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成策陪着笑脸劝道:“账可不能这么算,大司马的对手是白孟奇,而高克恭遇到的都是些虾兵蟹将而已。”
肖衍听到高克恭,转过头对高义道:“这高克恭当初不是跟着太尉一起归降了我大宋吗?怎么后来又去投奔了天罗教?”当年高克恭在建邺做过一段时间的俘虏,那时肖衍也瞧不起他,所以登基之后一直没有问过高义关于他侄子的事。
而高义一直都想回避提到天罗教的事,见下肖衍亲自发问,自知无法隐瞒,只好将高克恭被邓元觉戏耍,以及被邓文豪陷害,误杀熊焕的事情说了一遍。但他没来建邺的真实原因并没有说,只说是不愿意连累整个高家背负弑君的罪名,才甘愿脱离高家,流落江湖,至于后来怎么会加入天罗教,就一无所知了。
肖衍听完觉得可惜,高克恭虽然算不上名将,但对邓元觉可是恨之入骨,如果他肯归顺大宋,将来说不定也是对付邓元觉的一把利器。
“太尉你可愿修书一封,劝克恭将军来投我大宋?朕愿意封他为大宋的车骑将军。”肖衍心想如果能招降高克恭,那不仅自己能得一员战将,还能得到他替天罗教打下的冀州郡。
第二百一十五章 朝议()
“臣愿勉力一试,但克恭与臣分开已久,能否劝他归降臣实在没有把握,如果失败,还请陛下不要怪罪。”高义只能答应,但他心里清楚高克恭是不可能投降宋国的,所以提前来了一个免责声明。
肖衍哈哈一笑:“这是自然,就算克恭将军不愿意来我大宋,朕也绝不会迁怒于太尉。”
说完高克恭的事,肖衍又问袁成策:“楚国复辟之后,联合齐国一起又对大将军用兵了,你说这次大将军能打的赢吗?”
袁成策以前也是肖衍的太傅,哪里会听不出他的言下之意:“大将军这次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伐燕失败了,还让项楚钻了个空子。现在又被田无忌和姜桓楚所牵制,如果他再败了,我们就有机会收回楚地的控制权。”
“那朕是否应该把大司马调回来呢?现在大司马在秦国刚刚打开局面,现在放弃伐秦着实有些可惜。”肖衍面露为难之色。
“但我们大宋除了大司马之外,还有谁可以对付大将军和田无忌呢?”袁成策也是为难。
宋国的情况和秦国有些类似,都是缺乏优秀的将领。但秦国是因为长年的和平所导致的,宋国则恰恰相反,因为长期的战乱,国内优秀的将领并不少,但因为军事大权一直都把持在邓元觉手上,所以军中大部分的将领也是他的人,这才导致肖衍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肖寅站了出来:“陛下,臣请命去丹阳负责对楚地的战事。”
肖衍眼前一亮,自己倒把这个皇兄给忘记了。肖寅早年在邓元觉的麾下效力过,跟着大将军一起抵御过楚、秦的攻击。后来又被先皇肖道成派去了楚地制衡邓元觉,还在许昌和齐军交战了三年,说起来也算是一员经久战阵的猛将。
就在肖衍正准备答应的时候,袁成策说话了:“殿下确实是骁勇善战,去负责楚地的战事也是极佳的人选。但先皇驾崩前曾说过,大宋的军事全权交由大司马负责。现在的丹阳留守魏中行也是大司马的心腹,如果这个时候派殿下过去,会不会让大司马误以为陛下想夺他的兵权?另外荆州的吴腾,十几岁就跟着大将军南征北战,一身武艺更是出自天刀门,这样的对手殿下想要胜他也不容易。”
这番话又让肖衍动摇了,让肖寅去丹阳不是不可以,但提前是他必须打赢,可面对以擅守著称的吴腾,肖寅能打赢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万一要是输了,再想请燕赤行出兵,只怕得付出一些代价了。
看到肖衍犹豫不决,肖寅又道:“丞相大人,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我大宋上百年来战争不断,为什么到现在居然会找不出一个能领兵作战的人?这究竟是因为找不到这样的人,还是其它原因?”
