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按照之前的惯例,当场封了宁嫔为宁妃,并在征求了周皇后和宁妃自己的意见之后,为三皇子赐名“朱慈炯”,尔后将西六宫中与储秀宫比邻的咸福宫,赐给宁妃和三皇子朱慈炯居住。
三皇子朱慈炯的诞生,在京师文官大臣与勋贵世家的圈子之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毕竟崇祯皇帝目前已经有了两个皇子了,而且其中的长子朱慈烺还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明朝未来的继承人已经有了归属,至少到现在为止,嫡庶长幼的名分已经定了。
何况宁妃苏日娜还是一个出身于科尔沁草原的蒙古人。
所以这一次皇三子朱慈炯的诞生,与当初皇长子诞生时相比起来,在京师权贵圈子里面就显得有点无足轻重波澜不惊了。
然而,不管京师的权贵圈子里怎么样看待这件事情,至少崇祯皇帝本人,还是非常高兴的。
因为宁妃苏日娜生的三子朱慈炯,关乎着他今后一项如何对待塞外蒙古部落的战略。
对于今后塞外蒙古部落的治理,既不能纯粹使用汉人汉官,也不可能如同历史上那样,仍旧采取羁縻和封赏拉拢的办法。
事实证明,明朝初期那种,对于塞外归附的那些蒙古部落设置羁縻卫所的策略,最后是行不通的。
羁縻卫所的独立性,还是太强了,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失去控制。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满清采取的策略却凑了效了。
女真人一边在草原上继续推广喇嘛教,一边采取了与赛外蒙古部落上层联姻的路子。
对崇祯皇帝来说,女真人那种嫁女和亲的联姻路子,他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因为这么做,既不符合他的性格,也不符合明朝建立之后二百多年来一直坚持秉承的不和亲原则。
但是对于民间的通婚,他则完全持有鼓励的态度。
现如今这么多的汉人移民北上塞外开荒屯垦,汉族与塞外蒙古部落通婚频繁,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塞北蒙古各部,经过连年的战乱之后,青壮男子损失严重,尤其在林丹汗撤离了归化城之后,留下的人口之中大量都是老弱妇孺,其中的中青年女子,更是占了漠南各部幸存总人口的五成以上。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蒙汉通婚的事情,已经是一个谁也挡不住的大势所趋了。
当初山西总兵官王国梁率领山西兵驻军归化城的时候,其麾下无妻或者丧妻的将校士卒,就与归化城内外的蒙古部落女子大肆通婚。
等到祖大寿率领大同镇的军队接管并常驻归化城以后,对于麾下将校士卒娶纳漠南蒙古女子,也采取了鼓励的政策。
包括已经四十五六岁的祖大寿本人,也高高兴兴地迎娶了前察哈尔万户之一额尔克楚虎尔年仅十五岁的小女儿为妾室,算是为其麾下的部将士卒们做了一个表率。
前察哈尔万户额尔克楚虎尔,自从在平虏城内临阵倒戈投降了李邦华所统率的大军之后,先是带着麾下剩余的两千多骑蒙古骑兵跟着李邦华的大军,参与了归化城外攻击后金国八旗军队的战斗,然后又参与了追击后金国八旗西路军即阿巴泰所部的战斗。
只不过归降之后跟随明军的每一次作战,额尔克楚虎尔及其麾下骑兵,都处在仆从军的附属地位,并没有立下多大的战功。
再加上朔州之战、平虏之战以及归化城外拦截建虏之战接二连三的发生之后,额尔克褚虎尔麾下的蒙古骑兵实力大损,减员严重,只剩下两千多人。
也因此,到了战后封赏的时候额尔克褚虎尔并没有得到多大赏赐,最后被归并到了武川伯归化镇总兵官祖大寿的麾下,得了一个归化镇副总兵的头衔,仍领旧部驻扎归化城中。
与其他那些归附明军的漠南蒙古部落首领相比,他既没有得到大片的牧场,也没有完全得到当初林丹汗撤离时遗留在归化城的察哈尔部众。
虽然居住在归化城中,所部骑兵也被编入了归化镇的军事序列,如今什么也不干,都可以照领一份不菲的饷银,但是额尔克褚虎尔的心中总还是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
尤其是当初接纳他投降归附的军机大臣李邦华和山西镇总兵官王国梁相继率军离去之后,额尔克楚虎尔所部转隶给了从今往后常驻归化的武川伯祖大寿,这让他的心里更是忐忑不安。
额尔克褚虎尔倒不是在意归化城的归属。
这个地方原本也是他们跟着林丹汗从土默特人手里抢过来的,如今林丹汗都走了,他这个林丹汗的马前卒又敢说些什么呢?
