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他“闭关”的任务是,研究透徐教授和唐晓棠搭建的这个“融合人工智能平台”是怎么回事,在此基础上再弄懂具体的研究课题。想到搞明白这些,说不定就能接触到r3ai的秘密,夏鸣还有点激动。
和以前一样,先把资料录入大脑,这些资料都是徐教授、唐晓棠和林澄提供的论文,根据一些关键词,夏鸣还在网上搜集了海量的相关资料,以他一目百行的录入速度,录入百万字的资料也就几个小时时间。
即便是这样,夏鸣也嫌效率太低,他还没放弃让大脑直接连接互联网的想法,如果能够实现,他的学习和研究速度又能提升十倍甚至百倍。这段时间给张至诚作app加密和帮林澄搞定arm集群服务器的经历让他有了一些想法,不过现在还不是着手实现的时候。
录入工作结束已经是十二点多,吃了夜宵后,夏鸣进入到r3ai的管理模式,就听r3ai报告:“意识活性提升到0。04。”
果然是要用才有提升?夏鸣正高兴呢,r3ai又道:“以管理模式操作大脑所增加的数据开始影响到原始架构的自然运转,预测未来会发生系统兼容问题,变化不可预料。”
是么接着是不是该提示要格式化了?
夏鸣这么想着,可r3ai却再没动静。
既然r3ai没催着自己格式化,应该也不是太麻烦的问题,夏鸣这样想着,开始在意识平面中梳理资料。
徐教授是人工智能的学术权威,在量子物理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曾经参与过d…wave量子计算机的设计。后来徐教授提出大脑的量子效应可以作为研究量子计算,进而推动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方向,却被学术圈当作玻尔兹曼脑这样的极端推想,和那些创造出“量子生命学”、“量子大脑”概念,贩卖各种假货的学术骗子归为一类。
夏鸣还没去碰量子物理,毕竟物理学的体系比数学庞大得多,现在他还没那个时间,但量子计算这方面的知识还是到了科普级别,毕竟“薛定谔的猫”这个梗就连网络小说都已经用滥了。
简单说,传统计算机的一个数据位bit只代表0或者1,但量子计算机的一个数据位量子比特(qb)是同时代表0和1。如此延伸,传统计算机存储一个n位数,就只是2^n个数中的一个,但n位量子比特存储的是2^n的所有数,用500个量子比特可以存储2^500个数,这个数比全宇宙所有的原子数量还大。
量子计算的另一大特点是并行运算,也就是可以对量子比特所代表的所有数同时进行操作。打个比方,一个“量子星人”要在地球找夏鸣,它不需要按照性别、年龄、国家、籍贯这一个个特征,从七十多亿人里一步步筛选,而是变出七十多亿个分身,每个分身对应一个人去做确认。
量子计算研究的主流方向就是在寻找怎么在实际问题里运用和简化这种“人对人”的方法,但不管是d…wave的量子退火法,还是依旧摸不到门道的量子门电路,徐教授认为这都是传统计算机,也即冯…诺依曼结构的方向,只能承载机器智能而非真正的人工智能。
“既然人工智能是以人为基准的,为什么不从克隆人的智能这个方向着手呢?”
徐教授发表在科学上的一篇论文,主题就是这样一个反问。当然这里的“克隆人的智能”跟“克隆人”是不一样的。徐教授希望能用仿生学的思路,造出一个可以进行观测分析的“模拟大脑”。
这个方向并不是跟量子计算一样热的dna计算机,而是基于大脑的量子效应。
大脑存在量子效应这个说法在学术界被看成是离经叛道的邪说,毕竟现有的科学表明,大脑的记忆、思维等所有运动来自于神经突触的生物化学反应,没有证据表明在反应过程中有涉及量子叠加态的微观运动参与。
不过所谓的“现有科学”也是不靠谱的,就算可以不顾伦理道德,把一个活人摁到粒子加速器里,朝大脑轰几发,也证明不了什么,毕竟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学术界主流否定大脑的量子效应,不过是依照常识做的推论。量子运动是微观层面的,只有在极端条件(比如宇宙运动和粒子加速器)下才会显现在宏观层面。大脑既没有超级磁场,又没有自带粒子加速器,构成大脑的物质也很平常,量子在里面怎么动跟大脑思维有什么关系呢?
