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道几乎所有的行业钻研进去了之后,很容易就变成一种状态——那就是把一切都专业化了,结果消磨了最初作为行外人的那么一种视角和感觉。就像是做游戏的,学会了各种精通的东西,结果到最后可能反而不知道什么游戏消费者会喜欢了!这就有点相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
作为一个专业的游戏制作人,可能考虑的是升级经验曲线的设计,考虑的是每一级升级需要多少经验才能让玩家不厌烦,同时还能让玩家花相对多的时间或者金钱进来。然后各种怪物的能力以及血量的设计,还有各种迷宫关卡的设计,甚至还有各种职业各种角色平衡的原理……这一切一切的东西都学会了之后。那看游戏就不像是外行人看游戏的感觉了。外行人看游戏,就是喜欢和不喜欢,而内行人看游戏就是这个地方设计的怎么样那个地方设计的怎么样,而此时外行人喜欢不喜欢,内行人是不知道的。是很容易就忽略了的!
所以贾鸿渐参与到电影的制作中,除了作为重生者提供了很多历史上会红的电影的创意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把“观众觉得怎么样”的一个概念给早期就加入了电影的创作中去。他贾鸿渐是作为一个观众去考虑一个电影的故事有趣不有趣!凭借着他历史上看了几百部好莱坞经典大片儿,而且这些大片儿那基本上都是被精选出来的,能够在大洋彼岸有名气的!这样一来,他贾鸿渐的鉴赏水平还不行么?他能看不出来一个故事到底空洞不空洞么?所以可以说基本上贾鸿渐的感官,那就代表了大多数观众的感官。贾鸿渐觉得好看有趣的故事,观众就会觉得好看有趣,贾鸿渐觉得有点无聊,可能观众也会感觉无聊。
在这种情况下,结合着贾鸿渐跟诺兰联合弄的几部影片,还有配合斯皮尔伯格等人弄的影片,外加上贾鸿渐本身就很强大的商业天赋,他还没有一点电影的商业敏感性?这些东西是快20年前就经历过了大学教育的老谋子能三两下就学得会的?贾鸿渐的那么一套针对电影内容展开对特定市场的营销方法什么的,这是简简单单能学会的?贾鸿渐牛掰的地方,那就是本来只能在美国赚5000万票房的《英雄》在他的掌控之下就能赚到1亿美元!直接翻了一倍!而且如果没有他贾鸿渐的话,很可能《英雄》直接选择的就是几百万美元卖掉了他们在美国的版权,到时候那5000万美元的票房都跟他们制片商没关系!
这也就是说没有贾鸿渐的话,这《英雄》实际上很可能只是小赚甚至是不赚钱的!而有了他贾鸿渐,这么一个《英雄》一下子就成了样板工程一样,这是谁的功劳?而这些牛掰的地方,那是张一谋跟着贾鸿渐合作了一次就能随便学去的?根本不可能啊!想想看当年《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国内的风评,再看看贾鸿渐操作的《英雄》在这个时空的风评,那是怎么样的一个对比?
本来的一个《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国内历史上都能获得3亿的票房,这简直就是最高国产片儿记录了!可是各种文艺青年怎么评价这片儿的?可是这片儿回头再美国市场也不过没到一千万美元的票房嘛!这不是证明老谋子实际上对商业操作其实也不怎么在行?不是证明老谋子没那么多的商业天赋,没办法快速的就学会怎么赚钱的招数?所以在贾鸿渐眼里,这老谋子基本上现在筹备的这片儿,也就是历史上的成绩。而这么一个历史的成绩,却是能够更加的体现出来他贾鸿渐的牛!体现出来没有他贾鸿渐,至少现在这么一个阶段,任何国产片儿想赚大钱那都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说实在的……贾鸿渐突然坏坏的想到了一个打脸计划。什么打脸计划?张一谋不是要单飞一下么?国内不是还有张元想要模仿他贾鸿渐么?他贾鸿渐是知道张元肯定亏了,知道老谋子不一定能够赚钱,但是基本不会亏钱。然后什么老谋子、张元都是找明星,看中国外市场,高投资高回报想要拼一下国外市场的回报,想要模仿一下他贾鸿渐的成功,以为亦步亦趋的学了贾鸿渐了就可以赚钱了……那他贾鸿渐如果找个不怎么知名的小导演……甚至是自己当导演,然后找一批不知名的演员……来弄一个小成本电影,接着一下爆红了,这会怎么样?
