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载,安布罗斯主教的深沉和善,在当时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公元387年,奥古斯丁在米兰接受安布罗斯洗礼,正式加入基督教。
安布罗斯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劝说狄奥多西皇帝确定国教的人。他是天主教会传统的奠基人,他除了改变了罗马帝国的信仰,还开创了教会与国家的独立关系,他在与狄奥多西皇帝的书信中辩论了教会是否应当从属于王权统治,尽力为教会争取地位。他也是欧洲音乐的重要开拓者,希腊罗马传统的音乐雏形在中世纪大多失落殆尽,教堂音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到了近代发展成西方古典音乐。教堂音乐的起始正是由安布罗斯主持的圣歌吟唱,安布罗斯素歌是早期圣歌,最终转变为西方古典音乐的雏形。
安布罗斯在米兰受人爱戴,直到今天仍然不时有信徒凭吊。来到圣安布罗奇奥修道院,可以亲眼目睹安布罗斯的遗体,可以看到有虔诚的信徒在这半地下的小房间低头祈祷,一坐就是几十分钟。圣安布罗奇奥修道院不算宏伟壮观,但是建筑和院落都宁静优美。它是观察宗教建筑演变的最好场所,其中一部分是罗马帝国时代会堂遗留,一部分保留拜占庭帝国的马赛克金顶,一部分是文艺复兴之后修建的近代风格,几种风格统一协调,毫不显得突兀。教堂主体已经具备了后世大教堂的基本结构,一本圣经翻开在阳光里,壁龛中有圣女祈祷的白色雕塑。教堂外的走廊清静无人,偶尔有修女经过,庭院安宁,绿草如茵。
387年,正值罗马帝国的多事之秋。
在那之前,378年,帝国军队大败于哥特人,瓦伦斯皇帝死于战场,步兵对骑兵的全面告负也标志着古代战争艺术和军事制度的消亡。379年,狄奥多西皇帝继位,通过谈判协商和哥特人签订和平协议。哥特人总在友好和制造麻烦之间摇摆,逐渐成为帝国的主宰力量。而与此同时,国内的篡权者马克西姆斯带领军队夺去了意大利,狄奥多西不得不亲率军队征伐。平定虽然成功,但军队是由雇佣来的蛮族士兵组成的,两个法兰克人统帅,而这两个异族统帅在388年杀死马克西姆斯之后,转而成为帝国最终的破坏者。
对帝国来说,这是一个结束。对宗教世界来说,这却是一个开始。此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古代世界的一切都未曾重演。罗马帝国和汉帝国走向最终的不同,两片大陆的命运在结点之后终于漂移。
从回顾的角度看,在君士坦丁之前,基督徒基本上是以赴死的姿态走入历史舞台,他们被屠杀,被迫害,被压制,在一种近乎自杀式的壮烈中完成自己。迫害得越惨烈,信仰就越坚定。基督徒相信这是接近上帝的方式,信仰因而以一种奇异的能量生存下来。
为什么基督教会如此顽强,在后世传播最广?
