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节度使军就不一样了。他们桀傲不逊惯了。连自己的顶头上司节度使都是说杀就杀,天高皇帝远的那个皇帝就更不放在眼里了!面对宪兵和铁卫军,他们依仗着自己是藩镇兵马的身份。压根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自然带来的损失就大多了。
除此之外,宪兵殉职八十七人,重伤一百一十三人,轻伤不计其数。铁卫军殉职五十二人,重伤七十九人,轻伤不计其数。
这样的战损报告,让李俨十分痛心:就算他们是死在敌人手中也好啊!眼下却死在那些不听军令地自己人手上,真是不值啊!
让李俨同时也心中欣慰地是,白虎军团和朱雀军团虽然整编不久,但军纪却相当不错。只有不到十人违反军纪。不枉了他一番苦心。
那些被关起来的士兵是一个相当地不稳定因素。难保不会有人以为有机可乘,在那些士兵中煽风点火。引发兵变,不得不防。
所以李俨命令连夜建立二十个军营,将这些士兵打散了分开囚禁。同时加大看守这些士兵的力度——李俨抽调了自己五万人马来看守这些违反军纪的士兵。
对这些士兵的处理,李俨根本就没有什么“法不责众”的想法。只要证据确凿,证明那些士兵违反了军纪,那就一律军法从事。即使要屠杀上万人也在所不惜!
至于他是否会为此背上什么骂名,那就在所不计了。毕竟,老百姓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即是不雪亮,李俨控制的舆论,也会让他们变得雪亮。名声什么的,所变好就能变好,又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对这些士兵的处理,李俨的准备首先对他们进行甄别,分辨出其中真正有罪的和那些只是协从没有真正动手和那些无辜的遭了池鱼之殃的人,然后分别处理。
有罪的自然不用说,那就是一个杀之。而且还要当着全长安老百姓的面杀!要让老百姓知道,现在的这个皇帝,是圣明之君,是爱民如子的,是为他们的利益着想的!
协从者将会被送去进行相应的惩罚。当然,惩罚的同时也会洗脑。对他们灌输忠君爱国爱民的思想。
无辜者最后可以释放,不过也会被以“觉悟不高,不能主动制止其他人违犯军纪行为”的名义投进学习班学习军纪、洗脑。
总之,不管是协从也好,无辜也好,只要他们还够不上处决的级别,其原来所在的节度使军是别指望他们回去了!这也是一种削弱节度使军力的方法。而日后收编节度使军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去自己的原节度使军中,依靠自己熟悉环境的优势,帮助整编的顺利完成。
那些打着“法不责众”主意的人,那些企图从中取利的人,那些指望利用被抓士兵怨气的人,注定要失望了。他们的主意,早就被李俨无形中消弭掉了。
对于长安城的老百姓来说,今天,是一个虽然有着种种矛盾,但大体上还算顺利的一天。
王师入城,自己终于不用再在贼寇的统治下生活了。官兵开始虽然有劫掠的情况,但是这种行为很快就被制止了。
秋毫无犯的陛下禁军,维护者长安的秩序。一时之间,如果忽略其中的某些不和谐音符的话,太平盛世仿佛再度降临了。
长安的安定,是长安百姓的大幸,却是黄巢贼寇的不幸。
他们在灞上眼巴巴的等着长安的混乱,开始的时候长安的确乱过一阵子,但是很快,混乱就终结了。
望着重新安定下来的长安,他们不由得遗憾的叹息着。
不过幸运的是,唐军或许忙于平定长安的混乱,根本就没有追击他们这些大逆不道的叛贼。不然的话,他们哪儿还有闲心在这里窥探长安的动静?早就逃之夭夭了。
然而这种情况必然不会太多的延续下去。随着长安城的安定,腾出手来的唐军必然会来追击他们。现在还不跑,到时候就跑不掉了!
“走吧!”
黄巢无奈的下达了撤离的命令,一行人如丧家之犬,匆匆逃离了灞桥,在夜色中越去越远。
繁华的长安,被他们无奈的丢在了身后……
第五卷 广明鼎革 第一章 还都长安
广明二年五月二十九日,也就是攻克长安的第二天,李俨诏告天下,宣布还都长安。wwW、
同时,李俨发布了“追贼诏”,号召天下藩镇追击逃出长安的黄巢贼寇,务必将其剿灭。
长安城不但是帝国的首都,是帝国的中心,同时也是天下人的一个心理风向标。只要长安不在朝廷手里,那么天下人对朝廷的信心,就会打很大的一个折扣。而只要长安还掌握在帝国手中,那么无论天下局势多么危急,天下百姓心中唯一的正朔、唯一名正言顺的朝廷,就还是大唐政府。
长安被攻克的消息,极大的鼓舞了人心,也让那些原本心存观望的人,从此不再处于观望之中,毅然的选择了投靠朝廷。
在以上两诏之外,李俨还发布了另外两大影响深远的重要诏书。一为罪己诏,一为招贤纳士诏。
这两大诏书,一为对过去所犯错误的总结和清算,一为对将来帝国发展的奠基。
招贤纳士诏到还罢了,罪己诏一出,可以说是天下轰动!
