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禁让乔京德尔感觉有些蹊跷了。“巴基斯坦陆军目前的进展很顺利,伊斯兰堡的电台已经放出风声,将在一个月内解放新德里。莫非中国陆军也同样担忧深入我国境内后大规模地面战所产生的巨大伤亡。”在乔京德尔的脑海之中,他可以不得不为中国陆军的这种离奇行经寻找理由。
尽管中国陆军长期以来的传统就是“用于拼搏、不怕牺牲”,但是在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中国人民的普通家庭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加上近代以来中国陆军便鲜有攻入敌国境内数百公里的记录,野战无对的中国陆军是否还能应付残酷而激烈的巷战呢?这一切显然都会影响北京最高决策者的思绪。竟然巴基斯坦方面进展顺利,而印度东部战区目前依旧拥有近40万大军的机动力量。北京政府似乎也有理由在等待下去。
而更能坚定乔京德尔信心的是,在解除印度核武装的行动中巴基斯坦方面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不能想象在新德里这个共同的敌人倒下去之后,伊斯兰堡会选择倒向中、美两大国中哪一个。与其大张旗鼓的大军南下,替已经在向新德里突进的巴基斯坦铁骑拖住印度陆军东部集团。不如等到印、巴两国在西部战线之上分出胜负在介入也不迟。乔京德尔相信长于谋略和计划的中国政府不会没有看出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而在这样的大搏弈之中,孟加拉这样的一颗棋子显然已经显得不足重轻了。虽然乔京德尔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确定促使北京按兵不动的真正原因,但是目前他只能用这些理由去揣测。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切便显得太反常了。
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令中国军队没有在第一时间发起攻击,但是乔京德尔似乎已经可以认定这将是中国近代决策者们犯下最为严重的一个错误。因为他们的迟疑所将得到的直接结果便是,印度陆军迅速结束东、西、南三个战区的搏杀,最终重新调整部署。以逸待劳的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等待疲惫的中国远征军的到来。
时间已经过去了48个小时了,在自己的直升机群突击之下,毫无外援的达卡至多还能支持48个小时。而与此同时,印度陆军最为精锐的第1集团军已经开始从达卡外围的战场之上开始后撤,即便中国陆军此刻发起攻击,在锡金的印度陆军山地步兵也至少可以抵抗48个小时,在48个小时之后,第1集团军的先锋部队便可以顺利的回防西里古里走廊,在那里抵挡住中国陆军的洪流。
尽管第1集团军在后撤的过程中难免疲惫,但是与翻越了喜马拉雅山的中国陆军相比,他们依旧占据了内线作战的优势。而随着战局的胶滞,中国陆军在后勤上的压力将最终拖垮这支精锐部队,等待印度陆军第33集团军回防完毕,早已习惯了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形的印度陆军山地步兵将轻松的击败中国远征军中驻守在成都平原上第13集团军。毕竟中印两国在山地步兵编制上比例为1:4。印度陆军有理由战而胜之。
乔京德尔此刻的信心依旧满满,尽管此刻从达卡方向不断传来各直升机突击部队遭遇顽强抵抗和蒙受损失的消息。但是他相信这样的损失是值得的。尽管对于还不富裕的印度来说,每一架军用直升机都是昂贵的财产,但是相比起这次突击所将产生的战略意义。乔京德尔相信这样的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印度陆军航空兵组建于1986年11月,其编制体制几经调整,于90年代初得以固定下来。目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且根据情况在进一步增编。其基础为原空军的校射机部队。随着这一新兵种的建立,印度陆军从此有了自己的“空中机动和打击部队”。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印度陆军航空兵日趋壮大,极大地增强了陆军“空地一体”的作战能力,已成为陆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空中机动和空中打击力量。
