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于好奇,张振岳决定去参加这次集会。至于进入会场这不难,伪造一份名帖对于锦衣卫来说根本不是问题。而张振岳的身份也就被定为河南南阳府新进举人朱威,然后拿着伪造的名帖和萧严等人大喇喇的坐进了东林书院,看着别人声讨自己,这一幕实在是有点诡异。
和在茶楼一样,张振岳未置一辞,就带着萧严出来了。
萧严到是什么激动,他扯着张振岳的袖子道:“大哥,这些士子误会您了,咱们根本就不是阉党啊?要不我们现在回去,好生和他们解释一下,不然您这总督还怎么做得下去?”
张振岳摇摇头道:“二弟,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可以解释清楚的,有些事情却是永远都解释不清楚的。而能否解释清楚的关键,不在于你的口才如何,也不在于事情本身的兴致如何,而是取决于你希望接受你解释的对象是否接受你的解释,你明白吗?”
萧严一听就有点晕,想了一下道:“大哥,你的意思是他们不会接受我们的解释?可是大哥,我们真的不是阉党啊?”
张振岳苦笑了一下道:“二弟啊,你怎么还不明白,我们是不是阉党的标准,并不是和魏忠贤的关系如何,而是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他们的利益,如果我们和他们冲突了,那么我们不是阉党也是阉党了,甚至这世上没有阉党,我们也会被称呼为邪党。”
看到萧严还有些不甘心,张振岳点醒道:“二弟啊,大丈夫于世,做什么取决于本心就好,何必在乎别人说什么?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了,那别人凭得是什么,天下清议尽归东林,你要当真,你就输了。走,别想了,我们还要赶去苏州。”
其实张振岳心里最惊讶的不是自己成为江南士林的众矢之的,而是复社的提前诞生,自己虽然历史读得不精,但是复社出现于崇祯年间,号称小东林的事情他可是清楚记得的。可现在居然就这么堂而皇之在自己面前成立呢?
看来自己又一次不小心改变了历史,张振岳忍不住叹口气道。。。
苏州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占地二百多亩。元代时为大弘寺,明代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
张振岳读高中的时候通过语文课文知道中国有这么个极具代表性的园林建筑,所以他一到苏州,就决定把总督府设在这个著名的园子里。
可是一到地方他就傻眼了,这徐家在拙政园住满拜年,却是无力维持下去,园中已经是杂草丛生,房屋也略显破败。张振岳原本想着这么大的园子起码得花个十几万才买的下来,可是没想到他还没开口,徐家后人就提出五千两银子,将这偌大的园子转手。
这绝对是划算的交易,实际上顺治年间,这个园子卖给海宁陈家的时候可是足足二千黄金。。。
第020章总督江南(五)()
第020章总督江南(五)
严格来说,拙政园并不是特别适合居住,但是胜在环境优美。所以张振岳还是决定把自己的总督府放在这里。至于南京兵部的事情由侍郎主持,自己不过是借助尚书的权威来进行整军而已。
抵达苏州已经是7月23日了,张振岳只是很有威仪的和包括时任浙江巡抚潘汝祯(就是第一个哭着喊着给魏忠贤修生祠的那位)在内的南直隶十四府,浙江和江西三地的官员草草建了个面。整个见面过程很短,只是由南京吏部的一个侍郎做介绍,和这些官员互相认识一下,然后张振岳再很有威仪的劝勉诸官好生为朝廷当差罢了,并无其他!
这个拙政园分为中、东、西三个园子,如果要入住还需要大修一下。这起码得有个多月,不过张振岳却表示自己就住东园的兰雪堂,之前徐家人就住在这里,虽然破旧些,却也能住人。至于总督府直属的五百禁军则在不远处一个废弃的卫所军营住下了。张振岳对手下官兵的待遇从来都不含糊,这里的大修被命令尽快进行,张振岳希望自己的部下住得条件好一点。
江南官场堪称明代官场的龙潭虎穴,现在张振岳已经闯进来了,方方面面的所有人都在盯着他,就看他会怎么动作?尤其是复社这边,张溥、张采都在等着这位“三合一”总督出问题。
这一盯就是大半个月,这段时间,张振岳基本不见客,只是在书房和幕僚们讨论锦衣卫、浙东水师等衙门不断送来的各种材料。在这种分析和讨论中,张振岳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思路。
暴风雨之前总是一片宁静,复社这边通过这一段日子的观察发现,对于名下各府送来的请示公文,张振岳从不批示,凡是南直隶的公文一律按照前例转南京六部,浙江各府公文继续由浙江巡抚处理,江西亦是照此办理。
不单单是不插手地方政务,大明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张振岳在报请朝廷之后,将原有江南各地设置的矿监、税监一并撤除。结果引得江南士绅一片欢呼,搞得大家在复社交会费都没那么积极了。更绝地是,这样一个举动使得复社成立以来,筹划的第一次抗税抗捐行动直接流产。张溥等人立刻感觉到棘手了,还从来没遇到这么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这是朝廷派下来捞银子的吗?
