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在他身上,都觉得单薄了。所以,只好用一个词:漂亮。——总之,是很漂亮,不然十一姑母也不会钟情他了。”
萧琰听得好奇,“你见过圣僧?”
“当然……没见过。”李毓祯说话大喘气,被萧琰白一眼,她一笑,道,“这些都是圣人说的。阿公说,只比他不漂亮一点点。”
萧琰“噗”一声,然后笑得前仰后合。这一刻,她觉得圣人很可爱:只比他不漂亮一点点,哈哈哈!
萧琰乐了阵,喝口酒,又想起道:“那圣僧……”她想问梵因喜不喜欢公主,跟着想到,如果喜欢,公主就不会有裴驸马了。
李毓祯仰眉道:“圣僧如果轻易动心,就不是圣僧了。”
萧琰点头,和尚如果被世间爱欲所动,就不是和尚了,能成为圣僧的,必定是“六根清净”。
“……十一姑父病逝之后,大概过了三年吧,十一姑母刚出孝,梵因圣僧因事到长安。那一年,萧姑父也正好至长安。然后,发生了一桩意外,十一姑母与圣僧,还有萧姑父,都牵扯了进去。”
萧琰听得大惑,“什么意外,牵扯?”她隐隐有种不好的感觉。
李毓祯神色转为高深莫测,说道:“当时具体情形是怎么的,局外人都不知道。应该是被暗算了。”她丹唇凑到萧琰耳边低语一句,左手稳住萧琰手一滑差点倾了的酒觥,道,“拿稳了。”
萧琰没法稳,她只觉自己被天雷轰啊轰,嘴角扯啊扯,心里一万头马奔腾,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事明眼人就能看出问题,”李毓祯薄凉的语调道,“十一姑母不可能暗算得了圣僧。但梵音寺认为这事和十一姑母脱不了干系,要求皇室交待。阿公当时很恼火,说神佑——嗯,就是十一姑母的小名,说‘神佑也是受害,缘何责之一人?’想将大事化小……但这事不是那么容易化解,圣人也是要受到很多掣肘的,不是想抹平就能抹平了……
“之后,恰逢赤德松赞求婚,十一姑母就允了:一是不让圣人为难,如果她被‘发配’到吐蕃,梵音寺就没话说了;其二,赤德松赞心诚也是一个原因。”最主要是人长得俊,有学识有风度,称得上雄主俊彦——她那位十一姑母,心眼儿比狐狸还多,才不会委屈自己。
“当然还有其三……”她道,“顺便给吐蕃人败败家。”
萧琰嘴角又抽了。
“吐蕃如果不内乱,大唐没有这么容易拿下吐蕃,至少要付出更多的代价……钵教和吐蕃僧门的矛盾为何在赤德松赞一死后就爆发出来,这其中,自然有十一姑母的作为。”
“吐蕃那些贵族恨她恨得要命:赤德松赞为了与十一姑母结亲,先是扩建王宫,后来又修建长乐宫,其中一半的钱都是加部族领地的税得来的;每到天寒灾期,又命令领主给所辖领内的贫穷部民送救济粮。赤德松赞当初请婚公主时,是允诺共享王权的,十一姑母在吐蕃是有权力的。那些领主,十个中有五个都是恨她的;还有五个嘛,是既恨又爱……”
李毓祯一边说,一边扑哧哧笑起来:她真是佩服这位姑母,简直就是风靡了整个吐蕃,远在象雄的大部领在逻些朝觐见到她后,回去就“为伊消得人憔悴了”,写了不少的诗歌和礼物派快马送到逻些,这浴池子的碧玉沐台就是这大部领讨好王后的贡献。
“知道长乐宫为什么建在这么?”李毓祯说着问萧琰,神色颇是高深。
萧琰想了想,道:“因为这里是逻些城的中心,显眼?”
李毓祯向她举了举觥,一笑,“就是要这个‘显眼’,这是大唐风格的宫殿,大唐的公主住在这里,处于国都之城的中心,吐蕃人日见夜见,这就是潜移默化。吐蕃贵族恨十一姑母,下层民众却是很多敬爱她,因为她救济,施药。长乐宫和王宫一样,是这些蕃民早晚朝拜之地,之后,安藏大都护府建在这里,就承了它的遗泽,蕃民对大唐的抗拒会减少很多。至于吐蕃王宫,以后改为州学,成为诗书之地,凡读书有能者皆可入,王宫所意味的吐蕃王权的神圣就会被打消,直至彻底湮灭。”说到后来,已经是在说吐蕃的施政方针了。
萧琰不由佩服,举觥喝了口酒,道:“所以,公主当年也是为‘化蕃为唐’而入蕃?”
“不,这是顺手为之。”李毓祯正色道,是因为进了吐蕃才做这事,而不是为了这事入吐蕃——她那位姑母可没有为国牺牲的高尚情操;再者说,大唐也不需要牺牲公主去谋蕃夷——若真如此,大唐的皇帝们可以去抹脖子了!李毓祯眉间骄傲。
萧琰不知觉的举起酒觥喝了口酒,她神色有些古怪,颇有些不解道:“那个赤德松赞应该不是傻的吧?难道不知道公主这些……‘顺手而为’是……别有心思?”