毕竟对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来说,他们犯的错误,是往往没有人敢,也没有人会指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像魏征这样的直臣之所以弥足珍贵的原因。而皇帝本人,长期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往往以为自己无上正确。自然更不会主动承认自己地错误了。所以,对于帝王来说,什么诏书他们都发得不少,唯独罪己诏,虽然从古到今还是有几个人下,相比皇帝的数目和诏书的数目来,却少得可怜!
在罪己诏中。李俨写道:“朕冲龄即位,初陷于权阉之手。后又因黄巢谋反,不得已而出长安。以致苍生多苦,百姓不安,此皆朕之过也!朕失德如此,本当逊位以自罪。然方今天下不安,明君难觅,而大位不可虚悬。故权代帝位,励精图治,以候明君之出……”
随后他在诏书中言辞诚恳的表示,自己一定会励精图治,爱民勤政,兴农励商,复兴大唐,一定要再现贞观、开元之盛事云云。
老百姓其实不关心皇帝是谁。只要有人能够让他们生活得好,他们就会拥护那个人。李俨本来并没有这样高的威望让这些老百姓去相信他。但是李俨懂得利用舆论的力量,他大肆宣扬自己对那些违反军纪劫掠百姓的士兵地严厉处置,同时还将李俨爱民勤政的种种事迹传播出去,于是在民间中,李俨地声望陡然高涨起来。
这其中。真正让这些百姓相信李俨的,正是他对那些违反军纪的节度军士兵的处置。
这些士兵中,李俨在次日就开始准备审理处置。
这个时候,朝廷的绝大多数官员都还留在凤翔,并没有相关的审案人员。李俨于是在军中调集有相关才能的军法官等人,临时成立了一个机构,专门用来审理这些士兵地罪过。
这一机构被称为“军法廷”,在事后也没有解散,成为隶属于军机省的常设机构,专门用于审理军中士兵犯罪的案件。从此以后。军中士兵的案件。一律归属于“军法廷”审理宣判。大理寺、刑部以及地方官府再也无权过问。
军法廷的首脑被称为“廷尉”。这是李俨引用的汉制官名。廷尉就是汉代最高的执掌刑法的官员,职权类似于大唐地大理卿。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法院院长。不过现在廷尉只是军事法庭的最高法院院长,在品轶上比大理卿低一级,为正四品上。
廷尉的人选,由宪兵部队统领张未阳的副手周玉翔担任。周玉翔原本就是赤卫军中的总军法官副官,专门负责审理违反军法地士兵。
除了军法廷外,李俨还派出了大批的人手查探相关资料。他身边的三大情报组织,有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个上面。除此之外,李俨还下诏要求受害百姓出来指证这些士兵。
开始的时候,出来作证的百姓不多,审理一度难以进行下去。百姓们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被打击报复。而儒家的传统观念是要“息讼”,也就是反对任何形式打官司的行径。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要告状,无论原告被告,首先都要不问青红皂白的打一顿板子后才开始审理案件的原因。这一点也对这些百姓产生了不利地影响。
但是李俨用自己皇帝地身份保证证人的安全。同时受害人还能获得从那些为恶士兵地财产作为自己遭遇的补偿。此外,如果为恶士兵的财产在赔偿受害人后有富余的话,还能拿出一部分来奖励证人。
于是,不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前去作证的人获得了不少奖励。而受害人也得到了赔偿。
自古以来,普通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些受害百姓,只希望能够给自己一个公道就行了,却没想到居然还能获得赔偿,这更是让他们意外。
随着这样的人增多,审理也开始顺利起来。每一天都有被宣判为死罪的人在刑场被正法。
那些为恶士兵也心有不甘,只是李俨的军队看得他们很严,他们在百姓中又是被唾弃的,也曾经有人挑动他们闹事,但很快就被血腥的手段镇压下去。此后这些士兵见自己闹事已经没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如果老实的话,只要自己为恶不多,或许还能逃脱性命。而那些知道自己罪不可赦的人也抱着多活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并不响应某些人的挑拨行为,一切也就安静下来了。
当然。在这样地行动中,李俨的情报部门也是很繁忙并且收获不少的。不少节度使暗自部下在长安的人手因此被暴露并被清剿,从此以后,李俨对长安的控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地步。
被称为“长安大审判”的审判,延续了将近一个月。到最后,一共有五千多人因为罪不可赦而被正法。百姓心中为之大快,连带地李俨这个皇帝在他们心中也亲切起来。人心。开始朝李俨倾斜。
当然,这一切也是少不了《大唐日报》的推波助澜地。或许是早有预谋,李俨启程后不久,《大唐日报》的编辑部也开始朝长安搬迁。而等他们到达长安后,李俨已经进入长安好几天了。他们到达后,马上就开始在《大唐日报》上出特刊,报道“长安大审判”的情况。这一举措。让《大唐日报》的销量大幅度增长起来,影响力也开始变大。
