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速的来了一个开场之后,就跟贾鸿渐这么访谈了起来。
“当然是真的,在网络上面有一种病毒叫做木马,全称也就是特洛伊木马。就是从古希腊时候的木马的典故借鉴来的,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类似间谍的软件包装上正常文件的外壳,然后挂在网上比如说可能是模拟为一个色情小说或者是图片甚至是其他什么共享的小软件。然后你一下载一开始使用,他后台就开始偷偷的搜索预定要搜索的信息……”贾鸿渐显示在软件知识上面讲了一下电影里面的情节在现实里面实现的可能。毕竟真的说起来。全世界真正懂电脑软件工程或者网络安全的人也是少数,哪怕是贾鸿渐那前世在这么一个时候还是只会重装电脑呢,他还在这么一个年代不装杀毒软件各种果奔呢!所以还是要跟普通观众科普一下这个事儿。
在科普完了之后,接下来那就是开始聊为什么网络的匿名性会让人变的那么坏的问题。贾鸿渐当然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进行说明,甚至他还拿出来了美国这边相应的社会学学者对群体心理学的一个实验报告来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的确在美国这边的社会学学者研究之下,人在群体中就是容易来一个集体无意识,就是容易因为“隐藏”在集体里就各种胡来!在这么一个节目里面,那现场观众和主持人可是通过贾鸿渐的这么一番介绍开了眼了!
而通过了这么一个节目以及其他的一些节目。贾鸿渐和他的《网络暴力》那可真是一下子在美国出名了!这贾鸿渐在媒体们的口中笔下,那简直是有一点“未来学家”与“社会学家”的结合体,然后还精通拍电影一样!好像就是用拍电影的方式来提出了一种社会面对新鲜事物时候可能存在的一些缺陷以及新产品可能会被用到坏方面的呐喊!这一下子,可真是掀起来了美国媒体报道贾鸿渐以及他电影的热潮了!一下子好像是贾鸿渐与他的电影里面的网络暴力,那就是成了美国最热的话题,各家媒体那都在讨论这些事儿,各家媒体那都是在讨论之后要不要建立什么实名制之类的事儿!而一下子顺带着让市面上的杀毒软件以及安全防护软件销量都上升了不少!
不过,贾鸿渐的火热,媒体对贾鸿渐的追捧,却是让有一个人不爽了!这人是谁?很简单。《野蛮入侵》的美国发行商米拉麦克斯的老板!真的说起来,这米拉麦克斯在93年就已经被迪斯尼给收购了,而收购的决定就是当年迪斯尼那么一个决定多元化的“国王”拍板的!而这么一个“国王”收购了米拉麦克斯之后。还让米拉麦克斯本来的老板兄弟俩继续经营这么一个公司。然后这么叫做韦恩斯坦的兄弟俩那就是一直在进行着发行各种独立电影和小制作电影,以及在海外购买电影版权回美国上映甚至是得奖的工作。当年的《莎翁情史》、《英国病人》、《芝加哥》等等,这都是米拉麦克斯弄的电影!
这米拉麦克斯的兄弟俩老板里面的哥哥,也就是哈维…韦恩斯坦那对现在贾鸿渐和他的电影这么红,那真是很不爽!不爽的原因就在于,他觉得贾鸿渐这次在奥斯卡之前闹的那么火热,绝对是一个提前吸引业界目光的举动!虽然说很多时候奥斯卡上面一部电影得奖不得奖是看电影本身的素质,但是在实力差不多或者稍微落后的时候,那各种公关方法真的是有用。而且是有大用!本来这米拉麦克斯的哈维那在贾鸿渐他们的片儿上映了,然后影评写的很好之后。他就去看了这么一个片儿了。结果发现这片儿还真的跟他的片儿不相上下!本来要说没他的片儿好吧,他还没这么反感。可是既然贾鸿渐的片儿给哈维感觉不相上下了,接下来贾鸿渐的“宣传”那就让哈维很不舒服了,因为他觉得这就是开战信号!这就是贾鸿渐想要跟他们米拉麦克斯不公平竞争!
