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欧洲三十年战争的第二阶段已经结束了,新教徒毫无例外的输掉了这一阶段的战争。战争初期,以丹麦为首的反哈布斯堡军将哈布斯堡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但是在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雇用声名显赫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的雇佣军之后,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注定要成为这个时代名将的华伦斯坦不负皇帝所望,先是击败曼斯菲尔德,其后再击败丹麦,并控制了萨克森。最终,丹麦被迫于1629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战争第二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伸延到波罗的海告终。
换句话说,荷兰人对于外援的盼望变得更加迫切了。而且他们还拿出了一个更合理的方案,雇佣军,他们愿意支付高额报酬,雇佣五万人左右的雇佣军抵达欧洲参战。
张振岳一直没有松口,但是也没有停止谈判,他很想知道最终自己能拿到怎样的条件,同时,他还在关注着大明帝国国内的走势。
就在丹麦人不得不向哈布斯堡王朝求和的时候,袁崇焕不顾萧严的反对把毛文龙给杀了,历史没能因为萧严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对此萧严很是郁闷,其实毛文龙死不死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关键是这个袁崇焕办事根本没走正常程序,毛文龙是个总兵,而且在朝廷有很深厚的浙党背景。这点从朝中有无耻的大臣鼓吹的“若是有两个毛文龙则全辽可服”脑残语就可以看出了,袁崇焕要杀这么一个人不仅仅是和官场规矩对不上,而且还没这个资格。可惜当时萧严在山海关,虽然事前书信劝阻过,但是性格固执的袁崇焕显然不是一封信能劝住的。
毛文龙杀了也就杀了,随后袁崇焕又调整了辽东的军事部署,将宁远、锦州合为一镇,让祖大寿镇守锦州,何可刚替代朱梅驻宁远,赵率教守关门,袁崇焕自驻宁远,同时上书给皇帝朱由检极力称赞祖大寿等三人的才能,并说自己五年复辽的计划全靠这三人来实现,如果五年后没有实现,他将亲手将这三人斩杀,自己到司法部门领罪服死。而萧严因为毛文龙的事情引起了袁崇焕的极度不满,最终被调往宣府镇任总兵官,这下萧严要想改变历史就更难了。
带着一肚子闷气的萧严一到宣府就头痛了,他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萧平光把宣府走了一圈才知道自己捡了多么大一个烂摊子。宣府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明朝建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保卫京都,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东起蓟镇四海冶西至大同镇平远堡全长一千二百里,下有边墩一千二百七十四座,冲口一百九十二处。
辖区面积还不是一点半点的大啊,那么这里的兵力是多少呢?
按照兵部的账面来看,这里应该是有官兵十五万人左右,战马五万匹。这是永历年间的数据了,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是在按照这个数据发放军饷。
可萧严实地一看,直接被气乐了,这些所谓的边墩、冲口,半数以上年久失修,不敷使用。朝廷这边也没银子修缮,大家都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思在混日子。而军队的状况就更糟糕了,萧严实际清点后,发现所谓的十五万大军根本是唬人的,真实的数字也就在七万人左右。而且这七万人中还有三万是老弱,真正可堪使用的居然三万不到。战马也只有二万匹,可以负甲冲锋的更是八千不到。
难怪历史上满清能够这么轻易的多次入关,难怪后来的大同镇总兵满桂的七万大军居然被不到五万人的建奴在一天内杀了个干干净净,尼玛,就是七万头猪你也杀不了那么快啊!合着这个猪还是个注水猪,数据完全参假。
还有什么事情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吗?萧严相信没有了,他突然觉得崇祯皇帝好可怜。真的不是他不努力,实在是不努力或许还好点,因为下面的实情就是根本没办法努力了。
崇祯皇帝还不知道萧严在可怜自己,他现在突然想起萧严来了,想起自己登基之初一直护卫在自己左右的萧严来了。在得知萧严被袁崇焕调往宣府任总兵后,担心萧严撑不住的崇祯帝突然把张振岳留下的两支军队,卢象升的天雄军和孙传庭的天狼军划拨了过去。这两支军队因为是张振岳一手组建的,所以崇祯帝并不是很放心。同样是这个缘故,在崇祯帝看来,这两支军队丢给萧严就很合适了,他不是张振岳的把兄弟吗?
