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御赐掌柜-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演义》中的赵云的武勇得到充份的渲染。
  《演义》中的赵云首次出场,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当公孙瓒在盘河被袁绍大将文丑战败后,“文丑直将公孙瓒赶出阵后山谷而逃……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却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剌。”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将,马上须无铠甲,拈枪直取文丑……大战文丑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拔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赶去。”这时,死里逃生的公孙瓒才定下神来打量自己的救命恩人,只见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赵云的这个“亮相”,一下子就表现出一个盖世英雄的神勇和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真正使赵云名扬天下的乃是惊心动魄的长阪坡之战,其实,这主要出自罗贯中的生花妙笔。《三国志&;#8226;赵云传》云﹕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寥寥数语,平淡无奇。根据这一记载,赵云在抱着刘禅、保着甘夫人的情况下,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然而,罗贯中却通过虚构、生发和渲染,编织出一连串紧张曲折的情节﹕先是让赵云两次冲进曹军阵中,救出甘夫人和麇竺,找到麋夫人,接过阿斗(历史上的麋夫人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已经去世,自然不可能逃难到长阪坡,更不可能将阿斗带在身边),为赵云创造了一个匹马单枪,怀抱幼主的特殊条件。然后,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赵云在曹军中往来冲突,所向披靡,“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剌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好一场舍生忘死的杀呵﹗写到这里,罗贯中情不自禁地以“史官”之诗赞美道﹕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是的,这一番惊天动地的拼杀,使赵云的形像犹如一尊大理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了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不仅在当时威震天下,而且在后世名垂千古﹗
  罗贯中即使在大胆虚构的时候,也是有分寸,有全局观念的,他从来不盲目地扬此抑彼,从来不说赵云的武艺超过了吕布、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但是,罗贯中又是具有鲜明倾向性的,他巧妙地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使赵云的武艺和勇敢得到了比别人更充份的表现,因而产生了更突出的艺术效果。
  一是对比。当吕布被曹军围困在下邳城的时候,为了向袁术求救,吕布不得不将许配给袁术之子的女儿送去。他“将女以绵缠身,用甲包裹……负女于背上”,企图突围。但在对方的堵截下,“吕布虽勇,终是缚一女在身上,只恐伤着,不敢来突重围。”结果“祇得回下邳” 。再看赵云的“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拼命冲杀,何者勇敢,何者怯懦,对比多么鲜明﹗□二是烘托。《演义》一再通过敌、我、友三方的反应,来侧面描写赵云的英勇无敌。对曹军来说,赵云的名字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量。在汉水之战中,黄忠被曹军团团包围,赵云前去接应。他接连剌死曹将慕容烈、焦炳,“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军勇将张合、徐晃也“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当曹操得知后,惊呼﹕“昔日当阳长阪英雄尚在﹗”“急传令曰﹕‘所到之处,不许轻敌。’” 在东吴方面,赵云的威名也是妇孺皆知。当诸葛亮借得东风,由赵云接回夏口之时,周瑜派徐盛、丁奉分水、陆两路追赶。赵云一箭射断徐盛船上的拽篷索,“岸上丁奉慌唤徐盛船近岸,言曰﹕‘……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汝知他当阳长阪时否﹖吾等只消回话便了。’” 在刘备甘露寺相亲时,吴国太听说立于刘备身边的是赵云,便问﹕“莫非当阳长阪抱阿斗者乎﹖”并盛赞﹕“真将军也﹗” 而在刘备集团中,赵云更是受人钦佩。以勇武闻名的马超初降刘备时,适逢刘璋部将刘?、马汉来攻,赵云引军迎敌,“玄德在城中管待马超吃酒,未曾安席,子龙斩二人之头献于筵前。马超亦惊,倍加敬重。” 这些侧面之笔,以少胜多,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罗贯中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
  历史上的赵云的优秀品格,在《演义》中大都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例如﹕用他救出公孙瓒后所说的“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来表现他的深明大义﹔用劝阻刘备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 ,反对刘备为报私仇而伐东吴 ,来表现他的忠直敢谏﹔以他将刘备集团的开基创业放在首位,不贪美色,拒娶桂阳太守赵范之嫂 ,来表现他的克己奉公﹔用他不与黄忠争功 ,打了胜仗从不夸功自傲,来表现他的谦虚谨慎,等等,都是于史有据,罗贯中略加点染铺叙的,这里不多论列。
