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怀川一直在旁边没有说话,虽然他并不知道李鸿章已经向皇上和太后建议,由林启兆出面来住持合办银行的事情。但是他久在江南,对林家的声名也是知道的很清楚的,刚刚听林启兆提到是随李鸿章进京的,也略微猜出了林启兆的身份。
此刻听到光绪问自己,多少也明白光绪的想法,淡淡一笑说道,“我对经济一道哪里及得上子华留过洋的见识,不过我也觉得十年专利一说非常不妥,国家财力本来就已经很拮据了,倘若照这样钱都让洋人赚了去,我大清岂不是越来越穷了?没有财力作为根本,国家自强终究只是空谈而已。”
“十年专利的弊端还不止如此,”光绪有些忧虑的望着杜怀川和林启兆说道。“世人都认为洋西洋各国是依仗船坚炮利敲开我大清的国门,却不明了这船坚炮利背后,其实是蓬勃发展的工商业奠定的经济基础。我大清一直以来都是重农抑商,进入同治时期后虽然有所改变,但却已经远远落在西洋各国后面了。眼下不仅兵舰枪炮要从洋人那里购买,就连日常穿的衣服用的物品都要依赖于洋人,长此以往,我大清的经济将彻底依附于西洋各国,举手投足都要受其限制,不用等别人打上门来,只要勒住经济这一条命脉,我大清就再无翻身之日了。所以朝廷必须鼓励商贾士民投资开工厂办实业,十年专利这样自缚手足的事情必须废除!”光绪以手击桌断然说道。
林启兆吃惊的抬起头看着光绪,眼前这个不过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居然如此毫无顾忌的谈论朝政,对他的身份更觉疑心,可他刚刚说的那番话又是那样的振聋发聩,这样的道理不要说没有听到过,即便是自己偶尔和人谈论起,也从来没有想得如此深远,这个楚越究竟是何许人啊?
他举起酒杯,目光疑虑的望着光绪说道,“想不到更生如此年轻,却能够有如此卓尔不群的见识,实在让我也佩服不已。来,我敬更生和一杯。”
杯中酒尽,三人相视一眼,不觉开怀大笑起来。
窗外繁星点点,夜色已经微微的深了。三人都有些别样的心事,借着淡淡的酒意闲聊起来。
――――――――――――――――――――――――――
爆发了,今天三更啊,兄弟们,怎么票票那么少呢?有点伤感情了。
最后说一句,以前面条没有注意加精的问题,以后每周五晚上加精,不周到的地方,道声抱歉了。
——
第二十四章 病()
坐在太白居楼上,酒入愁肠,光绪心中更加有些说不出的纷乱。
那个忽然冒出来的十年专利像块石头一样压在心里,原本以前想过的将来要着手去做的一些事情,都被这十年专利弄得有些渺茫了。
想了许久,光绪也不理清头绪,他也明白毕竟自己不是研究这个时代历史的专家,对涉及经济方面的很多事情都还很模糊,便微笑着请林启兆将眼下江南工商业的情况再详细的介绍一下。他很想知道,倘若朝廷废除了十年专利,会让目前的困顿的经济有多少改观,又需要多少的时间,尤其是时间。
因为他只有四年,也只有他清楚,错过了这四年就意味着错过了中华的百年气运。
然而林启兆的一番话,却让他这些日子刚刚找到的信心变得有些悲观起来。
事实上即便现在朝廷大力鼓励商贾士民经商办实业,也会遇到很多的障碍,远远不是光绪起初想象的那般轻松。
听林启兆所说,民间的资本倒也比较雄厚,有实力投资工商业的并不在少数,关键是以前朝廷开办的官商督办和官商合办的实业,眼下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像李鸿章的北洋开办的上海织布局,江南制造局,不要说是赚钱,连维持都很艰难。
再加上朝廷的政策又常常朝令夕改,尤其在经济方面,想方设法的盘剥商贾,却从未有过任何的扶持。自然让绝大多数的人都有些心灰意冷,处于一种观望等待的状态,并不愿意轻易的将钱投入进去。
“倘若现在朝廷改变以前的态度,大力扶持工商业,子华兄觉得能否迅速扭转这样的局面?”光绪听了半响,心里有些发凉,忍不住问道。
“经济上的事情,绝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其中的缘由太多也太复杂了……”林启兆却是轻轻的叹了口气,脸上的表情显得凝重无比。
原来哪怕现在购买了洋人的机器开办工厂,生产出的商品也无法同洋人的商品竞争。首先便是技术上,李鸿章开办的上海织布局办了八年多,也请了很多洋人对机器进行改造,可迄今为止,仍然只能购买洋人的棉纱来织布,而大清自己纺织的棉纱却根本用不得。
其次便是成本方面,按照咸丰八年大清与英、美、法三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及《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第十款规定,洋商运销内地或从内地收购土产出口只纳2。5%的子口税,不再交纳厘金。
换句话说,洋人的商品除了缴纳子口税外,在大清境内是不用缴税的。而大清自己的商品却要面对各地遍设的厘金关卡,层层缴税,这样算下来,生产出的商品的价格自然无法同洋人的商品竞争。
朝廷的因循守旧,商人们的顾虑重重,技术上的瓶颈,还有就是完全不合理的税收政策。听明白了这四点,光绪端着酒杯有些发愣,却是再也喝不下去了。
这个时代,这个大清,他早已经让自己有了思想准备,原本也只是想暂时不去触碰比较敏感的政治,先从经济方面入手,缓缓的改变这散发着女人裹脚布般,腐朽和昏聩的局面,却还是没有料到一切比自己原本想象的,还要复杂许多,困难许多。
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个积弊深重的国家,又能够做到多少事情,又能够改变多少。他忽然产生一种无比荒谬的感觉,以一人之力就想要推动一个时代的发展,当真做得到吗?