这可是二万实打实的精兵,而且因为张振岳豪富的缘故,这两支军队的装备是最齐全的。
这个时候萧严才深深的体会到了自家大哥的思虑深远,可惜自己当时太理想化了些。现在自己因为得到了这二万精兵,底气变得充足起来,宣府的情况也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改善,可是大明呢?
第005章天日昭昭(二)()
第005章天日昭昭(二)
大明崇祯二年八月,皇太极在宁锦之战二年之后终于清醒的认识到,仅凭八旗的力量,要想打通宁远直逼山海关根本是扯蛋。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估计再过几年,不用打八旗就完蛋了。就在这个让他心急如焚的时候,皇太极从山西商人口中得到了一个十分准确的情报,那就是明军对蒙古一侧的防御已经形同虚设了,整个蓟镇一千二百里的长城已经起不到防御的作用了。而守军更是吃空饷严重,战斗力几乎为零。
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浮现在皇太极的脑海中,绕道蒙古,进军中原。这可是皇太极老爹努尔哈赤辛辛苦苦了一辈子也没敢做的事情啊,刚一提出来就遭到了几位大贝勒的反对,不过这个时候的皇太极已经坐稳了汗位,他下了决心的事情,自然不会不了了之。
大明崇祯二年九月,皇太极对八旗进行了最大规模的动员,组织了五万军队,号称十万,途经蒙古,绕道古北口,于十一月一日突入中原。己巳之变的大幕被拉开了,历史再次顽固的回到了它原有的轨道上来了。
承平日久的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表现的往往不是坚强,而是脆弱。建奴铁骑所至,各州府县的表现只能用白痴来形容。平日这些自命不凡的父母官,以及在老百姓面亲人五人六的官差老爷们,在大难临头时的表现简直是令人发指。既没有组织青壮去抵抗,也没有组织百姓逃命。放弃职责自行逃命是普遍现象,甚至还有投降建奴当带路党的,成功扩大了建奴的破坏范围。
这里面不能不说明军内部问题多多,害人害己。袁崇焕在得知建奴突破古北口的烽火后,立刻派接替萧严出任山海关总兵的赵率教带领三千铁骑昼夜兼程赶往遵化迎战,他自己点起一万四千辽东精锐随后赶来。
以三千人迎战最少五万人的八旗,袁崇焕难道是傻了,当然不是。赵率教是袁崇焕的爱将,为了赵率教袁崇焕都不惜和自己的搭档满桂翻脸,自然不存在坑赵率教一说了。
其实无论是袁崇焕还是赵率教本人都计划好了的,赵率教这三千人只要赶到遵化城,然后像钉子一样扎在城里,建奴的攻击势头就自然被遏制了。
以皇太极用兵的谨慎,他不可能允许在自己背后还存在明军精锐的情况下继续向北京突进的。而只要皇太极放慢了脚步,袁崇焕就能就位了,到时候北京的局面就变成和宁远一样,接下来就要轮到八旗吐血了。
计划是美好的,赵率教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袁崇焕对他的偏爱是有道理的。十一月三日,赵率教带着三千精锐抢在建奴主力阿济格部到达之前赶到了遵化城,一切都十分顺利,接下来进城,利用遵化的城防恶心建奴就可以了。
可是这个时候出状况了,赵率教是山海关总兵,这遵化的守将朱国彦也是个总兵,虽然两个人能力不是一个档次,可都是大明的总兵。于是一向以忠臣自诩的朱国彦就说了,你们辽东军不许入城,就在城外打野战好了。听到这话,赵率教的肺当场就气炸了:“姓朱的,我就三千人,怎么跟建奴野战,你速速开门,我们一同守城,等待督师大军到来,你不要误了督师的大事。”
