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家行乞为生。

    一听说皇帝招募流民垦荒,管吃管住,无偿授地,而且是开垦的还是以前皇庄的上好耕地,这些眼看着熬不过冬天的流民,就纷纷前来求食了。

    当然了,有的是自愿来的,有的则是被驱赶来的。

    但是不管怎么来的吧,到了这里虽然吃的勉强糊口,住的也是地窝草棚,但毕竟有了给自己耕种的地了,再也不会有人把自己撵来撵去了。

    一传十,十传百,游荡在京津冀附近的流民,甚至包括宣府、大同等九边的流民,也往这里来了。

    流民多了,但是前期的准备却不是为这么多流民准备的,所以就有些措手不及了。

    就是地窝草棚都不够分配了,有些穿着破衣烂衫前来的流民,没有一点过冬的衣物,再加上近来天气出奇的冷,有些老弱的就冻死了。

    朱大明也是帮着杨应乾等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内库之中抄没来的布匹等物,都已经交给了军屯司。

    然而抄没来的东西多数都是绫罗绸缎,并没有多少棉布,所以也还是不够用,需要派人到松江去买。

    至于粮食,前期按着五千人的口数准备了一些,但是如今前来应募的流民,已经达到了两三万,粮食也不够了。

    朱大明听说流民踊跃应募以后,就给户部下了出粮的旨意,但是如今的户部尚书王永光遭受言官弹劾,背着魏党的嫌疑待罪在家,户部没有堂上官,加上朝廷机构办事效率本来就不高,这下就更慢了。

    而且户部也确实不容易,到了年底了,太仓没有多少银子,各仓场也都基本差不多空了,有的仓场还有一些储备,但是不能动,是预防万一,给京师和九边准备的,因为每年春节前,还要给九边的将士们有些钱粮的犒赏。

    如今王永光待罪在家,户部左侍郎毕自严名不正言不顺,也实在凑不出多少物资来。

    想了一会儿,朱大明说道:“李爱卿,御史倪元璐弹劾户部尚书王永光阿附魏党的奏疏,朕已转回内阁,王永光如今也已经待罪在家,他的魏党罪名是否已经查实?”

    李国鐠闻言躬身说道:“当年魏逆权势熏天,朝中大臣与之交往者颇多,从抄没的魏逆文书中确有王永光的信笺,但其中并无投靠阿谀之语,是以三法司尚未有定论。”

    这时,孙承宗说道:“陛下,户部堂官至关重要,如今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户部岂可久无堂官?请陛下明鉴。”

    孙承宗与王永光打过多少年的交道,王永光或许有些能力,但孙承宗看不上他的人品官德,想直接建议皇帝以阉党嫌疑为名罢免王永光,但已考虑到自己面前还有两位也屡被弹劾为阉党,所以忍了忍,还是没有说出口。

    但是朱大明却知道王永光在崇祯三年被定为阉党,并被革职,所以他根本不想再浪费三年时间来考察王永光,于是说道:“王永光既有阉党嫌疑,如今更是上书自劾,待罪家中。朕意,户部尚书不可久空,就令户部左侍郎毕自严接任户部尚书一职,尽快为军机处腾挪部分粮食布匹,支应军机处募民屯田所需。

    “至于王永光,准许其致仕回籍。毕自严户部左侍郎之职,由户部右侍郎兼户部仓场总督苏茂相升任,苏茂相户部仓场总督由侍郎南居益接任。”

    朱大明的这个安排,可以说是顺利成章,完全是按照官场升迁的规矩来的,施凤来等人也没什么话说。施凤来躬身领旨完毕,又说道:“陛下,顺天府上书所陈事宜,如何处理,还请陛下降旨明示。”

    对这个事情,朱大明也有自己的考虑,要利用皇庄募民屯田,前期多是在顺天府治下的州县,顺天府尹如果不积极配合,那么这个事情就会有无数的麻烦,既然如此,干脆换个人来干吧。

    朱大明想用杨鹤。杨鹤这个人,书生气很重,不适合领军管兵,但却很适合处理民政,再加上一副菩萨心肠,所以对于招募流民开荒屯垦的事情一直都是很热心,让他来做顺天府尹算是比较合适了。

    顺天府尹虽然听起来官不大,但实际上却是正三品,与六部的侍郎是一个级别,如今杨鹤是都察院的左副都御史,是从三品,当上顺天府尹算是升任,想来也没什么话说。

    因此,朱大明说道:“募民屯垦,编练新军,是军国大事,顺天府尹既然有异议,那就不要做了,内阁可令其致仕回籍,就由都察院副都御史杨鹤升任顺天府尹,全力配合募民屯垦之事。”

    此话说话,在座的三位阁臣都是一惊,包括孙承宗都没有想到,看来皇帝对募民屯垦这个事情的重视程度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高啊。

    三人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朱大明就又说道:“至于安置流民,保证过冬,军机处要协调户部全力以赴,内库已经拨付银款,该派人去江南购买粮食布匹和明年春耕的种子,就尽快派人前去。就照市价购买,不要怕花银子,银子给了你们,就是让你们花的,只要花到正经地方,缺银子朕再拨付。”

