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免的要做大角度的机动,所以五艘女王级组成的编队虽然没有被鱼雷击中,但是在这一轮攻击中队形完全被拆散了!
可能有同志觉得不就是队形散了了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嘿嘿,这个问题可一点儿都马虎不得。从人类有了战争这种血腥的游戏开始,队形就无比的重要。单打独斗赵子龙似的英雄好汉战场上不是没有。但取得的效果跟团队相比绝对是有限的。
尤其是海战,队形更是无比的重要。哪怕是现在,高效准确的在海上变换队形都是考核军官的标准。尤其是当年,在需要抢占有利射击阵位的那个年代。队形更是无比的重要。
这么说吧,二三十年代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做过研究,如何对抗拥有速度优势的对手(美国海军的战列舰都是重炮龟壳舰,都是一群慢慢游,而潜在敌人皇家海军和日本海军都拥有大量的战巡或者是高速战列舰,如何应击拥有速度优势的敌人是美国海军的重大课题)。经过不断地演习和讨论,美国海军得出了一个很学院化的结论,保持队形利用高效的转向是对抗拥有速度优势敌人的唯一办法。
通俗的说,正航战(交战双方朝同一个方向行驶)时。拥有速度优势的敌人加速抢占t头的时候,没有速度优势的一方必须立刻跟随转向,这样才能避免被挨个打爆。
这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在1902年总结出的一号作战方案。很理想化的解决了敌人从本舰队船头方向包围的战法。不过到了1907年,在新的演习中,蓝军舰队没有选择正航战,而是选择了反航战(也就是双方方向相反,拥有速度优势的一方从敌舰队尾部抢占t头的战法)。
根据这次的经验,战争学院又得出了一个结论。没有速度优势的情况下,想要不被围殴打爆。就必须保持同地舰队大致平行的状态。也就是说不管敌人是从船头方向包围抢t头还是从船尾方向包围抢t头,如果你的舰队没有速度话,那就赶紧的跟随转向,越快越好!
看上去战争学院完美的解决了速度的老大难问题,可是真正到了实践的时候就发现,跟随转向看似完全没有难度可言,但是真正要做好是相当的不容易。
毕竟不是所有的战列舰技术水准都是完全一样的,比如说有的战舰转弯半径大,而有的小,以同样的角度转向,有的需要的时间长有的需要的时间就短。而这么一来战列线就被撕扯得七零八落了。
这可是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海军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制定了二号战斗方案。为了解决转向的问题,这个战斗方案将战列线分解为许多个小型纵队,每个小型纵队由性能相近的战舰组成。当舰队司令下令转向之后每个小队单独以本编队的实际性能实施单独转向,完成转向之后在构成一条完整的战列线迎敌。
之所以要讲美国海军的研究,原因有两个,第一个编队作战真的非常重要,一点儿都不能马虎,第二个,舰船的转向性能真的很重要。有些时候舵效差的战舰真心会送命的。
很显然这两条女王级占全了,当他们的编队被空袭搅和得七零八落,想要重新结成编队时需要时间的。而在海战中时间真的很宝贵!就在女王级的编队一团混乱的时候,巴西列夫带着他的主力舰队杀到了!
刚才三艘英国战巡还很高兴的欺负四艘半跛腿的德国战巡,准备高高兴兴的捡人头了,可谁能想到一眨眼的功夫就撞上了铁板。被十艘战列舰按住一通爆捶!
首先中招的就是声望号和反击号,这两艘真是薄皮大馅的包子,152毫米的主装甲在305毫米和380毫米主炮面前真心就是纸。分分钟就被穿了一个稀巴烂。
先是一枚305毫米穿甲弹在声望号船头开了一个10米左右的大口子。紧接着反击号的主炮就被一发380毫米炮弹正面抡上了,好在这发穿甲弹质量不太好,被炮盾挡了一下之后弹开爆炸了。否则这一下就能要了反击号的小命。不过饶是如此。反击号的二号炮塔也被废掉了,全舰火力丧失三分之一。
这一轮炮击之后,三艘英国战巡顿时打了一个激灵,二话不说掉头就跑,巴西列夫则在后面穷追不舍,炮弹就跟不要钱一样使劲的往英国佬头上招呼。
真心是弹如雨下,把英国人的小心肝吓得是扑通乱跳。五轮炮击之后。落在最后面的虎号倒霉了,巴登号的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齐射。虎号尾炮挨了一下狠的,炮塔顶部薄弱的后半部分挨了一弹。
380毫米穿甲弹轻而易举地撕开了64毫米装甲,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弹药库内英雄就义。随着轰隆一声巨响,虎号的船尾崩裂出一个明亮夺目的大火球。这个火球一直向上冲上天空,宛若一个小太阳!
虎号的船尾完全断裂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就沉入了海底。而顽强挺立在海面上的前半截船身处境也相当不妙。海水顺着断口汹涌的灌进虎号舰体。哪怕是舰长下令封闭一切水密门也毫无作用。随着轮机舱完全浸泡在海水中,虎号的动力完全丧失,电力中断让抽水泵也停止了工作。
海水越灌越多,渐渐地虎号船头被迫抬了起来,嘎吱嘎吱的金属声让人头皮发麻。随着倾斜的角度越来越大,几乎没有人能在站立在甲板上。
“弃船!”
