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华北的人口,也向东北、西域迁移。
北方的产业以钢铁等原材料生产,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为主。南方则是以生产消费商品为主。机械设备从北方输出,北方则输入南方的商品,或者经济殖民地的轻工业产品。
中华民国的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湖北、四川一带,因为沿海城市的轻工业可以由经济殖民地供应,毕竟那里有海运。而内陆没有海运,从经济殖民地进口轻工业产品运费方面不太划算,就在四川和湖北一带生产,然后供应周边各省,包括西北各省。
西域省的轻工业商品,未来则将由波斯、阿富汗这两个经济殖民地供应。
甘肃、陕西、四川、湖北则拥有不少军工业,中华民国高端军工业基本上都在这几个省份,此时中华民国彻底统一,这些高端军工业开始向湖南、江西、安徽这几个省扩散,这都是内陆省份,战略上非常安全,西北高端军工业则没有继续增长,主要还是因为缺水。但是西北的军工业却是最高端的,战略轰炸机什么的都是在西北生产。
而比较低级的弹药生产之类,则是大量分布在西域省,这些低级的军用物资又是消耗量最大的。另外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这几个省份则有大规模的造船业。其中以上海、浙江、福建的造船业最为发达,军舰、商船、渔船被大量制造。山东造船业此时也迅猛发展,山东的机械制造也发展得非常迅猛。
而华东各省,则是海军军工业的集中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两省,如今则开始向辽宁、山东、江苏、广东这几个省份扩散。这几个沿海省份,除了拥有比较高级的海军军工业外,还有比较低级的军工业。
毕竟西域省的军工业并不太合适海运,尽管主要的战场在西域方向,但是其他地区的战争也不会少,而且沿海省份有海运,比较方便军事物资的运输。
因此中华民国形成了西域、华东两大军工业生产区域,中部则生产高端军工业产品。
北方的军工业则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域、山东,西北各省。东北和西域生产的是低级一些的军工业产品,甘肃、陕西、新疆则生产更高端的军工业产品。
南方的军工业各省都有,沿海生产数量大,比较低级的军工业产品,以及发展造船业和海军其他军事装备生产。内陆省份则是生产高端军工业产品。
军事技术研发方面则主要集中在四川和西北各省,破坏性大的研发项目放在西北,西北有足够大的靶场。那种不需要进行破坏试验的研究项,以及不会造成污染的研究项目大量集中在四川,这里是中华民国最安全的省份,除了地震外,没什么可以威胁到这里。主要的地震带就是黑河到腾冲一线,可以进行规避。
另外各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矿产的开采、冶炼,都可以形成一个个聚居城镇,加上金融、文化、政治等中心,也可以形成人口聚集。而商品制造同样也能形成大量的人口聚集,军工业生产、研发也可以聚集大量人口。
进出口贸易、海洋运输、捕捞等等也可以形成人口聚集。
这些产业通过财团精心的分布,形成了主要的人口聚集区域。中华民国的人口大量向那些产业聚集地迁移,华北各省的人口则是不断减少。
华北水资源不够丰富,水资源要优先供应农业,所以华北人口自然是大量迁移到其他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最为合适。现在进行农业机械化建设,在华北又不太适合发展那些耗水量大的工业,人口自然是迁移掉最好的。
华北人口主要迁移到了东北和西域,以及南方一些省份。
云贵高原上的人口也大量向其他省份迁移,那里不他适合发展工业,所以未来不会有太多的人口。云贵高原的人口,主要将从事农产品生产和矿产开采,以及旅游业方面的活动。
对于云贵方面的农业,就是能机械化的进行机械化,能农改的地方进行农改。不能机械化的地方,进行植树造林,而那些原始森林则直接封山建立保护区。
另外一些地区,也进行风扇造林。
主要是为了让那些少数民族能迁移到城市里去。西南的少数民族数量比较多,这些少数民族很多都是生活在山里,性格淳朴。民族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历史上尽管也有一些少数民族作乱,但规模不会太大。
要想进一步进行民族融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那些少数民族也进入城市成为工业化人口,通婚个几代也就融合了。
不过强制性迁移是不可取的,历史上对少数民族进行强制性迁移是一种惩罚措施,一般是针对那些作乱的少数民族。显然古代也意识到要消除少数民族叛乱,有效而人道的办法就是迁移到汉族较多的地方进行通婚。
而当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
让那些少数民族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汉文化教育,让他们可以上大学,成年后自然不会回到山里生活,而是会选择融入城市。