之所以有这种坚定的顽强,除了神迹的传说和时代背景,恐怕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耶稣本身的话语。神迹的传说在当时并不罕见,政治背景最初也不利于基督教传播,然而基督的话语最终还是超过了当时的所有其他领袖,流传到今天。在世界曾经和之后的许多宗教中,强调的重点有的是空,有的是公平,有的是忠诚的勇气,有的是秩序,但耶稣强调的重点是爱。福音书中说神永远爱你,人应当爱神,也应当永远爱他的邻人。这样的理论最终流传,对我们这些在基督教文化之外而不信教的人也有重要启发。也许永恒的不是天国,而是人心深处对爱的渴望。
早期的基督徒和中国的墨家很像,主要群体是穷苦的手艺人、鳏寡孤独、游荡的无业者、社会的下层。他们都奉行艰苦简朴的生活哲学,相信天下的兼爱,在团体内部公有而互助。两个群体也都强调清贫中坚韧的个性,都在创始人死后不断有一代又一代信徒。但是墨家的信徒中有很多是仗剑走马的游侠,与权贵拼死相争,容易折损。而基督徒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靠着内心的希望默默忍耐,终于度过一次次迫害,流传至今。这其中的好与不好,可能谁也无法说清。
【旅游指南】
交通方式:
国际航线众多。市内有三条地铁,价格便宜。米兰景点较集中,步行可至较多地方。
推荐景点:
1。米兰大教堂:米兰的象征。始建于1386年,1813年完工,历经5个世纪的精雕细琢,有法国、意大利、日耳曼各地建筑大师参与,最终落成为具有135座尖塔、3000余座雕像的巨大建筑,共占地12000平方米,气势雄伟,规模庞大。教堂至今仍保留着极强的传统,游客若穿着完全露出手臂的上衣和膝盖以上的短裤则禁止入内,必须罩上外套。参观教堂免费,可以花钱登上教堂顶,俯瞰米兰城市,是极好的旅行之选。
2。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达·芬奇最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画在这座修道院多米尼克餐厅的后墙上,餐厅对画作做了极为科学和细致的维护修复工作,每天承载的参观数量也有限,一定要提前在网上预约。
3。圣安布罗斯教堂:379~386年始建,圣安布罗斯感化奥古斯丁的地方。9世纪扩建,11世纪扩大,具有伦巴底风格,至今仍是米兰主要的宗教场所之一。
4。国家应用技术科学博物馆:达·芬奇的木头模型,重新设计的飞行器等等各种奇思妙想。
推荐阅读:
《教会史》
'古罗马'优西比乌(260~339) '美'梅尔英译◎何光沪、瞿旭彤译
优西比乌的生平不甚清楚,教育背景我们也只能略知一二,但是他的著作《教会史》却是为我们理清楚人类历史的最重要著作之一。如果说希罗多德是世俗历史之父,那么优西比乌就是宗教历史之父。他这部十卷本的著作是记述早期基督教信仰的珍贵记录。
《教会史》对于基督教内外的人都是值得读的书,因为它讲述的不仅是宗教,也更是历史。《教会史》并不是《福音书》,它并不直接无条件宣扬信仰,而是对每个环节加以追问,试图确证信仰。他考证过四部福音书的由来,区别过基督教经典与打着宗教名义的骗子,作过对信仰对历史的反思。
“基督有两重特性:一方面,好比我们身上的头,他是上帝;另一方面,好比我们身体中的脚,他为了拯救我们,披戴上人性,成为与我们有一样性情的人。
()免费电子书下载
“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足以描绘基督的起源、本质和特性。
“保罗和彼得差不多同时殉道。据记载,正是在尼禄统治期间,保罗在罗马被斩首,彼得也被钉上十字架;罗马当地至今还遗留着彼得和保罗的墓地。”
《上帝之城》
'古罗马'奥古斯丁(354~430) 王晓朝译
比起《上帝之城》,《忏悔录》可能是奥古斯丁更好读的一本书,尽管艰深,毕竟是个人史。《上帝之城》厚厚的两卷本,探讨多个历史社会问题,让人难免望而却步。《上帝之城》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它探讨的是罗马帝国的衰亡,从历史到精神,从广阔到内心。
之所以叫做《上帝之城》,是因为奥古斯丁特别地将现实世界分成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当它们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各自生活在它们自己的和平之中。”它们不是在地理空间上区分的城,而是在精神世界区分的城——遵照世俗政治和肉体欲望,或者遵照神圣教诲与自我救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两座城在人类的历史上会永生永世。
“一个王国为什么一定要狂热地追求伟大?人体是个小世界,拥有适中的体型和健康岂不是比通过非自然的折磨追求巨大的体型更好?