印度陆军航空兵理论上由陆军司令部控制。在陆军司令部设有陆军航空兵处,专门负责陆军航空兵的业务工作。东部、西部、北部、中部及南部各大军区均编有陆军航空兵室,负责本军区的陆航业务工作。印陆军航空兵在编制上采取的是“中队——分队”式结构。中队为最大建制单位,下辖若干个分队,分队是基本作战单位。在每个印度陆军集团军内都会编制有1~2个陆军航空兵中队。而主要负责山地作战的东部军区的3个陆军集团军更强化的军用直升机的配置,加上印度陆军第1集团军下属的3个陆军航空兵中队。目前战场之上,印度陆军可以投入的陆军航空兵中队总计有7个,以通常每个中队编制20架直升机、
50余辆作战车辆、4辆导航车、480余人来计算,目前在战场之上,乔京德尔在达卡攻坚战中可以使用的陆军航空兵便拥有140架左右的军用直升机。
这样的力量可能与任令羽在突击河内时的近千架直升机的师级规模突击的大手笔相比,似乎并不强大。但是有几点战场环境的变化却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印度陆军的大多数野战机场距离达卡都不过100公里,这一点与任令羽所指挥的400公里突袭相比,几乎缩短的将近2倍。任令羽的河内突击机群之中有几乎一半的直升机携带的弹药、补给物资以及构筑前沿基地的物资。而印度陆军此刻突击达卡却可以轻松的形成连续多个波次的攻击。其次任令羽在河内外围没有可以动用的地面部队,而印度陆军却有只需要空中突击打开一个突破口便可以里应外合。最后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那就是任令羽所面对的“越人阵”拥有尽管落伍,但是完备的防空火力系统。而孟加拉陆军的防空火力却只能用可怜来形容。
在21世纪空军称雄的时代里,这个国家不仅几乎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新锐战机,连防空导弹都是凤毛麟角的稀罕装备。除了已经消耗的所剩无几的战前进口的近百具中国陆军已经普及的“前卫—2”型肩射防空导弹外,这个国家仅有少数只能对付高空目标的中国生产“红箭…2”型防空导弹。广袤的天空只能依靠老式的高射机枪和高射炮来守卫。在这样的武器面前,印度陆军的直升机突击集群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
第六十章:四战之地上
三月对于亚洲这个世界最为辽阔的大陆来说,在很多地方意味着冰融雪化,万物惊蛰,意味着河开雁来,生计勃发。但是对于在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寒冷和肃杀却已经顽固的盘踞于此,遵循着那千百年来的古老规则,拒绝着一切的更改和变故。
踏着半米多深的积雪,印度陆军第17山地步兵师师长苏斯曼少将已经记不得这是自己在这48个小时之内第几次按耐不住走上第一线,去亲眼证实他一直以来所担心的“大雪崩”真的没有发生,强大的中国陆军依旧在位于亚东的营地里按兵不动。走进蜿蜒向前延伸的战壕,苏斯曼少将亲切的与每一个与他所照面的士兵握手拍肩,或许这样的机会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山地步兵师一直以来都是印度陆军重点建设的对象,在编制上也几经改变。对于自己所指挥的第17山地步兵师的战斗力,在位于印度共和国锡金邦首府—甘托克的师指挥内苏斯曼少将已经自己的计算过多次了。