李毓祯一笑,“所以说十一姑母厉害,因为她太聪明。”
萧琰默,好吧,她是想象不出那是怎样的聪明。
她又喝了一口,不知不觉中,公主给她的玛瑙觥的酒,也已经喝尽。
她眨了下眼睛,觉得好像有些醉了。
池中的碧玉台出现了蒙蒙的双影。
她晃了下头,并不晕,却有种迷醉的感觉,不由伸手抚了下眼,嘴里咕咙道:“不是果酒么?怎么会有醉的感觉……”
李毓祯伸手拿过她手中的空觥,搁到池台上,嘴里轻嗔道:“谁让你喝这么多?这酒果是酿了十几年的,你当是树上采的鲜果么……”
话还没说完,萧琰“嗯……哦……”两声,头仰在池壁上睡着了。
“阿琰。”李毓祯叫了一声,又叫道,“阿琰,别在这儿睡。”
萧琰没有回应,呼吸轻细而绵长。
李毓祯眼色深幽,伸手将她揽入自己怀中,俯唇吻了下去。
她的唇,撬开她的齿,舌伸进,与她的舌交缠。酒香馥郁,果香浓,还有两人的唇香,交缠在一起,缱绻深入。
**在池水中氤氲,她的手往下抚摸,从胸前往下,直至伸入谷地,叩户门扇。
李毓祯“哗啦”一声从池中站起,将萧琰抱在怀中,抬腿出了浴池,拿了巾栉架上的沐巾、浴巾,擦干萧琰上□□的水珠,又用大巾盖了她身,抱着她步入寝殿。
连城只觉眼前一阵风过,便听公主的声音传过来:“去殿外守着!任何人,任何事,不得入内通禀。”
连城听得公主声音冷峻,不由凛然应诺,退身出内殿,关了殿门,心中浮起猜疑:公主是要干嘛?
她隐约有种不好的猜想,口唇一个哆嗦,心里砰砰急跳,疾步趋向外殿,下达公主的“任何人,任何事,不得入内通禀”的命令。
当她回到内殿门口时,心中已经做好了回去被太子妃杖责的准备了。
公主,嘤嘤嘤!
………这是作者有话说的分界线…
某之前说过:欢迎评论,也允许不同意见(不能人身攻击),但是,绝对不允许刷屏!作者君也不接受任何言语绑架!要看文的就好好看文,不愿意看的、或者觉得不中你意的,那就赶紧走人!
这里再申明一次,作者君的意志不可动摇,刷再多屏也没用!早就已经说过,这篇文不是为了cp存在,难道某会为了cp改变文章吗?笑话!cp的走向不会因为评论而决定,懂么?不懂的去面壁,别在评论下面显示你的素质了。
估计那个刷屏的(“沈十七去死”)是看盗版文的,跑到各个回复下面来刷屏了,vip章节里没见一个他自己发的评论,真是醉了。
因为、似乎盗版文看不见文下的备注,所以某这个申明放在正文里(请正经看文的同学们见谅,对这种奇葩大家也都醉了。好了,不要因为一两颗老鼠屎,坏了咱们的素质,多的不说了)。
作者有话要说:作者君写文的心情不会受到影响,但不愿意读者君看了这些糟心,所以申明了上面这几句。
至于那个奇葩懂不懂,大家不用理会他了。公主党的赶紧跟这熊孩子划清界线,完全就是拉低你们的平均素质啊,写到这忍不住笑,抚摸大家。
………
至于上章被锁,某不认为是沈17党投诉的,17党以前在评论发言方面的素质表现还是不错的,至少没有奇葩,笑~
另外郑重道谢:多谢写理性评论的同学,非常高兴你们的支持和理性评论。话说每次有奇葩捣乱的时候,都有读者君出来涤荡空气,这是很让作者君感动的(多可爱的读者君啊)
最后,祝大家元旦快乐!看文也快乐!
