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德国人。
另一方面,德国的劳动力紧缺,于是许诺波兰人,只要波兰人为德国打仗,战后可以为波兰复国。
同时还加强了对中华民国的游说,希望中华民国参战。
另一边,协约国此时也加强了对中华民国的游说,希望中华民国加入协约国阵营,因为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和战场上的消耗战也让协约国倍感吃力。
双方都在战争泥潭中挣扎着,谁先撑不住谁就完蛋,所以双方都有坚持下去的理由,不到山穷水尽都不会放弃。
中华民国在双方这样焦灼的战局中的态度就非常重要了,因为中华民国有先进的飞机和各种先进军火。
同时两年多将近三年的战争期间,中华民国的工业产值连续往上翻,国民总产值此时已经快要突破一千亿美元了,在总产值上已经和美国持平。
不过这是一个四亿人口的国家,经济总量与美国持平并不意味着追上了美国,真正追上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起码要是美国的四倍。如果是只看战争潜力的话,此时的中华民国战争潜力已不下于美国了。
双方产值差不多,不过中国人口更多,所以能抽调的物资方面可能还比美国少一些。但是人多有人多的优势,那就是兵力上比美国强太多了,而且不会因为征召太多人入伍而导致生产的萎缩,如果中美展开长期的消耗战,那肯定是中国胜出,不过前提是真正的统一。
欧美此时都意识到了中华民国的崛起,特别是西北派系已愈加强大。因此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都想将中华民国拉进他们的阵营当中。
不过面对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的拉拢,沈凝云却是不为所动,并公开宣布西北国防军将严守中立态度,并告诫其他各军,不要试图参与这场战争。
中央方面,黎元洪和段祺瑞则在两大阵营的游说中摇摇晃晃,但是自沈凝云表达了态度之后,双方的在这个问题上的争执算是暂时消停了下来。
这场战争显然是欧洲人在狗咬狗,中华民国参与进去本身也不会获得多少利益。
赔款?
实际上没多少钱,安心发展一下,就比要到的赔款还要多。
领土?
要抢地盘,何必参与这场战争,中国周边到处都是地盘可以抢。
何况此时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动力强大,内部矛盾虽然未能彻底解决,但是经济繁荣之下,内部矛盾被缓和了。
既然没有拉动经济的需要,也无将矛盾引向外部的需要,那么战争自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还是坐看狗咬狗,大发战争财来得好。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中华民国带来了很大的利益,最主要的利益当然也就是表现在造船业方面。
因为英美商船被大规模的击沉,英国的商船订单全世界到处丢。
只要是能造船的,他们都买。
而且造船业的利润从最初的200%左右,已经上升到了300%,英国实在是没办法了。
如果商船损失太大,就会造成海运体系的崩溃,进而导致战场上的崩溃,英国是一个岛国,对海运是非常依赖的。
在商船被大量击沉后,只能选择不断的买。
英国几百年的殖民战争下来,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民国的造船业是开足马力的进行生产。
特别是船坞的建造也在1917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1917年5月,杭州湾建造了一座排水量为5万吨的船坞。并开始在这个船坞和周边的造船台建造一艘5万吨级排水量的集装箱货轮。
集装箱这种东西,此时全世界也只有中华民国在用。
而且正在迅速普及,财团丢下了大笔的投资,很快在各省建立了货柜车、火车、集装箱货轮组合的集装箱运输系统。
往日没有集装箱,卸货非常麻烦。
如今有了集装箱,直接把箱子吊起来,然后在汽车、火车、轮船之间快速装卸,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同时还减少了人工投入。在时间和人力上都节省了,效益自然也就凸显了出来。
这也是一种生产力的提高。
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同时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工作。
不过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大量人才,所以教育是不可松懈的。这一年中华民国通过义务教育法案,全国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了。
而西北各省的人才培育更早,已坚持了十七年,此时每一年毕业的学生,数量已极为庞大。
这些学生正好弥补了当前中华民国发展的需要,并带动其他各省的行政、法制、民政、税收、教育、工业走向正规化、高端化。
这年5月,正是初夏时节,西北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男子,他叫杨度,昔日袁世凯席下第一幕僚。
