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穿越时代-第6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播种一个,一个就够了。会结出许多的许多的太阳。

    一个送给,送给南极。一个送给,送给北冰洋。

    一个挂在,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晚上,挂在晚上。

    啦啦啦,种太阳。啦啦啦,种太阳。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种太阳。

    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

    排水量三十万吨的超级巨轮“海洋绿洲号”上,一间专门布置的豪华客舱内,马彤学姐一边用某种充满鬼畜意味的音调,哼着这艘最老版本的“核爆神曲”种太阳,一边往世界地图上画着一朵朵的蘑菇云。

    非常遗憾的是,虽然年轻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已经心神俱疲,宁愿交出王冠,也要让她的臣民结束这种噩梦般的生活。但是,在她的无条件投降通电发出之后,战争依然并没有结束,噩梦也没有停止。

    因为,倔强的,顽固的,疯狂的,或者说已经身不由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的丘吉尔首相,在同一天乘坐大型水上飞机逃到了加拿大,随即在多伦多成立大英帝国流亡政府,同时宣布伊丽莎白二世的无条件投降谕旨无效,并且废黜其王位,转而拥立伊丽莎白二世的妹妹,正在加拿大避难的玛格丽特公主殿下登基称王。

    虽然在目前的这种局势下,玛格丽特公主根本没有半点儿跟姐姐抢王位的心思,但是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枪口之下,这位未成年小姑娘根本没有说“不”的权力,只得木着脸晋级成为了玛格丽特女王。

    然后,丘吉尔首相和他在加拿大组建的大英帝国流亡政府,将会团结在新女王的旗帜下或者说南方前叛乱殖民地的星条旗下,继续跟邪恶的布尔什维克势力奋战到底……乍一看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不过,要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无条件投降谕旨,居然完全没有起到什么效果,那倒也不尽然。至少,在饱受核爆之苦的英国本土,已经基本没什么人还肯跟着丘吉尔一条路走到死了所有凡是能够发得出电报的势力,都借着女王谕旨这个台阶,通电表示拥护女王的圣裁,同意向苏联方面无条件投降。至于违反宪法啦,不符合程序啦,这些不值一提的小瑕疵,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都被所有人自发地忽略了。

    对此,苏联方面表示可以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无条件投降,前提是女王陛下必须亲自前往莫斯科签署投降协议,同时向苏联红军交出英国本土残余的全部海军舰艇,尤其是刚刚被召回的地中海舰队。如果能够履行上述条款,苏联红军将不再对英国本土进行新的战略轰炸和核打击,并且提供若干救济物资。

    事实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只完成上述百分之五十的要求,也就是很光棍地亲自去了莫斯科乞降……至于英国残余的海军舰队,大部分跟着丘吉尔去了加拿大或美国,少数选择了凿船自沉,或者随便找个旮旯把舰艇一丢,然后船员散伙逃亡。愿意服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指示去苏联投降的舰艇,干脆连一艘也没有。甚至连皇家游艇都被丘吉尔首相给拐走了,以至于伊丽莎白二世还得要求苏联人派飞机来接。

    什么?女王走了之后,国内谁来管?自然是不用管了。反正已经乱得连政府都瘫痪了,伊丽莎白二世既拿不出赈济难民的粮食物资,也没有弹压民乱的军队,除了听之任之、一走了之以外,她还能怎么办?