山地作战的主角是步兵。由于高寒山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技术装备、特别是重型技术装备很难展开;而山地地貌复杂,死角众多,因此,在作战的过程中对人的依赖是非常大的。因此印度陆军的山地步兵师在兵员上要比主要在平原地带作战机械化步兵师要多2成以上,编制总人数达到15000人左右。
这些山地步兵师采取国际流行的三三制编制,在1个师部的指挥之下,3个山地步兵旅构成的其实战的主力,每个山地步兵旅下辖3个轻型步兵营。为了在第一时间抵挡住中国陆军随时可能展开的短促突击。苏斯曼少将几乎将自己手上的所有兵力都放置在了第一线。仅在乃堆拉山口一隘,第17步兵师便集结了超过2个营的兵力。而在山口两侧的山峦之上,为防止中国陆军惯用的渗透和穿插战术,印度陆军的官兵也冒着漫天的飞雪艰难的构筑了连绵的防线。
此刻在雪线之上隐约可见印度陆军进行了雪地伪装的“凯夫拉”型便携式掩体,尽管该装备具有防寒保暖、使用方便、伪装性好的优点。但是让部队长时间驻守在那些荒芜的山峰之上,即便是早已脱离了南亚温暖阳光,习惯了冻土冰峰的老兵恐怕也难以支持。更何况这样防线虽然易守难攻,但是要长时间的维持下去,对印度陆军的后勤保障能力也是一大考验。
“还在!山口依旧在我们掌握之中”在风雪中艰难的跋涉了近2个小时之后,苏斯曼少将终于快要靠近他行程的终点—乃堆拉山口了。远远望着山口位置上高高飘扬的印度共和国国旗,苏斯曼少将一路走来忐忑不安的心情似乎平复了一些。但是当他的脚步继续向前迈去的时候,一抹更为鲜艳的红色却无比刺眼的让他不敢正视。不用分辨,苏斯曼少将可以肯定的知道那便是这几天中一直纠缠着他的梦噩—中国的五星红旗。
“中国人究竟在想些什么?整个次大陆都已经陷入了由他们所点燃的战火之中。但是北京却似乎事不关己的保持着冷漠的状态。”一路走到已方战壕的尽头,亲眼看到了那绵延在乃堆拉山垭中心顶端,东西向缠在竖起来的1米多高细铁桩上的3根铁丝所标示的国境线,看到了那由水泥和石头砌起来的约4米高的石墙拱卫着的山口。苏斯曼少将才终于可以确认自己所驻守的山口依旧还在印度陆军的掌握之中。
“前方就是中国的亚东县了。中国陆军的‘高原幽灵’—第53山地步兵旅已经进驻县城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了!”透过高倍望远镜,苏斯曼少将在众多随行参谋的簇拥之下走进了最前沿的一个观察哨。虽然是在风雪之中,但是苏斯曼少将虽然希望依靠着那鹰隼般的目光刺破层层的谜雾去触摸那不可知的真相。
“第53山地步兵旅?亚东县?一切应该都在乔京德尔上将的计划之中,才对啊?究竟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呢?”说起中国陆军第53山地步兵旅,苏斯曼少将对其并不陌生。这支部队的前身是中国陆军第53步兵师,在恢弘的抗日战争和国内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在众多英雄师团之中并不抢眼。在奉命进驻西藏之后,该师在初期的任务也更多的支援地方建设,比如为了解决进藏部队的供应问题而投入修筑甘孜机场、康藏公路等基础设置。
但就是这么一支在外界看来已经化剑为犁的“建设师”,却在1959年的平叛作战和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53师的部队表现不俗,屡建功勋。不仅成功的力挽狂澜,更将所有共和国敌人却步于喜马拉雅山以南。1985年10月,陆军第53师奉命组建我军第一个山地步兵旅,改番号为山地步兵第53旅。由于这支山地步兵旅驻扎于全球屋脊之上,所以又堪称高原山地旅。
同期改编的还有山地步兵第52旅,不过根据印度陆军的情报这支“山地雄兵”由于前期在泰国克拉克地峡战区的激战,而目前正在拉萨进行休整。尽管中国军内对这支部队在马六甲周遍战场之上的表现给予了很糟糕的评价。但是在苏斯曼少将看来在击退了9个伞兵营的解围努力后,成功歼灭印度陆军的精锐第1伞兵营。也可以谈得上“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了。在经过了如此激战之后,的确需要休整来恢复底气。