杨度是湖南潇湘人,祖先世代务农,到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李续宾部湘军,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大伯杨瑞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在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杨瑞生后来因军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
他出身贫寒阶级,对民间疾苦极为了解。一路上他也不坐火车,而是带着两名仆从骑着马一路走一路看。
相比关内一些省份农村的凋敝、闭塞、落后,西北的农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农村人口很少,甚至是很多村子都已不存在了,大多都进入城镇。
但是在这些人数稀少的农村,却遍地都是农机。这里的农民,竟然多是地主,他们在山地丘陵中拥有大片土地,使用着一些小型农机在土地上种植着大片的经济作物。
而在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原之上,则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和玉米地,平原之上的农村基本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农耕方式,竟全是大型农机。
杨度甚至看到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上空,经常有木构飞机飞过,向下喷洒化肥和农药。而平原上的的灌溉方式更是先进的喷灌系统,当阀门打开后,洁白的水花迎着阳光撒向半空,这个场景美极了。
而原先平原上的农户,不是把土地入股了农垦公司,就是进城镇当工人去了。
在关中平原上,随处可见大型农机和货车的身影,铁路在这里也铺设得非常完善,交通被建设四通八达。
看到这些场景的杨度,经常站在原地失神良久。
他开始意识到,时代已经真的变化了。也许传统的帝王之术的核心确实有用,但是在这个时代,其方式却是需要变通的。
他一直在反省袁世凯称帝失败的原因,而来到西北后,他隐约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
在西北大地上,杨度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社会氛围。
在这里,百姓勤于生产,十分忙碌。且生活富足,很多家庭都拥有小汽车。在百姓们眼中看到的不是麻木和冷漠,而是灵动和热情。
西北的百姓极为信任政府,地方政府极为重视政府信誉,且有公正的法制体系和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就算是孤寡残疾都能得到很好的生活保障。
政府在拥有良好公信力的结果就是,西北的百姓对于政府的号召极为响应和配合,只要政府定下了什么,基本再无争议。
“这岂不就是‘天下归一’的局部表现吗?”杨度心中倍有感触,他极力建议袁世凯称帝,目的不就是天下归一,只有归一才不会乱,国家自然强盛。
昔日诸侯信服于周王,天下即定,国家繁荣稳定。周末王室衰弱,诸侯互相攻伐,以致天下蹦乱。
昔日汉武雄霸,驱逐匈奴,不久威名远播西域,汉末同样是地方各自为政后导致天下纷乱,战火连绵。
昔日唐太宗李世民掌控大权,力创贞观之治,唐末藩镇割据,以致盛唐分崩离析。
这个天下,只有出现一位强势而有道德的君主,才能走向富强安定,才能使百姓免收战火离散之苦。
袁世凯出身于儒学之家,能纳言听劝,也有足够的国家抱负,所以杨度决心以帝王之术辅佐袁世凯,成就一番大业。
只奈何岁月不留情,袁世凯太短命了。
而且袁世凯称帝后,杨度却发现袁氏王朝即便不被段祺瑞推翻,帝制的初衷也已流产,因为北洋军事集团并未因为帝制取得霸主地位,相反却让西北军事集团控制了更大的权力。
此前杨度对于西北的崛起,并不是很在意。
虽说西北清末之时两次打得满清签订城下之盟,但是西北空有强大武力,却犹豫不决,辛亥年群雄并起不知兼并天下,大有守户之犬的样式。
而接下来的壬子年中俄大战,西北尽起雄兵三百万,与俄国大战一场,甚至攻入俄国西伯利亚,此战举国震撼。也让已投身于袁世凯的杨度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眼光出了问题。不过当时杨度却也在想,若是有如此强大之实力,何不雷霆扫灭各省军阀,届时天下一统,中国何愁不强?
接着甲寅中日大战,西北更是以雷霆之势击败日本陆军,华东舰队更是一举歼灭日本联合舰队主力,雪甲午之耻。
当时杨度已开始意识到,西北并非是不想统一中国,只是西北以民族利益为核心,不愿意使中国陷入大幅度的动荡。
只是袁世凯对杨度有知遇之恩,杨度也不能舍其而去。
而去年西北接连兼并云南、贵州,接着阎锡山投靠西北,山西也被西北兼并,杨度开始意识到,西北已经开始着手统一中国了。
打开地图就会发现,此时的西北,已经兼并了中国大部分版图。并以西北为核心,进一步控制了中央,以使中国进入一种初级统一阶段。而且通过两次对外战争,使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幅度提高。
自袁克定被段祺瑞赶出了北京,杨度也是无官一身轻,他反省了一段时间后决定到西北游历。
来到西北,所见所闻,才发现西北的景象,正是他所追求的‘天下归一’后的盛况,这不就是最本质的追求吗?