    有鉴于此,斯大林同样只兑现了百分之五十的承诺,核爆总算是停了,但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却告吹了。而且,至少在短时间内,斯大林同志和整个苏联领导层,都丝毫没打算要出兵登陆大不列颠岛受降,更没有接手岛上这么一大堆烂摊子的意思在砸了这么一大堆核弹下去之后,整个大不列颠岛就算还没有彻底沦为辐射废土,工业革命以来那么多年积攒的物质财富,估计也已经被毁得差不多了。至于英国的那些尖端科技积累什么的,首先,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目前都成了核污染区,天晓得还能剩下些什么其次,在通过热心爱国的舰娘苏菲小姐获得了大批未来科技之后,斯大林其实也看不上英国佬私藏压床底的那点玩意儿。

    如今的大不列颠岛上,除了核污染、辐射病,就是饥荒,暴动在这个年代,因为能够依靠海洋贸易,源源不断地输入来自北美的小麦,来自南美的水果,来自印度的稻米和香料,以及丹麦的牲口,挪威的海鱼……英国本土的食品自给率只有百分之三十。虽然自从对纳粹德国开战之后,因为丘吉尔内阁实行严格的战时配给制度,大幅度地压缩了粮食浪费,再加上战时的各种农业生产运动,英国在四十年代的粮食自给率有所提升。但随着苏联核弹的遍地开花和英国工业的土崩瓦解,英国农夫没有了化肥和农药,还有不少土地和水源被核弹污染,明年的农作物产量势必沦为一个悲剧,全国饿死冻死一半人口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更何况,由于储存粮食的港口城市被核爆大批摧毁,能有多少人活到下一次庄稼收获的时候,也还是个未知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斯大林真的贪图一个占领不列颠的虚名,派遣大批苏联红军渡海上岛,那么这几千万嗷嗷待哺兼满腔怨恨的英国平民,就成了苏联人的负担。占领英国本土的苏军,不仅要花费大量粮食、药物、燃料等物资,来养着一群时刻想要报复自己的人,还得在英国打上一场旷日持久的治安战,替英国政府清剿那些在社会崩溃之后到处游荡的打劫团伙,以及占山为王、割据地盘的匪帮……甚至为了能够把援助物资送到英国各郡,还得替英国人修复被核爆毁灭的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怎么看都是吃力不讨好。

    更何况,没有了伦敦、牛津、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的英国,又还能剩下些什么值得占领的地方?

    所以,在克里姆林宫方面看来,至少在打赢三战搞垮美帝之前,这些英国佬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这样一来,由于得不到苏联方面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之内,大英帝国的高傲公民们,估计还要再继续享受一阵子天天吃老鼠啃树皮的绿色环保人生,经历几个月到几年为了一口面包而互相厮杀的浴血生涯,把曾经秀美优雅、风光无限的英格兰乡村,打得尸横遍野、狼烟滚滚。

    直到大不列颠岛上的剩余人口数量,跌到了本土粮食产量能够自给自足的程度,同时又在激烈的混战之中角逐出一个或几个能够重建秩序的军政强者,或者撑到苏联人彻底打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并且有余力和动机干涉不列颠乱局之后,这个岛国才能逐渐稳定下来,再一次恢复生机当然,大英帝国制霸七海的豪情壮志,威压欧陆的凛凛雄风……这一切曾经的光荣与伟大,就都注定只能随风而逝了。

    另一边,法国人倒是兴致勃勃地派了一个步兵师,渡过海峡登陆多佛尔因为多佛尔港距离法国海岸实在太近,苏联方面将这座城市划出了核打击目标名单,但这支法军在轻松进驻多佛尔之后,随即就苦恼地发现,自己被数十万乞讨食物的英国饥民给团团围困了。此外,还有大批饿慌了的英国难民,居然划着小艇、渔船,木筏,甚至是汽油桶和门板,渡过英吉利海峡涌入法国,仿佛是一场逆向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难民潮,措手不及的法国人是阵脚大乱、焦头烂额,面对着数以万计的英国难民,一时间杀也不是,关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如今的法国也是战火方熄、民生凋敝,用遍地废墟、处处饿殍来形容也不为过,而且巴黎还刚刚挨了一发美国核弹,哪里有多少余力来救济这些海峡对岸的敌国之民?

