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五百年-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无可解的死结,既然无解,索性最初就不做。

    这理论太新奇,简直前无古人,朱由检听罢反问:“如果不封候加爵,如何鼓动将臣?”

    为何大家跟你打江山?还不是图名利吗?有多少人真的讲义气?

    李岩对曰:“愿意跟随君主打天下者有三,一是怀抱忧愁的人,二是忠于大明的人,三是争名夺利的人。”

    怀抱忧愁的人,像李岩之流,他们不重视个人得失,先天下之忧而忧。

    这种人视名利如浮云,相比起来更重视君主的个人操守名声。

    但这种人太少,而且忠于个人而不是君主,最难收买及驯服。

    然而一旦得之重用,必将成为最强助力,甚至比君主本人更积极立功。

    至于忠于大明的人,像是何复、邵宗元之流,他们先国后家,先君主后个人。

    忠义无双,铁打不动,基本上不会造反,亦可重用信任。

    最后争名夺利的人,就像吴三桂之流,他们眼中只有个人利益,而轻国家君主。

    之所以追随君主,只是出于计算,认为对自己最有利。

    若然发现有更好的选择,必会跳槽反叛。

    这种人最多,亦最难控制。

    封官加爵可满足他们短时间的需要,然人心不足蛇吞象,只要皇上势弱压不住,又或有更美好的利益摆在眼前,便毫不犹豫举起反逆之旗。

    如果是真正忠心之士,岂会在意个人名利得失?

    反之没有功名利禄就不愿听话的,这些人留之亦成后患。

    李自成身边的刘宗敏就是最佳范例,官越大,气焰越张,甚至敢当面与李自成对质,拒不受命。

    如果有实力而呛君主,叫横行无忌君莫笑。

    偏生历史上太多人,无实力而呛君主,下场就是死路一条永不超生。

    他更进一步提议道:“之所以争名夺利,皆因抗争之中,有人想炫耀功劳,称量品秩。假使君臣平等,不分先后高低,大家就不会有妄心,发生争讼。”

    退一万步,即使真的有人要封,那么封甚么官?

    人人都同排齐一,前面功劳更高的大臣都未封,你凭甚么可以封?

    其他人见形势不对,自然不好意思,可禁阻其野心。

    就算奖赏,亦宁愿赏钱,也不能分封功名。

    钱的话再多都可以,但功名的尽头就是皇帝宝座。

    李岩又以水浒传举例,故事中的梁山好汉,无论在过程中如何打生打死,都要等最后一回才排座论次。

    历史上无数起义者、争天下之士,往往就是过早封号分爵,从而招致落败灭亡。

    当手下有官爵时,就会感觉良好,开始自大自我,从而忘记革命尚未成功。

    要保持竞争心,就不能令他们过早满足。

    “总而言之,必须等天下一统,四海安定时,才能划一论赏,排定朝臣座次。”

    虽然此提议太奇葩,但朱由检听着就高兴。

    天下所有人都怕被别人出卖,君主更加如此。

    你以为他们都想杀功臣吗?你功劳太高,比老子更高,尾大不掉,不杀不行啊。

    既然有如此妙法,也就乐于采用。

    所以现在朱由检手下一律只分“文官”“武官”,没有官爵职衔。

    至于日常职务工作,由皇帝临时划分。

    虽然这样子比较粗疏,不仔细,但胜在灵活性高。

    有事齐齐做,大家都有责任参与。

    既无分职阶及工作范围,也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各人只依本职办事。

    好比收掌关门锁匙,验放客商文引等工作,原应由兵部主事职掌,关内守备无法僭越职权。

    然而现在百废待兴,六部不存,也就无分彼此,直接由皇帝指派官员负责,其他人从旁协力。

    李岩见奏安坐朝上,正式抱拳请安:“娘娘安好。”

    从一开始他就明确向朱由检表示,自己只是跟随奏而来。

    “你愿意留在此,真的太好了。”

    奏心想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幸好今天不用再来一套奏婕妤关内追李岩。

    正正因为有他协助,即使奏昏迷数天,朱由检仍然能够快速且完整建立其政治架构,省却奏无限烦恼。

    古来贤相难求,奏深深感谢李岩愿意辅助朱由检,省却她的烦恼。

    “方才我们正愁库房缺钱,不知夫人有何好计?”

    崇祯皇帝定都于山海关,诏告天下,没多久就吸引四方八面的百姓过来。

    他们有的是之前逃难的原居民,有些是从别处过来的新居民。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当失去之后才学会珍惜珍重。

    大家眼见李自成暴政虐民,活得比崇祯朝更苦,纷纷大骂他不是甚么好东西。

    自然而然,百姓开始缅怀明朝,思慕崇祯。

    故此得知崇祯未死,定都山海关,重振明室时,不禁打从心底高兴。

    城市人口骤然增加,有利有弊。

    除原本居住的百姓外,再加一堆外来百姓,便超过本来的负荷。

    人多了,需要更多地方安顿居住,需要更多食物,同时需要工作。

    发展城市需要大量资金,然而崇祯又再次面对“缺钱”的问题。

    邵宗元从保定拉回来的十余车饷银,不用数天几乎都花得七七八八。

    发给官员及士兵的薪水、修补城墙、重整军备这些必要的开支都要钱。

    于是不需数天,银两就用得七七八八,根本无法再分拨出来,以资百姓所需。

    有时朱由检亦自嘲,自己是否五行缺金。

    以前在北京当皇帝时国库空虚,现在来山海关称皇亦是一穷二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钱不是万能,但无钱就万万不能。

    城市的发展,官员的薪水,士兵的温饱统统都要钱!

