就会走到一起开始一场竞局,所以形成竞局有三个要素:竞局的参与者、所争的资源、竞争的具体形式。竞局起源于利益的争夺,有利益的争夺是形成竞局的基础,参与竞局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利益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竞局。如围棋对局的双方是在竞争棋盘上的空,战争的目的经常是为了争夺领土,古罗马竞技场中角斗士在争夺仅有的一个生存权,武林中人的决斗常常是为了争夺名誉
换句话说,博弈,就是双方或多方在竞局中争夺利益所采取的策略。比如,田忌赛马就是一个典型的博弈,当竞局中的各方存在多种可选择的策略时,选择什么策略往往成了对竞局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博弈就是指竞局方之间在策略选择方面的对抗,它是竞局综合对抗的一个组成部分。博弈是竞局综合对抗的一个方面,不可能脱离竞局而独立存在,在某些竞局中它显得并不重要甚至不存在,但当竞局的外在力量变得不太重要时,博弈就会上升为主要因素,对胜负起决定作用。这类以博弈对抗为主要特点,其他方面的对抗处于次要地位的竞局可称为博弈竞局。
一般来说,每种竞局都不是一种能力的较量,而是多方面综合实力的对抗。比如,军事对抗是一种武器装备、士兵素质、指挥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较量;再如武术技击是一种力量、速度、耐力、身体灵活性等方面的综合对抗。有时,甚至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专门进行某一方面对抗的竞局都可以转变成综合对抗。比如中长跑比赛本来是一种相当单纯的竞局,比赛规则的设计就是为了让运动员单纯比赛奔跑速度,但在著名长跑教练马俊仁的导演下,中长跑也被加入了策略对抗的因素,何时领跑何时冲刺都是经过精心计划的,本来被人为限定的单纯对抗也成了综合对抗;再比如田忌赛马,本来是简单的比赛速度,但经孙膑出谋划策一番就可以使弱者反败为胜,实力对抗之外加入了策略对抗,并且对胜负起了关键作用。
从竞局的形态来看,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自然竞局,是直接的利益争夺,以争得利益多少直接决定胜负,不存在计算胜负的特别规则,如生物界的生存竞争、战争等;第二种是人工竞局,人为地设定一套竞局规则和计算胜负的办法,有时是只分胜负而和利益无关,如果和利益有关则先分出胜负再根据结果决定利益分配,如各种体育比赛和棋牌比赛。
首先讲人工竞局,它的规则如果设计得好,可以把竞局的胜负和参与者的利益分配统一起来,竞争可以激烈而有秩序地进行。如果设计不好,则竞局本身的胜负可能和参与者利益的得失不一致,这时在竞局中就可能出现异常情况,人们站在利益最大的立场上,不再竞争竞局本身所要求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球场上打假球,当全面权衡的结果认为输掉比赢这场球更有利时,人们就会选择输球。
人工竞局由于有严格的规则限制参与者的行为,使得参与者可选择的行为方式是封闭的,所以竞局可以比较有秩序。当竞局向高水平发展时也只能在规则范围内向纵深发展,一般是挑战人的单一方面的能力,如某一类体能或智能。自然竞局由于没有规则限制,竞局采用的手段是开放的,而发现新手段往往比发展旧手段更有效,所以在竞局发展中自然首先向竞争手段的多样化发展,挑战的可能是人的任何方面的能力,只有在广度的扩展受到限制时才会向深度发展。
人工竞局比如拳击,有比赛规则和记分办法,并有裁判监督比赛;自然竞局如武林决斗,没有规则没有监督,只以打败或消灭对手为目的,任何招数、兵器等都可能使出来,令人防不胜防。概括地说,人工竞局的出招范围是受到限制的封闭的,而自然竞局是没有限制的开放的。
在参与自然竞局时,首先要意识到对手的行为是不受规则制约的,什么事都可以做,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所以要思路开阔。只有先在广度上考虑到对手可能采取的各种招数,然后才可以向深度上计算未来的变化;否则,在横向上没有考虑周全的深度计算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在自然竞局中,由于对手出招的范围是开放的,所以,不管经过多么周密的计算,漏算总是难免的。指望不出现错误是不可能的,甚至不能指望少出错误,因为有时为了少出错误必须增加太多的计算,使人难以接受。所以,参与这种竞局还要树立错误意识,即意识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改正错误。
博弈智慧
有错误意识的人认为自己随时可能犯错误,时刻准备着接受和改正错误;而习惯于稳定环境的人一般缺乏这种意识,以为凡事只要经过周密的计划就可以避免错误,以致在错误出现时不能接受和改正。
第18章 狐狸和狼的博弈()
在拉封丹寓言中有这样一则,讲的是狐狸与狼之间的博弈。
一天晚上,狐狸踱步来到了水井旁,低头俯身看到井底水面上月亮的影子,它认为那是一块大奶酪。这只饿得发昏的狐狸跨进一只吊桶下到了井底,把与之相连的另一只吊桶升到了井面。下得井来,它才明白这“奶酪”是吃不得的,自己已铸成大错,处境十分不利,长期下去就只有等死了。如果没有另一个饥饿的替死鬼来打这月亮的主意,以同样的方式,落得同样悲惨的下场,而把它从眼下窘迫的境地换出来,它怎能指望再活着回到地面上去呢?
