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的,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司徒南道。
“马拉开波湖?我知道那个地方,公司也考虑过过几年是不是要进军委内瑞拉。但马拉开波湖那里已经有不少石油公司在那里觅食了,我们后来的怕占不到是优势啊?”
亨达说道,他看了司徒南一样,心想:难道他有更好的注意?
“我说的是东岸只有那里还没人光顾,这正是我们的机会。至于其他地方,就让别人去折腾吧我们只要马拉开波湖东岸的石油勘探权就够了。”
司徒南自信地说道。
“马拉开波湖东岸那里鸟不拉屎的”亨达靠得更近了,热切地盯着司徒南。
“我像是开玩笑的样子吗?”。司徒南白了亨达一眼,接着有吩咐道:“这事要抓紧,回头让普拉达去跑一趟吧!这事他在行”
“真的有油田?”亨达皱起了眉头,生怕司徒南放飞机了。
这笔投资可不小,凭着从没去过委内瑞拉的司徒南一拍脑袋就决定下来,多少有点不靠谱。
司徒南也懒得解释那么多,他只说了一句:“这事我也不好解释那么多,风险确实也挺大的。这样吧我出钱成立一家独立的石油公司,算是委托西方石油公司进行这项勘探任务。如果真的有油田的话,到时候就卖给西方石油公司,如果没有的话,算是我运气不好了。”
西方石油公司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这个没经过详细论证的项目确实不好一下子就下决定,所以司徒南也理解亨达的顾虑,更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开了这样一个不好的先例。
司徒南提出这样的想法,赚了自然是大家的,赔了算他个人的,自然皆大欢喜了。总之西方石油公司怎么看都大占便宜,亨达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不过他看着司徒南的自信的笑容,有些神秘,心想,马拉开波湖东岸说不好真的有大油田呢
这样的事几年前,司徒南从洛杉矶跑到德克萨斯的时候已经干过一次了,也算是有“前科”的了。
亨达不由得犹豫起来。最后还是内心的贪念上了上风,心想:好事怎么能让司徒南一个独享呢?
他脑子里转了一圈,计上心头,装作勉强地说道:“这事也算我一份吧总让你一个人承担所有的风险,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嗯。这事你问问博克他们,看看还有那些人要想冒险的”司徒南也不矫情。至于对方什么心思他也想得到,反正多一个人和多一批人对他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
总之信威廉分油田不信就等着捶胸口吧为此他早早就在休斯顿成立了一个能源银行,专门用于海外石油冒险的。现在美国本土最大的油田都已经控制在他手里了,要想扩张只能把目光瞄向海外了。
对于去海外勘探石油的事,司徒南一直是有心无力。当初啃下了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这两块肥肉后,限于自身的实力,西方石油公司不得不按捺下来,老老实实地消化已经取得的成果。
不过经过现在西方石油公司不仅建成了完整的石油工业链,而且实力也非当初可比,加上欧洲公司的衰退,正是美国公司向世界扩张的好机会。
在海外扩张这方面,西方石油公司已经落后于标准石油公司很多了。司徒南有一种紧迫感,要是不能在这几年内在海外成功站稳脚跟的话,倒是面对卷土重来的欧洲势力,压力也大得多,所以时间就成了昂贵的成本,越早下手就越好。
“对了,过段时间,我将要去一趟东南亚听过苏门答腊岛那边的风光不错,我看看荷兰人手里捂着什么宝贝到时候一块掏回来”
司徒南一脸坚定地看着前方,随着微微起伏的波浪,心潮也跟着滂湃起来了。
东南亚啊
他心里叹道
有些事他一直计划了很久了,也是时候了
亨达听到这里却大吃一惊,“什么?你要跑到东南亚去?那是英国人的自留地啊”
这个家伙真是胆大啊亨达没想到司徒南不仅看重了南美,而且还对着遥远的东南亚贼心不死。
对于一直窝在美国的亨达来说,苏门答腊岛实在太遥远了,反而是美国人的后花园南美洲印象深刻些。
滞留在纽约港口的乘客看着静静停泊在海湾中的威廉号有些好奇,这艘豪华的游轮上面停在港口一下午,上面除了下来十几个衣着体面的男人后,就没有别的乘客下船了。
偌大的游轮,难道仅仅就载这十几个乘客?
正在港口工作年轻工人仰视着船头前面那个英俊得过分的年轻人有些妒忌,能站在上面的人自然非富即贵。
过了一会儿,一辆漂亮的汽车驶进港口,上面下来一个漂亮的年轻女人:她撑着一把伞,款款地走了过来,嫣然笑兮,秋波顾盼,竟是何等风情
如同一阵香风吹过港口,在众男人惊羡的目光中,飘上了威廉号。
司徒南早已注意到下面的情况了,他看见那女子上来了,便快步走到栈桥迎上去。
“史东尼,我想你”劳拉一个乳燕投林,不顾大家闺秀的礼仪扑进司徒南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司徒南,眼中含有点点泪光。
“我也想你每分每秒都在想你”司徒南一个激吻后,轻轻地拨了拨劳拉耳边的乱发。
“这里风大”司徒南大手一捞,抄起劳拉的娇躯便走进船舱,回头看了一下,下面港口竟是一片惊叹的目光。
这情景有些熟悉,司徒南想起来了:当初在泰坦尼克号上,自己和杰克也是蹲在三等舱的甲板上,回头看到了上面头等舱甲板上看海的萝丝。
那时的萝丝也是这般风情万种,而下面三等舱男人只能遥望,然后遐想??