“上帝真正需要的只有一样,就是忧伤的灵,忧伤痛悔的心。
“心灵四种最主要的纷扰的主要根源:欲望、恐惧、欢乐、悲伤,而它们又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迫使灵魂下坠的身体的腐败,其原因不在于最初的罪,而在于对这种罪的惩罚;不是可朽的肉身使灵魂有罪,而是有罪的灵魂使肉身可朽。”
《罗马盛衰原因论》
'法'孟德斯鸠(1689~1755) 婉玲译
孟德斯鸠将这本书写给他的同时代人——我们叫做“启蒙时代”的18世纪之人。这本书写在他最著名的《论法的精神》之前,很多思想的端倪已经能够看得出来。
孟德斯鸠是一个富有个人风格、敢于表达的作者,这本小册子比起爱德华·吉本六卷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可以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很多史实和生平匆匆略过,没有给出详细的探讨和比对。但它自有一种强烈的风格,从字里行间能看出孟德斯鸠对坚毅和勇气的爱,一气呵成。
“罗马人注定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把它看成是唯一的艺术,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全部思想都用来使这种艺术趋于完善。
“罗马人古老的习惯:当敌人留在他们的土地上时,罗马人民是不愿讲和的。
“罗马的得救是由于它的制度的力量,在坎奈之役以后,它甚至不允许妇女们流泪。
“在过去的罗马城里,人民是被一种同样的精神,对自由的一种同样的爱,对暴政的一种同样的憎恨所鼓舞的……纠纷是必要的,它们一直都存在着,而且应当永远存在下去。引起灾难并且把人民的骚动变为内战的,完全是由于共和国的庞大。在一个自称为共和国的国家里看到,所有人都安静无事的时候,那就可以肯定,在那里是没有自由的。”
巴黎·哥特·公元1137年
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到巴黎,一个你所不熟悉的巴黎。
巴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远在左岸香颂诞生以前,远在存在主义在咖啡馆里风靡以前,远在肖邦雨果大仲马莫奈出生以前,远在拿破仑和大革命以前,远在所有我们听说过的有关巴黎的浪漫以前,巴黎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了。那个时候的巴黎我们并不熟悉,它并不精致浪漫,但在某种程度上,那一个巴黎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影响,甚至高于后来我们知道的这些精致的浪漫。
今天去巴黎,多半会跟着导游的脚步,走过那些令法国人无比自豪的恢弘的建筑:铁塔、罗浮宫、凯旋门、凡尔赛。这些是16世纪到19世纪革新年代的建筑,包含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现代性和金属美学,令人啧啧称奇。不过,当你为这些美景发出惊叹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雨果会在《巴黎圣母院》中对这一切大加嘲讽?而又为什么《巴黎圣母院》会设定在15世纪而不是雨果所生活的19世纪?
那曾经的巴黎是一个什么样的巴黎?
