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方解:方中以冬桑叶为主,清宣肺燥;以石膏、麦门冬为辅,一则清肺经之热;二则润肺金之燥;如此配合,宣中有清,清中有润,石膏虽质重沉寒而量少,故不碍桑叶轻宣之性。余药皆为佐药,杏仁、枇杷叶利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使肺得濡润之性;人参、甘草益气和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诸药相伍,燥邪得宣,气阴得复,而奏清燥救肺之功效,故以清燥救肺名之。
按语:本方以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满心烦,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恢复期、失声等。若身热较甚者,加栀子;阴虚血热者,加生地黄;津伤口渴者,加天花粉、玉竹、沙参;咯血者,加侧柏叶、仙鹤草、白及等。
(29)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组成:生地黄6克,熟地黄9克,麦门冬5克,百合、炒白芍、当归、贝母、玄参、桔梗、生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肾阴虚,咳痰带血,咽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方中以生地黄、熟地黄为主,滋阴补肾,生地黄又能凉血止血;以麦门冬、百合、贝母为辅,润肺养阴,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参滋阴凉血清虚火,当归养血润燥,白芍养血益阴,桔梗宣利肺气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合用更利咽喉。诸药合用,可使阴液渐充,虚火自降,肺肾得养,诸症自愈。
按语:本方以咽喉燥痛,干咳气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肺结核、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癌等。若痰多者,加瓜蒌、杏仁、桑白皮;咯血者,加白茅根、仙鹤草、白及;气喘者,加杏仁、紫苏子;热象明显者,加黄芩、知母、鱼腥草。
(30)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组成:麦门冬60克,半夏9克,人参、粳米各6克,甘草4克,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肺阴不足,咳逆上气,咳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也用于胃阴不足,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方解:方中重用麦门冬为主药,以其甘寒之性,滋养肺胃之阴,且清虚火。以半夏为辅,意在降逆化痰,其性虽燥,但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独取其善降肺胃虚逆之气,且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佐以人参补益中气,与麦门冬配伍,大有补气生津之功。复加粳米、大枣、甘草补脾益胃,使中气健运,则津液自能上输于肺,于是胃得其养,肺得其润,此亦“培土生金”之意。药仅六味,主从有序,润降相宜,既滋肺胃,又降逆气,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为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亦为恰当之剂。
按语:本方以咳逆,呕吐,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神经官能症、妊娠恶阻等。
skbshge
64。如何正确煎煮中药汤剂?()
汤药是临床最常采用的中药剂型,煎煮汤药的方法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为了保证临床用药能获得预期的疗效,煎煮汤药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煎煮中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器具的选择:煎煮中药最好选择沙锅、沙罐,因其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传热较慢,保暖性能好,可慢慢提高温度,使药内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到汤液中来。也可选用搪瓷制品。煎煮中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2)用水的选择: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无机盐及杂质少,以免影响口味、引起中药成分的损失或变化。
(3)用水量:煎药用水量应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年龄及用途而定。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质地坚硬、黏稠或需要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4)煎煮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果实、种子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左右。夏季气温较高时,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5)煎煮的火候和时间:煎煮中药的火候和时间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用途而定。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之后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通常是沸后再煎20~30分钟,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第二煎则通常较第一煎缩短5~10分钟。
(6)榨渣取汁:汤剂煎成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的药液,同时已经溶入药液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
(7)煎煮的次数: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溶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溶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每剂中药不可煎1次就弃掉,最好是煎2~3次。
(8)入药方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的不同,所需煎煮的时间不同,所以煎煮中药汤剂还应讲究入药的方法,以保证药物应有的疗效。入药方法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及冲服等。
①先煎。凡质地坚硬、在水里溶解度小的药物,如矿物类的磁石、寒水石,贝壳类的牡蛎、石决明等,应先入煎一段时间,再纳入其他药物同煎;川乌、附子等药,因其毒性经久煎可以降低,也应先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②后下。凡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扩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如发汗药(薄荷、荆芥),芳香健胃药(白蔻仁、茴香),以及大黄、番泻叶等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有时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泡服用。
③包煎。凡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者,如蒲黄、海金沙等,应用布包好入煎。药材较细,又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如车前子、葶苈子等,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也应包煎。有些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如辛夷、旋覆花等,也要用纱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⑤烊化。有些药物,如阿胶、蜂蜜、饴糖等,容易黏附于其他药物的药渣中或锅底,既浪费药物,又容易焦煳,宜另行烊化后再与其他药汁对服。
⑥冲服。入水即化的药,如竹沥等汁性药物,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开水冲服。价格昂贵的药物,不易溶于水及加热易挥发的药物,如牛黄、朱砂、琥珀等,也宜冲服。
skbshge
65。怎样服用中药汤剂才恰当?()
