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花出去的三十亿元,这些钱还在老百姓手上。
实际上战争期间发行的战争币远不止30亿,而是150亿。30亿是指政府向西北集团采购的军火、物资,及军饷支出。但是在战争期间,西北集团还投资建设了大量的军用工厂、铁路、公路、电站,以及民用的商品房等等。
也就是8个月的战时生产中,整个西北民众的工资。由于商品消费的限制,这150亿元还在老百姓手上。
“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不过我们要建设的项目还有很多,特别是西域省的建设,现在还是一片空白。接下来,就是解除商品消费限制,取消战时生产制度。不过150亿的战争券涌入消费市场,造成市场繁荣是肯定的。但如果一下涌入太多,也会使商品供应不足。”沈凝云在西北集团的总部对孙绎龙说道:“马上进行市场融资,让老百姓的资金也参与到西域省的开发当中去。”
“是,少帅。”孙绎龙点了点头,接着建议道:“属下认为,让民众的投资回报率保持在10?就有极大的吸引力了。”
投资回报率多少,自然也是西北集团说得算的。就入机械化农业,投入的成本尽管很高,但是可以通过政府减税、补贴的方式,让投资者拿到稳定的回报率。如果那些回报率过高的行业,则可以通过提高政府税收的方式,将回报率压低。
相当于西北集团不坑老百姓的钱,同样也不会让老百姓的投资收益过高。而普通老百姓通过购买西北集团旗下产业的股票,每年都可以拿到稳定的分红。
西北的证券交易所,更主要的功能就是融资,而不是坑内部民众的钱。
当普通民众都持有很多股票后,就会产生一大群的中产阶级,这些中场阶级将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
财团的产业尽管大量融资,但是财团可以通过政府将利润控制在一定程度。而政府从财团身上获取大量税收之后,财团要把这些钱转移回来,就让政府不断的花钱,去购买财团独资产业的商品,例如军火。
军火是财团独资的,还有其他很多产业也是独资的。政府采购一般都是从西北财团的独资企业购买。
如此一来,钱就转移回财团手上。
财团再拿钱去投资,不断的滚雪球。一旦发生战争,财团有大量的钱可以借给政府,政府根本不用怕没钱打,只要人和资源能支撑起战争。
这次战时生产过后,老百姓手上都有钱。而投资项目也摆在那里,西域省一个那么大的地方,有大量的矿产,也有充足的农业资源,绝对是一个良好的投资项目。
1912年9月,西北政府宣布结束战时生产,并开放商品消费限制,同时放假三天。
放假前,西北集团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仓库里囤积了大量的商品。然而西北集团还是低估了民众的消费热情。
老百姓近9个月被限制消费,消费*早已非常强烈。刚开放商品限制消费的第一天,大量的商品就遭到了民众的抢购。
特别是汽车,大量老百姓开始抢购汽车。
汽车对于普通工人们来说并不是很贵,此时普通汽车的价格已经降低到了360元,还不到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
而且普通民众购买汽车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在郊区买房子。
郊区的房子很便宜,那些漂亮的木头别墅,即足够大,而且普遍价格只要1000元上下,也就是两年工资左右。
而且银行会贷款给他们买房,只要两年工资的话,价格是很便宜的,房贷的偿还压力很小。
这一天兰州证券交易市场一开张,就有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将刚上市的西域垦殖公司、西域矿业公司、西域交通公司等等股票抢购了不少。仅仅一天时间,就疯狂融资36亿元。
此时的西北,已经有很多普通民众意识到,在财团垄断大量资源的情况下,只有跟着财团才有钱赚。如果自己拿钱去做小生意的话也可以,但是风险很大。特别是那些与财团形成竞争的项目,更是随时可能被财团碾压的危险。
而投资西北集团旗下的公司,大部分每年的收益都非常稳定。如果碰上好的年头,收益很则很可能突破20%。
此时西北政府的货币体制是金圆券制度,通货膨胀的问题非常轻微,每年有10%的投资收益就非常可观了。相当于把钱投资进去,每个月有1分利息一样。尽管也有一定风险,有时间有些股票的也会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价格下跌,或者是因为市场、灾害等原因使盈利降低,从而分红减少。
但总体上来说,大部分的财团股票都是有很不错的回报率的,总是比银行的利息要高的。
财团在股市上获得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迅速被西北财团投资到了西域省的农业、矿业,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这些投资马上就拉动了就业,使得战后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
同时三天的假期中,西北集团库存的100万辆汽车仅仅一天就被抢购一空,而且没买到汽车的民众还直接向华东汽车制造厂订购了汽车,三天时间内华东汽车制造厂就接到了400余万辆汽车的订单。
