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孝若有些嫉妒道。
南通和上海隔着长江口对望,要说港口条件,一点也不差的。张謇家族以及大生集团在南通有大量的产业,张謇最早也在南通发家的。张孝若希望南通得到更好的发展一点也不奇怪。
“大生纺织的货栈设在宝山港不是更方便吗?可以直通外海。不必挤在黄浦江里,再说宝山港还有铁路相连呢。”
张嘉璈有些得意地笑道。
“也是。时下最兴的行业就是铁路了,上海如今有点钱的人都爱往外滩的美华证券中心跑。都在翘首以待,盼望中国铁路公司的股票快点发行。”
张孝若有些兴奋道。
最近上海发生了不少事,除了吴淞口要塞的军演演习让上海市民的神经稍微紧张,美华铁路公司和浙赣铁路公司合并成中国铁路公司,基本上垄断整个南中国的铁路市场,这样的庞然大物如何不引人瞩目?
张孝若说到这里,忍不住看了看不远处的张静江一眼,见张静江和人有说有笑的样子,好不得意。心里有些羡慕。
“外面的人不知道内情,都把张老当成中国的铁路大王了。”
张嘉璈顺着张孝若的目光看过去,轻轻一笑道,接着又叹了口气。
“又是大上海建设计划,又是宝山新港工程,的确有让人兴奋的理由。不过我有些担心资金方面。光我们中国银行就准备认购近2000万的铁路公司股票,你说会不会摊子铺得有些大了?”
张嘉璈有些谨慎地问张孝若。
“此前的铁路债券不是卖得挺好的么?再说,大老板都不担心,你担心什么?”张孝若笑着摇摇头,拍了拍张嘉璈的肩膀。笑他杞人忧天。对司徒南,张孝若比张嘉璈了解得更多,经常参与美华财团的战略决策会议。
“你呀,还是老实的商人。当然你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你想过没有,只要政府不垮台,美华就不会垮台,我们花那么多钱建造吴淞要塞可不是白白浪费的。”
张孝若道,样子很是自信,心想:就算铁路计划、大上海计划亏损,也有很多办法转嫁到其他地方。
“你倒是心宽啊!难不成大生新建的染料工厂给了你信心?”
张嘉璈小小的反驳了一句。
“你可别说,一旦战时,大生的染料工厂转而生产火药,产量有两千多吨呢。要不是争不过美华化学公司,大生投资火药厂也不错。”
张孝若说到这里,有些遗憾。
如今中国铁路工程正火热,对炸药的需求越来越大,可惜这桩买卖基本被美华化学公司所垄断,别的企业想插手也没资本没技术,大生投资染料工厂也得和美华化学公司合作,从而获得相关的技术设备。
“你的口吻语气怎么越来越像武汉工业集团的那帮工业狂人?照他们的话说,汉阳铁厂动动手指头,武装起来的军队就足以扫荡北方的大小军阀了。”
张嘉璈有些讽刺道。
“这还不够,还得加上我们大生集团。没有大生的纺织品,军队还不都得光着身子?革命军的大兵肯定受不了北方的天气。”
张孝若开玩笑道。
张嘉璈有些见不得这家伙在自己面前得意,白了张孝若一眼,没再说话。心里明白,自己虽然执掌中国银行这么重要的银行,但时间还不长,和美华财团以及致公党重要人物的交情还不够深。论人脉,估计还比不上张孝若这个加入美华财团已经好几年的家伙。
张孝若的话也给张嘉璈一定的信心,张嘉璈知道美华的工业体系有能力保证武装足够的军事力量来保卫政权。
“其实国内有钱的财主还真不少,关键看他们愿不愿意把银子从床底挖出来投资到实业中。南方的情况比北方要好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投资实业的甜头,眼光也开明多了,仅纺织业就新增200多家纺织厂,大生纺织到了内地还不一定能干的过那些地头蛇呢。”
张孝若笑道。
语气很是平和,一点也没有因为国内新增的纺织厂和大生集团争夺市场而生气,反而有些乐见其成。
“是啊!我们中国银行在这方面的贷款就超过4000万元,钱从我们银行出来,转手就进了你们大生织机的口袋里!
就凭大生织机在纺织机械市场60%以上的占有率,别说内地的纺织厂,就算英日企业很快也不是大生的对手了。”
张嘉璈有些羡慕道,短短两句话就点破了大生集团在国内纺织业界如日中天的地位。
“呵呵,这不也有你们银行的一份功劳么?我们一向合作愉快的。”
张孝若很是高兴,脸上却没骄色,反而感慨道,“大生能有今天多少超出我的想象,当年我接手大生的时候也没想到会有今天。”
“以大生的实力地位,如果总是停留在和国内中小型纺织工厂主争饭吃,总惦记工人的那点辛苦钱,实在太掉价了。向纺织机械制造、印染化学方向发展是必然的。不得不说,大生织机这一步走得漂亮。”
张嘉璈赞赏道。
民族资本企业以前常受制于人,技术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大生织机的成功使得日本纺织机器在国内市场急剧萎缩,极大地扭转了中国纺织业对日本纺织业竞争的不利局面。
当然大生成功背后,也少不了美华银行、中国银行等中资银行团的支持,给予了相当多优惠。
比如最近纺织业界有个不成文的共识,纺织业主购买大生织机公司的机械更容易从中国银行拿到贷款,利率更低,而购买外国设备就没优惠了。
再说,大生织机公司研发的自动织机技术先进,价格实惠,中国的纺织业工厂主不购买大生织机的纺织机实在没道理了。
每每想到这里,张孝若心里就忍不住高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嘿嘿,为此日本金正银行都恨死你们中国银行了吧?”