徐教授和很多主张大脑存在量子效应的人都认为,观测不到不等于没有,而且神经突触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里,确实存在涉及量子运动的现象。比如加州大学的费希尔教授就发现了参与神经突触生化反应的磷、钙等元素会在反应过程中产生核自旋的现象,这就产生了量子效应,出现的这些“神经量子比特”,由某类叫波斯纳分子的载体承载,组成存在时间极短的量子比特存储器,说不定这就是思维的量子效应。
学习到这里,夏鸣也觉得人的大脑在某种意义上真的跟理想中的量子计算机很像。
大脑一般有一百四十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有一千到一万个神经突触,突触还分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电突触不说,每个化学突触都还分几百上千个突触泡,每个突触泡传递信号还因递质分子数量的不同有很大范围的变化。
不仅结构复杂,大脑的运动也是并行架构,人的思维并不是像电脑一样,一步步传递信号。随便一个念头,就是大脑不同区域的数十亿脑细胞在同时运动,这跟量子计算在原理上很有相似之处。
当然了,夏鸣这么将二者联系起来肯定是牵强附会的,但徐教授的研究在大方向上是差不多的。
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夏鸣就大概能明白了徐教授和唐晓棠搭建的“融合人工智能平台”到底是什么原理。
这个平台是用某类结晶化的人工神经突触,附着于超导环境下的特殊金属网,模拟电突触的原理,形成一个“模拟大脑”。这只是硬件,软件则是以四进制为基础的量子计算方法。
徐教授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的研究有些难懂,简单说,就是假设徐教授的学术主张是正确的,人的大脑运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量子计算”,那么由人工神经突触组成的“模拟大脑”应该也存在着简单的神经量子计算。
将这个假设作为研究前提,就没必要从量子效应本身着手,用粒子加速器来观测量子层面的变化,而是就将它当成一台量子计算机来运转。如果运转结果符合量子计算的特征,研究就获得了成功。
说起来简单,实际的研究却不是运转一次,得了一个结果,就能下结论,而是有很多步骤和阶段。
模拟大脑的设计是徐教授完成的,运转方案也由徐教授制定,而真正造出这个模拟大脑的是唐晓棠。她是生物工程学博士和材料学博士,结晶化人工神经突触和起到信号输入、传递和输出作用的特殊金属网,以及整个平台的超导环境搭建,都是她的功劳。
“果然得膜拜啊”
搞懂了这个平台,夏鸣对徐教授和唐晓棠是由衷的敬佩,
然后他又很疑惑,如果这些资料没有问题,徐教授和唐晓棠在原理上对他又没有保留的话,这样的“模拟大脑”,只不过是在很粗略的层面上模拟大脑的运转,怎么能造出自己脑子里的r3ai?
懂得越多,越觉得不懂,看来还得眼见为实
第二天,夏鸣走进地下室,没看到充满科幻气息的装设,控制室里是一溜儿机架和土里吧唧的办公桌,实验室里那个横卧的巨大绿色甜甜圈怎么看都跟高科技无关。
甜甜圈直径大概有五六米,粗接近一米,加上支撑着它的水泥柱子,差不多有一人高。
夏鸣绕着甜甜圈转悠,林澄提醒说:“运转的时候会加注液氮,到时候千万别靠近,不然就是直接撕掉一层脸皮的下场。”
夏鸣乖乖点头,这个甜甜圈各种意义上都是令人生畏的存在,比如他脑子里的r3ai,应该就是从这里溜出来的。
摩挲着那层绿漆钢壳,夏鸣问:“它叫什么?我是说这样的东西,应该有个代号吧。”
“r3ai”,林澄说出了夏鸣心中一震的名字,下一句话让他瞬间失神。
“不过大家都叫它千颜。”
“千颜”
已经压在心底深处一年多的名字,就这么跳了出来,让夏鸣心中一颤。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夏鸣哑着嗓子问,不敢把脸转过去,怕林澄看到他异样的神色。
林澄耸耸肩:“晓棠取的,她说r3ai就像个千面人,我们的研究就是找到它的真正面目。”
夏鸣哦了一声,情绪平复下来,还真是巧合啊。
控制室里,唐晓棠没理会两人,就看着手机,然而手机屏幕上却是夏鸣的侧脸,应该是实验室里的摄像头拍下的。图像放得很大,能清晰地看到夏鸣的表情,惊愕、讶异、悲伤,在他瞪大的眼睛和发红的眼角上都能看到。
“去年夏天,你做了什么?”
唐晓棠低声呢喃着。
第十七章 我才不信玻尔兹曼脑()
“千颜,像个女孩子的名字,r3ai多高大上啊,是什么的缩写呢?”