随着舰长下令弃船,狼奔猪突的水员们手忙脚乱的向大海里跳。看上去就像下饺子一样。不过这道命令下得有点晚,在下令弃船之后,虎号仅仅坚持了五分钟。在五分钟之后随着轰的一声。这艘战列巡洋舰用一个侧翻的姿态扎进了海底。
虎号从中弹到沉没不超过10分钟,能侥幸逃生的水员实在是少之又少。而比虎号跑得稍微快一点儿的声望号和反击号运气也好不到哪去。这两兄弟不断地被大口径炮弹击中,不断有火焰从船身冒出来,滚滚黑烟跟闹妖精一样。
几轮齐射之后,声望号的后主炮被打爆了,如果不是枪炮长及时下令注水。恐怕他也会跟虎号一样落一个头菊分裂的下场。反击号后半截船身到处都是火焰,此起彼伏的爆炸声就跟炒豆子一样。比较幸运的是弹药库并没有受到波及。
在英国巡洋舰被暴殴的时候。五艘女王号还在紧张的重新编队,等他们完成编队赶到战场上时,声望号和反击号已经残废了,这两兄弟夹起尾巴蹒跚着逃离了战场,也就是说五艘女王将要面对一倍的敌人!
“呼……”
巴西列夫轻嘘了口气,虽然他依然不喜欢苏霍伊,但也不得不承认那个小子帮了他一个大忙。如果没有空军打乱五艘女王的队形,为他争取消灭敌人战巡的机会,后面的仗恐怕会相当难打。
当然,此时也不算轻松。因为五艘女王是劲敌!
首先同女王级交火的是巴伐利亚和巴登,这两艘专门为了对抗女王而制造的德国一战最先进也是最精锐的战列舰,终于在错过日德兰海战之后碰上了宿命中的敌人。
实话实说巴伐利亚级面对女王的时候没什么优势,火力大家半斤八两,速度女王占优,防御巴伐利亚稍微有点优势。总体而言如果单对单谁胜谁负都是合情合理的。
不过战争从来都不是单挑,比较单一武器的性能无疑是很愚蠢的行为,战争从来都是系统的力量。最高的高手不是手握一大堆先进的武器玩单挑的那一边,而是那种能将一大堆杂牌武器统一成一个整体发挥出系统战斗力的那一边。
从某种意义说攒成一个整体的要你命三千也比只会单打独斗的高科技强。不得不说在这个方面英国人有优势,女王级他们用了很久,已经完全掌握了舰船的性能,而相反俄国人属于半路出家,几个月的训练还不足以他们发挥出德制战舰的全部战斗力。
所以在战斗一开始,两艘巴伐利亚和后面跟着的两艘国王级就被英国人压制住了。英国人的齐射打得很准,不断地取得跨射,不断地迫使巴西列夫的舰队转向。
而巴西列夫本来就没有速度优势,不断地被迫机动让他失去了抢占有利射击阵位的机会。他的船确实多,但是在炮战中却反而被英国人以多打少。
书说道这里就不得不再提一下美国海军总结的那两套战法了。在实施二号作战方案的时候,美国人就发现了,一只过于庞大的编队有时候反而是累赘,指挥官的能力是有限的,让一个人指挥一二十艘战舰排成战列线决战几乎不可能做到。如果这么做了,那出现失误的可能性会非常高!
美国人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指挥官最多指挥四艘战舰,这是最合理的,超出四艘之后效率就大大下降。无疑的,巴西列夫就遇到了这种问题,十艘战列舰排成一线,队形是相当的长,不客气地说从先导舰方向都看不到最末尾的僚舰。也就是说处于队形最前端的巴西列夫根本就没办法指挥编队末尾的战舰,而编队末尾的战舰说是在参战,其实是在打酱油!
ps:鞠躬感谢hzwangdd同志和尤文图斯同志!