这种追求,在少年时只存在于梦中。
而西北沈氏父子却将其实现了,尽管只是局部的,但是规模也已足够庞大了。
杨度此时来到西北,自然是想展现自己胸中抱负,只是贸然上门并非明智之举,因此杨度决定在西北多看看,先了解一下西北的大致情况再说。
来到西北,在关中平原上,就能看到许多工厂了。不过到了甘肃后,发现这里的工厂更多。
而农业方面,也有变化。
陕西中部的关中平原以小麦、玉米为主,而到了甘肃,河西走廊的农业小麦种得不多,倒是种了大量的玉米,还有不少棉花。
在甘肃逗留了一段时间,杨度再度西行,一路到了新疆。
来到新疆后发现新疆工业规模并不大,但是矿业、农业规模却是很大的,特别是这里种有大片的棉花。
这里是西北的棉花产地。
出了新疆,来到西域省之后,却发现西域的工业规模比甘肃还要庞大,这里自壬子中俄战争收复之后,西北在这里建设起了大批的工业。
不过西域省的工业多是一些基础工业,如炼钢之类的基础工业,而高级一些的工业则是军工业,但是这些军工业又是以生产普通弹药为主的军工厂。
西域规模最大的,莫过于农业和矿业了。
这里着实富饶,拥有大片大片的土地,矿产丰富,到处都是在开采的矿山,而西北开矿用的竟然是挖掘机,直接从地面上往下采挖,效率极高。
农业方面,机械化农业种植下的小麦、棉花连绵不断。
而西域虽然地处中国边陲之地,离关内较为遥远,但是西北在西域、新疆、甘肃、陕西一线建设了大量铁路,而且火车用的不是蒸汽动力,而是用柴油机作为动力,并且将柴油机分布在各节车厢之下,火车最高时速竟然超过每小时120公里。
西域省面积庞大,从巴尔克什湖向西延伸500公里,向南与波斯接壤,这里有中华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钢铁产量突破上千万吨,全国五分之二的钢铁在这里被生产出来。
在西域省,杨度根本看不到什么异族男子,听移民到当地的百姓说,这些异族在壬子年都被国防军按照这些异族的习惯,把身高超过车轮的男人杀了个精光,只留下那些异族女子,专门帮人放牧。
在西域省,杨度发现这里基本没有什么农村。
这里的人基本都是从关内各省移民过来的,来自各省的都有。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汉人此时在这块土地上扎根了下来。
来到这里的汉族人,基本生活在城镇,从事工业、矿业、商业等行业,而在农业方面,则形成了一个个农场和牧场,以及机械化粮食、棉花种植。
这里的农民非常富足,或者说不能叫农民了,而是农场主和牧场主。而城镇内的普通工人,每个月收入已经突破了50元。
不过西域省的边防却也很紧张,这里的成年男子,定期都要接受军事训练,甚至很多只有十一二岁的少年,就被大人带去学习使用枪械。
组织军事训练在西域省极为频繁,这里的工厂、小区、矿山,几乎每个星期都得抽出一天来对青壮年进行训练。
而枪械在西域非常普遍,到处都是靶场。并且工厂和小区都有专门的枪械管理处,有专门人员管理枪械,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马上将枪械下发给管辖范围内,可以战斗的青壮年,甚至是妇女、儿童。
同时西域省有大批的枪牌下发,获得枪牌的多是一些退伍士兵和一些被认为不太可能进行社会犯罪的进步工人。
走在西域省的城镇中,随处可见那些背着枪支的人们。
西域省一马平川,时刻面临着俄国方面的强烈威胁,在这里生活的汉族人危机感极为强烈。
在西域省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气氛,那就是全民皆兵。
西域省的景象,在中国其他各省是完全见不到的,而这里也成为了西北在军事上最具备代表性的一个省份。
在这里,西北国防军只有三十万兵力,这是与俄军约定的兵力规模。但是通过这种全民皆兵的方式,让整个西域省就如同一个钢铁刺猬。西域省对此时的西北军事集团来说太重要了,这里的钢铁,这里的军工业,还有这里的农牧及矿产,都已成为了争霸天下的重要根基。
此时此刻,杨度才真正明白西北沈氏父子的大策略,那就是如同明太祖朱元璋一般——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尽管时代不同,城墙没有了,同时粮食也开始逐渐不缺了。但是西北积累的却是工业实力。
而西北军事集团的一步步壮大,也证明这个策略的成功。
杨度甚至不敢想象,如果西北的战争潜力全部爆发出来,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惊人结果,光是西域省,就能动员两三百万的兵力了。
加之一路看到的工业繁荣景象,西北军绝不会缺乏军火弹药。而西北军历来也以打仗奢侈而着称,在各省剿匪过程中,对付一股土匪可能都会调集众多机枪火炮。
西北军事集团,此时就像是正在蓄积的洪水,一旦爆发出来,将冲垮一切敌人。这让杨度意识到,一切的阴谋诡计,在西北军事集团面前,已是无济于事了。
第217章 争霸世界()
1917年6月,杨度自西域东归,他一路来到兰州,来到了西北大帅府外,向门房递上名刺。
名刺很简单,写着湘潭杨皙子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