    他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还不得不把这个问题提上日程,摆上桌面。

    奏继续从书本中获取目前山海关各项明细情报,只能用不忍卒睹去形容。

    首先最重要的是山海关的军事防御能力,彻底未能完全恢复。

    好几座分城的城楼残缺,仍未动工修缮,尤其是镇东、迎恩、奎光及拱辰四楼,几乎彻底报废。

    因应大顺及大清,检讨应否增建城楼。

    更加严重的是,未能有足够士兵分派看守。

    山海关贵为“天下第一关”,由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关城、营城、寨城、堡城、关口、城墙、墙台、敌台、烽堠、墩台等不同等级、形式及用途的附属建筑物,构成整个完美无缺的军事防御体系。

    尤其现在卫所制几乎废弛,士兵不仅要守城,更要负责屯田、养马、运输、军器供应等后勤工作。

    招募士兵,需要钱及粮;修整兴建城楼,要准备役员,又是钱

    一旦有人胆粗粗挥军而来,恐怕一举就可以拿下山海关。

    对,现在的山海关就是如此危险。

    朱由检等人就处身在暴风雨中,无日感到安宁,生怕邻家会找上门打架。

    其次是人口滋长,原有居民与外来居民混杂,产生不少矛盾。

    尤其本地民风强悍,一言不合就动手,往往引发种种暴力冲突。

    居民的就业、安居、饮食等等都必须从速解决,不然会成为计时炸弹,扰乱社会和谐稳定。

    一般读书人都只道“行王道”便“天下万民归心”,非常儿嬉。

    想想一旦天下万民都跑来你的领地居住,绝对会引发大乱啊!

    人越多越好?别开玩笑,没听过物极必反吗?

    奏更想反过来求他们去火星,别走过来呢!

    人口太少有问题,过多亦有问题,不多不少就最好。

    不过既然他们都来了,总不能统统赶跑吧?

    军事防御力弱,人口增加,两者相乘之下,就吸引不少贼寇扰乱治安。

    其时天下混乱,有部份流民饥民聚集在一起,以打家劫舍为生。

    以往强盗土匪打劫,都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

    现在他们见山海关兵防减弱,胆子越来越大,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于商旅要道拦途截劫。

    歹徒未必会坐大至李自成的程度,但百数十人不时出没,兼且明目张胆气焰日张,甚至犯罪手段愈来愈恶劣残忍。

    他们经常滋扰平民,妨害商旅,掳掠妇女,为崇祯治理的山海关添加不少烦恼。

    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官员,都怔怔望向奏,好像巴不得她妙手空空,拎出新的法宝解决难题。

    奏心想这些心态真要不得,筹思其他良方。

第63章 第叄章 崇祯十七年五月#003 谋地种田() 
只见奏慢慢翻看书本,书页上尽是不明白的奇怪方块文字。

    很多人都听闻奏是蓬莱仙山的修真士,知悉此书乃其法宝。

    每遇难事,均会从中寻找答案。见美人眉头微锁,也就不敢妨碍她。

    过往山海关的营兵,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卫所划拨,从原有卫所制建立起来。

    后来应对边防压力,转而孕育出省镇营兵制度,直接调拨当地卫所军编入营伍。

    二是招募军,就是花钱聘请当地民籍百姓、官军舍余及家丁等。

    三是入卫军兵,将其他地区士卒定期调征至此。

    如今明朝整个军事系统报废,朱由检仅能控制山海关一带地方,第一及三项明显行不通,只余下第二项。

    偏偏现在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故此无法公开募兵。

    没钱募兵,就不能增加兵员,一堆修缮、防守、屯种、管理等工作都无法推行。

    结论只有一个字:钱。

    “好吧,钱银的事,交在我身上。”

    全场所有人错愕以对,他们讨论几天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这么快就有办法?

    朱由检问:“不知夫人有何妙计?”

    “挣钱有几种办法,短期型、中期型、长期型。不过嘛,现在皇上无钱,中期长期都行不通,只能想短期速成。”

    “然则何谓短期速成?”

    “劫富济贫,向有钱人抢就行。”

    全员暴汗,心想娘娘你在说甚么啊?

    抢有钱人的钱?那么大明与大顺有何分别?

    “不要误会啦,对于合法经商的商人,以及守法良善的百姓,必须好好保护。”

    看见大家的表情,奏笑得肚子快弯了。

    “我的意思是抢盗贼丰满的钱包,救济这边空空的钱包。”

    大家还以为奏有何高见,原来不外如是。

    不过对方是崇祯最宠的红人,又是蓬莱山修真者,你敢嘴?