两天两夜过去了,没有一只动物光顾水井,时间一分一秒地不断流逝,银色的上弦月出现了。沮丧的狐狸正无计可施时,刚好一只口渴的狼途经此地,狐狸不禁喜上眉梢,它对狼打招呼道:“喂,伙计,我免费招待你一顿美餐你看怎么样?”看到狼被吸引住了,狐狸于是指着井底的月亮对狼说:“你看到这个了吗?这可是块十分好吃的干酪,这是家畜森林之神福纳用奶牛伊娥的奶做出来的。假如神王朱庇特病了,只要尝到这美味可口的食物就会胃口顿开。我已吃掉了这奶酪的那一半,剩下这一半也够你吃一顿的了。就请委屈你钻到我特意为你准备好的桶里下到井里来吧。”狐狸尽量把故事编得天衣无缝,这只狼果然中了它的奸计。狼下到井里,它的重量使狐狸升到了井口,这只被困两天的狐狸终于得救了。
这个故事中狐狸和狼所进行的博弈,我们称为零和博弈。零和博弈是一种完全对抗、强烈竞争的对局。在零和博弈的结局中,参与者的收益总和是零(或某个常数),一个参与者的所得恰是另一参与者的所失。狐狸和狼一只在上面,一只在下面,下面的这一只想上去,就得想办法让上面的一只下来。但是通过博弈调换位置以后,仍然是一只在上面,一只在下面。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经说:“在市场经济以前,人类自利是妨碍别人的,是损人利己的。”他举了个例子说,过去的帝王与将相就是这样一种博弈,他可以剥削你,抄你的家;你可以造他的反,夺他的天下。一方得利,一方受损,那是零和博弈。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种零和博弈反复上演,才使中国历史的每一页都充满了阴谋与血腥,并且使“无毒不狠非丈夫”的文化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中。
然而到了今天,除了权力斗争和军事冲突之外,现实生活中一般很少出现类似寓言中的狐狸与狼这种“有你没我”的局面。因为在市场经济下,你要想得到好处,就要跟别人合作,这样才可以得到双赢的结果,不但你得到好处,你的对手也得到好处。所以市场经济安排最奥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双方同意的,任何一个买卖都要经过双方同意,买方也赚钱,卖方也赚钱,财富就创造出来了。这就是与零和博弈相对应的非零和博弈。
所谓非零和博弈,是既有对抗又有合作的博弈,各参与者的目标不完全对立,对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候参与者只按本身的利害关系单方面做出决策,有时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其结局收益总和是可变的,参与者可以同时有所得或有所失。
比如在拉封丹的寓言中,如果狐狸看到狼在井口,心想我在井里受罪,你也别想舒服,他不是欺骗狼坐在桶里下来,而是让狼跳下来,那么最终结局将是狼和狐狸都身陷阱中不能自拔。这种两败俱伤的非零和博弈,我们称之为负和博弈。
反之,如果狼明白狐狸掉到了井里,动了恻隐之心,搬来一块石头放到上面的桶中,完全可以利用石头的重量把狐狸拉上来。或者,如果狐狸担心狼没有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通过欺骗到达井口以后,再用石头把狼再拉上来。这两种方式的结局是两个参与者都到了井上面,那么双方进行的就是一种正和博弈。
实际上,这种正和游戏的思维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智慧,而且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用来解决很多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和你死我活的僵局。那些看似零和或者是负和的问题,如果转换一下视角,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而且往往也并不一定要牺牲某一方的利益。
一个冬天的上午,几位读者正在一个社区的图书室看书。这时,一位读者站起来说:“这屋子里空气实在是太闷了,最好打开窗户透透气。”说着,他就走到窗户旁边,准备推开窗户。但是他的举动遭到了正好坐在窗户旁边的一位读者的反对。那位读者说:“大冬天的,外面的风太冲了,一开窗户准冻感冒了。”于是,一位坚持要开,一位坚决不让开,两个人发生了争执。图书室的管理员闻声走了过来,问明原因,笑着劝这两位脸红脖子粗的读者各自坐下,然后快步走到走廊,把走廊里的窗户打开了一扇。一个看似无法通融解决的矛盾迎刃而解。
博弈智慧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通过博弈智慧的学习和运用,在生活中实现更多的正和博弈,这个世界也就多了很多和谐,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斗。
