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风月-第7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说这些伤心事了,十三娘,我问你,据你所知,这些天来十六王宅中那些龙子凤孙除却四处串联,有多少人往宫里跑过?”

    固安公主之前不在,杜十三娘也就主动担当起长安情报搜集的一部分责任,如今人一回来,她也同样没搁下手头的事情。她没有立刻回答,站起身到架旁边一个暗格,用钥匙打开一个小抽屉,从中取出了一卷纸,展开之后用手指点着细细看过,这才递给了杜士仪,又解释道:“宫中既然传出玉体欠安的消息,他们当然少不得要上问安,此后陛下竟是一个个都见了,这在从前是很少见的。而且,还有几位曾经多次进宫。其中,颖王四次,永王四次,盛王四次,丰王四次。对了,延王此前因为在马嵬驿中擅自举火以至于烧毁屋宅,被夺王位,如今尚未还爵,他是唯一一个被禁止进宫的。”

    :

第1191章 登闻鼓诉冤() 
当杜士仪麾下牙兵以及万年县廨的差役们,把一大帮子皇孙全都给押送回了位于永嘉坊和兴宁坊的十六王宅和百孙院,继而将这里牢牢看守了起来之后,一时消息传遍各方。 反应最大的,就是那些皇子亲王了。除了少数几个本就是被儿子蒙蔽的立刻闭门不出,做出了一副谨慎的样子,更多的人少不得互相串联,探讨杜士仪此举背后的意义。

    只有那座失去了主人的太子别院,在这一突变时分仍是显得寂静而冷清。

    想当初张良娣在太子李亨被囚之后,只让广平王和建宁王出去奔走,正是因为他们一个是长子,一个性子疏朗豪侠,如今两个都折进去了,剩下的皇孙无不噤若寒蝉,谁还敢再去奔走?须知自从天子还京以来,迄今为止,竟对于太子李亨和广平王建宁王父子三人没有一个正式的说法

    张良娣还有窦锷给了她一个承诺,最凄惶无措的却是广平王妃崔氏。

    杨玉瑶自刎,杨国忠被杀,虽说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姊妹总算逃脱了一条性命,可回到长安之后,就因为群情激愤而被夺去了国夫人的诰命,虽说杨家人尚未勒令搬出原本的豪宅,可这些年********的田产却都被一一充公,陆续发还旧主,而家中账册也被悉数封存。杨銛杨錡虽说风评不算最糟,此前也没有弃城而去,小有贡献,夺爵之后保住了官位,但也仅仅是保住了自身而已。

    母家如此风雨飘摇,崔氏往日傲视妃妾,如今却连王妃之位都快要保不住了。她唯一的指望,也就是当初杜士仪曾经抱过李傀,曾经对军中将士说不能怠慢了广平王遗孤。

    可现如今龙子凤孙们对东宫虎视眈眈,杜士仪当初的那句话,却也有不少人做出了另外的理解。倘若不是崔氏如同老牛护犊一般,死死保护着两个幼小的孩子,甚至为此不惜每次饮食都用银针试毒,自己亲自吃过才给儿子吃,否则李傀早已没有命在。因此,当身边最最心腹的婢女青丝匆匆回来时,她刚刚哄了幼子睡着,正将长子李傀搂在怀中垂泪,竟是连人进来都不曾留意。

    “王妃,王妃”青丝连叫了两声,见崔氏仍然尚未回魂,她只能提高了声音说道,“杜相国一回来,就把那些堵了他门的皇孙们全都送回了十六王宅,而且挑明了让诸位大王好好教导。如今,永嘉坊和兴宁坊全都加派了人手看守坊门,说是严禁随意外出。”

    “杜相国回来了?”

    崔氏登时又惊又喜。青丝说了这么多,她唯一记在心里的就只有杜士仪回来这一件事尽管正是杜士仪历数杨家罪状,放纵禁军将卒杀了杨国忠,可她对于当初不肯回应自己恳求的杨国忠没有任何好感,反而记住了杜士仪抱着李傀为他说话的情景。正是因为那一番话,在回京的路上,陈玄礼对于她和两个儿子给予了特殊照顾,回到这太子别院之后也能够得以立足。

    青丝见主人如此光景,想到崔氏如今和母亲杨玉卿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她只得叹气说道:“我知道王妃很感激杜相国当初救了两位公子,可他很可能只是顺手人情,根本没放在心上,否则又岂会此后不闻不问?王妃若是真的想要把两位公子好好养大,就得另外想办法。”

    崔氏本就是个没主意的人,慌忙问道:“什么办法?”

