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很多企业非常注重产品的质量,有时候甚至到了“孤芳自赏”的地步。如有一家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电热水器的欧洲厂家。欧洲电热水器制造技术的先进性在世界上是公认的,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产品质量好、耐用、安全,消费者也很成熟。但是该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去遭遇了碰壁。
因为一般在户外或壁橱内使用,欧洲的电热水器基本全是大立升的、外形简洁、笨重。消费者在购买时只在市场上存在的几个主要品牌之间选择。该欧洲公司在开始经营中国市场时,其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也是遵循这样的理念,即所有的产品基本清一色是白的,圆筒型,外壁上除了贴上标示规格的标签外不再有任何图案。结果产品投放市场后,反应平平,令该欧洲公司大为头痛,却找不到问题出在了哪里。
开始时老外坚持认为自己的产品是质量最好的、圆筒型的造型也是最符合力学原理——最安全的。但是该公司产品销量却不好,反观其他技术能力欠佳的小品牌,其产品却销得有声有色。后来,市场人员多次反应:消费者认为公司的产品颜色和造型单一、体积笨重、缺乏美感。残酷的现实和多次的市场走访后使该企业意识到:中国大部分的家庭住房并不宽敞,电热水器是作为一件安装在卫生间里的家用电器来使用。中国用户普遍希望能选择外观和造型良好的热水器,既可用于热水洗浴又可美化居室(至少不能影响原居室的整体装修协调)。
充分的意识到消费者的购买考虑因素后该公司立即调整了产品开发思路,找到了一家技术能力欠佳的小品牌合作。由该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小企业提供外形设计。之后相继推出了方形小厨宝、长方形、电脑板镶嵌、外壳压纹等多种款式,且在铭牌、贴纸等装饰物上也一改过去单一的格调。产品推出后,市场立即有了起色,质量过硬外观美感的热水器立马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和欢迎。
竞争与合作看似相互对立,实则相互依存。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优劣互补、互通有无能促进技术和管理不断的进步发展。两个猎人合作猎鹿获得的收益将远大于分别猎兔的收益,战略联盟的优势不言而喻。不只是相对弱小的企业,看似强大的企业也有需要合作的地方。一个人的才能和力量总是有限的,唯有合作才能最省事省力、最有效果的完成一件复杂的事情。通过合作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以达到单凭个人力量难以达到的目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
“合则双赢”的道理大家都懂,在实际中却很难合作的原因就在于此。合作要求博弈双方学会与对手共赢,充分照顾到合作者的利益。
博弈智慧
猎鹿博弈中,两人合作猎鹿的好处比各自打兔的好处要大得多,但是这要求两个猎人的能力和贡献相等。如果一个猎人的能力强、贡献大,他就会要求得到较大的一份,这可能会让另一个猎人觉得利益受损而不愿合作。
第82章 合作的进化()
在上一章,我们看到在重复博弈过程中,通过道德、文化、法律、惩罚机制等有效的手段能够克服囚徒困境,促进合作。特别是爱克斯罗德实验中的“一报还一报”策略最为引人注目。它那种善意、宽容、强硬、简单明了的合作策略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的行为方式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的确,“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在静态的群体中得到了很好的分数,那么,在一个动态的进化的群体中,这种合作者能否产生、发展、生存下去呢?群体是会向合作的方向进化,还是向不合作的方向进化?如果大家开始都不合作,能否在进化过程中产生合作呢?为了进一步回答这些疑问,爱克斯罗德用生态学的原理来分析合作的进化过程。
他假设对策者所组成的策略群体是一代一代进化下去的,进化的规则包括:
(1)试错。人们在对待周围环境时,起初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就试试这个,试试那个,哪个结果好就照哪个方式去做。
(2)遗传。一个人如果合作性好,他的后代的合作基因就多。
(3)学习。比赛过程就是对策者相互学习的过程,“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好,就有人愿意学。
实验结果很有趣:在63个参加实验的对策者中,“一报还一报”原来在群体中占163,经过1000代的进化,结构稳定下来时,它占了24%。
另外,有一些程序在进化过程中消失了。其中有一个值得研究的程序,即原来前15名中那个唯一的“不善良的”哈灵顿程序,它的对策方案是:首先合作,当发现对方一直在合作,它就突然来个不合作,如果对方立刻报复它,它就恢复合作,如果对方仍然合作,它就继续背叛。这个程序一开始发展很快,但等到除了“一报还一报”之外的其他程序开始消失时,它就开始下降了。因此,以合作系数来测量,群体是越来越合作的。
进化实验揭示了一个哲理:一个策略的成功应该以对方的成功为基矗“一报还一报”程序在两个人对策时,得分不可能超过对方,最多打个平手,但它的总分最高。它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很牢固的,因为它让对方得到了高分。哈灵顿程序就不是这样,它得到高分时,对方必然得到低分。它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的,而失败者总是要被淘汰的,当失败者被淘汰之后,这个好占别人便宜的“成功者”也要被淘汰。
