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某些对外贸易法令、进行对外贸易谈判、签订贸易协定、增减关税和确定进口商品数量限额等权力。因此,政府领导人的经济贸易思想也是影响一国贸易政策取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7。本国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一般情况下,一国往往对那些政治外交关系友好、经济上不与自身构成威胁的国家开放国内市场,扩大商品和技术的出口,而对那些政治上或经济上的敌对国家,则倾向于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总之,一国倾向于选择哪种类型的外贸政策,主要取决于本国的具体情况和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既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又要使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的贸易分工利益最大化,或者说,把获取贸易分工利益的代价降低到最低限度,是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14。2 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14。2。119世纪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不仅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18世纪70年代,英国建立的大机器工业体系的发展急需开放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以销售产品和满足原材料的供应。经过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地主阶级长期斗争之后,自由贸易理论和政策终于代替了高关税保护政策,在英国确立了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
英国先后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法》和禁止出口的法令,为自由贸易清除了法律障碍。1849年和1854年,英国全部对外开放了沿海贸易和殖民地贸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英国《谷物法》的废除是19世纪自由贸易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2。减少应税商品数目,降低关税税率
19世纪初,英国的关税法令达1000多件,农产品、棉布、羊毛制品进口的关税率均在70%以上。1825年英国开始废止旧税率,建立新税率;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对所有输出品的限制;制成品进口平均税率限定在30%左右,原料进口税率为20%。1841—1862年取消了1119种商品的进口税,使英国成为自由贸易的国家。
3。取消贸易垄断,下放贸易经营权
一是1813—1814年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把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经营权下放给所有的英国人;二是放开殖民地对外贸易的管制。为了防止外国的竞争,在18世纪,英国通过保留航运特权、给予殖民地货物特惠关税,以及禁止殖民地对外国建立直接贸易关系等政策,对殖民地的对外贸易实行管制。1849年《航海法》被废止后,通过《关税法》的改革,英国取消了对殖民地贸易的管制,废止了对殖民地商品的特惠税率,准许殖民地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建立直接的进出口贸易关系。
4。建立多边优惠贸易关系
出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英国主动与外国签订带有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贸易条约,稳定贸易关系。1860年英国与法国签订了自由贸易条约,即著名的《科伯登条约》。该条约在国际贸易关系史上第一次引进现代意义上的“最惠国待遇”条款。19世纪60年代,英国分别与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和德国等陆续签订了8个类似的条约,在欧洲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多边优惠贸易网络。
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阶级贸易保护政策的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19世纪中叶英国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和贸易金融业的中心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也为后来世界各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典范。
14。2。2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国家为了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家化,彼此之间都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进口的限制,对外贸易政策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的倾向。
1。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一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大幅降低进口关税率。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率已经降到4%左右,发展中国家在15%左右。
二是组成区域性贸易集团,在贸易集团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
三是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普惠税和特惠税制度,给予进口关税的优惠待遇。
四是放宽进口数量限制,增加自由进出口商品的数量,放宽或取消外汇管制。
2。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绝不是当年英国自由贸易时代的重现,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1)战后自由化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它是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国际分工的深化,以及跨国公司大量出现都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2)它是一场更加广泛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历史上的自由贸易主要在欧洲国家间展开,而战后贸易自由化席卷全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参与其中或受到影响。
(3)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贸易国家,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符合美国垄断资本对外扩展的需求。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关贸总协定、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及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均以实现贸易自由化作为理想的政策目标。
(5)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战后的贸易自由化主要反映垄断资本的利益,而历史上的自由贸易则代表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6)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极不平衡。这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外的贸易自由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
14。3 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14。3。1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详见第7章7。1)
14。3。2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政策(详见第7章7。2)
14。3。3超保护贸易政策
在一战与二战之间,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成为一切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超保护贸易政策的潮流。
超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种侵略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1)它不是防御性地保护国内幼稚工业,以增强其自由竞争能力,而是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以巩固国内外市场的垄断。(2)保护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而是垄断资产阶级。(3)保护的手法也趋于多样化,不仅仅是高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奖出限入的措施。不过就美国而言,其对外经济政策的自由贸易成分越来越强,这反映出“金元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的战略姿态。
14。3。4新贸易保护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赶超美国,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进入滞胀的困境,就业压力增大,市场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随着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加大,国内贸易保护的呼声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因此兴起。