张嘉璈笑而不语。
金正银行在北方京津还好说,到了南方,短短几年间,就被美华为首的优势的中国资本财团压制得死死的,中国纺织业没他们的份,铁路也没他们的份,但凡有影响力的民族资本企业都不会和日本人合作,哪有不记恨中国银行业界的道理呢?
ps:
还有一章,晚点再传。
335 三张一虞()
张嘉璈和张孝若交流了纺织业的发展情况,话题回到铁路。这也是张嘉璈和中国银行最关心的事。重组后的中国铁路公司牵动无数人的神经,背后牵涉利益非常复杂。
“铁路公司风头无量啊!上海美华证劵交易中心里,铁路相关的股票债券火热得厉害。”
张嘉璈评价道。
“谁说不是呢?别说你们银行,连我们大生也不得不投了些钱进去。”
张孝若点点头,美华财团旗下的各大企业相互参股,当初重组中国银行时,大生也参与其中,成为中国银行的股东之一。
作为美华系骨干企业之一,大生集团这次理所当然会参与投资中国铁路公司,只不过投资份额不如美华银行、中国银行多而已。
想到了什么,张孝若有些神秘地对张嘉璈道:“据我所知,昨天北方有个财主秘密投资500万元入股中国铁路公司。”
“哦?竟有此事?”
张嘉璈惊讶地瞪大眼睛,有些期待地看着张孝若,心里暗想:北方到底哪个土财主那么有钱啊?难道是晋商?这么大笔资金自己竟然没有察觉?如果能拉到中国银行来就好了。
“哪个土豪?”张嘉璈忍不住要问。
“土豪?”张孝若微微一愣,随即笑了笑道,“人家是很有来头的贵族,和广东佬的那帮暴发户不一样。”
“贵族好啊,有钱!”
张嘉璈笑了,就差头上写着一句话:银行就喜欢这样的有钱人。
他心里暗自想道,贵族?估计就是满清的贵族了?敢往南方投资,魄力真不小。对满族贵族来说,国民党也好,致公党也好,怎么说都是敌人。
致公党虽没来得及赶上辛亥那年,但致公党有着鲜明的海外华人色彩。司徒美登、黄三德等致公党元老是出了名反清的。海外华人和清廷关系一向不亲近,满族贵族把钱投到南方多少让张嘉璈感到有些奇怪。
虽然致公党致力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不仅吸纳海外资本,也越来越多地吸引北方的资本过来,包括一些有北洋背景的工商业人士也在南方投资。
至于满清贵族在南方投资,张嘉璈倒是很少听说。如果此事像张孝若说得那样。对中国银行无疑是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谁知道那些满族权贵几百年下来积累了多少财富呢?
“那些家伙,肥啊!”张嘉璈嘴边轻声嘟哝了一句。
张嘉璈期待的眼神张孝若看在眼里,大概也明白张嘉璈的心思。
“魄力的确不小。人家早几年就投资到南华了,钱也没少赚。也许说不准人家也是向武汉方面卖个好,免得将来革命军北上的时候被人惦记。”
张孝若道,始终没点出名字来。
“我们中国银行实力雄厚,信誉好,把钱投到我们银行就最好不过了。”
张嘉璈笑道,用眼神示意张孝若,好像在说,“还不把介绍我认识?”
张孝若却不再往下说。有些装作没看见。
张嘉璈不甘心,想追问下去,却被人打扰了。
“两位张先生在讨论什么?难不成有什么秘密?”一张和善的脸走了过来,笑着对张嘉璈和张孝若道。
“哦,是虞先生啊。”张嘉璈礼貌点点头道。
“原来是财神爷。”张孝若道。
相比于张嘉璈的严谨,张孝若更随和一些。见虞恰卿过来,他笑着问,“听说你在打轮船招商局的主意?”
“怎么?大生也有兴趣?”