袁成策明白肖寅的言下之意,只好低头不再说话。
肖寅又道:“现在不是我大宋国无将可用,而是我大宋朝廷无将可用,论起战将数量,就算是齐国也未必能比得上我们,只是这些人要么在大将军的麾下,要么在大司马的麾下。臣不敢妄议先帝,但臣知道,如果陛下您还遵照先皇的遗命,那未来仍然改变不了现在的局面。”
肖寅的话说的十分大胆,这要是放在平时,肖衍完全可以治他一个大不敬的罪名,但现在内外交困,仔细品味这番话也有几分道理,军事全部交给燕赤行不是不可以,但未来如果他和邓元觉一样呢?何况肖道成驾崩前也明确告诉过肖衍,燕赤行也是一个野心家。
肖衍还是拿不定主意,又看了看高义,问道:“太尉,你也说说你的意见,究竟是该派皇兄去丹阳负责楚地的战事,还是该把大司马调回来?”
自从四大世家倒台后,宋国的朝堂上全部换成了年轻的面孔,无论是丞相袁成策还是大皇子肖寅都不到四十岁,只有高义这个外来户,执政经验丰富,他知道这个时候不能轻易发表意见,无论是支持谁都势必会得罪另一方,而这两方的势力都不是自己能惹的起。
但肖衍亲自发问了,自然不能再默不作声,高义只好又拿出了自己最擅长的那一套,不直接表明观点,反问道:“刚殿下提了一个问题,臣也想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就要向荆州开战,那殿下或是大司马会采取什么策略?”
肖寅想了想道:“荆州有二十万大军,我们在丹阳只有十万,如果选择正面强攻,我军几乎没有胜算,若是我领军的话,我会选择等,等到大将军败给齐楚联军,然后再找机会攻城。”
高义笑着拍手赞道:“不错,我相信就算是大司马领军,他做出的选择也是和殿下您一样。既然能不能拿下荆州不在于我们,而是在齐楚联军,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急着用兵?”
众人一听都觉得有道理,袁成策又问道:“太尉的意思是我们什么都不做,一直等到大将军和齐楚先分出胜负后再行动?”
“也不是什么都不做,陛下可以下令给魏中行,让他加大练兵的力度,摆出一副我们随时都可能出兵荆州意图,这样能让大将军多几分顾虑,齐楚联军自然也能多几分胜算。”高义解释道:“如果大将军真战败了,他一定会调吴腾领军前去救援,到时我们不就有机会拿下荆州吗?”
“太尉还是没说在大将军战败的时候,我们应该派谁领军?”肖寅听高义说了大半天虽然觉得都有道理,但他自己关心的问题,高义却只字未提,只好又追问道。
朝堂上就是这样,看似说了很多东西,但一深想却发现什么都没说,高义本想着众人当局者迷,应该很容易就糊弄过去,没想到肖寅却因为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咬着不放。
高义尴尬的笑了笑:“臣认为还是等大将军那边分出胜负再做决定吧,到时看吴腾会留下多少人守城,如果兵少,则由殿下负责领兵,如果兵多,不妨让殿下和大司马对调一下,殿下去秦国,大司马回丹阳,毕竟秦国战场现在打开了局面,放弃也挺可惜的。”高义一边说,一边观察肖寅的脸色,见他面色不善,赶紧又提了一个和稀泥的建议。
肖寅本想讽刺几句,后来听到让自己去秦国,心中不由得大喜。谁都知道楚地的战局太乱,邓元觉、田无忌、项楚、姜桓楚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好对付的。但是秦国就不一样了,白孟奇被困在邯郸,其他能叫得上号的将领就剩下一个林培源,可他也被邓文英拖住。现在就连高克恭这种以前从未打过胜仗的都能在秦国横扫冀州郡,那自己去了总不至于比他还差吧。