而位于中国西藏藏族自治区最南段的亚东在地图之上则宛如一把锋利的楔子,深深嵌入印度的锡金邦和不丹国的缝隙中。这样一支精锐的高原尖刀部队进驻了如此敏感的攻击位置。中国陆军的进攻态势可以说已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了。一旦成功的拔除了印度的核牙齿,中国陆军集结于西藏南部重镇—日喀则的陆军第13集团军便会在第53山地步兵旅的引导之下,直扑锡金,无论是乔京德尔还是苏斯曼在这方面都早已形成了共识。
但是这一场本应顺理成章的进攻却迟迟没有到来,一切显得是那么平静,平静到苏斯曼少将几乎要发疯。他几乎神经质的开始怀疑自己部队的前沿阵地早已被魔鬼般的中国陆军特种部队悄无声息的全部干掉了。他歇斯底里的通过电话向每一个前沿哨所打去电话,询问前沿上的情况。甚至试探性的向对方提出一些有关该部队指挥官或武器配备之类的问题,来识别对方是否是由通晓印地语的中国士兵所假扮的。
“可能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打乱了中国人的部署吧!”一个参谋一边在寒冷的宛如冰窖的前沿哨所里象僵尸般的用跳跃来取暖,一边小心的向自己的指挥官进言道。“呵呵!您的天真可以去媲美高中生,在中国陆军面前有任何的天气可以阻挡他们的兵锋吗?”苏斯曼少将并不健忘,他还清楚的记得在1962年印度陆军的那一系列惨败,以及在雪域高原的对峙中,中国边防军那一次次的及时布防。
“现在有必要派出地面侦察部队了,我们已经被这场大雪蒙蔽住了双眼。”
苏斯曼少将此刻已经失去了耐心。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在本土的通讯和指挥系统连遭重击的情况下,印度军队几乎失去了所有高科技的预警手段。军用侦察卫星、高/中空侦察机此刻都已经无从使用。即便是最基本的侦察力量—师属直升机中队此刻在风雪中也无法升空进行观测。
“已经派出去了!在过去的6个小时里,每30分钟我就会向山那边派出一支地面侦察分队。”面对着有些手足无措的上司,负责乃堆拉山口防御的山地步兵旅旅长无奈的说出了自己自作主张的行动。“结果如何?”尽管对于这种擅自组织的越境侦察,很可能随时会成为一场激烈地面冲突的导火索。但是此刻苏斯曼少将已经无暇再去责怪任何人,他只想知道结果。
“没有结果!12支最精锐的侦察分队甚至连一个求救信号都没有发出来就被这场大雪、被那些恐怖的‘高原幽灵’所吞噬了。”旅长无奈的摊开了双手报告了这个几乎只能用恐怖来形容的消息。“这绝不可能!”就在观察哨里陷入窒息般的安静之中时,一个突然响起的电话却打破了大家的沉默。但是拿起电话的苏斯曼少将,却在第一时间发出了几乎可以用撕心裂腹来形容的怒嗷。因为他听到了一个最为可怕的消息,中国陆军的前锋部队突然出现在了他的指挥部—印度共和国锡金邦首府—甘托克的附近。
第六十章:四战之地下
“不可能!这一切绝不可能!”放下了电话,苏斯曼少将的脸上反倒换了一个轻松的表情:“不过是一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虚惊而已,就算中国陆军每一个都能肋生双翅,他们也不可能飞越此刻冰雪纷飞的喜马拉雅山脉。刚刚在甘托克附近,袭击我方直升机野战机场的不过是一些不知道死活的菩提亚人,他们一定以为中国人大军压境,我们就会不战而乱,这些暴民也想着揭竿而起了?我会马上让他们知道印度陆军对这种叛乱的态度。”
菩提亚人是不丹和锡金两国的主体民族。同时在尼泊尔、印度境内也都有分布。总人数大约在100多万人左右。不丹50多万,锡金30多万,印度10万。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这支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古老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是中国境内藏族移民的后裔。而他们讲的菩提亚语,也西藏语言的一种方言,使用一种在近似西藏文的文字。信仰藏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