那么,在一个极端自私者所组成的不合作者的群体中,“一报还一报”策略能否生存呢?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爱克斯罗德又继续实验,并发现,只要群体的5%或更多成员是“一报还一报”的,这些合作者就能生存,而且,只要他们的得分超过群体的总平均分,这个合作的群体就会越来越大,最后蔓延到整个群体。反之,无论不合作者在一个合作者占多数的群体中有多大比例,不合作者都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
事实上,这个结论也是浅显易懂的。我们可以想象,虽然开始时,合作者在群体中占的比例较小,但只要这些个体能互相遇见,他们就会逐渐形成小型的合作关系。一旦他们形成合作关系,今后这个合作的群体就会逐渐扩大。因为我们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合作的群体比那些准备主动背叛的类型更容易遗传下来。很快,合作的个体就会如滚雪球般扩散至群体。
爱克斯罗德以自己的实验证明,社会向合作进化的棘轮是不可逆转的,群体的合作性会越来越强。
那么真实世界中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生物界的例子。
在冬天,白鹊鸽会一起联合占有和保卫取食区域,因为这样相对来说比他们各自占有一个领域更能增加他们的取食率,共同保卫领域所带来的好处超过了他们共同分享食物所带来的不利。
在草原上,单独一只雄狮捕捉斑马的成功率很低,但是与另一只雄狮合作,捕食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这种成功足以弥补捕猎成功分享同一猎物所遭受的损失。
野火烧起的时候,为了逃生,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滚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那劈里啪啦的烧焦声,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躯体开拓求生之路时的呐喊。这种团结合作的行为保证了蚁群的生存延续。
研究表明,只有在一个完全由不合作者组成的群体中,完全不合作才有可能成为进化的稳定策略。但如果有合作者出现,“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就会成功地渗透到完全不合作的群体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识别出跟自己合作的伙伴。那么他们是怎样识别的呢?目前的研究指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选择亲缘上有关系的伙伴,家族的成员更容易识别,在生活上更为相互依赖,帮助家庭成员就是帮助自己,从而家族成员慢慢形成合作,并逐渐出现了合作的基因代代相传,促进了合作行为的产生。另外一条途径就是聚类机制,即可能有一个小群体偶尔出现合作行为并逐渐发展成该群体的一种特征,比如每个成员都有较高的概率需要与其他成员一起为生存而共同奋斗,这也可能诱发合作的产生。
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合作的例子举不胜举。
美国女科学家朱克曼教授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仅占41%,第二个25年里占65%,第三个25年里占79%。时至今日,已极少有人孤军奋战,独享其誉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耗资250亿美元,直接参与的科学家及工作人员达42万人之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社会中,合作必然成为人类生活生存的最基本形式。
应该说,人类的合作远远超出生物界。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个人在自然界中势单力薄而需要集体合作,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神经系统的发达使得人类能够识别出那些给自己好处的人以及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人,从而使人们不容易在合作中上当受骗,合作行为得以产生并扩展。
博弈智慧
韦伯曾经说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人的价值,脱离了群体的人是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的。”而群体的意义也在于合作的价值能够大大超出个人单干的价值相加。
第83章 合作是为了双方的利益()
在猎鹿博弈中,从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的关键是,合作的双方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双方的利益。如果有一方合作的所得还不如非合作状况下的所得,那么这一方将不会选择合作。所以说,合作是为了双赢,如果没有双赢局面的出现,帕累托最优将无法实现。
“猎鹿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个博弈模型,它的理论源泉最初来源于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捶中的论述。他所描述的个体背叛对集体合作起阻碍作用的整个过程,被学者们称之为“猎鹿博弈”。
猎鹿博弈讲述的是:在原始社会,人们靠狩猎为生。为了使问题简化,设想村庄里只有两个猎人,主要猎物只有两种:鹿和兔子。如果两个猎人齐心合力,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就可以共同捕得一头鹿。要是两个猎人各自行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捕到鹿的,但却可以抓住4只兔子。从能够填饱肚子的角度来看,4只兔子可以供一个人吃4天;1只鹿如果被抓住将被两个猎人平分,可供每人吃10天。也就是说,对于两位猎人,他们的行为决策就成为这样的博弈形式: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得4;要么合作,每人得10(平分鹿之后的所得)。如果一个去抓兔子,另一个去打鹿,则前者收益为4,而后者只能是一无所获,收益为0。在这个博弈中,要么两人分别打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大家合作,每人吃饱10天,这就是猎鹿博弈两个可能的结局。