愿意继续留在山里过平静生活的也可以发展一下旅游业什么的。
山里的少数民族构不成威胁,所以主要是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扶持。而山外的少数民族,性格也不是那么淳朴的,很容易与汉族发生矛盾,主要也就是进行汉化教育,并通过产业分布的方式,让那些学生进入社会后融入其他城市。
西南的人口迁移也就比较频繁了,大量的农民迁移到了四川、湖南、广西、广东等省份。
海南则将在1921年正式建省,海南和台湾的产业主要就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污染的工业一个不允许进去。
中华民国将把海南和台湾打造成农业花园省份,生态旅游省份。主要的产业也就是农业和旅游业。
未来中华民国如果取得世界霸主地位,则可以将全世界的有钱人都吸引到海南和台湾进行热带旅游。
旅游这玩意,主要靠宣传,还有靠造景、生态保护,以及各种旅游设施的配套。
到热带旅游,当然也可以去越南、暹罗、印尼等地,但是那里也许道路不通,也许生态保护不咋滴,又或者不太安全,更或者没什么好玩的设施等等。
中华民国却可以讲海南和台湾打造成一个安全、生态、美丽的热带旅游区。靠本国的旅游业就可以支撑了,随着国民富裕起来,旅游业也将迅猛发展。
还有国内各个名山风景区,另外还有西北那种粗犷风格的旅游地带,以及漠南、漠北(内外蒙古)的大草原,东北、外东北的林海雪原等等。
另外中华民国现在地方的森林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区遍地都是,旅游资源将变得非常丰富。
加上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对于生态的破坏也大大减少,各种野生动物这个时代还是很多的,也都因为大量的保护区的建立而被保护了起来。
大量的人口因为产业的集中而汇聚起来,也使得消费市场变得更大,而产值也变得更高。
在那些人口少的省份,主要就是投资那些不动产,农业投资、林区投资、矿产投资,然后将农产品和原材料运往城市。
而中华民国的户籍制度非常宽松,老百姓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迁移。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型成为工业化人口后,工人可以通过加入公会的模式,确保自己的利益。
这些公会的背后,实际上就是财团。财团在给那些公会撑腰,避免工人被那些黑心民资老板剥削。而工人给财团做事,财团又不缺钱,而且财团要让工人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所以财团能确保工人的利益。而那些黑心的民资老板就未必了,所以这个时候要有公会给工人出头。
公会的背后因为有财团在撑腰,所以能对那些损害工人利益的民资老板进行起诉等等,执法机关也不敢偏袒那些民资老板,工人权益得到了足够的保障。
最低的工资水平,以及加班、节假日工资翻倍、各种津贴的制度也得到很好的施行。没有工会的话,工人有时候怕被开除,对于不发放津贴、加班费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敢怒不敢言的,有了工会却是不同。
第339章 疯狂的造船业()
中华民国在1920年全年,生产出的钢铁也成功突破了1亿吨,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钢铁产量加起来也没有中华民国的钢铁产量高。
而中华民国的钢铁消耗也成为全球第一,全年普通钢铁基本上没有出口,相反还从欧洲进口了1500百万吨的钢铁。
这样的钢铁产量,和后世的中国相比并不高。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无比惊人了。
而中华民国在进口钢铁的同时,则大量向世界出口不锈钢产品和低合金钢,以及出口汽车等钢铁制品。
那些出口创造了大量的外汇,那些外汇又被大量购买各种矿产,以及进口欧洲的钢铁。
随着国际贸易的展开,海洋运输业也进一步的发展,中华民国到1920年年末,商船总吨位已经突破了1300万吨。
除了美国和日本港口看不到中华民国的商船,其他各个国家的港口都能看到中国商船的身影。
这些中国商船吨位普遍都在一万吨以上,而那些运输大宗商品的远洋商船,吨位一般都在三万吨以上,甚至是达到了五万吨级。
而油轮方面,中华民国的油轮总吨位达到了450万吨,印尼、波斯、阿富汗的油田都开始出油。而更多的油轮依旧正在制造当中,中华民国的商船制造几乎是开足了马力。
远洋渔船也被大量制造出来,五六千吨级的拖网船有将近300艘,这些大型拖网船,甚至是开到了欧洲海域,在欧洲北海渔场大肆捕捞鳕鱼。
鳕鱼是一种口味比较淡的鱼,中国沿海也有产出,叫做大头腥,因为口味清淡,这玩意不受中国大厨们的喜爱,在欧洲也是给穷人吃的一种鱼。鳕鱼被大量捕捞后,一般是被中华民国运回来卖到经济殖民地给那些穷人吃,同时也供应国内市场,价格极为便宜。鳕鱼口味尽管清淡,但实际上营养不错,鳕鱼罐头也成为中华民国普通老百姓可以大量食用的廉价食品。