这是不是就打脸piapia的?是不是就展示给了所有人看,在中国能把电影拍赚钱的,在这个时代就只有他贾鸿渐?是不是就告诉了所有人,他贾鸿渐才是真正的大牌,才是真正的票房保证,其他的什么大牌明星啥的那都是假的!谁说有大牌明星就一定电影赚钱?但是有他贾鸿渐就一定赚钱,哪怕是一帮“废物”给了贾鸿渐,贾鸿渐都能把他变成钱!这多有意思,恩?
当然了,这么一个做法太得罪人,特别是太打老谋子的脸了。他贾鸿渐跟老谋子也没啥仇,没必要这么打人脸嘛!所以贾鸿渐想了想,这想法还是放一放再说,至少不能再老谋子现在拍电影的时候,他同期就要开始筹备。怎么着都要弄到老谋子的片子上映了之后,成绩不怎么样了之后,他在出来弄,这样起码表现的像是“指导棋”一样,在“教”老谋子怎么拍赚钱的片儿,不是么?再说了,贾鸿渐现在手头不是还有收购的事儿没搞定呢么?怎么着都要把收购的事儿搞定了再说啊!
第两千九百八六章 自己当导演?()
跟阿尔卡特谈收购的事儿,谈的很顺利。贾鸿渐并没有选择什么出资5000万来跟阿尔卡特合资的事儿,按照他的性格来说,要买就直接买全了!而且这样才能让对方更多的让步,这样才能让对方承担裁员之类的责任,对吧?他贾鸿渐可不想负担上欧洲的一帮子老爷!所以现在他们跟阿尔卡特谈的事儿,那就是1。5亿欧元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部门,双方基本上也已经对此有了合作的意向了。不过阿尔卡特对于裁掉多少工人,然后他们要负责多少费用的事儿一直在跟贾鸿渐他们讨价还价而已。
阿尔卡特肯定不乐意所有费用他们承担。按照贾鸿渐的要求来说,2000个生产线上的工人,他只需要大概600个,其他的都可以不要。那么这2400个工人的话,怎么都需要最少2400万欧元来安置啊!这安置都不是说开除的时候多给的工资什么的,而是为了防止工会不答应收购而进行罢工什么的事儿,所以要拿钱出来建立一个类似基金一样的玩意儿,给这些工人们一个缓冲的时间可以慢慢找工作。平均下来这就等于是给一人一万块欧元,等于是5个月工资,让他们可以有五个月慢慢找工作什么的。阿尔卡特肯定不愿意自己出这2400万欧元,肯定想让贾鸿渐他们来出。但是贾鸿渐他们本来就已经多出了不少钱了,也不可能自己这一方面全出啊!更何况本来阿尔卡特不就是说年底之前要裁员40%么?既然要裁员了干脆一起来好了!
为了这安置的钱扯皮以及谈判的时候,其实是没贾鸿渐什么事儿的,他本人作为老板那是真不用牵扯进一线的谈判桌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他闲来无事的就开始想如果自己回头要弄一个“指导电影”的话,弄啥比较好。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么,他贾鸿渐就脑洞打开的想要是弄个泰囧会怎么样!没错!泰囧这部电影在2012年年底那可是太火了,根据票房增长的速度来说,作为一个纯国产片儿票房超过10亿都不是问题!而这么一个片儿投资才多大啊?所以能多赚多少钱啊!同时。作为打脸教材来说,老谋子的片儿拼死拼活才3亿票房,他贾鸿渐随便找一群人拍拍,就10亿票房。这多带感?这打脸多piapia的响?嘶……到时候媒体得把他贾鸿渐吹成什么模样了?