而战时生产期间建设起的大量的商品房,开盘三天全部售完。而且那些还未开盘的房地产,也纷纷被订购一空。
西北商品市场在战时生产之后,显现出了极为恐怖的繁荣景象。
对于西北老百姓来说,手上有了钱,他们做的事无非就是消费、投资。
假期期间,西北银行突然宣布下调利率,利率从每年最高的8%,降低到5%。而活期存款利率则从5%下调到了3%。
这个消息,顿时导致三天的假期中,兰州证券交易市场的资金疯狂涌入,西北集团三天内狂卷53亿元,其中大部分是西域省的开发项目。
三天假期过后,西北汽车制造业、房地产股票强势上涨,因为三天时间内的市场情况证明,汽车制造业和房地产行业,拥有极为惊人的收益。
尽管西北的房地产价格并不高,但是政府并未在上面插上一脚,没有把房地产当成古代盐税来经营。就算是价格很便宜,依旧存在很高的利润。
而西北地区,大量的老百姓都要消费房地产。
随着西北老百姓越来越有钱,房子是必然消费的项目。汽车同样也是必然要消费的。
以西北政府治下的1。2亿人口,房地产和汽车将是一个利润极为庞大的市场。大量的投资涌入房地产和汽车制造,在其后一个月的时间里,两个行业成功融资41亿元。
西北集团通过下调利率及融资手段,快速收回了94亿元的资金,避免大量资本积压从而变成无效资本。
光是民间投资就达到了94亿元,完全取代了财团的投资主导地位。
大量的投资砸下去后,加上之前财团也砸下了大量的投资项目,一时间西北就业全面告捷。
西北集团立即开始组织工人移民西域省。西北政府也开始在西域省建立行政体系。
西北政府的行政体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汉人传统的生活区域,有村镇级行政级别。而另外一种则是西域省这样没有汉人存在的行政区域,这种行政区域则没有村镇级,几千人的地方也将直接用城市行政的行政单位。
因为西域省这样抢来的地盘,移民过程中只有工人移民过去,西域省的资产大量被财团掌控。农业全部采用机械化的规格去建设,因此不会向关内一样形成星罗密布的村级单位。
在西北已有稳定工作的工人一般都不愿意到西域省,在他们看来那里鸟不拉屎,一点硬件基础都没有。
但是此时的中国不缺人,大量的各省百姓都想移民到西北。因此西北集团不愁招募不到工人移民西域。
只要到西域省去工作,马上就是西北户籍,三个月试用期一过就是最低工资保障。
因此西域省的移民条件,立即吸引了大量各省百姓,新一次的移民浪潮迅速形成。而在大量的投资下,两百万俄国劳动力也有了劳动价值。
修铁路、修公路、修厂房、建设矿山、建设城市,这些大量的建设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
第165章 战略规划()
沈进文坐在办公室里,处理着西北的政务,这是他每年的例行工作。
战后的西北,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沈进文每日脸上都挂着欣喜的微笑,这场战争西北政府赢了。
战后的西北政府,不仅取得了国际地位。而且内部商品市场也走向了空前的繁荣,内部凝聚力更是高得一塌糊涂,内部矛盾则是非常低的。
当然矛盾不可能被彻底消除,在生产力还不够高的时代,矛盾一旦被彻底的消除,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了。温和的矛盾,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种温和矛盾,就是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资本家受政策制约,无法肆无忌惮的剥削工人。而财团通过垄断的方式,又有最先进的生产力,也不需要把工人剥削得太严重。财团可以给工人八小时工作制,政府也可以给工人较为全面的福利。
就在这时,移民局局长进了办公室。
“移民进展工作如何?”沈进文问道。
“各省的移民紧急招募中,移民工作进展得极为迅速。只要半年时间,我们向西域省的移民规模就可以超过1000万。”移民局局长拍着胸脯保证道。
“很不错。”沈进文点头肯定道,移民局局长不由露出欣喜的表情,对他来说,移民局的工作太简单了。根本就不需要花多大力气去宣传,各省老百姓就拖家带口的往西域省移民。
对于西北政府来说,移民工作并不困难。政府只需要建立行政体系,并建立教育体系,以及负责一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就可以了。
其他的粮食供应、医疗保障、住房问题西北财团会去解决。
按照计划,西北政府将在三年内向西域移民2000万人口,以西域省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平均下来每平方公里只有10个人,这样的人口密度算小的了。西域省可以轻松的容纳这些人口。
对于大汉民族来说,西域省无疑扩宽了生存空间。
这次移民主要是从西北行政体系之外的省份招募移民,并不是直接将西北地区八千万民百姓中移民一部分人过去。主要是因为西北政府要抢人,西北人越多,市场越繁荣,工业越强大。
北洋政府及地方军阀统治下的各省,民众就算是有钱,也无法保障手里的钱不被人坑走,也就无法最大程度的拉动制造业。而让他们到西北政府的行政地区来,就可以拥有更高的收入,也就能够具备消费能力,从而拉动制造业。
而西北地区虽然现在有八千万人口,对生态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但是在二三十年内还是可以支撑的,因此不需要将西北的工业转移到西域省去,从而使西北民众移民到西域省。而是直接用其他省的民众移民到西域省,在西域省再建起更多的工厂。
