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为,是明哲保身,妥协误国。请求朝廷拒绝和议,对于主持和谈的恭亲王,更是直斥其举止失措丧权辱国,要求朝廷严惩不贷。
就连和谈开始时。一直对和谈持观望态度地各地督抚。此时也纷纷向朝廷上折子。恳请朝廷力拒和约。
尤以张之洞地言辞最为激烈。在奏折中直言“倭约各条贪苛太甚。各省军民必至痛恨深怒。断不甘心。若日后稍有枝节。彼即谓不依条约。立刻生事。彼时战不及战。守不及守。和不及和。即欲暂避亦不及避。………其祸岂堪设想!中华何以立国?”
身为军机领班大臣地世铎。眼看着局面急转而下。心头也是火急火燎全然没有了主张。到颐和园递牌子求见太后被挡了驾。朝廷这边终日又被一大群官员围着。心头也是窝火地很。原本好好地平稳地朝局被这么一闹。一下子是掀起了惊涛骇浪。朝廷威信颜面扫地不说。这个时候。自己这些当初力主和谈地人。谁能谁又敢出面去触这样地霉头。世铎索性干脆告病在家。躲他个干干净净。他这一躲回府里。剩下奕也慌了。这种时候他也不笨。也寻了个理由不去军机上值守。免得成为众矢之地。
倒是孙毓汶和翁同每日里都按时到军机处办差。批阅各处地急件要务。接见各部官员。忙得是不可开交。只是说来也奇怪。原本并不对付地两人。值此朝廷风云突变之际。却都出人意料地对和议一事。保持着沉默不语地态度。孙汶地态度倒也不难理解。这件事情他原本也躲
所以干脆闷着头做事。而翁同身为帝党在朝廷。此前又一直反对朝廷与日本和谈。此时面对朝廷里面波涛汹涌地反对和谈之声。却并没有随声附和。一门心思地忙于朝廷政务。就连帝党里面地志锐等人也没有跟着官员们上折子。颇有些置身事外地意思。
正当京城里面纷乱地不可开交地时候。身处田庄台地光绪。也并没有像大多数人想象地那样。在朝廷威信颜面尽失地情况下。挟连战皆捷地威势登高而呼。反而是颇为悠闲地陪英法美三国公使。在辽河纷纷扬扬地大雪中围猎。玩起了飞雪连天射白鹿。
整个田庄台皇帝行在,如同辽河大雪初晴的清晨,一片出人意料地安静和沉默………
……………
与此同时,身处京城这一场风波漩涡中心的乐寿堂,这些天来和往常也没有多大不同,慈禧照旧是上午看折子,下午听戏、画画、逛园子。唯一有些异样地便是,所有大臣到颐和园递牌子求见都一律挡了。
刚开始那会儿,《时务报》搅动的整个京城内外沸反盈天的时候,太监总管李莲英的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加倍小心的伺候在慈禧身边,一步也不敢落下,生怕指不定什么时候,太后老佛爷就慈颜大怒。然而过去了好几日,京城里面都快闹翻天了,慈禧依旧是毫无动静,除了在看那份《时务报》的时候,冷冷的哼了一句“康有为”三个字外,便再无过多的表示,既没有发火训斥人,神情间也看不出有什么态度。
在慈禧身边伺候多年的李莲英,是最知道慈禧秉性的,慈禧越是这样阴沉的时候,越容易出事,心里便更加是忐忑不安,对身边的太监宫女们也是反复的叮嘱,生怕下面的人在什么小事上面拂了太后老佛爷的心意,把那把火给点着了。
反倒是慈禧看起来就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这一日还特意将谭鑫培召进宫里,演了一出热热闹闹的《三岔口》,看到高兴处,除了照例的封赏外,还将宫中的小点心赏赐给戏班子。末了又扫了一眼站在旁边战战兢兢的李莲英,冷冷的哼了一句,“你紧张什么啊?天还塌不下来……”
吓的李莲英慌忙跪在地上,又是磕头又是请罪,语无伦次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慈禧看样子也没有真的动怒,默默的注视了李莲英半响,忽然叹了口气说道,“这戏也演得差不多了,再看下去也就是那么回事,传世铎他们到园子里来吧,咱大清还得过日子啊………”