朱国彦摇摇头,这个不行,老子不过那个什么鸟督师管。其实朱国彦是存了点小心思的,这遵化城的守军虽然号称一万多,但是实际五千不到,而且多为老弱残兵,这怎么守城?所以他直接对巡抚王元雅道:“咱们正好让辽东军先在城外挫一挫建奴的锐气,这城就好守了。”
这话里话外,根本就没把赵率教等人的死活放在心上。这那里是什么友军啊,这比敌人还坏。
赵率教进城不得,退走又不敢(袁崇焕强调令行禁止)。于是次日一大早,赵率教就不得不带着露宿一夜,水米为进的辽东军和阿济格带领的四营六千正白旗(原正黄旗)建奴精锐进行了一场毫无悬念的野战,赵率教本人被阿济格射杀,其部三千辽东军全部战死。
朱国彦所期望的挫建奴锐气的想法也成了扯蛋,建奴的锐气没什么影响,城下三千辽东军精锐惨死的景象到是把遵化城守军的胆气给挫了。
结果建奴仅仅是一次试探性攻城,平日不习操练的遵化守军就自行溃散了。害人害己的朱国彦不知道是觉得自己平日带病无法,还是觉得愧对赵率教和三千友军,最后也是全家自杀死了个干净。忠臣之名到是全了,可这位忠臣办出来的事情却让人恨得只咬牙齿。。。
萧严是十一月二日收到朝廷的勤王烽火的,此时他已经在宣府任职差不多五个月了,虽然修长城的事情因为没钱的关系一件都没做。但是宣府的兵马让他一番整顿下来,但也凑齐了战马一万八千匹,马步军五万人,他于十一月四日、赵率教战死的这天召集了这包括天雄军和天狼军的精锐,齐齐的朝着四百里外的京师进发了。此刻他的内心十分茫然,大哥不在,而历史也还在按照原来的轨道在走,接下来估计就是袁崇焕被捉,自己能改变这些吗?
萧严看了看远方,又看了看身后长长的行军队伍,对自己的副总兵黄得功道:“去,把斥候都撒出去,这些建奴很厉害的,非常善于奔袭,让大家枪不离身,箭不离手,随时戒备。晚上全部靠山扎营。”
十一月六日,萧严自觉行军缓慢,乃命黄得功带三万步军押后缓行。他自己和孙传庭、卢象升一起统帅二万骑军于八日先行赶到蓟州和袁崇焕会师,并成功击退了围攻蓟州的建奴阿巴泰部。宣府兵也是继辽东军后第二支赶到京师附近勤王的军队。
督师袁崇焕在战后检阅了萧严麾下的这二万精锐之后,立刻觉得自己底气足了不少,这时传来建奴大军越过蓟州直扑京师的消息,袁崇焕立刻点起这三万四千精锐回援京师。。。
第006章天日昭昭(三)()
第006章天日昭昭(三)
从精英政治理论上来说,首都的人民应该是最优秀的存在。但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因为享受着诸多特权的缘故,历朝历代的首都人民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不接地气的状态。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辽东的建奴是何等的凶悍。他们只知道过自己的日子,多搞钱过好日子,至于京城之外的人是死是活那是皇帝老子的事情,干他们毛事。
诸多特权之下,是人性的扭曲,首都人民很快就变成了文不能安邦治国,武不能骑马打仗,要说他们是废物也未尝不可,要知道在后世,同样是北大清华,如果对北京地区的考生不降分录取,那么基本上名校你找不到北京学生。当然,这倒不是说帝国政策的制定者认为北京的学生不读书也是人才,而是他们的孩子也生活在北京,北京人都是跟着沾光罢了。北京人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打小学起,他们就努力让自家的孩子跟这些官爷的少爷在一个学校读书,成绩好不好的没事,搭上线才是混一辈子的本钱。