把旧的体制枷锁,连带着那些积弊都一块砸烂砸碎,推翻这个腐朽的满清王朝,自然是快意无比。破坏永远比建设要轻松,可历史上满清被推翻了,中国仍然内战了几十年,仍然在寻找一条真正的强国之路。
这个国家衰败到如此不堪的境地,不止是满清的昏庸无能的统治,脑袋上的辫子可以一刀剪了去,三万万人心中的那条看不见的辫子,才是这个国家灾难深重停滞不前的根源。
此时此刻,他真的有些失望,有些惘然。不在其位,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指点江山谁都可以意气风发,躬身入局却是千难万难。现在他终于第一次发现,哪怕是穿越而来的自己,终究也只是一个人,不是一个超人。更加要命的是,甲午,也正像一把刀,远远的逼近过来。
***,还不如从前世弄两颗原子弹过来,直接把日本炸回到石器时代,世界就清净了……
正在愁绪万端却又迷惘之极时,楼下忽然传来一阵吵嚷声,三人向窗外望去,两队步兵统领衙门的官兵已经把这里围了个严严实实。紧接着便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太监和几个御前侍卫匆忙的走了上来。
光绪抬起头仔细一看,认得那个太监是李莲英身边的人,却一时叫不出名字来。
“奴才奉太后旨意,恭请皇上回宫。”那个太监见到光绪,一溜小跑的来到光绪面前噗通一声跪在地上说道。
见此情景,光绪知道再想和林启兆继续恳谈下去是不可能了,他叹了口气缓缓的站起身来,转头望去,林启兆却已经是目瞪口呆的坐在那里,像个傻子一样望着自己。
直到看见光绪投过来的目光,林启兆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的跪在地上,刚刚还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他,此刻竟然呆若木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光绪走上前扶起他说道,“子华不必惊慌,你今日的一席话给朕启发很大,回去后把这些个想法再细细的斟酌一下,写个条陈上来,朕也要仔细的再想一想。”
林启兆点了点头,局促的又想要跪下去,被光绪拉住了。
“不要学那些迂腐的书生一般放不开,记住朕的话,敢言还要敢行,只会说空话发议论是不行的,要多像李鸿章学学,勇于任事,事在人为。”
说罢,光绪也不理会林启兆心中翻江倒海的心绪,带着那几个侍卫转身离去。
………
让光绪没有想到的是,对于自己的私自出宫,慈禧只是轻描淡写的责备了几句,不外乎是皇上安危系着江山社稷之类告诫的话,并没有多少过分的责备。
光绪领悟的也快,明白慈禧不会真正怎么样后,得了便宜自然是上紧着卖乖了,狠挖思想根源,整顿工作作风,对照大清祖训检讨反省,一连声的展开自我批评。反正只要自己不是出去私结大臣,想来慈禧也不会过多干预。
最后,慈禧还是特意安排了一个叫景铭的御前侍卫随侍光绪左右,让他保护光绪的安全。
名为保护,实为监视,以为老子懂不起啊!对慈禧的这一手光绪很不以为然,却也只能满脸笑容的接了过来。
监视就监视吧,老子身边监视的人还少了,前脚出宫,后脚慈禧就知道了,用得着这样如临大敌吗?好在看慈禧的意思,似乎也有些默许了自己以后肯定将会发生的私自出宫事件,光绪也就在心里鼓励自己也看开一点,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总有翻身的一天,咱们后会有期。
这件事情就这么云淡风轻的过去了,原本光绪还有些担心,会不会被那些吃饱饭没有事干的御史清流们闻着什么气味,给自己来一番劝谏,过了几天却是一份这样的折子也没有。
正在暗自松了口气的时候,一场风波却排山倒海般袭来,打得光绪是措手不及。
――――――――――
求推荐,求收藏,
——
第二十五章 铁皮屋顶上的猫()
光绪十六年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除了军机上的几个大臣外,各部院大臣、御史清流们像是商量好了似的,纷纷上折驳斥李鸿章的与洋人合办银行的奏请,痛责李鸿章昏聩无能丧权辱国,更有义愤填膺者请朝廷查办李鸿章以安天下。】
而各国公使也纷纷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声言倘若大清单独与美国签订合办银行的协议,各国必不肯善罢甘休。
一时之间,朝野内外舆情沸腾,就连太学里的学子们也连日在都察院外请愿,誓言大清之利不可让,国家之权不可失。
局面的直转而下让光绪半分也摸不着头脑,心里面更是又急又气。那日在宁寿宫内,李鸿章向慈禧禀明与洋人合办银行的事情时,当时慈禧也并没有反对,只是表示需好好斟酌谋划一番。这才过去几日光景,如何天下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光绪急召军机领班大臣世铎觐见,一问之下方才明白了大概。那日召李鸿章奏对后,慈禧就将李鸿章的折子直接交给了军机处,让军机处会同六部各司协商。要各部院大臣协商,自然要将李鸿章的折子发往各部院司,所以这件事情很快就传遍了京城。