再则中国各省人口太多,制造业又不发达,造成人口压力很大。从其他省将人口迁移掉一部分,也能缓解其他各省的人口压力。
树挪则死,人挪则活。
移民到西域省的各省民众根本不需要担心生存问题,西北政府及西北集团会给与最充分的保障。
当然西北地区也需要调一部分的技术工等群体过去,还有施工队什么的,也必须过去。不过这些人大部分并不是定局在西域省。
2000万的移民指标完成后,西北地区的人口可以超过1亿人,再加上华东地区的上海、浙江、福建的4000万人口,西北政府的体系下,将有1。4亿的庞大人口。
而此时西北政府的地盘,已经比北洋政府实际上、名义上负责行政的地盘还要大了。
本来西北就广袤,加上漠南、漠北(蒙古)及西域省,地盘自然是比关内各行省及东北三省加起来还要大。
相当于西北政府掌控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已经比关内及东三省还要多了。人口方面比不上关内,这自然是因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不足,本身就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能发展到有1亿人口的规模,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或者说,1亿人口已经快要接近极限了。再多的话,西北首先容纳不下那么多的工厂,因为水资源不够。工厂不够,就业就成问题。
所以西北政府才要向华东扩张。
战时生产中,上海、浙江、福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被建设了起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很多铁路被修通了。路通了,经济就随之可以发展了。
西北的轻工业开始大量向浙江及福建转移,其中以浙江最多。而西北则保留重工业、军工业等产业。
轻工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工厂繁多。在华东地区显然更加适应,这些轻工业转移到华东之后,西北的生态压力就可以大大的减轻了。而华东地区的经济,在浙江、福建两省带动下,也将形成一个辐射区,对周边省份的经济产生拉动效应。如轻工业的原材料生产,关内各省都能做。
其中纺织业的原材料生产,西北是有极大优势的。
新疆、西域省都有大量适合棉花种植的土地,而且产出的是优质棉花,拿下西域后,中国基本上不缺产棉地。
此时的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还是有很大残留的。民国时期有14%的土地用于种植棉花,而且分布于各省,产业分工并不是完全明确。
而西北经过多年发展,此时土地基本上都交给垦殖公司进行经营,只有那些不适合大面积管理的土地依旧在地主和自耕农手上。不过西北的自耕农已经急剧减少了,因为自耕农的收入没有工人高,很多自耕农都把土地卖了进城镇当工人去了。
土地被大量集中后,就可以用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
西北集团此时正在搞机械化农业,对俄战争一结束,农机厂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各种机械化农机。
沈凝云则在西北集团总部,和西北集团的智囊团们商议产业分布。
就向西域省投资工业的问题上,西北集团的智囊团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一部分较为保守的财团谋士们认为,西域省没有地利,又临近俄国,很容易遭受战火的威胁。一旦战争在西域省爆发,那么工业将被大面积摧毁。他们认为应该在西域省发展农业和矿业,然后将资源运回西北再进行加工。
另外一部分则认为俄国不足为虑,不应该放则西域省的大好工业环境而不建设,而且西北各省当中,甘肃和陕西两省的工业容纳能力不是无限大的,西北工业应该向外走。
沈凝云最后还是决定向西域省建设工业。
因为沙皇俄国确实不足为虑,他尽管担忧未来的苏联,但是苏联要想拥有强大的战争能力,不埋头发展个二三十年也是不可能具备的。
苏联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首先是因为苏联有足够庞大的国土面积,进而有足够多的资源和人口。但这并不能使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战争里。再则是因为苏联的统治者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疯狂的建设重工业,但没有技术和人才也是白搭。苏联的发展是因为1929年时世界经济大萧条,苏联从美国等国家中获得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及工业人才,才使苏联的工业有了迅猛的发展。最后,则是政治因素,二战过程中德国表现得太过强悍,使得美国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