    总之,针对这些渡海涌来的英国难民,法国北部沿海发生了许多民间暴力冲突,期间出现的种种黑暗血腥残酷之事,实在是多得难以统计。到了事后,有关部门也只能一夹一掩,睁一眼闭一眼地就这么混过去了。

    再接下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无条件投降通电,在西班牙战场的英国远征军之中,也激起了极大的反响这些部队之前从荷兰败退到法国,又从法国败退到西班牙南部,背后的直布罗陀又挨了两发原子弹,本土的军火物资供给也随之断绝,军心士气早已跌落谷底。此时有了下坡的台阶,就如释重负地纷纷投降了。

    与此同时,因为背后靠山的崩塌,“西班牙反动政权首领”佛朗哥将军也走向了穷途末路。事实上,由于之前“邀请”美军核爆马德里的缘故,他的名声在西班牙国内早已败坏殆尽,说是骂声如潮、众叛亲离也不为过虽然佛朗哥其实并没有做出过这样等同于政治自杀的蠢事,但无奈美英两国为了推卸责任,都把黑锅往他头上甩。等到支援他的英军大批投降之后,面对着彻底绝望的局势,佛朗哥麾下的西班牙部队也随之全面失控,接二连三地易帜倒戈。各地市民更是纷纷竖起红旗发动武装起义,唯恐一旦迟了就有核弹临头……无奈的佛朗哥只得率领少量嫡系部队,挥泪告别祖国,渡海撤退到了他最初起家的西属北非殖民地。

    然后,随着西班牙的全境解放,“欧洲大陆上最后的资本主义堡垒”葡萄牙,显然就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下一个目标。面对着传说中的“苏维埃铁甲洪流”步步逼近,里斯本一日三惊,工人市民悄悄自制红旗,准备迎接新的欧洲征服者,富豪权贵则争相逃亡美洲,为一张前往美国或南美的船票不惜倾家荡产……

    再接下来,身在东方的英军陷入了一片混乱,皇家海军东方舰队撤回了入侵远东各国的英国干涉军,全部龟缩到了新加坡,从此对四周发生的一切不管不顾,似乎是打算在新加坡岛上观望局势,伺机而动。印度战场上的英军也全部脱离了前线,陆续向锡兰岛集结,很多土著部队都在撤退过程中自行溃散消亡了。

    不过,身在非洲的英军,不论是在北非、西非、东非还是南非,倒是态度都很明确,一致向加拿大的丘吉尔流亡政府宣誓效忠主要是因为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苏联红军距离他们还挺远,而美国佬的海陆军却近在身侧,弹药粮饷的补给全要依靠美国人的缘故。于是,当艾森豪威尔带着驻欧美军撤出南意大利,退守北非之后,盘点了一下目前接受他指挥的美英两军及其它盟国部队,林林总总加起来居然还有百万之众!

    凭着这样庞大的兵力,以及法国、英国、西班牙在北非经营百年的军事设施,还有美国舰队在地中海上的制海权,艾森豪威尔觉得自己似乎还能用手头的资本跟苏联人扳一下手腕,好好地周旋和较量一番。

    然而,事实证明,这其实是一个不可能的幻想因为,刚刚把英国变成一片辐射废土的俄国老毛子,还在仿佛一个拿到了新玩具的顽皮孩子一样,乐之不疲地继续拿原子弹四处“种太阳”……。

    最快更新,无弹窗请。

第一百零二章、种太阳 下() 
下一页纯文字在线本站域名。。手机同步请访问。。

    第一百零二章、种太阳下

    北非,利比亚殖民地首府,的黎波里

    此时此刻,这座始建于古代腓尼基人之手,有着“地中海白色新娘”之称的北非港口城市上空,又升起了一个新的太阳,整座港口城市和附近海域里的船只,都在原子弹爆炸的高温气浪中颤抖、呻吟……

    这场核爆引发的剧烈冲击波,在一瞬间就摧垮了古老的清真寺和天主教堂,把数以万计的阿拉伯人、欧洲侨民和盟军官兵,都一视同仁地埋进了充满辐射的滚烫瓦砾堆。而随之狂飙的致命热浪,又将成千上万的市民炙烤成了黑炭,顺便还点燃了四周的一切可燃物,让这座城市迅速化为了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