想到这里,肖寅赶紧附议道:“太尉大人所言甚是,陛下如果让臣和大司马对调,相信会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决定。”
“既然皇兄也同意太尉所言,那就等楚地战场分出胜负后,你再和大司马对调。”肖衍虽然知道肖寅有私心,但也认同对调这个方案。燕赤行是野心家,把他放在秦国难保日后不会和邓元觉一样割据一方,还是调去楚地安全。肖寅虽然有私心,但他的能力和声望都无法和燕赤行比,就算有不臣之心,也掀不起大风浪。
周口城下,宋、齐、楚三国陷入了僵局,就因为邓元觉不敢全力攻城,所以一旁观战的姜桓楚始终找不到破绽,只好在开封继续等待时机。而项楚托齐军的福,也能勉强守住。
秦国战场上,燕赤行效仿邓元觉,一边拖住白孟奇,一边慢慢蚕食兖州。林培源面对邓文英的攻势,也只能困困支撑,抽不出身去支援邯郸。
天罗教的局面则是三方之中最好的,王赤骥不仅拿下了阳泉,大半个并州也划入了天罗教的版图。而高克恭那边,拿下霸州也是指日可待。
“霸州太守胡飞扬这都第六次向朕求援了,前几次朕听你们的没有发兵去救,现在眼见就要守不住了,你们赶紧都给朕出个主意。”蘇城皇宫内,秦帝冯伯谋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感觉到了危机。
在高克恭刚开始攻打霸州的时候,胡飞扬就向蘇城求援过,但众臣认为霸州有三万大军足以挡住天罗军,而蘇城的五万大军是在最后关头用来应急的,不能随便投入战场。
冯伯谋也不想轻易出掉手上的最后一张牌,原想着等白孟奇打退了宋军之后,在一起收拾高克恭。可一晃过去了半年,白孟奇不仅没有打退宋军,自己反而被燕赤行困在邯郸,还指着蘇城发兵前去救援。
丞相李世荣硬着头皮劝道:“现在霸州将破,城池也破烂不堪,就算发兵前去救援,胜算也不会太高。不如干脆留在蘇城,凭借蘇城城坚墙厚的优势,与敌军一决胜负。”
大司马刘宏昱一直害怕冯伯谋会派自己带兵前去救援,也建议按兵不动。
第二百一十六章 燕国灭亡()
“如果朕听了你们的,将来天罗军杀到城下,朕是该学熊焕迁都上谷城,留下太子守城,还是该学朱庭训传位于太子,自己留下来守城?”冯伯谋见众人还是不同意救援,又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太子冯涛摸不准冯伯谋的真实意图,吓得赶紧跪在地上:“儿臣愿意留下来守城,父皇您先去上谷。”
冯伯谋却没看太子,眼睛一直盯着众臣。
李世荣没想到陛下会有此问,秦国和楚、燕两国不同,蘇城地处幽州,而幽州又是大陆的最边缘,历来迁都只有往更靠近中原的地方迁,现在要迁就只能迁去高丽国了。
“臣认为没有迁都的必要,蘇城已经是全幽州最坚固的城池,如果连蘇城也守不住,那其他地方更不可能守住。”李世荣答道。
刘宏昱一听也连忙附和:“正是正是,臣认为当务之急还是招募新兵,积极备战,另外我们与齐国互为姻亲,他们也正在和宋军交战,不如向他们请求援助,说不定齐国还能派出一支大军来救援我们。”
冯伯谋一听有些心动:“可齐国现在已经有四十万大军在外,他们还有能力还救援我们吗?”
“不试试怎么知道,齐国与并州接壤,我们答应将并州割让给他们,反正现在并州大部分地方也在天罗教手上。只要他们两军交上手,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王赤骥又怎会是齐军的对手,等他们大败的时候,我们也趁机出去对付高克恭,一举收复霸州和冀州。”刘宏昱越说越是兴奋。
可冯伯谋一听要割让并州,有些舍不得,又问李世荣:“丞相你觉得大司马的建议如何?”