既然当初自己可以归降女真人,如今又有什么障碍阻挡自己归降大明朝呢?
何况归降了大明朝之后,自己的家族、骑兵和部众从此可以吃饱饭不再饿肚子了!
额尔克褚虎尔真正担忧的,是自己的家族以及所部骑兵和部众们的长久生存问题。
如今的额尔克褚虎尔并没有别的什么足以打动祖大寿的东西,权势他给不了,金银财富他也没有祖大寿多,手里的那点骑兵更是他全部的身家性命之所在,也舍不得交出去。
不过,五大三粗的额尔克褚虎尔却有着几个长相样貌还算说得过去的小女儿。
第九六五章 鼓励联姻()
额尔克褚虎尔此人体格倒是健壮无比,像是一头直立行走的棕熊一样,只是说起长相,那就比较抱歉了,一张肉呼呼的大脸盘上,长着一双小眼睛和一个塌鼻梁,个头也不高,还是个罗圈腿儿。
然而,他作为前察哈尔部的上层贵族,除了娶有一个出身显贵长相一般的大福晋外,还拥有一堆长相艳丽的侧福晋,有几个侧福晋生出的女儿,也还算说得过去。
当额尔克褚虎尔有了巴结投靠武川伯祖大寿的想法之后,想来想去一番,很快就把主意打到了自己的女儿们身上。
在一次邀请祖大寿到自己家里赴宴的宴会上,额尔克褚虎尔特意叫出了几个被精心打扮过的女儿,轮番为祖大寿及其部将们敬酒,而其中的一个,很是让祖大寿多看了几眼。
没过多久,经过前往归化城述职的武川镇守使刘天禄居中做媒,前察哈尔六万户之一、比祖大寿本人还小着几岁的额尔克褚虎尔,就成为了祖大寿的老丈人杆子。
归化镇总兵官祖大寿与归化城的地头蛇额尔克褚虎尔联姻的事情,当然瞒不住宣大总督府,也瞒不住率军驻守集宁的监军御史吴勇鞑蛔」榛抢锏慕跻挛篮投嗽薄�
而祖大寿本人也没有想着隐瞒的意思,因为其大肆铺张地迎纳前察哈尔万户现任归化镇副总兵额尔克褚虎尔之女的事情,还在归化城内外的汉人与蒙古人中引起了一时轰动。
锦衣卫和东厂一名一暗地派驻在归化的人员,以及归化镇监军御史吴⑿笞芏窖詈祝荚虺珈趸实郾ǜ婀飧鍪虑椤�
若是搁在过去的话,这样的事件,也就是朝廷的边军大帅与塞北的蒙古部落上层联姻通婚的情况,是一定会被朝廷严肃处理的。
最起码,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之后,武川伯祖大寿这个归化镇的总兵官肯定是当不下去了。
即使不被处分,也一定会被朝廷调离这个地方。
但是这一次,崇祯皇帝对于这样的事情并表现得毫不在意,面对来自归化、宣大以及朝中对祖大寿的弹劾,崇祯皇帝不仅没有给予处罚,而且还表现出了一种支持与鼓励的态度。
祖大寿本人也并没有在私底下向崇祯皇帝报告过这个事情。
当然了,他也没有密折奏事的权力,也没有私底下向皇帝报告的渠道。
不过,不管祖大寿想要通过这桩联姻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也不管额尔克褚虎尔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所有这一切,都在崇祯皇帝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
说起来,额尔克褚虎尔嫁女有所图,他祖大寿纳妾当然也有所图。
祖大寿在得封武川伯并移驻归化城出任归化镇总兵官以后,崇祯皇帝就收了他的征西将军印,不过之后没过多久,皇帝又把从侯世禄手里收回的镇朔将军印,赐给了祖大寿,以便让他今后名正言顺地应对可能来自漠北蒙古部落的威胁。