扯远了,从袁崇焕下令大军回援京师的时候开始,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组合诞生了。我们具体这样来说这个笑话组合:皇太极带着五万人马去进攻有号称有四十万,实际最少也有十几万官兵驻防的北京城,这是第一个笑话;袁崇焕带着三万四千人回去救有几十万大军守卫的北京城,这是第二个笑话;最后也是最大的笑话是,北京城据说有四十万大军守卫。
我们来看看京营的番号,五军营、神枢营、神机营。听着名头就怪吓人的,后头还带两神字。可这兵早就不能用了,平日也就是搞个内部卫生,叠个被子的还行,让他们去抓贼估计不扰民就不错了。其实无论是军户制还是募兵制,时间一久,如果没有层层监督,没有实战打磨,早早晚晚那都是会烂掉的。那个被文官丑化成天下第一无耻下流的正德皇帝很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制定了边军和京军对调制度,隔几年大家都对换着玩一下。可惜正德死后,后来秉国的文官不知道其中的厉害,一味求稳,这个对调制度也就成了摆设。
崇祯皇帝这一次算是见识到了京营的真面目,号称四十万,实际清点连十五万都不到。这十五万人还都是几十年没打过仗了,具体是个什么情况根本不得而知。崇祯皇帝愤怒了,他突然觉着内阁里的东林党人很不顺眼,自己登基之初就劝自己补发欠饷,不知道内情的自己把内帑全部打开了。要知道那钱是按照足额四十万人的标准发放的啊,那现在还有二十五万人的军饷发给谁呢?
崇祯帝还不知道,这内帑刚进户部就被扣了四成,然后层层扣,扣到士兵头上的时候基本上也没剩下什么了。如果不是指着皇帝老子发赏银,眼下这十五万人凑不凑得齐还不得而知了。
还得指望辽东军,所以袁崇焕得了圣旨,带着三万四千人拼死往北京赶,堪堪挡在北京和建奴之间。这个时候袁崇焕又碰到和赵率教一样的悲剧了,皇帝不许入城。
后世不少人说这是崇祯帝怀疑袁崇焕的忠诚,其实这有点以己度人了,至少这个时候崇祯帝还是信任袁崇焕的。不让入城的原因很简单,敌人在外面了,你袁崇焕应该去城外打败敌人,而不是进城死守。
袁崇焕也是醉了,老子要是有和建奴野战的实力我还在城门下头扎营做什么?这里的风沙好吃啊?
纵观袁崇焕和建奴历次交手的战绩,胜利全靠地利,也就是守城。而野战几乎全败,包括满桂那一次。不过恨袁崇焕的人为了贬低袁崇焕,硬是把满桂的那次野战吹成了大败建奴。真实的情况是满洲第一巴特鲁阿济格贝勒(注意,鳌拜没有阿济格勇猛)带着人把满桂杀得七零八落,最后满桂靠着宁远城头的火炮庇护才走脱。
吹牛撒谎都没关系,有人信就足够了,崇祯皇帝信了,所以历史上满桂在袁崇焕下狱后被皇帝逼着出城打野战,结果。。。满桂直接被吹死了。
“督师,咱们还是不要遣散这些各地来得勤王大军吧!”萧严突然发现,自己在袁崇焕面前居然还能有如大哥一般深谋远虑的一面,“你要是把这些勤王的军队都遣散了,皇上会怎么看我们?”
袁崇焕眼光复杂的看了萧严一眼:“萧士毅,当年你也是我帐下数得着的猛将,知兵善任。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你和你大哥张振岳是我辽东双雄,可这几年不见,却发现你大哥醉心权力,而你却越来越胆小怕事。难道真的是官做大了,你们就忘本了?”
萧严听到这话急的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