汤药煎成以后,服药时间和方法是否合适对疗效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汤药宜饭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腻补益药宜空腹服。根据病情,有的可以一天数服,有的也可以煎汤代茶不拘时服。前人认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即是说病在上焦,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者,宜食后服;病在下焦,欲使药力迅速下达者,宜食前服,可作参考。服药的方法,一般是1剂中药分为2~3次服,病情紧急的则1次顿服,还有根据需要采用持续服药,以维持疗效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汤药,一般每日1剂,分为头煎、二煎,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如遇特殊情况,也可1日连服2剂,以增强效力。
中药汤剂一般多用温服。热证用寒药则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温服。但有时寒热错杂,相互格拒,可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如系真寒假热,则宜热药冷服;如系真热假寒,则宜寒药热服,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所说:“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热以寒,温则行之”的服药反佐法。服药呕吐者,宜先饮少许姜汁,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用冷服、频饮少进的方法。对于使用峻烈或毒性药,宜先进小量,而后根据情况逐渐增加,至有效为止,慎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总之,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skbshge
66。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中医怎样辨证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在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临床症状较为明显,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中医通常将其分为风寒犯肺型、风热袭肺型、燥热伤肺型、痰湿阻肺型、痰热壅肺型、表寒里热型、外寒内饮型、肺脾两虚型及肺肾两虚型9种基本证型进行辨证治疗。
(1)风寒犯肺型
主证:喉痒咳嗽,喘急痰多,痰白而稀,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楚,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祛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三拗汤加减。麻黄、甘草各6克,杏仁、荆芥、防风、前胡、紫苏子、半夏、紫菀各10克,桔梗9克,陈皮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2)风热袭肺型
主证:咳嗽,咽痛喉燥,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稠,常伴有发热微恶风、头痛肢楚、鼻流浊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杏仁、前胡、牛蒡子各10克,菊花、桔梗、连翘、黄芩各12克,薄荷9克,白茅根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3)燥热伤肺型
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见痰中带有血丝,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有恶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
治则:辛凉清肺,润燥化痰。
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川贝母、栀子、黄芩各10克,杏仁、梨皮各9克,沙参、淡豆豉、瓜蒌皮各12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4)痰湿阻肺型
主证:咳嗽痰多,痰白而黏,气短或伴有喘促,胸脘痞闷,食欲缺乏,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杏仁、紫菀、款冬花各10克,厚朴、紫苏子、苍术各9克,茯苓、陈皮、桔梗各12克,甘草6克,大枣6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5)痰热壅肺型
主证:发热或不发热,咳逆气急,痰多黄稠,不易咳出,胸闷气短,甚至喘促,呼吸困难,咽痛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则: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鱼腥草30克,败酱草、薏苡仁各24克,黄芩、桑白皮各15克,杏仁、桔梗、冬瓜仁各10克,丹参、茯苓、炒白术、瓜蒌皮各12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6)表寒里热型
主证:咳嗽声哑,咳而不爽,咳引胸痛,痰吐黏稠,喘逆上气、息粗,伴有恶寒鼻塞、口渴咽痛、发热身痛、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则:清里达表,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紫苏叶各9克,杏仁、前胡、桔梗各10克,生石膏18克,黄芩、防风、桑白皮各12克,生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7)外寒内饮型
主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白多泡沫,无汗恶寒,口不渴或口干不欲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水肿,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
治则:解表温里,宣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桂枝、干姜、炙甘草各6克,五味子9克,白芍、陈皮各12克,半夏、紫菀各10克,细辛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8)肺脾两虚型
主证:痰多、痰白或微黄,每遇风寒咳痰或咳喘发作加重,脘痞腹胀,食欲缺乏,便溏,自汗气短,神疲乏力,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滑。
治则:健脾益气,祛痰止咳。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党参、茯苓、生黄芪、山药各12克,白术、防风、紫菀、杏仁各10克,陈皮、半夏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9)肺肾两虚型
主证:咳嗽吐痰,痰稀色白,时而喘促,动则加剧,面色暗淡,食欲缺乏,形瘦便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肾摄纳,益肺止嗽。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制附片、半夏各9克,肉桂、炙甘草各6克,熟地黄、茯苓各12克,山药15克,山茱萸、泽泻、补骨脂、陈皮、当归、白芍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skbshge
67。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中医怎样辨证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缓解期,咳、痰和喘等症状缓解,病情暂时稳定,但容易反复发作。这是因为慢性支气管炎经治疗后,症状虽然已经缓解,但其病根未除,机体抗病能力仍差,此时略受外邪侵袭,就容易复发。根据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和“既病防变”的原则,为了防止复发,并求得根治,在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应采取调理脏腑、扶正固本的治疗方法,临床较常用的“冬病夏治”就是基于这个考虑而制定的。扶正固本的重点应在肺、脾、肾三脏,不过在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辨明肺、脾、肾三脏亏虚的不同侧重点来选方用药,做到辨证论治,不可乱用补药,以免事与愿违。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除了选用适当药物治“本”之外,还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病情加重,重视饮食调养、运动锻炼及起居调摄等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1)肺虚: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气虚弱者,卫气不能固护体表而易受外邪侵袭,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自汗、易感冒等,其治疗应以扶正固本、补气固卫为主,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