不过想了想之后,贾鸿渐还是发现这么一个想法不太实际。因为2012年中国多少块荧幕多少个电影院啊,现在这才多少啊?全中国现在才那么一千五百块荧幕吧?这才2012年的六分之一七分之一?没记错好像10年之后还是11年之后,全国影院的银幕数量就已经过万了!那是什么概念?所以泰囧在2012年能够创造出来十几亿的票房,那真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现在贾鸿渐要是来弄这么一个片儿的话,很可能最后票房也就是4亿,撑死5亿!这样一来对别的导演或者制片人来说可能是大赚——因为投资相对低,但是对于贾鸿渐来说,这等于少赚五六亿啊!毕竟票房整体少了啊!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那就找个投资少,然后票房相对也少。但是用的演员们也比较没啥名气,最后口碑还好的?突然一下贾鸿渐就想到了《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这《疯狂的石头》不用说,模仿《两杆大烟枪》这么一个英国电影的产物,不过本土化做的不错,笑料也挺足的。在当年上映的时候。那真是没什么宣传的情况下票房一路逆势增长,只有3好像还都是用dv拍摄,都没有正规摄影器材,结果到了最后好像票房都2000多万?这投资回报率可是足足够啊!而《疯狂的赛车》那更是接着前作的名气,1000万的投资,票房直接过亿!这投资回报率也是很高的!
相对来说。这两部片儿都没有选择太知名的演员,像是《疯狂的石头》整个拍摄成本才300万,这还是包括了稍微那么一点的宣传费用的,还包括剧组们吃喝拉撒睡的!在这种情况下能选择什么特别知名的演员?哪怕像是郭韬,这石头爹那在06年之前都不怎么知名!虽然是92年就毕业的表现系的学生,科班出身的他十年内反而是在话剧舞台上更加出名一点。电影和电视剧里面基本上都扮演小角色,真心不怎么出名!也就是因为有了《疯狂的石头》让他事业一下子迎来了转机,所以他才会给儿子小名取名叫石头啊!疯狂的石头嘛!
而像是黄波之类的演员,那更是不知名了。这黄波连科班出身都不是,在进入影坛之前他一直都是唱歌为生的。还学过配音等等东西。后来到了2000年才在《上车,走吧》这么一个超小制作的讲开小巴车司机故事的影片里面,他才是第一次演电影。而接下来在各种电视剧里面那更是小角色,甚至有的电视剧里面他的台词不超过12个字!这凄惨成了什么样?不过就这样,这黄波还真是演什么角色像什么角色!可以说演技还真是默默无闻的就磨练出来了!
另外像是那个戏里从港港请来的专业小偷的角色,那更是不知名——人家当年是跟柳德华一起从无线训练班毕业的,可是20年下来了根本不知名,在电视剧里面都是小角色,整天就是拿着无线电视台的工资跟上班族一样的朝九晚五上班拍戏的!这样的一个人被请到北边来拍电影,那要价能高么?可以说这么一个片儿里面就没有一个明星!结果成绩那多好?不过估计也就是因为没有明星,所以票房号召力还是差了一点。回头要是贾鸿渐弄这电影了,凭借着他贾鸿渐的实力,怎么不让着片儿成为中国某个当期内最知名的电影?到时候那票房不就刷刷刷的往上涨了?
说起来,仔细想想的话,选择这么两部电影来作为“打脸教育片”的话,那其实是非常合适的。为啥合适?除了没有什么明星之外,最合适的一点就是这俩片儿接地气!特别是《疯狂的石头》,那一点没有故弄玄虚,一点都没有玩儿各种花招,纯粹就是认认真真的讲一个故事,想要逗笑观众而已!这态度多真诚?这方法多简单?可是就这么一个方法,那多少知名导演都做不到?就像是泰囧也是一样,泰囧这片儿教育人了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了么?有什么大明星大制作了么?有什么神奇的特效视觉冲击了么?怎么这片儿票房就那么好呢?主要就是老老实实的接地气,老老实实的把大家逗乐了!