罢黯然一笑,没来由的让刚刚站起身来的李莲英,感到一股子彻骨的寒意,差点就没有站住了。
这些天来,慈禧让自己像个没事人似的安稳在园子里,其实五脏六腑都给那把火烧透了,连心窝子里面都是说不出来的痛。对于大清与外界的格局时事,慈禧或许和此时大多数朝廷官员一样,眼前一片茫然看不明白。但是说到朝局政争,她却是多少风口浪尖中闯过来的顶尖的人物,心里透着百般的清醒。
从刚一看到康有为等人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文章,她这心里便明镜似的,朝廷在和谈的事情上,是生生的被皇上给阴了。
道理是明摆着的,朝廷与日本和谈的草案,除了朝廷中枢里的这几个军机大臣外,就是在津门主持和谈的恭亲王知道首尾了,连朝廷中的大臣们都不清楚,远在上海的康有为这些人又是如何能够知道的,更不要说连和谈草案的文本都弄到手了,分明是有人暗中使了手脚。而能够有这么大本事的人,除了皇上还能有谁?
再则说了,前些日子日本人席卷山东半岛威胁京畿安危的时候,朝廷给皇上去电,要调新建陆军回师京城,被皇上以无兵可调一口回绝了。暗地里却是偷偷的将新建陆军第三镇派到了朝鲜,还对朝廷紧紧的封锁消息。还有新建陆军两个镇的兵力摆在辽南,拖了一个月,早不打晚不打,偏偏在朝廷与日本和谈的时候,把金州给打了下来。这里面要没有鬼,才真的见鬼了。
然而事以至此还能如何?慈禧毕竟是经过风浪的,这个时候就算胸口的火都要冒到嗓子眼上了,还是咬牙生生压了下去。眼前的局势已经很清楚了,朝廷是彻底栽倒在了和谈的事情上面,面对朝野上下一片反对之声,朝廷是处处被动,颜面尽失,更加让慈禧胆寒心冷的是,皇上不露声色的布下这么一个局,已经不是冲着朝廷跟日本人和谈这件事情去了,分明是冲着她自己来的。
在这件事情上面,朝廷栽了一个大跟斗,皇上却是凯歌高奏,尽揽天下民心人望,再加上手里还握着一支精锐的军队,隐然已经有了凌驾于朝廷之上的威势,将来的朝局向皇上那边倾斜,此刻看来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其实在对待皇上的问题上,从田庄台大捷开始,慈禧早就做好了退让一步的考虑,只是没有想到皇上的心计会如此之深,一夜之间便将原本在朝廷这边的名分大义,都抓在了自己手里,这不能不让慈禧又惊又惧。这些天她在颐和园里表面上没事人似的,心里未尝不是想看看朝廷里面会有什么风吹草动,更想看看皇上在这盘棋局中,究竟要走到哪一步。
然而皇上那边悄无声息,帝党一系也没有在其中推波助澜,深谙权术之道的慈禧愈发对皇上如此深沉的心思戒惧不已。
高手过招,最厉害之处就在于将要出手而又未出手的那一刻,此刻慈禧已经看明白了,皇上没有出手是在等朝廷的动作,她知道皇上在等什么,皇上要的是什么。权衡利弊得失,慈禧也只能退后一步了。
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十日,朝廷终于在朝野上下激愤动荡中颁下旨意,“前朝廷委派恭亲王奕主持中日和谈一事,本意免生灵涂炭,止兵戈于国势衰微之际,扬大清威仪于万方……又因和谈之事朝廷不便遥制,故而由恭亲王奕便宜行事。
岂料恭亲王奕举止失措,年老昏聩,竟致有丧权辱国之条约,着革去恭亲王奕主持和谈之差事,罚俸一年闭门思过………和谈之事暂缓施行,待皇上回京后斟酌处置……”
第七十九章 沧海横流(八)()
王爷,朝廷这次可是动真格了,又是免了王爷你的差俸一年,王爷您这一年的俸禄是多少银子啊?”李鸿章坐在在沙发上面,一脸轻笑。