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有以下主要特征:
1。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
保护对象由传统产品、农产品转向高级工业品、劳务部门及知识产权等。工业品方面,从纺织品、鞋、陶瓷、胶合板等“敏感商品”到钢铁、彩电、汽车、计算机、数控机床、半导体等皆被列入保护范围。服务贸易方面,很多发达国家在签证申请、投资条件、收入汇回等方面作出保护性限制,以培育和确保自己的优势。
2。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1)按产品加工程度设置逐步升级的关税,即对制成品半制成品的进口税税率高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以增强保护效果。
(2)非关税壁垒不断增加,非关税措施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800多种增加到80年代末的2500多种,并且各国纷纷给非关税壁垒施以法律地位,如反倾销、反补贴立法等。
3。贸易政策措施向制度化、系统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贸易保护制度越来越转向管理贸易制度,不少发达国家越来越把贸易领域的问题与其他经济领域的问题甚至包括非经济领域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而推动许多国家的贸易政策明显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所谓管理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的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磋商,签订各种对外经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缔约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是一种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磋商为手段,政府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的贸易制度。
4。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贸易活动在政府的干预下,借助立法、磋商、双边和多边协调等手段,实行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国际贸易矛盾,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保护新兴产业,但它也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如削弱多边贸易体系,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带有一定的歧视性、排他性和不平等性,不利于国际贸易秩序的稳定,加剧了贸易上的歧视性待遇等等。
14。4 当代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14。4。1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特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走出经济低谷,其贸易政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1。管理贸易日益成为贸易政策的主导内容
在美国的示范和推动下,管理贸易已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的对外贸易制度,各国政府更加强调政府积极介入外贸的作用。由于贸易结构的不断升级,管理贸易所包括的商品种类逐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管理的商品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而且还包括劳务产品、高科技产品和知识产品等。
2。对外贸易政策与对外关系相结合的趋势在加强
各国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越来越重要的手段,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美国利用人权、民主、军事控制等问题干扰贸易的举措时有发生。西方国家未来的贸易政策势必与其他经济领域政策和非经济领域的政策更大程度地融合,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3。“公平贸易”、“互惠主义”取代“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
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又强调贸易的公平性。这种公平贸易与高筑壁垒抑制外国竞争的保护主义或放任自流的自由主义政策都有所不同,它是指在支持开放性的同时,以寻求公平的贸易机会为主旨,主张贸易互惠的“对等”与“公平”原则。具体表现为:(1)进入市场机会均等,判定的标准为双边贸易平衡,不仅仅以是否满足双方进入要求为标准;(2)贸易限制对等,即以优惠对优惠,以限制对限制;(3)竞争规则公平。
4。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
由于发达国家的关税在总体水平上降至较低的水平,正常关税已起不到保护的作用。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措施中,单纯的关税措施以及直接的非关税措施相应减少,但各种新型的更灵活、更隐蔽的非关税壁垒不断出现,成为贸易政策的主体。
5。政府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和鼓励出口成为推动外贸活动的主导措施
二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自由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不断加强,许多国家把奖出限入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到鼓励出口。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西方各国纷纷制定了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各国政府都在竞相资助研究开发活动,大力鼓励发展高技术部门。未来西方国家可能会采取更积极的贸易政策,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6。建立经济一体化,实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迅猛,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各种一体化形式加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并以联合的经济实力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来对付外界的贸易攻势。
发达国家一方面推行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上升,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日趋严重。具体表现为:(1)在建设多边贸易体系中,发达国家仍不愿在农产品问题上做出让步,迫使“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中止;在反倾销规则谈判中,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意愿明显减弱。(2)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不肯接受其夕阳产业遭受冲击和劳工利益受损、工作机会外流的现实,竭力保护其弱势产业,并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阻止外国并购本国企业。(3)在对外经贸政策上,以所谓的“公平贸易”为借口,在知识产权、劳工、环保等问题上向其他国家施压,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过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达到维护其境内企业和工人利益的目的。(4)在对外经贸关系上,发达国家政治上转向保守主义,从全球化转向本地化,美国进入“经济民族主义”时代,对外态度趋于强硬;欧盟强调以自身利益为核心,淡化互利互惠;法国政府公开宣扬“经济爱国主义”。发达国家种种翻版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要扶持其资本占领国际市场,还要全面维护其劳工利益免受发展中国家冲击。这将为国际经贸合作和关系滋生出更多的矛盾和摩擦。
14。4。2发达国家贸易政策发展趋势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发达国家经济运行和政策调整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对全球贸易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1)保护贸易措施是针对某些进口商实施的限制性措施,这些措施彼此之间可以是互不关联的,其形式和内容也有不确定的特点,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保护贸易措施。
(2)发达国家管理贸易的法律已由原来的单一法律发展成为以对外贸易法规为中心、与其他方面的国内法规相配合的统一整体。
(3)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成为全球浪潮,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投资的自由化。
(4)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增强,贸易自由化和开放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努力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各协议、协定,并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协定为核心,协调本国贸易政策,以便推动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