【岛与征服】
我们从罗马帝国走出来,就走进陷落的千年。
罗马帝国的晚期陷入帝国特有的困境。征服带来领土,然而帝国过于庞大和复杂,政治机构已不能控制。为了行使管辖的权力,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又进一步分裂,一半由罗马人统治,一半由蛮族统治,而蛮族统治的区域又分成更小的区域,这种趋势一直进行,带来的后果是整个帝国失控,无法运转。随之而来的是公共精神的衰落,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政治的美德和普鲁塔克宣传的共和精神已经消失不见,平民把时间都放在节日和斗兽场,对娱乐充满热情,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毫无兴趣,久而久之,在政治上独有建树的有力人物越来越少。
就像所有历史上宏大的衰落,当由上和自下两个方向的衰落兼具,整体衰落就不可避免。这一切给了蛮族可乘之机。
“蛮族”是罗马对欧洲东部生活的日耳曼游牧部落的称呼。用这个带有一定贬义的称呼,是为了表明他们在文化制度上无法与罗马相比。这个词最早是古希腊人用来形容除希腊以外的所有人,在最初只是表示语言的差异,并无褒贬,只是在希波战争之后专用来称波斯人,而在希腊化时代才形成固定的观念:蛮族就是缺乏理性、缺乏理解力和自制力、缺少文化的外族人。罗马延续了这样的传统,起初对蛮族人只是统治。希腊和罗马有傲视他人的资本,但是最终他们都被蛮族人结束了国家。
罗马的陷落让欧洲进入零散割据的状态长达10个世纪之久。在这一千年的分裂状态中,欧洲大陆上换过了不计其数的主人。如果你也像我一样,记不住各种年份和名字,那么这段时间一定是一个令你望而却步的黑匣子。就像站在电影里纷繁飞过各种数据碎片的大屏幕前,眼睛滑过无数名字,一时间让人茫然无措。蛮族如洪水,从东部高地奔流而下。汪达尔人、哥特人、撒克逊人、凯尔特人、雅利安人、法兰克人,每个民族都在原本被帝国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王国。整个欧洲碎成了片。
从3世纪开始,蛮族的入侵就成为瓦解罗马帝国的最重要的力量。没有人确切知道蛮族迁徙的原因是什么,只能知道大致的过程和脉络。公元4世纪,哥特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虽然松散,但跨度很广。与此同时,匈奴人开始由东向西突进,迅速崛起。匈奴人一直生活在中亚草原,不断和华夏民族交战,秦朝为此修建长城,秣马厉兵,徙民戍边。强大的汉朝与匈奴交战,卫青、霍去病、张骞将汉帝国的版图逐步向西扩张,东汉时窦固、耿恭率兵,联合南匈奴击破北匈奴。北匈奴迁徙而去。有人认为正是这支北匈奴后来崛起,向西进攻,深入欧洲腹地,逼得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匈奴击破了哥特帝国,哥特人被迫向西迁徙,与罗马交战。
哥特人的马蹄最终越过罗马防线。这胜利并不容易,罗马的最后几任皇帝都曾奋力抵抗蛮族并维持战果近一个世纪。直到395年,罗马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帝国之后,哥特人才有了胜利的希望。公元405年,莱茵河被哥特首领阿拉里克的大军突破。410年,罗马城陷落。418年,第一个蛮族王国西哥特王国建立。从此,蛮族胜利一发不可收拾。439年,汪达尔王国定都迦太基。451年,匈奴王阿提拉率领匈奴人入侵。476年,西罗马帝国正式陷落。自此之后,古代世界终结。欧洲西部版图分裂成10个王国,蛮族在亚平宁半岛和高卢平原上定居下来。
()免费TXT小说下载
在这些纷繁杂乱中,有一支部族的身影映入我们眼帘。他们来自莱茵河,以游牧为生,在马上征战,是日耳曼诸部族之一,自莱茵河流域一边固守故乡一边扩大领土。他们的一支占领高卢北部,在486年击败了罗马在高卢的末代统治者亚格里乌斯,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这就是法兰克人——征服了巴黎的人。
这支部族首领名叫克洛维,选择巴黎定居下来。他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把王朝按照祖父的名字命名为墨洛温王朝,之后继续四处征讨,不仅征服了高卢大部分地区,还征服了其他法兰克人在莱茵流域原本的领土。这些领土成为后来法国的雏形,巴黎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度的首都。
这是巴黎命运的转折。
巴黎出生在岛上,就像渔民的孩子,先见到水,再见到天。地理学家曾有这样一句格言:“巴黎是塞纳河上的礼物。”塞纳河上的城岛是巴黎人最早的定居。从今天的地图上俯瞰,巴黎的中心仍像是拥有两只眼睛,城岛和圣路易岛,清楚安静,在蜿蜒流淌的河流中央注视天空。与城市相比,两座小岛显得很小,被四周宽广的建筑淹没,然而它们标度着巴黎中心零点的位置。它们是巴黎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