    吴三桂第一个就出来嘴:“禀娘娘,末将曾派侄子国贵,率亲兵征讨。然而流寇收风甚快,军队未至,人已逃遁,追之不及。如今兵源不足,实难全面剿之。”

    “哎,不用出动军队,我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他们。”

    奏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

    熟知内情的何复及邵宗元顿时会心微笑,他们知道奏决不会毫无把握就出手。

    恐怕此刻盗贼的根据地、人数以及藏宝位置,都曝露无遗了。

    李岩一者不信,二者担心,附道:“娘娘凤体初愈,需要好好休息。剿匪之事,可容后再议。”

    奏知道他是真正担心自己,却不知自己根本没有病。

    魔女不会生病,之所以昏睡多天,仅是精神自我修复的保护机制。

    “李先生好意,妾身心领。然而如今库房缺银,已届危急之境。四周列强围伺,不容有失,宜速解决。”

    奏的目标不仅是整理山海关,更要展望整个东亚。

    内政从速处理,然后加快外交脚步。

    由检终究不放心:“一个人太危险了,不如差遣一些兵马吧?”

    “皇上,土匪就是看见太多人,衡量打不嬴便撤。故此人不能多,让他们骄傲轻敌,才不会逃走,乖乖任我上门宰割。”

    众大臣再次暴汗,怎么令他们头痛不已的棘手强盗,在奏眼中就变成予取予携的对象?

    何复奏道:“娘娘身手高明,然匪徒众多,恐防有人逃走,尾大不掉。无论如何,亦应带些人手,以便包围堵截。”

    奏心想趁机让朱慈照杀怪练等也好,欣然同意。

    要是被盗贼知道自己被当成经验包,一定泪流满脸。

    既然奏一口应允解决钱荒,那么会议议题一下子就不再存在。

    “皇上,臣妾有两件事,能进言否?”

    大臣无事,不代表奏无事。

    她心知时间不等人,既然现在醒过来,便要马上抓紧。

    “准奏。”

    “首先,臣妾欲提议,将官方拥有的军田并合整理,再由官府出租予无田者,由他们代为耕种。”

    众一时哗然,争议纷起,此点奏早就心中有数。

    朱由检被她弄糊涂,望望眼前诸位卿相,忽而莞尔。

    立语惊人,颠覆既有常识,然后再破旧立新。

    奏常常喜欢用这方法来掌握话题走向,心知她又在想鬼主意,故意配合问:“出租?租给谁?”

    奏打量众大臣,观察其反应,容后再道。

    “‘饭’者,无‘食’则‘反’,今亦如是。自由放纵市场,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民饥而不得食,自然挺而走险,以下犯上。故为仁君者,必先治天下人之温饱,人人有饭可食也。”

    奏绕圈子说大半天,聪明的人渐渐猜到她的心思。

    邵宗元获朱由检指派管理山海关城内政,附议道:“娘娘所言极是,臣闻关内诸民,多有饥荒者,恐生暴乱,引发危机。授其耕植果树之法,如能使其温饱,定可弭息不和。”

    反而吴襄却有点抗拒:“若然要救济灾民,直接派粮即可,为何要出租军田?”

    军田是由军人开垦耕种的农田,明朝行卫所制,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

    屯田由兵丁耕种,一方面支撑战时军粮的军屯产出,二来发放世袭军官俸禄。

    然而随着时日推进,军官累功策封颇多,俸禄日益沉重。

    既加重军户役男勤务,又减少军队粮食供养。

    奏要趁现在军队势弱,皇帝权重时,大刀阔斧改革。

    “过去大旱大水,官府同样有开仓派粮,然而收效甚微。”

    李岩道:“此乃各地官员贪赃枉法,私扣粮饷所致。然今天皇上正在山海关,岂有人敢徇私舞弊?”

    奏明白点头:“如今又非大旱大水,更无需广开粮仓,本宫自然不会用此法。”

    一众大臣搞糊涂了,究竟奏的意思是甚么?

    奏就是令他们摸不透自己心思,才能于不打断的状态下发言。

    她早从书本上获取充足的数据,娓娓细语说明。

    “山海关一带,虽则降水量不过七百至七百五毫米咳咳咳!雨量不甚充足”

    一时失常,竟然随便说“降水量”“毫米”之类的未来词汇,奏立即换成古人理解的说话。

    “然而农耕种植的收获尚可,托赖堆粪盛行,广植果树,加之市场交易发达,一般百姓尚可足够温饱。”

    山海关一带,出于其土壤与降雨量,故盛栽果树,尤以枣、梨、桃、栗最多,茂翳交柯于道。

    同时往来远人商贸者众,市集上甚至有卖橘子、葡萄。

    按常理而言,关内百姓是不会面对饥荒的问题。

    “今之饥民,多来自他乡,迁徙至此。关内土地虽广,但适宜栽植之地甚少。新到之民,又只习惯中原一带的农耕,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