  这里要强调一点﹕罗贯中在表现赵云的美德时,特别突出了他的机警和精细。本来历史上的赵云在这方面未见突出,罗贯中却又一次发挥了他的艺术创造才能,把这一点表现得鲜明而生动,使赵云的形像在刘备集团中更加别具风采。当蔡瑁邀请刘备到襄阳赴会,企图借机加害时,赵云带领三百人马随刘备而行。到了襄阳,“云带甲挂剑,行坐不离”。次日燕会,赵云仍是“带剑于侧”,只是由于刘备下令,才勉强到外厅就席 。饮了一会酒,他放心不下,入内观看,发觉刘备已经逃席,他便马上率三百军出城寻找。找来找去,不见刘备踪影,“子龙欲入城中,恐有埋伏,遂引军投新野而归” 。回到新野仍不见刘备,他又连夜到处寻找,直到找到刘备才算放心 。事情的全过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机警和精细。正因为如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于他办事都特别放心。诸葛亮出使东吴,指名要赵云按约定日期去接他﹔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又是由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像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又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演义》的武将形像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
  再次,罗贯中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
  历史上的赵云的最后一段重要经历是在建兴六年(228)随诸葛亮首次北伐。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赵)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兵退,贬为镇军将军。” 对此,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义的改造。一是虚构年已七十的赵云在诸葛亮出兵前自告奋勇充当先锋,在凤鸣山连杀魏国西凉大将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肝胆皆裂”﹔“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大败而走”。第二天再次与魏军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又剌死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 。这一场厮杀,使读者深深感到赵云宝刀未老,雄风犹在。二是虚构赵云剌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锋朱赞,再一次立下战功 。三是略而不提赵云“失利于箕谷”的事实。四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赵云和邓芝从容撤军的经过﹕赵云让邓芝打起自己的旗号先撤,自己在后掩护,这种虚虚实实的布置使畏惧赵云的魏军不敢放手追赶。赵云却时而冲到魏军面前,剌死其先锋苏?﹔时而又出现在魏军背后,一声大喝,“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于是赵云安全退到汉中,沿途毫无损失。这样描写的结果,使这次退却在读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胜利 。五是描写赵云谢绝诸葛亮的赏赐,使得“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谬也。’乃倍加钦敬” 。这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使赵云在最后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胜将军”的威名,并使他的美德在晚年发出新的光彩。正是在这种慷慨雄壮的艺术氛围中,罗贯中完成了对赵云形像的塑造。
  三
  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为什么赵云形像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会超过关羽、张飞而居于武将形像系列之首了。
  有这样一种说法﹕“赵云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武将形像。”愚以为恐怕不见得。诚然,据毛宗岗评本,赵云在《演义》中从第七回出场到九十七回去世,共跨距九十一回,超过了关羽的跨距七十七回和张飞的跨距八十一回﹔但是,这仅仅是因为历史上的赵云去世比关羽晚十年,比张飞晚八年,在三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舞台上纵横驰骋的时间比关、张长得多。罗贯中不能改变这一基本史实,因此,《演义》中的赵云活动的时间跨度自然就超过了关、张。其实,只要认真统计一下就可以看到,在嘉靖本的二百四十则标题中,直接出现关羽名字的占十九则(在毛本中占据十四个回目),出现张飞名字的占八则(在毛本中占据七个回目),而出现赵云名字的只占七则(在毛本中占据五个回目),可见赵云在全书中的地位明显地不如关羽,而与张飞大致相近。更重要的是,全书正面描写(注意﹕不是一般出场,更不是侧面涉及)赵云的笔墨也明显地少于关羽,而与张飞差不多。这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够了﹕嘉靖本描写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千里走单骑”再到“古城相会”,一口气用了八则的篇幅(毛本二十五─一二十八回)﹔而描写《长阪坡赵云救主》仅仅用了一则的篇幅(毛本第四十一回)。相比之下,罗贯中对哪一个形像更舍得挥洒笔墨,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还有一种说法﹕“赵云是罗贯中最为理想,刻画得最为着力的英雄人物。”愚以为这也未尽符合罗贯中的创作意图和人物设计。诚然,罗贯中对自己笔下的赵云形像是十分喜爱的,是倾注了满腔**加以精心塑造的,因为赵云同关羽、张飞一样,符合罗贯中“向往统一,歌颂忠义”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但是,在罗贯中的理想天平上,赵云的份量并没有超过关羽和张飞。让我们比较一下罗贯中对关、张、赵的总体评价吧。在写到关羽被杀后,罗贯中一连安排了五诗一赞,对关羽极表景仰和哀悼 。其中一首诗称颂他﹕
