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就是目前支持缅甸方面军,先夺取缅甸全境,将中国和英国分开,中国得不到物资,就不可能有大的动作,比如反攻,给日军造成大的被动,日军就算一时半会没办打垮中国军队,迫使中国投降,那么也不需要被牵制太多的人力物力。
而夺取缅甸之后,日本应该集中力量夺取澳大利亚,因为澳大利亚的战略位置实在太重要了,美国支持中国和苏俄的物资,特别是中国的物资就是从这边转手的,只要打掉澳大利亚,那么以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为中心的海域就将成为日军的内海,只要多造飞机,基本上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之所以不说早军舰,是因为造军舰的时间太久了,另外训练飞行员也比训练舰员要容易的多。
等到拿下澳大利亚,稳定之后,就可以集中力量进攻中国,迫使中国投降,另外还可以进攻印度,获得这里广袤的市场,甚至和德军在中东会师。
如果这些都能按照计划完成的话,那么日本就能实现*****圈。
第二还是要夺取缅甸,将缅甸打造为对抗盟军的前沿堡垒,特离别时没有拿下澳洲的时候,很容易收到来自印度的攻击,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的攻击,另外中国肯定更不容易投降,还会被中国牵制这,甚至反攻,而苏俄说不定必要的时候也会进攻,因此日本实际上处在一个巨大的包围圈中,因此控制战略要地是保证胜利果实的前提。
另外迫降中国是最好的,和其他国家都有的谈,但是和中国没有,其他国家损失的是一点点殖民地,但是中国损失的是本土。
而为了保证多年的努力不白费,所以还是得走第一条路,澳大利亚必须拿下来,有了这个太平洋最大的岛屿,其广阔的纵身,丰富的资源,稀少的人口会成为日本最坚固的堡垒,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将皇室和政府迁居澳大利亚,因为那里比日本本土更加的安全。
山下奉文将自己的建议传给国内之后,他不知道国内能不能听的下去,他只能寄希望于军部的大佬们能够听的下去。
而日本军部对于马来之虎的报告还是很上心的,而看过之后,他们又十分的气愤,山下奉文在分析瓜岛失败的时候,明显是指责他们野心太大,能力不足。
不过日本天皇也看了山下奉文的报告,他并不这么认为,裕仁觉得山下奉文分析的很有道理。其实日本现在面临的问题跟德国一样,三线作战,日本的工业能力实在太薄弱了,单单对付一个几乎没有工业能力的中国打到现在还打不下来,面对人口比日本多,工业力量几乎是日本的十倍,能调动的资源甚至是日本的百倍的的美国,裕仁也是心惊胆战,去年虽然内心同意山本五十六的说法,但是裕仁还是冒着赌博的风险去试试看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美国不对日本禁运,卡住能源来遏制日本,日本也没必要在中国没有投降之前跟美国翻脸,可是美国卡住了日本的能源物资,日本打了五年民生凋敝,已经没有太多的物资去攻打崇山峻岭的中国政府,何况美国还暗中支持了中国,又是贷款,又是送物资,还卖给很多军火给中国。特别是后期,总是让中国和日本相互消耗。
裕仁比他的老爹可是有野心多了,称霸世界或许还不是时候,但是称霸东亚和西太平洋是他一直的梦想,而美国要日本放弃五年几百万日军浴血奋战的果实,就算他答应,下面的人也绝对不答应,何况没有那个日本人会答应,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因此战争是唯一解决争端的途径了。
裕仁再一次看了一下山下奉文的报告,他觉得或许是时候改变战略了,语气在缅甸切断中国的物资来源,还不如从澳大利亚切断,在加上缅甸切断,中国恐怕获得不了什么物资了,投降是迟早的事情,自己甚至可以把首都迁移到那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北京去。
想起自己能够征服引领世界五千年的那个天朝,并且把那里的人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裕仁感到热血沸腾。
第42章 评德国的东方战略()
不好意思,更新晚了,两更连发,求收藏、贵宾、鲜花……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针对入侵苏联的计划,旨在夺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该计划于1941年6月22日开始实施。
王汉章那个时代的很多人都认为,希特不应该入侵苏联或者应该晚些再执行,或许**德国会取得胜利,不过王汉章认为希特勒实施该计划并没有错,错的是该计划最终失败了,胜者王侯败者寇,话语权掌握在胜利者手中。
苏联当时是什么情况呢?苏联军队在经过30年代大清洗后,大部分优秀指战员和富有经验的将领遭到迫害,使整个苏军战斗力迅速下滑,绝大多数先进的作战思想和先进装备被迫停止,例如空军和坦克等新型武器的运用,这是致命的,直接的后果是在战争初期,苏军一溃千里,大片国土沦丧。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似乎斯大林并没有对苏联有绝对的控制权,从其采用的残酷的政治斗争手段看来,其旨在强化自身的“独裁”权利和对全国军事力量的绝对控制。斯拉夫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侵略欲及其强烈的民族,其对领土及其强大的渴望,从沙俄强迫清政府割让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可见一斑,斯大林自然也是如此。