原本光绪还以为是李鸿章办事不慎,像历史中那样走漏了消息,引来朝野物议,现在才终于反应过来,所谓交军机处会同六部各司协商办理,不过是太后她老人家的一个局,就等着自己往里面跳了。
这般不显山不露水的就将光绪置于朝廷百官对立面,倘若光绪执意要推行合办银行的事情,内有朝野反对,外有西洋各国施压,且不说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就算强行施行,百官弹劾,上下阻碍,这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民心人望可就付之东流了。将来稍有风吹草动,就是个千夫所指万劫不复的局面。而倘若光绪妥协,失去的就是北洋重臣李鸿章的心。而这颗心,恰恰也是慈禧最为看重的一颗心。
这一手太漂亮了,饶是光绪此刻心中恼火万分,也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慈禧这般将朝政掌握在股掌之间的手段。
一直都以为自己的亲情牌多少起了些作用,慈禧对自己也是温和有加,事事都放手让自己去做,现在才知道,原来她早就在这里等着这里了。
等着自己顺风顺水的办完查处内务府的事情,等着自己锋芒毕露的招揽朝野人望,然后冷不丁的就是轻飘飘的一招化骨绵掌,直接把自己震得吐血。这时候光绪终于明白了,搞了半天,自己才是慈禧手中的风筝,怎么飞,飞多高都是她手中的线在牵着,要是自己动了什么展翅高飞的念头,她就这么一拽,自己就稀里哗啦的掉下来了。
最最关键的是,这一切慈禧压根就没有出面,得罪人的地方根本找不着她老人家的影子。
高,实在是高,比高乐高还他妈高!从来不露面,背后捅刀子。怪不得当年的光绪到死都玩不过这位终日在深宫里面荣养的老太太,就连自己这个前世的职场精英也稀里糊涂的折了,还半点叫不出冤来。
可是老子千辛万苦弄这么一个合办银行出来,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朝廷,为了这个已经没有办法再苟延残喘的国家了啊!
光绪心中是又气又恨,连颐和园工程也不去了,把自己关在东暖阁里半天时间,却还是半点应对的办法也没有。
发不出火,叫不出苦,他心里憋的实在难受,索性让小德子搬了架梯子过来,自己一个人爬到屋顶上晒太阳。
屋顶上的阳光很明亮,屋顶上的阳光也很迷茫!
……
在紫禁城的屋顶上享受了一会儿未经污染的日光浴后,光绪心中那股莫名的怨气,似乎也慢慢的被阳光融化掉了。
大清皇上光绪皇帝躺在屋顶上面,他不再愤怒了,真的不愤怒了。
其实他也想通了一点,技不如人,光愤怒有个屁用!他把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种种想法事情都梳理了一遍,发现自始至终自己都没有低估或者轻视过慈禧的能力,只是把自己这个穿越者的实力看得太强大了。
以为自己了解历史的进程就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再加上前段时间所做的事情也太过顺风顺水,顺利的招收了第一个小弟,顺利的挖到了第一桶金,顺利的赚了一大把的人气值,正是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时候,没想到一不小心却狠狠的栽了这么一个跟头,唉,大意了啊,自己终究还是犯了没有正确认识自我的错误,***,人要看清自己真的很难哦!
说到底,论起政治权术,光绪终于明白了自己最多中学刚毕业,现在这局面就好比过去面临高考,生死两茫茫!而人家慈禧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学习和考核,获得了学位证书,她现在不仅仅是大清的太后,还是博士后!
光绪仰望着紫禁城上空的蓝天白云,无言的揉了揉眼睛,被太阳光晒得有些发黑了。
而宫殿四周,御前侍卫和太监们小心翼翼的守在各处向屋顶上面张望着,大约是慈禧也明白今日光绪的心情很不好,特意让李莲英给众人打了招呼,所以谁也不敢上前来惹皇上的不痛快。
光绪此刻也没有心情搭理下面的那些人,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铁皮屋顶上的猫,既想要享受温暖,又得提防着被烫伤。好在前世商场中的历练还是给他留下了两样安身立命的法宝,第一是脸皮厚,第二是心态好,有着特别强大的自我安慰和自我修复的功能。要知道以前每次生意失败的时候,这都是必须适应的一个过程啊。
他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去愤怒,他必须认真考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