其实张振岳并没有闲着,他学着康熙皇帝在自己的书房的立柱上写了六个别人不太明白的大字:“整军、税法、海关”。
这要和江南士林斗,第一点自己要眼明耳明,不能当瞎子当聋子。张振岳吸取了历史上著名的苏州织布工人罢工事件(其实已经是暴乱了)的教训,责令锦衣卫在其间安插人手,这样有什么风吹草动自己都能知道。其次张振岳算了个账,自己承诺天启帝是到任满一年之际最少交三百万两银子入内帑。可张振岳草草算了个账,现在设的矿监、税监,臭名昭著不说,能收得的钱一年能到一百万两都是不容易的。并且其中人员成分复杂,胡作非为者有之,无所作为者亦是有之。所以张振岳思来想去,与其留下这么一个效率不高且很得罪人的机构,还不如解散了,起码缓和一下眼下紧张的江南局势。他的密折六百里加急一上去就立刻被天启帝恩准了,所以手握军权的张振岳毫不客气的就把分布在江南各地的五十多处矿监、税监衙门给撤销了。在这些衙门任事的太监全部被召回北京,而差役之类共五千人,则每人发了二个月的饷银就遣散了。当然敢来总督府门前闹事也没问题,这遣散银子就免了,还有大兵一顿水火棍伺候,保证你没有半分脾气。
不过张振岳只是把这些收税的衙门给撤销了,在任何一份公文上他都没说过类似于“免征”这样的话。
张振岳的意图很明显,他把整军放在了整个江南行动的第一位,在开始这个动作之前,他不希望和江南士林进入战争状态,现在他比任何人都需要和平。
而整军的重头戏就是整军方案,八月十三日,在兰雪堂的书房里,张振岳和孙传庭、卢象升的讨论已经进入第三天了。
虽然不知道张振岳为什么会想到让自己这两个文官参加整军事务,但是既然如此信任,卢象升和孙传庭自然是绞尽脑汁出主意拿方案了。
可是接连三天,一共三个方案,都在分析之后被无情的否决掉了。在讨论的过程中,三人总算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那就是南直隶下属的49个卫所已经是彻底糜烂、不堪使用了。
以南直隶四十九卫中最精锐的孝陵卫为例,为保卫孝陵,在朱元璋安葬之后的一个月内,即设孝陵卫和神宫监驻守。
孝陵卫内并设“经历司”,这就是当时的军事警卫机构,是作为专业性保护“孝陵”的部队。其中,有5600名官兵一卫,一卫中有5个所,每一个所中有1120人。这些官兵都是经过长期训练而挑选出来的。其中又挑选了500名精兵。精兵的选择标准:能骑马扬鞭,飞速奔驰,还要骑马跨过一道壕,越过一堵墙,并在马上开弓射箭,三箭中两箭者才为合格。
这些精兵每五年进行调整考核一次,据史书记载,“不能胜任者,可令其男儿承替,无男儿承替者,应侍禄回乡养老。”和末位淘汰制一样,不能胜任的人,就可以令他们的儿子来继续帮着守陵。如果没儿子顶职的士兵,就可以领着俸禄回乡养老去了。这像领退休工资一样。据了解,当时其他一些兵种好像没有这样的福利。
照理说这样的制度如果得到严格执行,那么卫所的战斗力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惜的是世上没有如果。随着明代卫所军官不断侵吞士兵的土地,以及长期没有战事和骄奢淫逸引起的懈怠,卫所军队的战斗力早就达不到精兵的要求了。至于选拔标准更是形同虚设,兵部无论南北,点校的时候都是数人头,至于战力,对不起,文官们也不懂。
孙传庭摇摇头道:“卫所之兵不堪一战了!”