“臣觉得可以一试,云落山庄的庄主谢安石武艺不凡,派他为使也能快些抵达上京。至于割让并州,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不然齐帝又凭什么答应帮助我们。”李世荣想不到更好的建议,只能赞同。
冯伯谋叹了一口气,安排人去请谢安石进宫。
相比中原的战火弥漫,海外的琉球群岛则是一片祥和。算起来宁不屈来到那霸养伤也有半年之久了,现在内伤虽然没有痊愈,但外伤已经好的差不多了。
宁不屈养伤期间也没闲着,除了自己苦读兵书之外,还每天督促鬼影门众练习武艺,打算将来回到中原时,能重建鬼影门。
这天宁不屈刚把众人聚在一起,正打算开练的时候,竹中重治突然闯了进来。
“可是中原发生了什么事情?”宁不屈见他神情悲痛,心知不妙,顾不上打招呼,直接问道。
竹中重治语气沉重:“晋兴半个月前被齐军攻破,你们燕国亡国了。”
“那我父亲(门主)呢?”宁不屈急切的问道,身后的鬼影门众也全部拥了上来,七嘴八舌的追问。
竹中重治语调悲伤:“少门主和各位都节哀顺变,宁门主在城破前一个月就自杀身亡了。”
“什么?我父亲是自杀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宁不屈虽然对父亲的死早有心理准备,但不是战死沙场,而是自杀的,这就让他很费解了。
原来在石落升离开晋兴后不久,姜桓燕就带着二十万齐军赶到了。但姜桓燕没有直接攻城,而是在驻扎在离晋兴一百里远的宾阳城。
燕国群臣早就严阵以待,一直等着齐军过来决一死战,谁知一连两个月过去,姜桓燕仍然按兵不动。
这就让朝堂上下议论纷纷,朱祁堂新提拔起来的骠骑将军莫世鑫提议带一支部队,去宾阳看看姜桓燕究竟想干什么。可丞相朱莹钰死活不同意,说齐军不来惹自己已经烧高香了,为什么还要主动去惹他们。
本来两人说的本来都在理,但当时的背景是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在一些有心人的主导下,这场争论很快就演变成了主战与主降之争,武将集团纷纷指责文官怕死,想要投降齐国,而文官也不甘示弱骂武将匹夫之勇。
这种争吵自然让太上皇朱庭训和燕帝朱祁堂之间的冲突又升了一级。
朱祁堂本想让莫世鑫带兵出去打探,但转念一想,朱庭训手上还有三万大军,万一莫世鑫这一走,朱庭训趁机夺位怎么办?
朱庭训也担心朱祁堂会找人暗杀自己,夺走兵权,所以日夜安排重兵把守在自己周围。
随着两人的冲突愈演愈烈,闲坐家中的宁则风突然想明白了姜桓燕按兵不动的原因。
在齐军攻克安阳的时候,姜桓燕就故意让人放走朱庭训,就是为了让他回来和朱祁堂内斗,等他们内耗的差不多了,齐军也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想明白这些,宁则风再也坐不住了,他来到皇宫面见新老两位皇帝,可无论是朱庭训还是朱祁堂都认为宁则风是对方派来的说客,对他的话更是一句也听不进去。
最后朱庭训还冷嘲热讽的说宁则风忘恩负义,跟了新主之后就再也不听自己的命令,对自己阳奉阴违。
朱祁堂也说宁则风不似人臣,对自己没有像对太上皇那样忠心。
宁则风听了好不委屈,但也无从辩解,只好请命单独潜入宾阳刺杀姜桓燕以表明自己忠君爱国之心。
可朱庭训听了却质问他是不是想借机投降齐军?宁则风当然不肯承认。
这时朱祁堂又问,如果他没有这个心思,为什么宁不屈从南郡逃出来后,不回晋兴而是去了海外?还有为什么在与齐军决战前,他把鬼影门的弟子也全部送去了海外?
宁则风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解释。
朱庭训父子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