    青丝定了定神,这才把心一横说道:“王妃上,替已故太子和广平王建宁王鸣冤”

    “啊”崔氏这才是真正吓了一跳。当年因为她是韩国夫人的女儿,李隆基对她也颇有几分喜爱,可广平王被抓的时候,她曾经求过母亲,也曾经试图进宫去向天子和杨玉瑶苦苦哀求,可反而却遭到了一番凌厉的责难。一日夫妻百日恩,即便她情知广平王对她的迁就终究是因为杨家,可她对丈夫一样是有情意的。此前是不敢,可现在,她的情形已经不可能再糟糕了所以,在乍闻此事的惊惶和胆怯之后,她突然打起了精神。

    “好,我这个王妃不知道哪一天就被废了,为了大郎和三郎,横竖现在也只是过一天是一天,总不过就是一死,我写”

    听到崔氏竟真的答应了,青丝这才如释重负,慌忙去张罗笔墨。崔氏出身官宦之家,从小读习字,文采虽不算极其上乘,却也颇有造诣,提笔蘸墨之后,她一咬银牙,便奋笔疾地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心中本就悲愤,此时此刻直抒胸臆,满腔怨气顿时全都落在了这一张白卷之上,那娟秀的笔迹渐渐竟是带出了尖锐的笔锋。

    粗通文墨的青丝在旁边看着,心中不禁感慨到底是被逼急了,否则崔氏绝不会如此言辞激烈,自己这任务也算是完成了。

    她一介卑微婢女,怎么想得出这样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计,当然是有人在背后出谋划策的想想再如何也不会比此刻的情况更糟,她盘算再三,方才横下一条心,对崔氏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崔氏的母亲杨玉卿现在自身难保,而崔氏这些年对她不薄,若真的出了什么事,她把事情闹大后就一头撞死,定要让天下人都评评理

    等到崔氏拟好了草稿,删改了一些东西后,又重新誊抄了一份,墨迹干透,青丝取了过来仔仔细细折叠好,收入一个细竹筒拢在袖中,这才对崔氏说道:“王妃放心,我这就送出去。”

    崔氏突然醒悟到什么,猛地出声叫道:“等等,你要把这东西送去给谁?”

    青丝见刚刚写东西时还镇定的崔氏现如今却是面色惨白,她便一字一句地说道:“王妃放心,我谁也不送,我去敲登闻鼓”

    崔氏登时大惊失色,待要伸手去拉时,她就只见青丝已经转身冲出了门。她追了两步到门口,却是心里发慌脚下无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人影消失在视线中。那一刻,她缓缓滑坐在地上,心里说不出是期盼,还是别的。直到有什么东西靠在了她的背上,又听到一声软软的阿娘,她才陡然打了个激灵,回头一把将不知道什么时候过来的长子李傀抱在了怀里。

    事到如今,只能赌一赌

    唐代的登闻鼓不比明清两朝的严苛,并没有敲一下就要流几千里的规矩。它可以供人诉冤,也可以供百姓给朝廷提意见,从高宗年间设立开始,这么多年中,一直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所以,当青丝悄然潜出十六王宅,来到大明宫前敲响了那登闻鼓后,她所诉冤的内容亦是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蔓延了开来。上至宫中三省六部,下至长安一百余坊的黎民百姓,几乎长安城中每一个人都知道了,广平王妃上替太子李亨以及广平王建宁王鸣冤

    这一通鸣冤,彻底撕开了之前李亨以及两个儿子所谓暴薨的那层遮羞布

    如果不是登闻鼓,李隆基还能遮遮掩掩把这样一件如今最不想提起的事摁下去,可现在,崔氏这样不管不顾的一闹,算是彻底把这件已经掩藏下去的事彻底抬到了风口浪尖。他用病重不起的理由召了杜士仪回来,本来就是别有用心,但连日以来他的状况确实越来越糟糕,这一通登闻鼓就仿佛敲在他自己的心里似的,让他气得险些吐血