通过比较“猎鹿博弈”,得出的结论是:两人一起去猎鹿的好处比各自打兔子的好处要大得多。用一个经济学术语来说,两人一起去猎鹿比各自去打兔子更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帕累托是一位意大利的经济学家,他最伟大的成就,是提出了“帕累托最优”这个理念。所谓帕累托最优,指的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一旦达到了这种理想状态后,如果想要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就必定会使另外某个人的境况变坏。换句话说就是:你得到的是以他人失去的为代价。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帕累托最优是一个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相反,如果还可以在不损害其他人的情况下改善某个人的处境,我们就可以认为资源尚未被充分利用,这时就不能说已经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在猎鹿博弈中,两人合作猎鹿的收益对于分别猎兔具有帕累托优势,但是这种情况是假设双方平均分配猎物,也就是说,两个猎人的能力和贡献差不多,所以双方均分猎物。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如果一个猎人的能力强、贡献大,他就会要求得到较大的一份,这样分配的结果就可能是(14,6)或(15,5)。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能力较差的猎人的所得,至少要多于他独自打猎的所获,否则他就没有合作的动机。假设猎人甲在猎鹿过程中几乎承担了全部的工作,他据此要求最后的分配结果是(17,3)。这时相对于分别猎兔的收益(4,4),合作猎鹿就不具有帕累托优势。虽然这时对于猎人甲来说17比4多,改善了很多,173也比44大得多,猎人总体收益也改善了很多,但是由于对于另外一人来说3比4小,猎人乙的境遇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也就是说他的收益受到了损害。如果合作结果是这样,那么,乙一定不愿合作。所以,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就必须充分照顾到合作者的利益,使他的收益大于不合作时,他才会愿意选择合作,从而实现双赢的最佳结局。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君与臣的联手都是为了实现双方利益的共赢才出现的结果。
西晋灭亡后,幸存的皇族纷纷准备渡过长江躲避战乱。其中,琅珊王司马睿实力单薄,在渡江之前只想着如何避难自保,并没有考虑渡江之后的计划。可是王氏家族的精英人物——王导和王敦却准备扶持他做渡江之后的皇帝。因为他作为皇族的幸存者,对社会还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号召力的。
王氏兄弟和司马睿接洽之后,说出了自己想要辅佐司马睿做皇帝恢复西晋基业的意图。司马睿自然是大喜过望,甚至有点英雄落魄得遇知己的感动,与王氏兄弟一拍即合。
渡江之后,王氏兄弟马上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们做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司马睿的声望和气势。三月初三这一天,按照当地的风俗,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祈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这一天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很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江南有名的士族顾荣等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这样一来,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提高了。
王导接着就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过来,就不怕别人不跟着我们走。”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高兴地来拜见司马睿。打那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就站稳了脚跟。
这时的北方正被匈奴和羯胡占据,一片大乱。北方的士族、地主纷纷逃到江南来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王导的意见,前前后后吸收了106个人在王府里做官。
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安排,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巩固了地位,心里十分感激王导。
经过这样的一番经营,王氏兄弟最终联合各大家族,推举琅珊王司马睿做皇帝,是为晋元帝,从此建立了偏安东南百余年的东晋王朝。
晋元帝即位后,自知他能够得到这个皇位,全靠王导、王敦兄弟的帮助,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