    距离原子弹爆心二十多公里之外的马耳他岛以南海域,站在被强制征用为运兵船的法国“诺曼底号”豪华邮轮顶层甲板上,望着远方地平线尽头那一朵冉冉升起、贯穿天地的明亮蘑菇云,驻欧美军总司令,不,现在已经变成了驻非美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上将,不由得摘下了军帽,一脸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的黎波里港完了,原本驻扎在这里的五千北非英军完了,他刚从南意大利撤到那里的八万美军也完了,还有囤积在的黎波里港的给养物资,尤其是对于现代战争至关重要的二十万吨燃油,统统都完了!

    没有了这些维持军队运转的军需物资,他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在荒凉贫瘠的北非沙漠中跟苏联人较量。

    此时的北非几乎是什么都不出产,基本没有工业,粮食也不宽裕,利比亚的油田还没有开发。

    如果没有海外输入的巨额物资,想要维持一支现代化军队在这里长期作战,简直是无异于痴心妄想。

    雪上加霜的是,在艾森豪威尔上将手中最新收到的电报纸上,还满满地充斥着更多的噩耗

    首先,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侨民爆发起义,占领了首府阿尔及尔,夺取了美军之前囤积在那里的大量军需品和枪械弹药。驻守当地的自由法国部队不是集体倒戈举起了红旗,就是脱了军装拖着枪潜逃回家。而驻扎在阿尔及利亚的英军也是意气消沉,基本是一触即溃,仅仅进行了象征性抵抗,就被起义民族顺利缴械。

    如此一来,盟军的北非战线等于是被从中间切断,而盟军控制的北非其余地区,也普遍出现了不稳迹象没办法,现在天底下只要是看报纸的人都知道,跟着美英盟军站队就要吃核弹……这事儿有谁受得了?

    如果是在欧洲,为了躲避核爆轰顶,大城市的居民还可以往乡下疏散。可是在北非这地方,出了城市就是沙漠,你让城里的阿拉伯人和欧洲侨民往哪儿跑?想来想去,为了不被苏联原子弹一发入魂,全家升天,似乎也只能硬着头皮举起反旗,抢在苏联原子弹落到头顶之前,先把美国人和英国佬赶跑再说了。

    其次,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嗯,现在应该说是苏联大西洋舰队了,在英国投降之后立刻大举出击,派遣了一支包括六艘航母,四艘战列舰和十多艘轻重巡洋舰的庞大特混舰队,绕过整个西欧海岸,直捣北非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丹吉尔港,轻易歼灭了驻守当地的少量美军,从南面封锁了直布罗陀海峡。

    这一招打过来,顿时就犹如捅了马蜂窝一般,让盟军陷入了巨大的骚动和惶恐之中因为苏军一旦封锁了直布罗陀海峡,切断了从美国本土到北非战场之间最重要的补给线,就无异于掐住了北非盟军的喉咙。届时,给北非战场上百万盟军运输物资给养的船队,必须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再经过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才能抵达前线……如此漫长的补给线和如此庞大的运输量,即使以美国的实力,也是很难吃得消。

    如果不想被活活拖死的话,就必须尽快破局,才能挣得一线生机。

    身为驻欧,不,是驻非美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上将自然要搜集兵力,组织反击,以期夺回这条性命攸关的咽喉要道。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在摩洛哥西部,距离丹吉尔不远的卡萨布兰卡,美军原本部署了四个步兵师、一个装甲师和一支护航分舰队,看似兵力十分雄厚但问题是,苏联人也很清楚这一点,在登陆突袭丹吉尔的同时,就出动战略空军轰炸机,毫不吝啬地往卡萨布兰卡地区前后丢了三枚原子弹下去玩“种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