要知道在米拉麦克斯的俩兄弟看来,从来就只有他们俩用宣传手段恶心别人,从别人手里抢小金人的,今天怎么可能说愿意看到别人这么欺负他们?所以这哈维一生气,直接就是对媒体说出来了这样的话——“在我看来,《网络暴力》这样一部电影是挺不错的,虽然现在市面上的影评人对这电影非常的看好,但是我相信奥斯卡的会员们都是非常专业的评委,他们不会因为影评人说好就直接给《网络暴力》一个最佳外语片的奖项的,甚至影评再好都不回影响到奥斯卡投票的结果。奥斯卡投票结果会是相当公正相当的中立,他们只会从电影本身的素质来判断……”
这句话那说的可是相当有水平的!不是说一般中国人认为的只有中国官场的人才会特别有弦外之音的说话,这美国强人那照样也会说各种弦外之音!这哈维的话那见报了之后,让贾鸿渐看到了第一眼,贾鸿渐就明白这货话后面的意思了!人家这话什么意思?表面上是在夸奥斯卡的会员们够中立,但是实际上就是在贬低各种看好贾鸿渐他们电影的影评人的评论!就是要最大化的降低贾鸿渐他们营造出来的一种全民看好的热潮,就是要打断贾鸿渐他们的一个造势!
这么一个事儿可是让贾鸿渐的火气稍微有点起来了,他贾鸿渐可是有一种找到了对手的感觉,他可是有点饶有兴趣的想要跟对方干一下了!人家要破坏他贾鸿渐的大好形势,那他要怎么做呢?那贾鸿渐就干脆更近一步,直接现在就开始拉票呗!现在直接就开始针对着奥斯卡的会员们进行宣传进行造势呗!的确,哈维是消除掉了“民间”的势,但是如果贾鸿渐直接把势造到了“官方”那会怎么样?那不是就会让这哈维没办法消除了么?想到了这里之后,贾鸿渐那是直接就跟卡森伯格开始密谈了,直接就要跟卡森伯格聊聊看,看一半潜规则里面到底有什么在奥斯卡里面造势的方法!
“在我们好莱坞这边,要造势的话一般的做法就是发录像带和开座谈会。录像带么现在被光碟给代替了,所以就发光碟。不过发光碟可不是发市面上的光碟,而是发一种阳春面一样的碟子,就是跟电影本身的内容一样,不允许外加任何东西,甚至连花絮或者什么导演剪辑版发过去都不行。因此平常零售的版本发过去绝对不行,只能是一个临时刻印出来的盘子发过去比较好。”卡森伯格看到了这里,明显的发现了贾鸿渐好像有点不理解,他接着那就解释道。
“发光碟呢,主要就是要让所有的奥斯卡会员都看到我们的电影。一般来说,每年投票的会员真的不多,比如现在有6000人,可能真正的投票率就50%上下。所以实际上还有很大的票仓是浪费掉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人家来不了就没办法投票了。可是如果我们主动的把影碟寄给人家,让人家主动的看过我们电影,那么本来这么一群可能不来投票的人万一有人喜欢我们电影了,就有可能为了我们电影来投票,这样一来我们就额外的有选票了!而座谈会什么的,那就是对经常投票的人进行的,主要就是让主创人员跟会员们聊天,让会员们对主创人员有一个认识,对电影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毕竟很多时候,会员们亲眼见过也跟主创聊过,这就有点人情的因素在里面了,而如果没聊过,那就只是一个不熟的外人的电影,这很可能就会造成一些票数的差异了!”卡森伯格如此说道。
第三千零八四章 评委都是蠢货?()
“其实,奥斯卡的会员评委们,基本上都是自以为是的蠢货。不包括你、诺兰和斯皮尔伯格……”谁知道卡森伯格却是突然这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贾鸿渐惊讶的反问道。“你知道么,今年奥斯卡的会员评委们,平均年龄已经到达了50岁了,不折不扣的都是一帮老头子。这帮老头子守旧同时还很保守,他们很难接受运用了最先进技术以及最前前卫甚至还有最商业的电影,他们只会守旧的就跟3040年代的人一样,讲艺术。而讲艺术也就罢了,他们还很怀旧,像是《芝加哥》就是很好的证明,一个歌舞片在这么一个年代居然还能获得奥斯卡!哈!你知道通过这么一个奖项哈维…韦恩斯坦证明了什么?证明了这么一帮子老头儿就是一群不折不扣的恋旧狂!一个早就脱离时代的歌舞片居然还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回头哈维…韦恩斯坦拍一个默片出来获得最佳电影我觉得都不会惊讶了!而且很可能他还真可能会这么干!”