作为归化城最有权势的人物,如今祖大寿位于城内的武川伯镇朔将军府里,并不缺少各色美女。
既不缺少闻名宣大边塞的大同婆姨,也不缺少来自江浙一带商人赠送的扬州瘦马。
而他之所以愿意去赴额尔克褚虎尔家里的宴请,当然也有他自己的主意。
祖大寿本人当然不是色鬼,而且额尔克褚虎尔女儿们的美色,也还远远没有达到让他冒着被朝中文官弹劾的风险非要去娶到手的程度。
他之所以这么做,只是想通过与前察哈尔万户额尔克褚虎尔家族的联姻,增强他对归化城及其周边一带蒙古地区的控制,并进一步稳定住归附大明的漠南各部蒙古人。
而且,类似这样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武川镇守使刘天禄的身上,发生在祖大寿和刘天禄两个人麾下的各级部将身上。
大明朝边镇的高级将领,与归附的异族外藩通婚联姻的情况,眼下在大明朝的官场上虽然仍旧比较敏感,但却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所乐于看到的一个局面。
林丹汗逃往青海之后,特别是女真人先胜后败退出了漠南之后,漠南蒙古各部落就已经很难构成对大明朝的威胁了。
对崇祯皇帝来说,拉拢漠南蒙古各部正是他如今的重要战略。
只要眼下九边各镇的将领们,能够做到不与女真人通婚,至于其他的外藩,比如蒙古、朝鲜、缅甸、琉球、安南、康藏之类的各民族,他们愿意怎样就怎样。
崇祯皇帝的这个态度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旨意下发,但是自从崇祯皇帝自己赢取了海兰珠之后,许多边镇的将领们心里就都有数了。
尤其是当平壤伯刘兴祚及其刘氏兄弟们杀了他们的女真妻子,并经过张溥等人做媒,一个接着一个地迎娶了朝鲜权贵世家的女子为妻为妾之后,这样的事情就已经越来越普遍了。
对于这一点,崇祯皇帝本人当然也有他的一些考虑。
武川伯祖大寿也好,平壤伯刘兴祚诸兄弟也罢,他们能够在各自坐镇的地方站稳脚跟,对于他们个人是好事,对于眼下的大明朝也是好事。
同样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崇祯四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鹊桥之会举行之前,崇祯皇帝亲自将曹变蛟、祖克勇两人,从参加元宵鹊桥灯会的将校名单之中抹掉,不让他们迎娶即将出宫嫁人的宫中女官。
崇祯皇帝这么做,不是出于对这两个侍从武官不满意或者不欣赏。
正相反,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这些在历史上已经证明过自己对大明朝忠诚的青年将领,暂时留着未娶之身,下一步与那些已经归附或者尚未的蒙古外藩贵族们通婚联姻。
也因此,对于发生在归化城、武川城那些边将身上的婚姻嫁娶之类的事情,崇祯皇帝也实在没有反对和杜绝的必要。
对塞北草原部落或者说内外蒙古地区如何实现有效的统治,历来都是中原汉人王朝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如今这个难题,同样摆在了崇祯皇帝的面前。
漠南蒙古地区还好说一点,可以通过大规模地从内地迁移汉人到这里开垦农田或者开发矿场,并通过民族之间的通婚来实现长治久安,但是漠北的蒙古地区怎么办呢?