鳕鱼这个玩意,在后世的中国很流行,但实际上吃的并不是真正的鳕鱼,而是其他的海鱼,只是冒充个鳕鱼的名字。但是冒充鳕鱼的海鱼还更高级,为鳕鱼打出了名头。在后世的中国市场上,渔产名字混乱非常常见,各种冒充,各种李鬼李逵。
这个年头各国的领海还不怎么宽,也没有什么两百海里经济专属区的概念,只有中华民国在东北海提出了这一概念,但还未被国际所接受。
中华民国的远洋渔船也可以到欧洲公海海域捕鱼,这些拖网船一网下去,就能一网打尽,甭管大鱼小鱼,统统捞起来。
船上装满了就和补给船会合,将渔产转移到补给船上,然后继续捞。这些欧洲捕捞的鳕鱼,有的被卖到经济殖民地,有的则运回去加工成鳕鱼肉罐头在全国各地销售,而那些不合规格的小鳕鱼,打成鱼粉当精饲料喂养牲畜。
纽芬兰渔产也是一个盛产鳕鱼的地方,也遭到了中华民国的荼毒,拖网船在公海完全就是疯狂捕捞,反复的扫荡。
在北海渔场和纽芬兰渔场,鳕鱼实在太多了,号称是踩着鳕鱼背都可以在海上走的世界大渔场。
那些中华民国的拖网船捕捞效率极高,那些运输渔产的补给船来了一艘有一艘。
而在秘鲁渔产,也有很多中华民国的拖网船。秘鲁渔产这年头没什么开发,主要是秘鲁渔场主产鱼类不合适食用。秘鲁的鱼粉产业也未发展起来,所以中华民国成为秘鲁渔场的主要投资方,这些拖网船直接在秘鲁领海和公海上疯狂捕捞。然后运到岸上,由秘鲁工人加工成鱼粉后运回中华民国。
秘鲁渔场的鱼粉质量很高,是良好的蛋白精饲料。
另外还有两艘上万吨级的远洋渔船在南极捕捞磷虾,磷虾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水产品,而且种群极为庞大,南极磷虾的数量后世的科学家预计在5亿吨~6。5亿吨之间,甚至有人预计南极磷虾有50亿吨的种群数量。
不过捕捞南极磷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磷虾体内有较强的消化酶,磷虾死亡后这些消化酶会开始分解。所以磷虾捕捞后,3小时内必须加工完毕,这样才能被人食用。如果是饲用的,则需要在10小时内加工掉。
而且在南极捕捞磷虾远离港口,效率不高。
所以磷虾这个东西,商业化捕捞的技术还不是太成熟,中华民国这个时候也只是造了两艘磷虾捕捞船到南极去进行捕捞,只是积累经验,并改善捕捞技术。为的是日后能够对南极磷虾进行开发利用。
日后磷虾还是有商业价值的,毕竟磷虾是冷水渔产,蛋白质质量高,而且很干净,有一定的附加值。
在全球各大洋,则有大量的中华民国渔船在猎取金枪鱼。
金枪鱼是一种高档的深海鱼,这个时代因为保鲜技术在各国之中还未成熟,海洋还远未成为各国的狩猎场,因此金枪鱼数量非常庞大。
然而在保险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且造船业规模庞大的中华民国,海洋已经变成了中华民国的狩猎场。
此时世界的金枪鱼,一年捕捞四五百万吨都不会影响种群。
中华民国制造了大批千吨级的金枪鱼渔船,这种渔船投资相比一般渔船要大一些,但是想不拖网船却是成本更低,比围网的成本也更低,毕竟金枪鱼是吊钩捕捞的。
一个渔船带着数百个吊钩,追逐金枪鱼的鱼群,每一艘渔船可以装运几百吨的金枪鱼。就连那些金枪鱼幼鱼中华民国也不放过,用拖网船捕捞起来,然后加工成美味的油煎金枪鱼罐头。
现在的世界各地,连南极都是中华民国的渔船,其他海域更是经常能看到在公海上进行捕捞作业的中国渔船。
远洋商船的远洋运输,以及远洋渔船的远洋捕捞,都为中华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而在远洋捕捞房面,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更是出台了补贴政策。
本来油价就足够低了,又有油价补贴之类的,远洋渔业的利润变得非常不错,吸引了大量的从业者。
在中华民国的近海渔场的休渔期延长后,很多渔民都开始向远洋捕捞的方向发展,开着船驶向远方的大洋。
中华民国的造船能力也在1920年年末上升到了450万吨,美国的造船能力只有中华民国的一半,英国也只有中华民国一半的造船能力。而英国和美国所制造的船只的吨位却远远不如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造船业依旧在疯狂造船,特别是大吨位的集装箱货船、油轮、运煤船,以及大量的远洋拖网渔船。
其中油轮、运煤船和渔船数量增在急剧增长。
远洋商船的总排水量吨位也在爆发式增长,而且开始以大型远洋商船为主,主要为中华民国运输大宗商品。
随着中华民国将大量轻工业外包,加上向经济殖民地出口商品,进出口所需的大型商船还将继续增长。
而与欧洲、南美洲、澳洲的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而在印度、非洲的矿产进口也在增长,中华民国本身就产生了大量的商船需求,导致如今商船需求极为旺盛。
上千万吨排水量的远洋商船根本无法满足愈加庞大的运输量,中华民国的造船业之繁荣,已经是逆世界发展了。
战后的世界尽管有旺盛的商船需求,但是随着中华民国的商船的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