夏鸣努力把这个名字勾起的回忆再压回去,继续探究r3ai的秘密。
“r3ai是人工智能试验第三阶段的意思”
林澄的回答让夏鸣疑惑更重了,脑子里的r3ai依旧以“宿主无法理解相关概念”回应,让夏鸣对自己之前的推论开始有了怀疑。
不过他也没办法继续琢磨了,徐教授带着核心组的其他人进了实验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小夏大家都认识了,从今天起,他作为林澄的助手,正式加入核心组。”
徐教授先作了说明,再把组里其他人介绍给夏鸣。
核心研究组除了徐教授、唐晓棠、林澄之外,还有两男一女三个助手,都是三十上下的年纪。男的是何兴辉和胡俊,女的叫候云婷。他们都是燕大出身,也都有理论物理或者计算机方面的博士学位。
在师兄师姐面前,夏鸣表现得很谦恭。何兴辉和胡俊对夏鸣的态度说不上差,但明显能感觉到疏离和冷淡。这也挺正常的,一个三流大学的文科僧,居然跟他们这样的科学家平起平坐。换了是夏鸣自己,肯定也有不满和鄙夷,倒是那个女助手候云婷表现得更热情一些。
相互认识后就开工了,开工也就是开会,试验并不是成天都绕着仪器打转,大多数时间都得花在交流上,组员得沟通各个环节各个分支的进展,核对数据,检讨思路。
怪不得徐教授会说,人工智能帮助科学家做研究才是科技大爆炸的奇点,根据项目已经压缩了的进度表计算,研究的百分之五十时间用来沟通,百分之三十花在各个环节的准备和测试阶段,百分之十花在研究结果上,真正用来做试验的时间不超过百分之一。
当然这也跟试验的巨额开销有关,“千颜”每运转一次,只算耗费的特殊试剂和材料,费用就是上百万。
“实时描绘还是有问题,就算换成4x2048的arm架构,在线程上勉强达到了规模,可arm的计算能力太差,描绘速度过慢,我担心时间颗粒太大,抓取不到千颜的神经量子效应。”
林澄谈到了他现在的问题,通过昨天晚上的学习,夏鸣已经能大致听懂林澄的话。
在“千颜”之外还包裹着一层用四进制模拟量子计算机原理打造的“量子计算壳”,依靠这层壳与千颜的神经量子计算效应沟通,现在要进行的项目是让千颜模拟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功能。
在脑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量子计算壳已经可以将光电信号转译给千颜,模拟出视觉功能。现在林澄要做的,是将千颜接收信号后,神经量子计算效应对量子计算壳的反应实时描绘出来。如果能得到有规律的,接近光电信号所传输的图像信息,就证明千颜拥有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
这个项目一旦成功,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不仅可以证明神经量子效应与智能的关联,还会极大地推动脑科学的视觉神经研究,以及虚拟现实的深层实现。
林澄的难题在于,千颜的神经量子效应时间是极短的,虽然量子计算壳能感应到,但如果不能将这些感应实时翻译,也就是描绘成图像,那就无法解读试验的结果。要知道,“描绘”不是平面作画那么简单,而是三维的,这就涉及到了计算机的3d技术。
徐教授问:“在可探测周期内的稳定描绘速度能到多少?”
林澄说:“最快只能到10微秒。”
徐教授摇头:“不提升到纳秒级别,让千颜运转就没有意义。”
林澄不好意思地挠头:“我继续研究吧,不过我不太熟悉cg和gpu方面的东西,还找不到更合适的方法,如果换服务器”
唐晓棠也摇头:“你这个环节最多只有一个月时间,就算换服务器,从安装调试到上线也得大半个月,根本来不及,何况这次找到的费用,只够‘千颜’的冗余运转。”
林澄的表情变得很沉重,接下来三个助手又谈了其他方面的问题,但总结来看,林澄这边的进度最为关键。
交流之后,就是检讨‘千颜’上一次运转后所得的结果,夏鸣是完全听不懂了。不过他感觉得到,研究离成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为大家讨论的,也都是从完全得不到确切结论的数据中,找出支持他们继续做研究的蛛丝马迹。
科研,特别是前沿科学的研究,有时候就是这么考验人的意志。
如果不是脑子有个r3ai,夏鸣觉得,这项研究完全是在找玻尔兹曼脑,绝望得让人窒息。
玻尔兹曼脑是什么呢?是宇宙论有关的一个猜想和比喻,跟现在时兴的暗能量和真空零点能概念有关。意思是从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个现象来看,虚无的空间可能存在固有的能量,而这些能量是活跃的,是时刻处于涨落状态的。涨落到了一定幅度,就有概率物质化。比如在宇宙某个角落多出来一个光子,一个原子,或者在你家的金鱼缸里多出来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大脑
夏鸣倒不觉得自己脑子里的r3ai是一个玻尔兹曼脑,可研究进行不下去的话,他也只能投向科学神教的怀抱了。
散会后回到一楼机房,夏鸣问林澄有没有帮忙的地方,林澄问:“你能找到比现在用面构建3d更有效的方向吗?”
夏鸣说我试试,林澄拍拍他的肩膀:“努力!”
努力忘掉这事吧,夏鸣从林澄脸上看到的是这样的意思。
林澄面临的难题好像跟游戏关系很紧密,也就是游戏在3d技术和虚拟现实方面使足了劲地发展,而对游戏无感的林澄,在这方面确实无力。
夏鸣也只能认识到这一步,具体要怎么做,该找哪些资料,搜哪些关键词,他也没概念。
正想着是不是在网上先海捕一把,才发现q上自己被艾特爆了,就是那个顾问团的群,名字叫“卡吧散仙基友团”。
这是什么黑科技!?蝉思动
普罗米修斯用得太爽!再也不担心被那些流氓qj了!蝉思动,我粉你!
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玩手机
app是很牛,普罗米修斯这个名字是什么鬼?蝉思动,强烈要求改名!
五百人的群,一上午艾特了夏鸣八百次
李迪罗也发了条消息,鬼鬼祟祟的,显得心虚至极。
我把普罗米修斯发给顾问团试用,然后大家就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