那里土地辽阔,又是高原地区,冬季漫长,根本不适宜农耕民族生存。
即使朝廷再怎么鼓励,也不会有太多的汉民越过瀚海北上漠北。
这是在后世的历史上已经得到过验证的事实。
对于这样的地区,大明朝如何将它真正地纳入版图并实现长久的统治?
战争是必需的手段,驻军也是必需的手段,但却绝不是最好的和最后的手段。
眼下大明朝的上下,或许还没有人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是如今这位向来走一步看三步,甚至是走一步要看三十步的崇祯皇帝,却不能不提前思考和布局。
在他看来,除了继续利用喇嘛教信仰这种精神手段治理这样的地区以外,剩下的能够想象得到的手段之中最经济实惠的,就是让自己的子孙直接成为这些地区的藩王。
那么这就需要一位甚至几位塞北蒙古部落上层可以接受的皇子。
在眼下三位来自科尔沁蒙古的妃子之中,崇祯皇帝最乐见的,当然是出身于博尔济吉特氏的海兰珠能够生下一个皇子。
毕竟博尔济吉特氏在塞北蒙古各部之中,不仅出身和血统比较高贵一点,而且势力也很强大。
这就使得海兰珠所生育的皇子,能够在将来比较容易地得到塞北蒙古部落上层的认可。
当然了,海兰珠能不能生育皇子还是一个未知数,即使她生育不出皇子,宁妃苏日娜或者宜妃乌兰图雅谁生下了皇子,效果都差不多,都比一个纯粹的汉人血统的皇子,更适合封王塞北。
只是这其中的种种思虑,包括崇祯皇帝内心深处对于蒙古外藩的战略布局,在眼下的朝臣之中,除了恭顺侯吴惟英和兵部职方司郎中牛聚明之外,他没有对任何人透露过哪怕一星半点儿。
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或者只能让臣子们意会而不能由自己言传。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需要一个两个心腹佞臣在朝的根本原因。
且说崇祯皇帝在出人意料之外地突然加封了真武玄天上帝为护国佑圣北极镇天真武大帝之后,各种机缘巧合的喜讯,就开始接二连三地到来了。
先是大明朝的北境地区再次普降大雪,持续一年的旱情顿时解除,紧接着是宁妃苏日娜为崇祯皇帝生下了一个对将来的塞北战略极其重要的皇三子朱慈炯。
除此之外,就在崇祯四年二月中旬里,身在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更是前后脚地收到了两个全都令他欣喜不已的捷报!
其中一个,来自遥远的西北。
而另外一个,则来自近在咫尺的天津。
第九六六章 饥寒交迫()
进入崇祯四年前的这个寒冬腊月,对于大明朝的许多地区而言,特别是北方的许多地区来说,都是一个残酷的季节。
从移民云集的河中地区,到边外塞北的归化、集宁,甚至包括条件较好的宣大地区与热河,都有成千上万的老弱病残,没有能够熬过这个严冬。
有的是因为饥饿,有的是因为严寒,而更多则是因为饥寒交迫所带来的疾病。
这些地区,尽管有着大明朝廷从京师及南方不断运送而来的粮食,尽管有着所在地区的官府在一直坚持不懈的赈济,却还是有着成千上万的新移民,没有能够扛住饥饿和严寒,死在了饥寒交迫之中。
自从去岁秋季颁布了招垦令以后,崇祯皇帝对于北上塞外屯垦的移民一直比较关注,一再谕旨边地的督抚、镇臣与三司,必须以安置救济北上灾民顺利度过第一个冬季为要务。
当北方的冬季到来之后,崇祯皇帝更是关注塞外几个地方的情况,要求河中巡抚衙门、宣大总督衙门以及热河巡抚衙门,每个月都要上报因为各种原因死亡的移民人数。
十一月底,河中、宣大与热河三地上报的死亡总人数,首次超过三千。
崇祯皇帝还为此给孙传庭、杨鹤、马士英分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