    随着抄家的继续,如今内库的存银,已经超过了两千万两,即便是过段时间补发一笔九边军饷,也还是够用一段时间的了。孙承宗内心一阵感动,连忙起身领旨谢恩。

    顺天府尹上书请旨暂停募民屯垦,结果被皇帝直接罢官的消息,也迅速传开了,京畿各地的州县官,再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推脱掣肘,而各地应募的佃农和流民,也继续源源不断前往数百个募民屯田的田庄而去。

第四十章 皇家佃户() 
这些天来,杨应乾也是急坏了,前来应募的流民越来越多,但是前期的准备却严重不足。

    粮食还好说,皇帝下了旨意,位于通州左近沿着运河分布的户部仓场,总算是东挪西凑给匀出来一些粮食,附近的州府县官也是勒紧裤腰带,帮忙支应一些,流民来到屯垦的田庄,多少有口粥喝。

    现在的问题是住的地方严重不足,有的皇庄之前有太监管理,有一些以前佃户们住过的房子,还有一些马鹏牛棚,改造改造就能住人。

    但是随着人数不断增多,更多的人只能是在荒山上挖地窝子、搭草棚子来住了。而且就是地窝草棚都严重不够。

    为了节省耕地,杨应乾、李秉诚等人,对搭建地窝草棚也有了统一的规划,组织已经安置在附近的屯户们,就在荒山上一排排地挖地窝搭草棚,干的是热火朝天。

    对杨应乾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缺吃少穿,而是自己手下的人手不够,即便是用上了一些原来的皇庄管理人员,比如太监、佃户里的头目什么,也还是不够。

    除了继续请旨,从京师三大营招募被裁汰下来的冗兵冗员以外,就是从流民之中选取年纪大、有威望的,授予甲长、里长和庄头等职务。

    十户设一甲,十甲设一里,十里设一庄。五十来岁的杨八斤,就是这样被挑出来当了里长的新屯户。

    远在辽阳的老家,早在天启年间的时候,就被建州鞑子给烧毁了。

    想起当年鞑子进村的情景,杨八斤现在还是会害怕。

    那些留着猪尾巴的女真鞑子,见人就砍,老人小孩儿都不放过,杀完了人,抢完了东西,就放火烧掉村子撤走。

    幸亏当时杨八斤带着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上山打猎,看见鞑子进村,也没敢吱声,躲起来等到鞑子走了,回村一看,自己的父母妻女都被杀了,在村子里的人也都死绝了。

    杨家爷仨哭得死去活来,眼看着日子没法过了,最后干脆带着儿子去投军当了役夫。

    军队不断打败仗,不断死人,逃亡的老兵越来越多,看着打回老家的机会越来越渺茫,杨八斤干脆也放弃了回老家的想法,带着两个儿子,一路南逃,终于逃进了上海关,从此算是性命保住了。

    最后到了通州,多亏了靠着运河混口饭吃,今天给这家打短工,明天给那家当长工,总之就这么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然顽强地活了下来。

    然而这么几年过来也没攒下一点钱,眼看着儿子们都大了,该说媳妇儿说不上,谁能看上家里连一分地都没有的儿子呢。

    没想到的是,大明换了个皇帝,果真是换了个天,皇帝连自家的皇庄都不要了,要分给他们这些个苦命人,听说他这样的,一家三口全是壮丁,可以授田三十亩,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父子三人没怎么合计就决定报名应募了。

    毕竟在运河边上给人出苦力,虽能混口饭吃,可也不是长久之计啊。更没想到的是,如今不仅分了田,而且还让杨相公一眼相中,当上了里长,这里长不大,可也管着百户人家呢,私下里有明白事的,都管他叫百户呢,百户可是个不小的官啊。

    所以这些天来,杨八斤带着两个儿子,干劲十足,不仅给自家挖了地窝,盖了草棚,还领着里中的青壮,挨家挨户给人挖地窝盖草棚,一些新来的屯户看他们实诚,还张罗着给他的两个儿子当媒人说媳妇儿呢,这眼看着日子是越过又有盼头了。

    像杨八斤这样的情况,当然不是一家两家,有的是家乡遭了兵,有的是遭了灾,也有的是地主家收的租子实在太多,交完就不剩什么了。

    总之这些经历了各种不幸和悲剧的老实人,从别人的嘴里听说了朝廷募民屯垦的消息后,就怀揣着对生活仅剩的一点希望,来到了这里,成了京畿附近的新屯户。

    这里条件也不好,但是至少每户人家按照丁口分了地,按照人头给了粮,虽然房子不像个房子,但至少有盼头,到了春天,发了种子,种下去到了夏天就是粮食,而且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粮食啊。

    虽然有的新屯户,刚安顿下来没多久,就病死了,但是杨相公也给屯区请来了给皇帝看病的御医,到这里设了医馆,还经常到屯子里巡诊,这样的好事以前哪听说过啊。

    新屯户们这么想了,心也就逐渐安定了。

    虽然一些御史言官不断上疏建言暂停屯垦,但朱大明根本不理会,因为他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募民屯垦这样的朝廷大事,锦衣卫和东厂怎么可能会缺席呢。就是杨应乾掌握的军屯司,也不会对那些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的饥民们完全放心。