苏联,自从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后,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制,在欧洲其他各国还无法摆脱一战的泥潭时,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仅次于美国。在实现苏联经济建设后,斯大林开始把目光转向欧洲,迫切希望重塑大国威望,实现其强国梦想,战争是最好的手段。**德国在欧洲的迅速崛起,大大出乎斯大林的预计,从现实认识中斯大林肯定认识到,他必须等待,等待做好战争准备。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瞬间波兰灭亡,斯大林为了取得战略缓冲带和避免过早的卷入战争,与**德国联手瓜分波兰,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待机会。斯大林难道没有进攻德国的打算吗,肯定有,只有打败欧洲最强陆军的德国才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至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那只是他没自以为而已。
王汉章认为德国进行巴巴罗萨计划,原因有以下方面:
1。经历过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已经认识到如果进行两线作战取得胜利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他们最怕的是苏联在关键时期从背后进攻,致使整个战争的失败。至于,欧洲另一个强国法国,他们从没有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给了法国,往往最了解自己的就是敌人,作为时刻进行战争准备的德国,对法国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对“马其诺防线”的绝对信任和法国政府及军队作战思想的老化,已经使欧洲这个昔日的强国逐渐沦落了,打败法国只是时间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红色苏联。尤其是苏联,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使**德国对其抱有深深的戒心,铲除背后这个钉子迫在眉睫。
2。希特勒对斯大林深深忧虑。虽然大清洗给苏联军队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是也使斯大林实现了对全国军队的绝对控制,随着新的具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新的将领的补充和不断革新的强大的工业体系的支撑,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必然逐渐恢复,甚至大幅度,如果等到苏联军队建设完成,在对苏联进行打击恐怕已经晚了。斯大林也使一个伟大的领袖,其拥有强大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同时也拥有积极强大的野心,肯定不甘寂寞,在稳固其独裁地位后,整合一起的苏联是极其可怕的,所以只能先下手为强。
3。希特勒判断失误。在当时,欧洲对于红色苏联都视为洪水猛兽,对其都抱有强烈的敌对之心,在苏联成立之初就对其进行武装干涉,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也是在时刻进行着破坏活动。希特勒认为,如果德国进攻苏联的话,欧洲各国不仅不会与德国为难,相反他们肯定都加以支持,德国西方战线的“静作战”也促使希特勒下定了决心。只可惜,他错误的漏算了大洋彼岸的当时工业经济第一强国美国,其总统罗斯福深刻的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认识到如果苏联被**德国完全接收并掌控其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话,单靠西方的话,是无法与德国抗衡的,最终只会失败,所以罗斯福才利用美国的影响力,促进英国和苏联进行军事联盟,共同对抗来自德国的威胁,事实证明罗斯福是真正的高瞻远瞩的。
4。希特勒对“闪电战”绝对信任。通过迅速灭亡波兰的实践证明,闪电战的巨大威力已经使这位元首充满信心。苏联西部国土和波兰一样大多是一望无际的平原,非常适合闪电战的进行,加上对苏联军队战斗力的“底下”判断,促进其错误的预示德国会很快打败苏联,进而使其专心的对付欧洲最后一个障碍英国。只可惜,希特勒严重的低估了苏联人民对抗侵略的决心和苏联强大的战略纵深,苏联强大的人口资源和希特的一系列关键错误,最终使“速胜论”迅速破产,帝国霸业毁于一旦。
5。苏联的资源。德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自身的资源无法支持其庞大的战争机器,各种例如钢材。石油等重要的战略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随着战争的进行和敌对国家的封锁,使得这些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成为制约其战争进程的弊端。德国没有强大的海军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也没有广阔的殖民地供应物资,唯有在陆地上寻找能够提供资源的目标,苏联就是最好的选择。苏联拥有广袤的国土,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加上初步建立的完整工业体系,完全可以成为德国战争机器的“发动机”,夺取苏联既可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和战略纵深,有可能为以后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一举多得,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越早越好。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希特勒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是正确的,如果成功,德国绝对可以实现全球霸主地位。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要以最终“巴巴罗萨”计划失败,认为希特勒不该进行这个计划,或许是天意如此吧。