  大义参天地,英风播四方。
  另一首诗评价更高﹕
  天生虎将佐炎刘,父子胡为一旦休﹖
  千载令人思慕处,巍巍功业等伊周﹗ 
  把关羽同封建社会中公认的功业盖世的圣人伊尹、周公相提并论,褒美之情可谓无以复加了。在写到张飞被剌后,罗贯中安排了四诗一评一赞,对张飞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 。其中颂扬之情最热烈的是那首《庙赞诗》﹕
  豹头环眼大,燕项虎髭髯。
  长阪桥头断,曹公铁马还。
  英雄过孟起,恩义释严颜。
  西蜀大钦仰,功名重剑关。
  而在写到赵云去世之后,罗贯中除引用后主追谥赵云的诏文以外,还安排了三首诗予以热情歌颂 。第一首《庙赞诗》云﹕
  救主功勋大,兴邦名誉彰。
  扁舟飞汉水,匹马向当阳。
  义胆深包体,忠心并日光。
  留芳青史上,应是与天长。
  另一首诗又云﹕
  匹马单枪敢独行,摧锋破敌任纵横。
  皆称飞虎一身胆,不负英雄千古名。
  由此可见,罗贯中对赵云的评价略高于张飞,但又不及关羽。因此,关羽才是罗贯中在武将形像系列中最为理想的人物。
  毋庸讳言,罗贯中在《演义》中表现了关羽的不少缺点。但是,对关羽某些缺点的描写,如他的心高气傲、刚愎自用、痲痹轻敌等,只能证明罗贯中在写作中基本上坚持了尊重历史的现实主义态度,而不能说明罗贯中有意把赵云塑造得比关羽更完美﹔而后人所认为的关羽另外有的缺点,如华容道放走曹操,本来就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是他为了表现关羽的“恩怨分明”,“义气深重”而设计的重要情节,罗贯中不仅不认为这是关羽的缺点,相反还大加称赞﹕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
  威风齐日月,名誉震乾坤。
  今天的读者当然不会同意罗贯中的这一看法,但却不能不承认这正是这位六百多年前的作家实际存在的观点。再结合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说,罗贯中的主观意图是要把关羽作为更高层次的理想人物来塑造,而不是认为赵云比关羽更符合他的理想。
  那么,为什么广大读者对赵云的印象比对关、张的印象更好一些呢﹖
  首先,这是因为《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真实性与独创性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像。
  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是一个具有非凡本领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像,同时又是一个符合艺术真实要求的人物形像。这不仅由于《演义》中与赵云有关的情节大都于史有据,使艺术形像的赵云处处带有历史人物赵云的影子﹔也不仅由于罗贯中生动地再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那个既是干戈扰攘,生灵涂炭,九州岛板荡,又是“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玮动人” 的历史时期,将赵云的种种英雄业绩置于特定的时代氛围之中,使赵云形像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且由于罗贯中在描写中相当注意细节的真实。即以前面提到的血战长阪坡而言,在这个以虚构为主的重要情节里,罗贯中尽情渲染了赵云的非凡武艺和胆略,但没有忘记为赵云设置可信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让赵云单枪匹马,没有其它累赘碍手碍脚﹔二是赵云在冲杀过程中,除与张合战了十余合便夺路而走之外,其它对手均为曹军中平平之辈,没有构成对赵云的真正威胁﹔三是曹操为了收伏赵云,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这就使赵云有可能突出重围。因此,尽管读者感到赵云的勇武是难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却相信它是真实的。
  另一方面,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又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形像。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以前,小说史上还不曾出现过赵云这样的英雄形像﹔这个形像之成功塑造,主要是罗贯中的功劳。在《演义》写到的数百名武将中,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名将有数十人,但像赵云那样胆识兼备,智勇双全,机警精细,谦虚谨慎的形像却只有一个,人们决不会感到他与其它名将有什么雷同之处。在《演义》的巨大成就影响下,历史小说创作如同雨后春笋,蔚为大观。在这些作品中,英武超群,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不乏其人,其中也有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但是,他们都不可能与赵云的形像混同起来,更不可能取代赵云的形像。这种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证明,在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像的画廊中,赵云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形像。黑格尔曾经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 罗贯中在塑造赵云这个形像时,再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创造能力。
  不过,真实性与独创性的结合,只能说明赵云形像为什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还不能说明为什么读者喜爱赵云甚于喜爱关羽、张飞。在这里,更重要的原因乃是读者审美观念的变化。
  应当指出,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到清末的五百余年中,读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