如果扭头看看张一谋和张元的话,他们明显是有点走向邪道——总是以为大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强,这弄到了最后就变成了0506年开始的那么一波所谓的国产大片儿一样,没事儿弄几个明星,弄点噱头弄点特效,然后剧情烂的一塌糊涂,以为这样就可以讨好老百姓了?以为这样就可以赚大钱了?怎么就不能把故事弄好,怎么就不能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的给老百姓讲一个故事呢?
这就像是贾鸿渐在上戏给那些学生们讲过的一样,人都是偷懒的,当大家发现偷懒的做法就能赚钱的时候,还会有多少人会冲击自己的极限,会去尝试真的拍一部好电影呢?这真不容易,从这个角度来说,贾鸿渐觉得自己站出来拍一部电影,那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他完全就可以证明给各种电影圈儿人士以及观众们,让大家看到不是必须明星才行!一个电影最关键的还是要好看!只要有趣、好看,认认真真的把故事拍的好看了,拍的让人看得懂了,那么不需要什么绚丽的特效,不需要什么特别牛掰的技法,那都可以红!就像是诺兰出道的《记忆碎片》一样,这片儿有什么大明星么?没有啊,就是靠着故事的点子好,就是靠着来回的剪辑牛掰,结果就这样人家这片儿在美国也有2亿美元的票房呢!
所以想来想去之后,贾鸿渐最后还是决定就要学习诺兰,来拍一部纯粹靠着故事定胜负的片儿。不过这样的一个片儿里面,演员什么的都选择原配的那些现在还不知名的演员们,可是导演选谁呢?选宁浩这么一个原配导演?问题是这原配导演现在还刚毕业没多久,手头唯一拍过的片儿那就是毕业时候拍的毕业设计的小dv电影!这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如果掌舵的话,那能拍的好么?
还是说选别人?比如江文?可是问题在于江文也算是小有名气的导演了,选择他的话……好像“教育意义”不是那么的浓厚,不能够完全突出他贾鸿渐的牛掰,风光还要稍微分给江文一点……那选择谁呢?还是说……干脆他贾鸿渐自己上得了?
第两千九百八七章 两杆大烟枪?()
真的,自己当导演的想法,一下子就充满了贾鸿渐的脑海。
他自己仔细的想了想,好像其实也没太大难度?的确,他作为外行人,对于电影拍摄时候什么镜头技法之类的他不懂,可是问题在于他不是想拍文艺片儿啊,他不是想拍一个鸿篇巨制每个镜头都是工艺品艺术品那种赶脚的电影啊!他想拍的就是一个中小投资,然后能够赚钱的电影!这样一来的话,需要他怎么怎么懂各种专业技法么?是不是?他这片儿拍的不是给各种专业人士看的,不是给各种影展的评委们看的!他这片儿是拍给老百姓看的啊!老百姓会看得出来这么一个镜头的技法拍的不好?老百姓更多的只是要求整体故事有趣,只是要求镜头拍摄的时候不要故意的弄的让人看不懂,这就得了呗!
比如说追逐的镜头,用专业手法来拍可能就有故意用手持摄影机产生晃动的拍法,就是本来角色在前面跑,要是摄影师在后面用轨道小推车拍的话,会很平稳,但是摄影师会听导演的话,用肩扛摄影机一路跟着角色跑,这样拍出来的肯定镜头很晃。这么一个晃动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增强画面的紧张感,这是一种技法。但是谁说没有这种晃动的镜头就没办法拍了?如果一个电影少了这么一个晃动的镜头,这场景就不紧张了?要紧张可以通过种种办法来做,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情,可以通过背景音乐的烘托,对吧?所以说起来,贾鸿渐就算不懂拍摄时候的种种手法,但是咱不是还可以尽量想别的办法来弥补么?
而且话再说回来了,这片儿拍摄的时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