如今自己也成立别人眼中的主角了?司徒南心想。
148宣战()
“我现在想到的不是德国在海上造成的财産损失,尽管损失惨重,而是对大批平民生命肆无忌惮的屠杀”
“这是针对所有国家的战争。美国船只被击沉,美国公民葬身海底,消息传来令人震惊。但其它中立或友好国家的船只和人员在海上遭到相同的厄运,没有什麽差别。这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
“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最近的行动事实上已是对美国政府和人民发动了战争;美国正式接受已强加于它的交战国地位;美国将立即行动,不仅使国家处于完全的防御状态,而且将竭尽全力,使用一切手段迫使德国政府屈服,结束战争。”
“美国有幸得以用她的鲜血和力量捍卫那些原则,正是它们给予她生命和快乐,给予她一向珍视的和平。上帝保佑她,她别无选择。”
1917年4月2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感到国会,发表战争咨文,并要求国会通过对德战争议案。
这两个月来伍德罗?威尔逊一直在犹豫美国是否参加欧洲的战争,不久前的齐默尔曼事件终于让这位一向以“和平民主”著称的美国总统不得不痛下决心,
伍德罗?威尔逊的提案自然得到了国会绝大多数的支持,尽管仍然存在一些反战呼声,但很快就被压制下去了。
局势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经济上被协约国绑架,还是社会舆论上,丑化德国人形象的宣传册子广为流传,所有的舆论都倾向于协约国。
齐默尔曼事件只是个导火线,给了美国人一个很好的理由,不用找西班牙伤心的“缅因号”那种拙劣的借口,除了参战,美国已经别无选择了。
战争的宣传是有效的。单单是乔治?克里尔领导的新闻公报委员会就出版了数百万股东战争的宣传小册子,他们给美国百姓灌输同一教训:爱好和平的民主力量正在抵抗战争狂的**统治。
不仅如此,这个操蛋的组织还招募了超过7。5万名“四分钟工作者”在剧场、俱乐部和教堂做了足足750次演讲,介绍德国人的凶残,敦促人们购买自由公债。
斯坦福的教授写这些小册子上用煽动的语气写到:“”德国士兵将抢劫和纵火,勒索大量的金钱,处死任何不合作的人,他们大声狂笑,把教士和牧师扔进猪圈??这不是时下传闻,一切恐怖的细节都是德**队在比利时和法国人干过的。”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成了真理。何况这些部分事实经过了艺术加工后更有煽动性呢?
美国人对德国人一直没有好印象,或许他们不想参与到欧洲的战争去,但被人长期有意识地灌输这种思想后,心里的天枰早就倾斜了。只不过等着一个爆发的契机罢了。
伍德罗?威尔逊的宣战点燃了人们心中积蓄的“怒火”了。在这方面他确实是个杰出的演讲家,耍耍嘴皮子就让成千上万的美国士兵嗷嗷地走上战场。
新的征兵法在1917年和1918年获得通过,并取得超过2400万人登记,300万人入伍(其中有180万志愿者)的结果,就连反对战争的人也被强制从事战争的后勤工作。
动员让一切都动员起来工厂,学校,商店,农场,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到西部,从商人到农民,各行各业都被动员起来加入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中。
随着伍德罗?威尔逊的一声令下,美国这部强大的战争机器终于开动了,它发出隆隆的怒吼,让世界为之色变
英国人笑了,法国人笑了,这两个难兄难弟活得太辛苦了,无论是法国的北方工业还是英国的海上运输力量都受到了德国人的摧残。
至于在战争中死去的青壮年,他们已经不愿意去计算了,在动则百万人厮杀的西线战场上,一个士兵的生存周期不超过24小时就知道那是何等的惨烈了。
还好,在几乎卖掉了最后一条裤衩后,他们终于把美国人拖下水了,他们终于听到了大洋彼岸的传来的激动人心的消息——美国人对德宣战了…
至于俄国人,鉴于他们在这次战争中的糟糕表现,北极熊外强中干的面目显露无疑,德国人用半只手就挡住了所谓的“欧洲宪兵”的进攻。
兴登堡和鲁道夫两人珠联璧合,指挥第八集团军在战争一开始就把轻率冒进的北极熊一个天大的教训,在“坦能堡战役”中全军覆灭的“萨姆索诺夫军团”更成了俄国人不愿提起的噩梦。
在经历了痛苦的两年后,就算听到美国人“进场了”,本来是挺高兴的一件事,可惜他们已经没有力气笑得出来了。
(同时他们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战争红利的国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后来才变本加厉地讨回来?)