一听到了这里,当时贾鸿渐就是一惊!为什么一惊?因为真实历史上2012年2月份的奥斯卡,还真把一个法国的黑白默片《艺术家》给选成了最佳电影了!这么一个《艺术家》贾鸿渐是看过的,就是一个法国导演拍的致敬好莱坞的一个复古黑白无声片!讲的是2030年代一个走下坡路的男演员和一个女粉丝恋爱,而女粉丝又渴望出名,最后男演员帮着女粉丝出名,但是两人却走不到一起。这么一个故事结构弄的真跟2030年代的影片风格一样,而拍摄的手法更是复古2030年代的默片,可以说这么一个片子对普通观众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除了可以当成一个2030年代老电影清晰版的一个复刻版活化石之外,就没有任何用处!当年贾鸿渐还奇怪呢,奥斯卡这帮人怎么选择了这么一个片子。现在看起来。这完全就是跟卡森伯格说的一样,奥斯卡评委都是蠢货的明证啊!难道只要给他们复古的东西。按照这帮子评委们喜欢的路数来,那就可以得奖?
想到了这里,贾鸿渐简直都觉得荒谬了!虽然他自己之前也总结出来了一个《霍金传》可以得奖的规律,但是那还是想着整个电影还要拍的好看,还要有很感人的地方。可是这么一个《艺术家》呢?除了怀旧以外其他基本上没有更多的价值啊!这个年代都21世纪了,还弄默片干嘛?这玩意儿有什么用么?除了怀旧还有什么意义?可是就这么一个片儿获得了奥斯卡了,再加上卡森伯格的说明,除了证明奥斯卡的评委们就是一帮老顽固。一帮子就按照自己口味来的蠢货以外,就真的证明奥斯卡这奖项有点被玩坏了!不过话说回来,《艺术家》毕竟是2012年的奥斯卡颁奖的事儿……那么今年又怎么样呢?今年难道也可以跟2012年那样的对着奥斯卡评委们的胃口上?难道说哪怕是张一谋之类的,甚至是贾鸿渐本人拍一个《艺术家》一样的怀旧片……也可能获得最佳影片奖?
就在贾鸿渐想到了这里的时候,只听着卡森伯格又说道:“算了,不说这个了。如今米拉麦克斯要跟咱们斗,肯定会尽量的做宣传。不瞒你说,那个哈维跟你一样也是一个宣传营销的天才,只不过他更擅长于琢磨奥斯卡评委们的喜好,而他的脾气又很臭。基本上可以说就是一个正好喜欢了电影的混蛋。要跟他们斗的话,我们可能要做的不仅仅是发光盘找主创去开各种说明会,我们还得赋予咱们的《网络暴力》一点标签……”
“标签?”贾鸿渐意识到了什么。果然接下来就听着卡森伯格说道:“对。标签,就是要自吹自擂,自己说咱们的电影就是这么21世纪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通过这种自吹自擂,让一些中立的摇摆的评委们被我们洗脑,造成声势,这样一来他们就可能下意识的给我们投票。在《英国病人》的时候,韦恩斯坦他们就吹嘘过他们的电影是多少年一来最伟大动人的作品,听听这宣传语。简直都让人脸红!可是他们居然还就理所应当的这么宣传,最后这么一个片子还真就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他们能这么干。咱们当然也能这么干!”