“怎么着,你这个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是不是想帮衬一下本王?都说你北洋家底丰厚,如今看来果然不谬啊………”言罢,两人相视一眼,不觉都哈哈大笑起来。
朝廷的电报是晌午时分到的,电报局的译员把朝廷的旨意译出来,转到眼前这两位手中也半个时辰的光景,不过朝廷的这份旨意,对恭亲王和李鸿章来说,似乎早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但没有丝毫的惊诧,反而颇有些闲情相互打趣起来。
尤其是恭亲王,自从《时务报》的那篇文章闹出那么大的风波出来后,恭亲王一下就成了众矢之的,举国上下要求撤职查办的呼声不绝于耳,现在朝廷明显又是拿恭亲王作了挡箭牌,安抚朝野内外的人心,按理说这心中多少还是有些说不出来的委屈和苦衷。可接到电报的恭亲王却仿佛是如释重负,一脸的轻松自在,浑不像刚刚被朝廷斥责查办的样子。
笑了会儿后,李鸿章将电报放在桌上,情不自禁的感慨道,“虽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可王爷你凭白的背上这么一个丧权辱国的名声,倒真有些让人感慨万千啊。咱大清的事情就是这样,站在旁边指手画脚空谈国事的人多,真正躬身入局地却是少之又少。
比如此次和谈,日本人威胁京畿安危的时候,朝野上下一片恐慌,就指着王爷你出面稳定局势,可和谈终究是要靠实力来说话的,这天下人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看清眼前大清的危局,又有几人能够体察辗转其间的艰难啊………”
“少这是在宽我地心吧?我这大半辈子风雨坎坷,什么没有见过啊?说到名声,当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后,皇上和大臣们避到热河,剩我在京城里面和洋人周旋,打从那会儿起,就背上了鬼子六的名声,如今的这点风雨又算得了什么?人活到这个光景,早就过了爱惜自己羽毛的时候,还能有多少讲究和顾忌啊?……”恭亲王看了李鸿章一眼,微笑着摆了摆手又说道。
“说到和谈的差事,你我二人心中都很明白,当初接手这个差事,乃是时势所迫,我这个爱新觉罗的子孙,难道也要站在旁边看笑话不成?朝廷要我便宜行事,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说白了不就是为了像今天这样地局面,有人能够出来担当?本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现如今撤了反而一身轻松。倒是当下这朝局,让我这个也是历经风雨的人,也算是开了眼界啊……”
哦,李鸿章微微一愣,望着恭亲王迟了一下,低声说道,“王爷莫非指的是太后和皇上………”
“厉害啊,都是滴水不漏的厉害角色……”恭亲王呵呵一笑,目光中闪烁着说不出来的深意,“少何许人也,难道会看不明白如今的这出戏?这一老一小搭班子登台,一个引而不发,一个以退为进,每一步都是又稳又狠,还都留着回旋的余地,当真是看的让人眼花缭乱,却又不得不佩服的很啊。”
朝廷眼前地这个局面。李鸿章如何不是看地一清二楚。皇上不露声色地布下这个局。朝廷里面愣是没有一个人看出来。生生地就跳了进去。眼看着朝廷颜面扫地。局势正是对皇上万分有利地时候。皇上却又出人意料地没有就汤下面。这里面地学问可大多了。引而不发地姿态。不仅避免了可能会让人诟病其落井下石。还在光明正大背后留足了后手。真真是把势和术用到了极致。而太后这边明白过来后。也是格外透出了一份老而弥辣。看起来是退了一大步。其实是不露痕迹地告诉天下人。朝廷中枢地威权还不就在太后地懿旨中。还顺手把和谈这个烫手地山芋一脚踢给皇上。至于将来地朝局。日子还长着呢。说又能说地清。