    “杨家人……杨家人果然没有一个好东西,朕只恨信错了人”

    高力士见李隆基徒劳发怒,只是低垂着头一声不吭。杨国忠死了,杨玉瑶也死了,剩下的杨家人夺爵之后逃脱了一劫,自身难保的李隆基当然顾不上他们,也从来没想到过从前骄纵现在无能的崔氏竟然会这样大胆。而他当初曾经因为替李亨说话而遭到了天子厌弃,现在已经不想再徒劳无益地劝解了。果然,在发了老大一通脾气之后,李隆基仿佛也知道这样的发火没有任何效果,渐渐平静了下来。

    “去宣裴宽,不,你直接去告诉他,广平王妃崔氏本杨氏女,无德无行,如今又非议逝者,居心叵测,废了她的王妃之位,勒令她出家为尼”

    高力士抬起头来看了李隆基一眼,见天子满脸凶狠,他在心里叹了一口气,竟是丝毫没有劝谏,躬身答应后就转身去了。而他这样的服从态度,反而让李隆基心里一阵阵发慌。这和当初在马嵬驿褫夺延王爵位不一样,那时候是乱中,延王又是无足轻重之人,母族也已经衰微了,陈玄礼既然默认,军方的任何一个将帅又显然不会为其说话,所以也就成了。可现在他的这道口谕到了中门下,真的能通过?

    即便崔氏确实是杨玉卿的女儿,杨家人的余孽,可她这一道诉冤的奏疏可谓是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为李亨父子三人翻案的势头,能压得下去吗?

    李隆基狠狠握紧了拳头,想到连日以来探望过自己的那几个皇子,暗自深深吸了一口气。他只不过离开长安才几天,宫里宫外就变天了,他如今再也不敢尽信身边人,反而是被他贬斥过的高力士,他却能够相信其是忠心的,不至于把自己那些言行举止全都透露给杜士仪。所以,他召见那几个儿子时,全都是高力士守在外头,即便如此,他仍然只是用指蘸水于桌面上进行交谈,不敢留下丝毫的凭证字据,更生怕自己的话被外人窃听了去。

    事到如今,他再也输不起

    :

第1192章 谁之天下() 
崔氏的上说是抛砖引玉绝不确切,至少,这点燃了那些从前只敢在背后窃窃私语,摇头叹息的人们。 在奏疏中,崔氏并没有讳言自己杨氏女的身份,甚至坦白了自己当初对广平王多有倨傲无礼,可最终提及丈夫的死时,却是痛彻心扉,哀婉欲绝。也不知道是谁将她这篇文章偷偷从政事堂中传抄了出来,一时间三省六部甚至有不少官员过目能诵。那些显然不是出自高人代笔,而是发自肺腑的言辞,自然让很多人为之动容。

    所以,高力士前往政事堂转述天子口谕的时候,得到的便是裴宽的苦笑以对。裴宽并没有直接慷慨陈词,而是拍了拍面前那高高几摞的奏疏,淡淡地说道:“高大将军,陛下能够废一个广平王妃,可这里总共有七八十份陈情,既有尚侍郎这样的高官,也有白衣小吏这样的浊流,难道还能对他们一个个废置不用?”

    高力士早知道是这样一个结果,深深看了一眼那堆积如小山的奏疏,最终仍是沉默一言不发。他在叛军兵围长安之前,就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所有肺腑之言,奈何李隆基不听。事到如今,他就更不指望天子能够变成开元初年那个虚怀纳谏的贤明之君了。所以,他甚至拒绝了裴宽随手递来几卷奏疏让他好好看看的要求,退后一步拱了拱手后,就这样转身往外走去。

    “高大将军,陛下如果真的不肯给大家一个交待,可他既然把杜相国召回来了,也该早日定立储君”裴宽快步追了上去,到高力士背后时,他便低声说道,“高大将军既然勉为其难再次回到宫里,恳请能够看在天下苍生的份上,把陛下劝回来”