早在2月份的时候,曾经不可一世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逊位,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它在俄国的统治,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新上台的俄国临时政府。
嗯,这是个大杂烩式的临时政府,里面乱成一团糟,牛鬼蛇神充斥其中,根本没什么战斗力。而且在圣彼得堡还有一个苏维埃政权呢
总之,在这场游戏中俄国人算是废了。在美国人没松口之前,精明的德国人把工人党大头目列宁秘密送回了俄国,并且逼**导师签订了让他背负一生骂名的苛刻的《布列斯特条约》。
德国人终于可以从东线大量地抽出兵力加入细线战场。他们必须在美国登陆之前一鼓作气打垮英法。
这是最后机会了,从东线收回拳头的德**队一下子变得更加强大,力量更加集中,这场战争变得更加惨烈了,不拼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
英法得知德国人从东线抽回大量的兵力投入到细线后,除了更热情地招呼美国人之外,还必须在美国人到来之前牢牢地顶住德国人的进攻。
伍德罗?威尔逊发出的呼声马上得到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乔治?克里蒙梭的积极回应。
他们立刻给白宫发来热情洋溢的电报,高度赞赏了美国政府为人类民主自由做出的正义的决策,宣称有了美国的加入后协约国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云云。
背后的潜台词其实很简单,就是:美国人看热闹够了了吧?不少字还不赶快过来?再不过来,哥们就完了
可惜的是,美国的远水暂时救不了欧洲的近火:宣战开始,美国全国才只有三万多陆军,想让美国大兵去跟德国人战斗一时半会是不可能的了。
军队扩编,士兵训练,军官的培训,还有大量的军火物资准备,一切都焦头烂额,没有几个月时间的准备,美国人不会在欧洲有什么实际的行动。
双方联合后,英法两国慷慨地给美国派来大量的军官,争取早日让美国大兵成为合格的炮灰。
同时法国的先进的飞机生产技术和坦克技术也授权给美国的公司生产。果不其然,克莱斯勒公司得到了法国的方面的技术支持后,参考了雷诺f——17型坦克,开始设计生产了一款更小巧的坦克。
本来这一好处是要落在福特汽车身上的,但经过克莱斯勒公司的争取,加上司徒南一向和法**方的良好关系,也为了向美国人展现盟友的友谊,法国方面终于同意给以克莱斯勒公司技术支持。
其实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法军的装备都是世界先进的,可惜后来因为被一战打掉了胆气
在加州钢铁公司被合并到伯利恒联合钢铁公司后,原来的加州军火公司也整合到伯利恒武器制造公司内。
迫击炮厂迎来了更大的发展,不仅是英法军队,连美国陆军也对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美**方为了扩大迫击炮的生产,迫击炮厂不得不在战时工业局的强制下,把迫击炮的技术授权给东部的两家国家兵工厂生产,可惜只拿到了金额不大的补偿。
这不算什么,杜邦的无烟火药厂才够惨呢价值2000万美元的火药技术只得到200万美元就不得不授权给其他火药工厂生产了,不过他们倒是从大量的弹药供应中赚了回来。…
加州军火公司也没吃太多亏,他们也从东部的军工厂拿到了司徒南梦寐以求这款先进的步枪。
同时一起生产的除了供应给美**队工厂还为英国人生产恩菲尔步枪,这是英国人要求的。
每月被德国潜艇击沉大量的商船后,原料紧缺造成英国国内的生产能力下降,不得不让美国公司为他们生产武器。
得到了伯利恒武器制造公司技术支持的加州军火公司一下子抖了了起来,因为他们现在不仅可以生产迫击炮,步枪,而且还可以生产大炮了。
伯利恒武器制造公司也开始把越来越多的武器生产放在了加利福尼亚,于是围绕着加州钢铁生产基地方塔纳周围的圣贝纳蒂等地区的机械制造业在战争后迅速向接到了大量的军火订单,纷纷向军工转型,越来越多的五金厂,木材厂被纳入加州军火公司的生产体系中。
司徒南留在了纽约,一时没法看到这种盛景了,不过他的亲信,专门负责西部事务的伯利恒联合钢铁公司副总裁,詹姆斯不时地有消息传到纽约来。
跟加州军火公司一样,丢开了“*子牌坊”般的中立法,美国的工厂开始全力投入军工生产中,这总算让英法两国看到了希望。
尽管陆军一下子没法登陆欧洲,不过美国的海军可是早有准备,他们的驱逐舰开始加入到皇家海军的护航队伍里,但同时也面对德国潜艇最最最疯狂地阻击
美国人加入后,大西洋上的战斗变得更加血腥了,战争的范围也从大西洋的东岸延伸到大西洋的东岸,总之没一处海面是和平的
平静之下隐藏着致命的杀机
149一亿美元的自由债券()
美国的参战把世界大战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