第021章整顿军备(一)()
第021章整顿军备(一)
千里做官只为财,张振岳在获得了天启帝如此巨大的信任和授权之后,对于在明年八月初上缴内帑六百万两银子是一点担心都没有。想想看,自己身兼三个总督职务,管着整个江南地区的军政事务和海关官方,又是钦差,相当于流动皇帝,要捞不到银子就稀奇了。
可这么稀奇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首先是南直隶各府的官员一夜之间清如水了,迎接自己这个上差用得都是土特产。而诸如钱谦益这样给秦淮河的婊子梳个头都可以随便扔出个七八万两银子的主,居然硬是分文不讨,只当没有这么个总督存在一样。这种自命清高的无礼行为立刻恨得张振岳直咬牙,也好,原本还有一丝内疚的张振岳现在对于这些富裕的江南士绅再无半分亏欠之心,既然你们不把老子当盘菜,那老子就要扣你们去秦淮河潇洒的银子。
不过张振岳现在难得去招惹这些江南士林的实力派人物,他要做的事情很多,自然也要分先后。所以第一步还是从社会影响最小,也最好进行行政操作的卫所入手。
孙传庭之所以说卫所已经不堪一战并不是什么气话,而是有根有据的。
当初朱元璋设立卫所制度的时候,本意是替国家省钱,减轻广大农民同志的负担。人家可比后世每年一发的中央一号文件要靠谱多了,说干就干,直截了当把中央财政都给弄没了。而地方财政也被他算得死死的,至于军队更是真正做到了不拿国家一分钱。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依靠卫所和军户制度,卫所制度就不复多言,军户制度则是一个很没人性的制度。明初﹐军队由“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部分构成。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元代旧籍册的基础上﹐由兵部改置军籍勘合﹐详细开列军户从军来历﹑调补卫所年月﹑在营丁口之数﹐从而建立起新的﹑较为完备的军户制度。非经皇帝特许或官至兵部尚书﹐任何人都不得自行改籍。军户的军差包括﹕户出一丁赴卫当兵﹐是为旗军。旗军或操守﹐或屯种﹔户出一余丁随正军到营﹐佐助正军﹐供给军装﹔军户户下须以一丁供给在营正军﹔户下若无丁壮﹐须佥幼儿为“幼丁”﹐以备成丁后勾补当差。为使军户能自备服装盘费﹐明政府规定﹕军户耕种的田地军田在三顷以内者可免杂役﹔三顷以上者须与民户一起承担杂役﹔随营余丁和户下供应余丁亦可免当差﹔正役仍要承担。但这些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并未贯彻﹐军户的杂役负担没有减轻。同时﹐在社会地位上﹐军户亦低于一般民户。民户若与军户通婚势必连累自己的子女﹔军户丁男仅许一人为生员﹐民户则无限制﹔正军户五丁以上方许充吏﹐民户二丁以上即可充吏﹔民户有罪﹐往往以充军处罚﹐军户不许将子侄过房与人﹐脱免军籍。
从这个制度来看,军户制度实际上比户口制度更加束缚个人的流动和发展。当军户可以说变相成了军奴,看起来是衣食无忧,但是要另有发展几乎很难。当然这里头也不是没有出人的时候,东林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三才就是军户出身,而且还是让文人谈虎色变的锦衣卫。这个笑话有点冷,但起码也说明,李三才家肯定不是他一个男丁,但作为唯一被允许成为生员的那一个,成绩肯定是不错的,估计他哥李大才、李二才读书就不怎样!
宋代禁军号称八十万,结果中央财政十分吃紧,明代军队二百万,就靠着这个军户制度硬是没有半点问题。至于原因很简单,除了皇帝亲自管理的上直亲军二十六卫外,其他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名下的卫所军队根本就不拿朝廷一分钱的饷银。也就是说,整个大明王朝要支付的军费严格来说就只有上直亲军那十几万人的费用。而到明朝灭亡为止,京营兵马在最高峰时也不过是三十万人。这点人,就算没有中央财政,朝廷还是养得起。至于亲军二十六卫之外的卫所,全部自己吃自己,半农半兵。怎么看,这个制度都是十分科学合理的。
但是事情的发展绝不是人类通过一个规则就能定死方向的,在集权条件,腐败是必然会产生,而且迅速扩大的。当了官,自然是想吃好喝好,吃好喝好之后,自然还想住得好玩得好,就算是自己心满意足了,还想着子嗣跟着自己一起享福过好日子。这就是人性,你与其指望他道德高尚吃大亏,不如通过制度去约束和扼制。
明代卫所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世袭制,将军的儿子还是将军,而士兵的儿子永远只能是士兵。这样的制度本身就不具备进步意义,而且权力固化之后,将军们就对自己麾下的士兵拥有了合法伤害权,欺男霸女,侵吞土地也就变成了常态。
于是几百年下来,卫所的军官早就不是什么军官,而是变成了富裕的大地主,而士兵则从农兵变成了佃户。而且这个佃户还不如一般地主家的佃户,一般地主家的佃户每年开春前都还能跟地主磨嘴皮子,这个地俺交多少租子,你要敢多收,俺换一家的地种就是了。所以一般有手艺的长工,或者有耕牛的佃户在地主面前是可以得瑟的,具体可以参考当下经常跳槽的技术人员和白领。地主平日不但客客气气,还是不是小恩小惠留人。
而军户就不同了,一个户籍就把你限死了,你不种本将军的地你就死定了,别人的地你也不许去种。这叫什么,叫垄断经营。
时间久了,军户们就开始逃亡了,卫所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不要说什么战斗力,连兵源都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
张振岳这次要整顿的四十九个卫所,就是这么个情况,十分的麻烦!
第022章整顿军备(二)()
第022章整顿军备(二)
张振岳对孙传庭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