    “裴相国觉得,陛下会承认是他错杀了太子和广平王建宁王?如果是那样的话,陛下最后一点威望也荡然无存。对于要强了一辈子的他来说,怎肯接受这样的结果?”高力士头也不回地说出了这句话,发现身后没有回答,只有裴宽那粗重的呼吸声,他在片刻的再次沉默之后,方才低声说道,“陛下君临天下四十年,如今连连遭受重挫,不说越挫越勇,可绝不会就此屈从,这是我跟着陛下这么多年的经验之谈。”

    直到离开政事堂,高力士也没有只言片语透露李隆基这些天来见过的人,说过的话。因为天子见过的人他知道,守御宫门的窦锷和姜度也知道,而天子对人说过的话,他不知道,而涉事者也绝对不会说出去。

    他和杜士仪交往了几十年,最初是看在杜思温的份上,以及杜士仪的慷慨大方,但除此之外,杜士仪的待人接物行事风格,他都很有好感,故而有时候甚至不惜违反自己只锦上添花不雪中送炭的宗旨。可是,他侍奉了李隆基几十年,要他背叛天子更不可能。

    他只有冷眼旁观,只能冷眼旁观。

    果然,当高力士回到兴庆宫兴庆殿,将在裴宽那儿看到的听到的情形,不加一丝一毫的修饰,一一如实禀报给了李隆基之后,他得到的只是丝毫没有感**彩的三个字——知道了。这是如今君臣两人之间很通常的情况了,所以他并没有任何的心情波动,正要告退的时候,却被李隆基叫住。

    “刚刚你不在的时候,内侍监送来消息,说是袁思艺被人发现,已经押送回了长安,而他本来是要去投靠叛军此外,黎敬仁林招隐几个,也到金城县廨求救,说是此前被乱兵挟持。”说到这些当年深得自己宠信的宦官,李隆基心里百味杂陈,见高力士微微抬起了头,脸色竟是没有多大变化,他就加重了语气说道,“除了他们,还有洛阳押送过来的陈希烈,达奚珣,朕何尝亏待过他们,他们竟然全都罔顾圣恩,竟是还受了安禄山封的官该死,全都该死”

    李隆基说到这里,已经是怒不可遏。可紧跟着高力士问出的一句话,却让他那张脸一下子僵住了。

    “陛下是想杀一儆百,让天下官民士庶不敢再有二心?”

    “是又怎么样?这大唐天下乃是朕之天下”

    想到杜士仪和郭子仪联名上,竟说陈希烈达奚珣虽说亏了臣节,但为了平叛大事计,还请从轻发落,革除官职贬为平民即可,李隆基愤怒地咆哮了一句,见高力士深深躬下了身,整个人看上去仿佛弓成了一只大虾,他却没有办法生出任何身为人君的满足感。

    他已经对上朝力不从心了,哪怕是再喜欢那种万众俯伏阶下的感觉,那样漫长的朝会他也已经坚持不下来。而今杜士仪人是回来了,可河北战局却并未停滞,前前后后数支根本不听他号令的大军插入河北,和叛军在几个方向僵持不下,可杜士仪并没有赢

    要知道王承业在被人从太原狼狈赶回了长安之后,就曾经跑到他面前哭诉告状,而他能够对这个自己任命的河东节度使说的,竟然只有安慰,他甚至都不能下一道旨意去严厉申斥程千里,因为在朝中绝大多数大臣看来,平叛为重

    李隆基狠狠一攥拳头在扶手上重重一敲,便一字一句地说道:“杜君礼既然百忙之中从前头回来了,朕也不想耽搁他的功夫。明日辰正,传召他于大明宫丹凤门前等候,随朕前往十六王宅。”

    崔氏的上,百官接踵而来的反应,民间对于太子李亨之死的无数叹息……眼见得这一波高似一波,犹如潮水一般的攻势往那座兴庆宫中的天子席卷而去,奉诏赶回长安谒见“病重不起”的天子的杜士仪,在回京之后的头两天里却安坐钓鱼台,连政事堂都没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