不过,听到了这里贾鸿渐却是有了一点疑虑。因为按照他的一个习惯来说。他贾鸿渐要是做过的事情,别人想要照抄,而且还是用来对付他贾鸿渐的话,他不可能不留后手坑对方一下!就像是曹操擅长劫粮草,所以他会特别防着别人劫他粮草一样!贾鸿渐可以靠着宣传来竞争胜过别人,他如果是米拉麦克斯的兄弟俩的一个,他会不准备一个后手?就在贾鸿渐刚想提出来这么一个话的时候,突然只听着卡森伯格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这卡森伯格接起来了电话之后,听了几句一下子脸色就有变化了!他挂掉了电话之后,脸色有点难看的对i机贾鸿渐说道,“鸿渐,不好了,米拉麦克斯他们已经抢先标签化了,刚才有人打电话给我,说是哈维已经在业界喊出来他们的《野蛮入侵》是21世纪最早一部最有意义的电影,是反思以及讽刺了很多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又重新的点起了现实批判主义的烽火……”
一听到了这里,什么对方又标签化之类的,贾鸿渐其实并不惊讶,就像是他刚才想的,对方用这手太熟了,所以不可能留机会给贾鸿渐他们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的!而他真正惊讶的是,他联想到了为啥米拉麦克斯这片儿的影评什么的都在说这个片子是讽刺了美国中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虚伪以及自以为是什么的!因为这也是一种怀旧啊!19世纪中后期以及20世纪初,本来现实主义批判类别的文学那就是在欧美兴起的!所以从这么一个角度来说,人家欧美的确本来就有这么一种左派的传统,只不过后来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把这方面放弃了而已。如果现在弄回来的话,反正苏联早已经嗝屁了,那再弄批判现实类别的就更有一点复古的意思,就有点怀旧的意思,是吧?这是不是想要跟《艺术家》一样,通过用老派的电影来讨好奥斯卡的那么多评委们?是不是想用这种古老的方法,来让一天到晚觉得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文艺中年、老年们觉得还是老东西好?是不是想要通过这样来抢票?
这,绝对有可能吧?就在贾鸿渐这么想着的时候,只听着卡森伯格突然问道:“鸿渐,咱们应该怎么办?跟他们一起对着宣传标签化么?”“不!”贾鸿渐摆了摆手,眉头微皱的思考了一下之后如此说道:“不……我们不能标签化,反而要戳破标签化的戏法!”“戳破?”卡森伯格愣了一下。“没错,戳破!让他们的戏法玩儿不下去!他们米拉麦克斯不是很擅长营销么?不是很擅长抓住评委们的喜好么?我们要是跟他们去拼对评委们喜好的熟悉以及把握能力,很可能比不过他们。所以不能在他们擅长的领域里面打,要在我们擅长的领域里面打!要打乱对手的节奏,硬拉着对手到他们不熟悉的领域里跟他们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没错,这就像是主席以前说过的“他们打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一样,或者更跟网上流传的一个“名言”一样——永远不要和一个纯傻逼辩论,因为他会把你拉到他的水平,再用他丰富的经验击败你!米拉麦克斯这么一个公司,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那就是一个纯傻逼,他们就擅长把别人拉到他们的水平,然后靠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击败别人。如果贾鸿渐他们要跟对方斗,绝对不能按照对方的习惯来,一定要把战场拉到别的水平,至少这样双方才平等,对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咱们不能扬长避短,如果老是在敌人最擅长的领域里作战,这怎么行?没打呢就已经弱了三分了!所以必须要把人家拉到咱们熟悉的环境作战,哪怕不行,也至少要拉到一个双方都不熟悉的水平,至少这样输面不大!
卡森伯格显然对战争哲学没有什么了解,一听贾鸿渐的话,他只觉得听起来怎么那么像是兵书一样的感觉,怎么那么像是军事理论?不过他也知道,贾鸿渐说的话是对的!也许他第一时间没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