话说下一章大家还是早早看吧,别养文了,咳……有风险
第118章 迷梦()
讲讲中国古代的酒器:
(1)尊(zun):古代盛酒礼器,用于祭祀或宴享宾客之礼,后泛指盛酒器皿。喜欢网就上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说文》:“尊,酒器也。《周礼》六尊: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王国维《说》:“尊彝皆礼器之总名也……然尊有大共名之尊(礼器全部),有小共名之尊(壶卣罍等总称),又有专名之尊(盛酒器之侈口者)。彝则为共名而非专名。”《诗·鲁颂·閟宫》:“白牡骍(xing,赤色马)刚,牺尊将将。”
(2)壶(hu):器名。古代用以盛酒浆或粮食,后也用于盛其他液体,如酒壶、茶壶、油壶、喷壶;也指某些盛固体的容器,如冰壶、鼻烟壶。用作酒器,多为长颈、大腹、圆足。
《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郑玄注:“壶,酒器也。”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何休注:“壶,礼器。腹方圆口曰壶,反之曰方壶。有爵饰。”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3)爵(jue):古代酒器,青铜制,有流、鋬(pan)、两柱、三足,用以盛酒和温酒,盛行于商代和周初。《说文》:“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g,黑黍)酒,又持之也,所以饮。”段玉裁注:“古说今说皆云爵一升。《韩诗》说爵、觚、觯(zhi)、角、散,总名曰爵。”
《礼记·礼器》:“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郑玄注:“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4)觚(gu):青铜制。喇叭形,细腰,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
盛行于殷代及周初。陶制的多为随葬器物。
《说文·角部》:“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
(5)觯(zhi):用陶、木、兽角或青铜等质料制成。形状最多,通行者多为圆腹侈口,圈足有盖。容三升,一说容四升。
盛行于殷代及周初。
《说文·角部》:“觯,乡饮酒角也。觯受四升。”
(6)角(jue):青铜制,容四升,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出现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角部》:“疑古酒器之始,以角为之,故觚、觯、觞、觥等字多从角。”角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
早期的角,细腰、平底、圆足有圆孔,宽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个带附饰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饮。其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饮的流。角用于盛酒、温酒和饮酒,同时它又是一种量器。
(7)散(san):容量为五升,除以漆涂面外,不用别物装饰。
《周礼·春官·鬯人》:“庙用脩,凡山川四方用蜃,凡裸事用概,凡副事用散。”郑玄注:“脩、蜃、概、散皆漆尊也……概尊以朱带者,无饰曰散。”
(8)觥(gong):即觵。酒器。《说文》:“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从角,黄声。”王国维《说觥》:“是于饮器中为最大……”。古代酒器。初用兽角,后亦多用铜、玉、木、陶等制作。青铜制品器腹椭圆,有流及鋬,底有圈足。有兽头形器盖,也有整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容五升,一说容七升。盛行于商代及西周初期。
后世用指酒器。常被用作罚酒。如《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9)杯(bei):桮的简化字。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10)卮(zhi):巵的简化字,一种圆筒状的有把手和三个小脚的饮酒器。
《玉篇·巵部》:“巵,酒浆器也,受四升。”《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史记·项羽本纪》:“卮酒安足辞”。
(11)彝(yi):古代青铜祭器的通称,“皆盛酒尊,彝其总名”(郭璞语)。杜预注《左传》:“彝,常也。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其形状长方有盖,器身有觚陵。
(12)卣(you):古代专门用以盛放祭祀用香酒“秬鬯”(jug)的青铜酒器。器形一般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有的上下一样大,像个直筒。卣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
****
这个资料章是讲唐人的跪拜礼和行礼(作者:森林鹿)
从一大早起床说起。
古代讲究“晨昏定省”,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早晨和晚上您都要去向父母问安。到了父母居室的门外,先隔着门问一声可不可以进去,或者让侍候的奴仆转达,得到允许以后,才能进门。
见了父母,下跪,一边问着“大人夜来可曾好睡”之类的话,一边弯腰轻轻磕个头——您不要觉得这么别扭,那啥“男儿膝下有黄金”之类的论调,是近古以来才有的,中古时代人们都很习惯动不动就下跪,真的。
正因为中古以前“跪”和“坐”的姿态位置差别不大,大家对于“跪”这个礼节并没有太多屈辱感。您进朋友或者长辈家,向主人屈膝跪拜一下,主人不管答礼不答礼、还拜不还拜,他也都在地上或者矮床上屈膝待着,模样跟您差不多。等发展到后世,大家都去坐椅子了,您进门跪在地上磕头,而主人坐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剔牙,居高临下地问话,这样的情形才让人感觉很屈辱,那个时候人们也就不再随便轻易地行跪拜礼了。
而且,跪拜礼和跪拜礼也不一样。您平常日子去向父母问安,跪倒以后快速地用额头碰一下地面就直起腰,这样就行了,要想再隆重一点,花点力气让额头在地面上碰出响声,这个礼叫“顿首”,近代俗称“磕响头”,在唐朝是卑幼对尊长的日常性礼节。平辈也可以行这个礼,您去朋友家拜访,对朋友叩个头,朋友也叩个头回礼,然后大家跪坐着说话,谁也不欠谁。
比“顿首”礼节轻一点的,叫“拜手”,用在更加随便一点儿的场合。比如您跟父母聊着天,老爷子夸了您一句“昨天写的字有进步”,乖宝宝您需要谦虚逊让一下,嘴里说着“承蒙大人夸奖诚惶诚恐愧不敢当”之类的话,两手在胸前拱抱,头也低下去,脑门碰到手就行,不用磕地,这就叫“拜手”或者“空首”,简称为“拜”,是所有跪地礼里最轻的一种,应用也比较广泛。
小孩子六岁就开始学习“叉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