    每个募民点,都锦衣卫或者东厂的探子,而那些孤零零一个人前来应募的青年男子都会受到格外的关照。

    每个屯垦点也都有锦衣卫、东厂或者军屯司自己安排的线人,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很快就会被发现上报,根本威胁不到各个庄子的稳定,更不可能威胁到京畿周边或者京师的安定。

    朱大明对此是完全放心的。朱大明虽然继承了朱由检的身体,但却拥有来自后世的灵魂。

    四百年后的世界上,即便民主、人权等等概念已经充斥人们的头脑,甚至造反无罪、造反有理的说法都烂大街了,也不会有人闲着没事想去造反。

    何况如今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在老百姓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凡老百姓还有一口饭吃,还没被逼上绝路,就不会有人想着去造反。

    至于即将到来的崇祯元年,陕西大乱,无数饥民造反,那也是因为实在是活不下去了,不抢大户就没饭吃,没饭吃就会饿死。

    即便如此,那些饥民也是在吃完了草根树皮之后,到人相食的地步,看不到一丁点儿希望的时候,才不得不跟着一些地痞无赖到处去抢掠。

    而如今,皇帝拿出了自己的皇庄,给饥民们耕种,在地租普遍超过五成,有的甚至达到六成、七成的时代,提供种子农具,头一年无偿耕种,第二年才收两成的地租,而且不要银子,就要粮食,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了。

    最主要的是,在这些老实巴交的流民眼里,到这里应募当佃户,当的可不是一般的佃户,特别是早几批流民,分了皇庄里的地,那就是在给皇帝家当佃户啊,自己岂不是成了皇帝老子家的人?好不容易遇上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哪个脑袋进水了会去琢磨造反的事情?

第四十一章 新型作物() 
中国发展到明末,人口当然是早就超过一个亿了,但是并没有超过两亿,根据后世的各种测算,明末中国人口最多也就一亿五千万左右。

    这个数字虽然不小,在十七世纪绝对是世界第一了,但是与后世中国的人口总额相比,那又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特别是,明末中国人口的重心,其实已经转移到了南方,长江两岸才是当时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至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人口的密度并不是最大的。

    至于九边各镇辖地,人口的密度就更小了。之所以这些地方最先出现流民,而且流民也最多,实在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天灾人祸太多。

    十七世纪的上半个世纪,是如今世界史上公认的小冰河时期,每年的霜降和降雪,要比之前的时间,提前一个月左右,不仅是天冷的早,而且冬季的气温也更低。

    这也是后来崇祯皇帝下旨,让徐光启主管钦天监,在汤若望等西洋传教士的帮助下,重新编订历法的根本原因。

    这个重新修订的历法,历史上就叫《崇祯历法》,后世沿用的农历,就是在这个崇祯历法的基础上反复修订而来的。

    一旦出现了这种长期的气候的变化,本来的气温较低、干旱少雨的北部边境就更加不适合传统的作物耕种和人类居住了。这也是蒙古人不断南下抢掠,而女真人不断南侵的外部客观原因。

    不光是当时的中国如此,十七世纪头几十年的欧洲,也因为气候的变化,处于列国混战的局面。

    崇祯皇帝统治中国的时候,也正是德意志三十年战争进入高峰的时期。

    虽然气候的大环境在变坏,但是大明朝并不是没有改变的机会,只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罢了。

    对朱大明来说,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很简单,一个是移民,既然北方负担不了更多的人口,那就移民,往南方移民,往海外移民,为中国人开拓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更大的生存空间,比如当时的东番岛、琼州岛,以及广阔的东南亚。

    当时的东番就是后世的台湾岛,琼州自然就是后世的海南岛。在十七世纪的上半叶,这些地方,都要比陕北、晋北、冀北更适合人类居住。

    另一个就是换种农作物。既然小麦、水稻、小米在日益寒冷干旱少雨的北方没法给人们带来足够的食物,那就种植其他能够适应这个气候的其他农作物。

    这样的农作物是有的,那就是从海外传来,当时已经在闽粤山区种植的番薯、土豆和玉米。一想起这些,朱大明就更加期盼徐光启的到来了。

    到达通州后的第二天,徐光启暂时撇下其他的随从人员,只带两个亲信家仆启程,骑着潞河驿提供的驿马,加快了进京觐见皇帝的步伐。

    家仆身上,背着皇帝任命他为礼部尚书的圣旨,所以一路上可以说是畅通无阻,人还没到通政司,王承恩就已经带着一干人马在通政司的衙门口等着了。

    如果不是昨夜潞河驿传进来消息的时候已经太晚,王承恩此时估计已经到了潞河驿亲自迎接了。

    皇帝对徐光启的重视程度,王承恩最清楚。自从下了召见的圣旨,皇帝三天两头就问人到没到,至于问了多少遍,王承恩都有点记不清了。

    有个性的大臣,王承恩见得多了,但是像徐光启这样,接了皇帝任命他为礼部尚书的圣旨,还是这样慢腾腾不着急上路的,也算是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