第19章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博弈()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可以看作是永不停息的博弈决策过程。人们每天从一早醒来就必须不断地作决定,我们日复一日决定早餐要吃什么,直到养成固定的饮食习惯;要不要到超市疯狂采购一番;要不要看场电影、散散步、买部车、把菜吃完、在转盘赌局里下红或是下黑,甚至读一本书不管有意无意,深思熟虑或一时冲动,你已经开始读这本书了——这就是一个决定。
还有更重大的:报考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开展一项研究、如何打理生意、该和谁合作、做不做兼职、要不要辞掉工作、要不要竞争总裁的职位。甚至是要不要结婚、什么时候结婚、该和谁结婚、要不要孩子、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等,这只不过是人生重大决策的几个例子。
在这些决策中,存在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你并不是一个人在作决定,在一个毫无干扰的真空世界里作决定。相反,你的身边充斥着和你一样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与你的选择相互作用。这种互动关系自然会对你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别人的选择和决策直接影响着你的决策结果。鲁滨孙一个人沦落荒岛,做什么都是他自己说了算;可是等来了个“星期五”,他就要面对博弈问题了。
博弈论是由两位杰出的学者——冯诺曼和摩根斯坦在上世纪中期创立的。用专业术语说,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
为了解释和理解博弈决策的相互影响,我们不妨设想一个石匠的决策和一个拳击手的决策会有什么区别。当石匠考虑怎样开凿石头的时候,他的“对象”原则上是被动的和中立的,不会对他表现策略对抗。然而,当一名拳击手打算攻击对方要害的时候,不仅他的每一步计划都会招致抵抗,而且他还面临对方主动的攻击。他必须设法克服这些抵抗和攻击。
在人与人的博弈中,你必须意识到,你的商业对手、未来伴侣乃至你的孩子都是聪明而有主见的人,是关心自己利益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动的和中立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常常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包含着潜在的合作因素。在你作决定的时候,必须将这些冲突考虑在内,同时注意发挥合作因素的作用。
为了自己,也为了与他人更好地合作,你需要学习一点博弈论的策略思维。正是因此,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
博弈智慧
博弈论说来有点绕嘴,但是内容还是很好理解的,那就是每个对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也要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对他的可能影响,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第20章 博弈论中不存在嫉妒()
从博弈论的“理性人假设中,我们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在博弈论中不存在嫉妒——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得失,并不关心别人得到多少。但是,现实生活中,心存嫉妒的人无处不在,我们现在来看看,嫉妒会给博弈带来什么影响。
先来看一个在东南亚一带广为流传的笑话,这个笑话可以反映出东方式的嫉妒。
有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前提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那个人高兴不已。但他细心一想,如果自己得到一份田产,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了;如果要一箱金子,那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了;更要命就是,如果要一个绝色美女,那么那个看来要打一辈子光棍的家伙就同时会得到两个绝色美女他想来想去,总不知道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他实在不甘心被邻居白占便宜。最后,他一咬牙,说道:“唉,你把我打成半死吧。”
博弈论的理性人假设中不考虑嫉妒的因素,每个人只是在考虑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