在这一事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王重荣了。可以说,一共一万八千人被杀或者被抓的士兵,几乎有一万人是他的部下。这一来弄得他元气大伤。如果换了是他,他是绝对不敢如此对待自己地士兵的,否则必然引发兵变。然而李俨毕竟不是他,手上有强大势力的李俨。并不在乎任何兵变的威胁。
总之,在很多节度军士兵心中,李俨这个皇帝已经成了一个相当可怕的恶魔类角色——但是那些还有良知的士兵心中却正好相反。这也让节度使们的士兵中开始出现了分裂,而李俨无孔不入的情报组织也在煽风点火,加剧这一趋势。这都是后话了。
王重荣并不是没有反击地打算,只是。他已经被派到外面去追杀黄巢,根本没有机会在长安煽动大的动乱。几次去调拨被抓士兵闹事,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关于追击黄巢军方面,李俨在进入长安第二天,就下诏令郑畋为诸道行营大都统,方彻为诸道行营副都统,负责剿灭黄巢残部的事情。郑畋远在凤翔,军务自然不可能让他来处理,所以实际上,方彻才是真正负责剿灭黄巢残部的最高指挥官。
这一次。白虎军团、朱雀军团基本上全部被派了出去——在轻而易举攻克长安的情况下。他们地实战经验并没有得到多大的磨练,自然还需要继续这一进程。
至于三卫军。除了一万近卫军被派出去之外,其他的五万五千人,都被用来保护长安。现在黄巢军已经被打残了,朝廷最大的敌人,已经变成了那些节度使,长安自然要有重兵防卫。
除了方彻所带领的李俨嫡系之外,其他节度使的军队不是被派出去追剿黄巢残部,就是各回驻地——李俨不是没有趁现在的机会把这些人的军权剥夺,只是现在还不是削藩的最好时机,所以也只好暂时隐忍了。
在方彻临走之前,李俨把他召来,宣布这一次围剿黄巢军的行动,其宗旨是:“追而不紧,攻而不灭。”
方彻疑道:“陛下,为何这样做?那不是给黄巢贼寇以喘息之机吗?”
李俨笑道:“方郎,你是一个优秀地将领。但你现在还不是帅才。你要记住了,一个将才,只需要拥有高明地军事才干就可以了。但是一个优秀的帅才,必须懂政治!朕希望你能做到这一点,以后才能胜任朕给你地大任啊!”
“懂政治?”
“是的!打仗并不仅仅是打仗。军事仅仅是打仗的一个方面。政治、经济、民生等等,都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方彻疑惑的摇摇头。
李俨耐心的解释道:“方郎,朕问你。一支军队,他的士兵、武器、粮草从何而来?”
方彻仔细的想了想:“民间。”
“不错。所以,打仗能不重视其他方面吗?不懂经济,就负担不起一支军队的开支。不懂政治,就不能够获得各方面的支持。那么原本可以轻松取得的胜利,将不得不要你付出极大的代价。所以,打仗,能够政治解决的,就尽量政治解决。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才需要真正地使用军事手段!”
“所以呀。”李俨语重心长的总结:“战争,是政治争端的极端恶化结果。只要能够在政治方面做好,完全可以将战争消弭于无形。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正是如此!”
方彻似乎有些明白了:“陛下的意思是说,打仗需要通过种种手段来获取胜利,并不仅仅是真刀真枪的战斗才叫做打仗。”
李俨暗中叹息。不过方彻能够有这样的认识,也还不错了。日后再慢慢的培养他吧。况且。说政治也是一种战争、商业也是一种战争。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所以后世才有商场如战场地说法。总之无论他怎么认识,只要能够有效就行了。
“那么陛下这样的旨意究竟有什么目地?”
“方郎。大唐现在的局势你应该清楚,你认为,现在大唐朝廷和朕最大的敌人是谁?”
“最大的敌人?”方彻皱紧眉头,良久后才道:“藩镇?”
李俨摇头:“方郎,大唐最大的敌人,不是那些藩镇。那些藩镇的力量,如果单个计算的话。现在其实已经比不上朝廷了。而他们要想联合起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地事情。所以,朝廷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藩镇。”
“那陛下的意思是……”
“大唐朝廷最大的敌人,就是朝廷本身!”李俨语出惊人:“或者更确切的说,使那些构成大唐朝廷的官员以及官员身后的那些世家、勋贵。”
看方彻还是有些不明白,李俨解释道:“当今的天下为什么会闹到这个地步?黄巢贼寇起兵地时候为什么会那么快就酿成大祸?那都是因为大唐的根子已经烂了!所以先帝的时候才会有庞勋的兵变,现在又有黄巢的叛乱。而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
“是大唐地官员、世家、勋贵!所以黄巢贼寇才会那么痛恨达官贵人,才会对他们进行疯狂的杀戮!”
“大唐的局面要想改变。大唐要想复兴,就必须变法!就如同战国时候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一样。只有变法,才能改革大唐的基石,将大唐从覆亡的命运中挽救出来。”
看着方彻那一年茫然的模样,李俨知道,这些东西对于这个杰出的将领来说。还显得太复杂了点。但方彻是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