王汉章担心希特勒不会警惕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不把自己的提醒放在心上,因此王汉章打算写一片文章再来刺激一下希特勒,这次讨论的就是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不过这个时候“巴巴罗萨计划”的名称还没有人知道,王汉章自然不可能直接用“巴巴罗萨计划”这个名称,因此把“巴巴罗萨计划”改称为“东方计划”。
王汉章在文中客观的评价了这个计划的可实行性,然后指出了希特勒的不足,也就是上面的五点,最后指出希特勒的民族政策是错误的,当初之所以有无数苏俄人拿着好吃的好喝的出来迎接德军,应该是斯大林的大清洗太残酷了,已经让苏俄人对斯大林恨之露骨。
苏俄现在抵抗这么的激烈,是因为苏俄人感觉德军的所作所为还不如斯大林,在加上斯大林的默写极端有效的政策,所以现在的德军对抗异常的凶猛,这也算是德国最终会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希特勒刚刚把王汉章抛之脑后,王汉章又来了,有了之前的转载,这次王汉章又来评论希特勒的东方战略,所以各大报纸又纷纷转载。
很快世界几大巨头都看了王汉章的分析,最惊讶的是希特勒本人,虽然王汉章在文章中说德国最后会失败,但是文章中王汉章也同意希特勒的计划是正确的,只是没有处理好很多东西,高的希特勒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战略问题。
希特勒之所以会考虑,除了战场形势的原因,还有王汉章是同盟国阵营的,虽然双方只是宣战,没有直接短兵相接,但是依旧是敌人,对于敌人的分析,希特勒还是比较重视的,要是这番话是下面的人反应的,希特勒反而不会上心,有点叛逆的小胡子。
而斯大林和罗斯福看到这份报纸都会心的一笑,笑的很猥琐,十分的猥琐,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王汉章了。
虽然文章分析的有点不伦不类,不过很多东西都说道了点上,要知道王汉章才20出头,这要是在历练几年肯定是了不得的人物,尽管现在打败德国是重中之重,但是未来的事情更加的需要考虑。
而至此王汉章的目的才真正的达到了,欧战的历史也将会改写,斯大林格勒战役也将会改写。
或许下一次斯大林将会极为痛恨王汉章了,还有罗斯福和丘吉尔,德国保持战略上的优势,那么他们就必须牺牲的更多。不过管他们,王汉章只考虑中国的利益,自己可是后世来的,知道历史没有被改变是怎么样的,因此不可能在能改变历史的时候,不改变,不过王汉章也还是有点心虚的,毕竟德国赢了,那日本也会被改变,至于日本怎么个变法,实在难以预料了。
第43章 大战前()
转眼到了十月份,王汉章的人都搜了一圈,实在是太累了,这段时间既要写歌,还要拍电影,又要尽快的清理远征军控制下的缅甸,要尽快牢牢的控制住这里,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王汉章手里没有人才。
别看现在练了五万士兵,但都是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好在远征军在各地驻扎了重兵,要不然非出乱子不可。
王汉章在拍电影和出唱片之间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派电影了,因为出唱片,这年头的风格跟后世的相差太远,其实要做出一章唱片,尽管有歌曲,但是却比拍电影要难得多。
电影在15日在王汉章的监督下,终于完成了后期制作,虽然王汉章全程看了一遍,非常的粗糙,但是本来就是黑白的电影,怎么看也比不上发哥版的,而且从近期日军的反应来看,可能马上就要打仗了,王汉章不会有很多时间去专门拍电影了,因此只能草草了结。
当然大多数片段都市直接照办发哥的,所以难度也不大,像那种经典的影片,都看过不下八十遍了,自己盗版的话,至少不用研究剧本,也不用花很长的时间去研究怎么剪切比较好,所以速度着实的快。
影片在17日正式在重庆上映,而远征军内部则是免费观看,王汉章知道这些军人也许明天就要战死沙场,自己没有办法挽救他们的性命,战争总是要死人的,不是你死就是他死而已。
至于其他地方的军队王汉章就管不了了,其实王汉章也是非常想免费给他们看的,不过有个难题,就是现在国内经费困难,很多军队要自己做生意,种地来改善生活,也就是说他们到时候会拿去地方播映,然后自己赚钱,要是这些钱能够大部分到士兵那里,王汉章也就给他们了,可惜不是,赚到钱了,基本上都市到那些军官口袋里去了,所以王汉章就算给的再多,也到不了普通士兵那里去,因此还是不给了。
电影的主角自然是王汉章自己了,没办法找不到演员,特别是主演,所以王汉章这个后世只知道看电影的人只能自己凭借模仿来了。
电影的播出在重庆还是造成了不小的轰动,至少他们没看过一部比着更好的电影,王汉章很满意这种效果,至于外界的评论,王汉章心底道:“这可是后世华语电影数得着的好片子了,枪战片无论何时都能满足公众的口味。
在国内和远征军看过之后,得到了很不错的反响,王汉章决定拿到美国去试试,本来想找人配音的,不过找不到专业用英语配音的,配出来实在太难听了。
王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