虞恰卿并不否认,笑着回了一句,此事虞恰卿已经和司徒南谈过。从吴淞要塞回来,虞恰卿对美华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
虽然浙赣线被美华并购了有些可惜,不过成功投资了浙赣铁路后,虞恰卿和他的四明银行野心开始膨胀起来了,一眼就瞄准了轮船招商局,准备在航运市场有所作为。
近日来,虞恰卿频频拜访轮船招商局的股东,这在上海上层社会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目光又轻轻落在张嘉璈脸上,虞恰卿真诚道:“非常希望和中国银行方面合作,说起来,中国银行和轮船招商局渊源颇深呢。”
“当然。”张嘉璈肯定地点点头,中国银行创办之初资金就来自轮船招商局,不过那已经是晚晴时代的事情了,在美华银行和武汉政府支持下,中国银行迅速崛起,不可同日而语。
这次重组轮船招商局,参与的不仅虞恰卿一家,美华系的航运公司——南星轮船公司也参与其中,这给虞恰卿极大的信心。
虞恰卿希望中国银行增加在轮船招商局的股份,隐约有点减弱南星轮船公司对轮船招商局的控制。
同时,他自己也在努力筹集资金,如果张嘉璈偏向他的话,虞恰卿在轮船招商局的话语权就更大些了。
“那就好,那就好。呵呵。”虞恰卿道,笑容洋溢在脸上。心想:虽然同是美华系企业,中国银行和南星轮船公司业务往来不多,自己还是有机会的。
“多不敢说,两百万的信用授权随时可以开给虞先生的。再多的话,就要上董事会了。”
张嘉璈爽快道。虞恰卿自己本身也经营轮船公司,虽然规模不大,却有经验,张嘉璈很看好虞恰卿重组轮船招商局。
“那多谢了,张总裁果然是爽快人。”虞恰卿感激道。
“就算中国银行不贷款,财神爷在上海滩喊一声,你的浙江老乡也会慷慨解囊的。”
张孝若取笑道。
张嘉璈听了点点头,虞恰卿自己经营四明银行,资本也在千万以上不说,他在江浙财团影响力巨大,很多人都愿意借钱给他。
虞恰卿也不否认,只是心里感激张嘉璈。
200万投资到铁路公司绝对不算多,不过对于已经破落的轮船招商局来说,却是个大手笔。
虞恰卿心想:加上这200万,自己在轮船招商局重组中那些3到4成的股权,成为最大的股东。
重组轮船招商局比虞恰卿想象中要容易,除了来自政府、银行方面的支持,还有来自造船厂的承诺,美华造船厂已经有意向提供两条7000吨级的“南华造”商船,支持轮船招商局北上京津东北,增强北方航线,和日资企业争夺中国北方的航运市场。
之所以北上,主要是因为南方的航运市场主要被美华航运公司旗下的南星轮船公司占领,而在长江,得到美华公司支持的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发展迅速,武汉的造船厂为民生公司提供廉价的江轮,民生公司业务已经从长江中上游拓展到长江下游,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
内有民生公司,外有南星轮船公司,还要和太古、怡和、日清等英美日等国的航运企业竞争,轮船招商局要想重现辉煌,必须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而且发展的方向最好向北。
虞恰卿看得很清楚,虽还没上任,他心里已经有所计划了。此时的他,心里对南星轮船公司参股轮船招商局也不那么抗拒了,因为南星轮船公司不仅和造船厂保持密切合作关系,还可以为轮船招商局改制提供航运公司管理人才。
人才,这才是轮船招商局最大的短板!
“有机会的话,大生不介意把部分货运订单交给轮船招商局,毕竟和财神爷也是老关系了嘛。”
张孝若笑道,适时表示对虞恰卿的支持。
他这样一说,虞恰卿更是高兴,恨不得立刻召开股东大会,改组董事局,以最快的速度吃下大生的订单。
“说什么来着,看你高兴的满脸红光?”
不知何时,张静江插了进来,有些好奇地问虞恰卿。
“招商局的事,两人张先生都很给面子,我心里高兴呢。”
虞恰卿笑道,又来了一句,“说来也巧,现在上海就数你们姓张的最风光了!看看,一个是新鲜出炉的铁路大王,一个是早已成名的纺织大王,一个是工商界举足轻重的银行家,和你们相比,我虞恰卿被人称为财神,还真是打光脚的财神!”
虞恰卿风趣的话让张静江他们呵呵一笑,虞恰卿说得没错,张静江、张孝若、张嘉璈三人都是上海最有实力的工商界人士,民间报纸把他们称为“上海三张”。
“过奖了,我就一个打工的,老板在上面呢。”
张嘉璈淡淡一笑,谦虚道。
“我们也是。”张孝若、张静江不约而同道,话一出,几人会心一笑,一点也没有看轻虞恰卿的意思。
如今南方工商业环境大为改善,主要得益于美华财团的资金技术,以及致公党政府的苦心经营的南方关税同盟区,为民族资本企业发展扫清了障碍。
张静江“得到”了中国铁路公司、虞恰卿“分到”轮船招商局,这两人都是江浙财团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见,美华财团和江浙财团关系处在最甜蜜的时期。
趁着气氛融洽,张嘉璈把张家的兄弟们引荐给张静江等人,得到了张静江等人的友善回应。
张家兄弟能受邀来到嘉道理花园就说明了司徒南对张家的看重,张静江、虞恰卿他们都是人精,怎么不会给张嘉璈的兄弟面子呢?
336 初见杨永泰()
楼下的宴会是热闹的。此刻,楼上司徒南的书房里却是另一种安静。司徒南正饶有趣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