542 海战(7)()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战场的空间这么大,而海战中为了发挥出舰队最强大的火力,又要求排成战列线用侧舷火力打击敌人,这样一来整支舰队的阵型就会拉得很长,往往排头的都看不见吊在尾巴上的。
而战场上每个指挥员最重要的就是知己知彼,很显然在海战中并不是每一个指挥官都清楚自己舰队和敌人舰队的态势。换句话说,容易出现失误,问题一堆堆。
这么说吧,几乎在每一次海战中都能找到问题,日德兰海战中贝蒂和杰里科都有问题,好在他们的对手整体实力处于下风,选择了撤退,否则皇家海军的神话早就破灭了。
而现在巴西列夫的编队就有问题,因为速度比敌人慢一截,根本就抢不到有利阵位的他,只能很被动的挨打。当巴伐利亚、巴登和国王号以及大选帝侯号被五艘女王级“吊打”的时候,后面的六艘友舰竟然有些插不上手。
比如总督号和威廉皇太子号就只能用前主炮迎敌,效率很低。而后面的四艘德皇级干脆连加入战斗的机会都没有。要么射击角度被前面的友舰和友舰烟囱里喷射出的烟雾挡住了,要么干脆就在主炮的最大射程之外,只能看着干瞪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德国人的305毫米主炮太差吗?应该说跟炮的关系不大,跟炮塔的关系更大一些。以前有提到过。因为火控和观瞄设备的限制,日德兰海战之前的交战距离大部分都在15公里之内。
可是随着观瞄设备和火控的进步,实际上一战的海军强国都意识到了海战的距离在拉远。所以在1915年。德国海军为了适应远距离海战也对战舰的炮塔进行了改进。将主炮的最大仰角从13。5度提高到了16度,也就是说提高了2。5度。别小看这二点五度角,因为仅仅是这一改进就让主炮的最大射程从16。2公里提高到了20。4公里(当然同样也牺牲了最小射程,因为火炮的俯角从负8度降低到了负5。5度)。
当时德国海军以为这样的提升已经足够了,保证18公里左右的有效射程已经很完美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时代的发展太快了,那一点点改进根本就不够用。如果说日德兰海战时双方还在十来公里左右打转转。那么到了1919年以后交战距离飞速的延伸了。双方在20公里以上距离上就会开展接触,交战会在20公里的距离上打响。而这种距离对德国人来说就有点鞭长莫及了。因为他们的主炮刚刚够20公里的射程!
所以在一战结束之后,各国很快就着手改进炮塔,火炮的仰角普遍被提升到40度左右。比如说女王级,最初的仰角只有20度。改进后就提升到30度。发射871公斤重穿甲弹时最大射程从21公里提高到了26。5公里。发射更先进的879公斤重穿甲弹时,最大射程提高到33公里。
总而言之,火炮的最大仰角很重要,德国人在这方面有点保守,在最大射程上有点吃亏。而俄国人在这方面却走在了前面,这不是开玩笑,俄国人在日俄战争中吃了亏之后,非常重视火炮的射程,开始极大的提升火炮的仰角。不光新建造的无畏舰火炮仰角一开始就比较大,甚至对一些前无畏也进行了改造,让前无畏的火炮仰角都达到了35度!
如果此时跟在编队后面的是四艘甘古特。那开火射击问题是不大的,可惜四艘甘古特已经壮烈牺牲了,这种假设完全没有意义。而且让巴西列夫选的话,他恐怕宁愿带四艘最大射程小一些的德国战列舰,也不愿意带薄皮的甘古特。
总而言之吧,此时的作战态势对俄国人是不利的。面对这种不利的态势,巴西列夫只能选择赶紧转向。也就是像美国海军的一号战术中说的,赶紧转变航向使双方的战列线处于平行。
按道理说,如果战斗按照这种模式走下去,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英国人继续再次加速超车再抢一次t头,然后巴西列夫接着跟随转向,直到双方谁先撑不下去为止。
但是当巴西列夫下达了转向的命令之后,让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两艘巴伐利亚,四艘国王级就老老实实的跟着旗舰一起转向了。可从德皇号开始,后面的这四艘德皇级却莫名其妙的继续维持航向不变!也就是说,巴西列夫的舰队断成了两截,十艘战列舰分道扬镳了!
这真心不是一个好消息!十艘速度慢的德制战列舰打五艘女王级还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可是“分兵”两处之后,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这是怎么回事?”巴西列夫在司令塔里跳脚了。
怎么回事?原因很简单,德皇号的舵机莫名其妙地卡死了,无法转向,只能直挺挺的向前开。而跟在后面的其他三艘德皇级也不明就里地跟上去了!
这下可要老命了,两艘巴伐利亚和四艘国王级对上五艘女王级真心没有什么优势,甚至可以说处于下风,在对射中巴西列夫要吃不小的亏。
英国人高兴了,对于达内尔来说他有两种选择,维持现有情况不变,先打对面的六艘敌舰,或者利用速度优势再次转向,掉过头去先收拾另一边落单的敌舰。
一番思考之后,达内尔选择了前者。可能有同志说达内尔选错了,怎么也应该选以多打少不是吗?5艘女王打4艘德皇优势更大。呵呵,这么想从纸上谈兵的角度说可以说是对的,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解决最弱小的敌人。
但是在战场上不一定能做得到。为什么做不到?很简单,要先打四艘德皇,那么达内尔就得选择掉头。然后从加速去追四艘德皇,抢占有利阵位之后再进行歼灭。
大家数一数,这有几个动作?掉头,加速,抢阵位,这就是三步,不客气地说做完这三步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人家四艘德皇也不是白痴,不可能眼睁睁的挨打不采取行动。只要四艘德皇有行动。那么达内尔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目的。可是巴西列夫会让他这么轻松畅快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
肯定不会的,不说别的,就说第一个动作掉头,如果向左转向。达内尔就要在巴西列夫六艘战列舰的侧舷火力下转180度,期间达内尔的编队有一段时间绝对会被动挨打,这等于自动让软肋暴露给敌人狂踹,属于作死。
那么向右转向,从巴西列夫舰队的船头方向绕过去,好吧,首先这个动作相当于再抢一次t头,能不能做到真心不好说,其次。巴西列夫不是傻蛋,如果达内尔这么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