虽然心中早就看清楚了。然而自己毕竟是个外臣。身份所系。李鸿章说话自然不敢像恭亲王那边随便。此时听了恭亲王地一番感慨。低着头斟酌片刻说道。“倒也如王爷所言。眼下地朝局确实扑朔迷离耐人寻味。不过鸿章心中却是颇有隐忧。不吐不快。我大清本就国势衰弱。经过甲午这一战后。国家地局面更加是千疮百孔。放眼天下。没有一处不是走风漏气。非一朝一夕可以振兴地。这个关口再闹出帝后之争。真要是到了水火不容地地步。恐非社稷之福啊。”
“少这话倒也在理。不过言外之意恐怕不止于此吧。”恭亲王轻敲着桌面。神情中忽然显露出一丝晦涩地味道。“这往后地朝局走向如何。眼前或许还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这心中倒是一直都有一个问。百思而不得其解。别地暂且不说。就说这次京城中掀起地这番风浪。皇上人在田庄台。不露声色地就布下了这么一个局。一边是辽南和朝鲜地大捷。一边是京城里地风云突变。连和谈草案都弄到了手里。这份手段和心思不要说旁人。就是你我都要甘拜下风啊…………我就闹不明白了
不过二十多岁。终日呆在深宫里面。又没有经过什么朝局政治也说不上有什么历练。这样地权谋心计究竟是打哪里来地啊?要说是翁同这个帝师教授地。我是一万个不相信。翁同是怎样一个人你我都很清楚。除了书法还过得去。肚子里没有半点经世致用地本事。就他那样地度量和格局。又如何能够教得出皇上这样一个学生?”
“皇上受命于天。自然是命理中就带着地一份天资聪慧……”李鸿章淡淡一笑。有些言不由衷地说道。其实恭亲王地这话在他心中早就翻腾许久了。自己也是一直都悟不出其中地道理。不过有一点他却是看得很清楚。要说皇上没有历练却也未必。终日对着太后这样一个高手琢磨比划了十几年。恐怕早就历练成精了?
“既然是命中注定地。少又何必杞人忧天呢?”恭亲王接过李鸿章地话头。忽然呵呵一笑。“少地心思难道我还不明白。既盼望着国势振兴。可咱大清坛坛罐罐太多了。不免又顾虑重重瞻前顾后。我这么些年养望林下也算是悟出点道理出来。从古自今。但凡出现变局之时。必然是国家气运鼎革之际。变则通。通方能长久。今日我也说一句诛心之话。倘若皇上真能挽狂澜于既倒。自然有他地方略和主张。这次皇上在田庄台没有利用京城里面地风波作一番文章。我眼瞧着这里面就不只是权术。估摸着皇上也是不愿意看到我大清自己个再乱起来。有这样地心胸气度。我还能有什么担忧顾虑地。不过倒是少你。恐怕还不能像我这般放地下来。坐看云深处吧…………”
李鸿章正默默琢磨着恭亲王地这番话,猛然听到最后一句,不由得一怔,“王爷这话如何说起啊?”
恭亲王收起脸上的笑意,正色说道,“少难道还不明白,这仗恐怕是打不下去了,接下来中日之间必然是要重开和谈,虽说太后旨意由皇上来主持和谈大局,可总不能自己跑来和日本人和谈吧?放眼天下能够担得起这副担子的,也就只有少你了。我放下的这块烫手的山芋,就该由你来捂熟了。”
李鸿章顿时陷入沉默之中,恭亲王这番话里的意思倒并不让他意外,中日重开和谈是迟早的事情,皇上如果真要让自己出面和日本人谈判,他李鸿章自问还是有这样担当的。他忧虑的还是眼前的朝局,眼下恭亲王是跳出局外了,自然不会有那么多顾虑,可自己却依旧深陷局中。一边是皇上羽翼渐成,正是欲海阔天空地时候,而另一边太后又未必会轻易放权,自古天子之家,只要涉及权力之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李世民这样的圣明君主,都有玄武门之变,眼前这局面,何尝是恭亲王说的那么简单的啊……………
…………………
京城内载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