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十三章 西征大军()
第三十三章西征大军
可李存勖没有想到,李嗣源居然也被乱兵“劫持”了,乱兵当然和李嗣源无仇,但他们已经对李存勖失去了信心,强行推立李嗣源为皇帝,并说“请今上当河南皇帝,令公当河北皇帝。”李嗣源号哭不从,可乱兵哪里肯听,簇拥李嗣源来到魏州,和赵在礼一伙合在一处。李嗣源在军界威望甚高,早就对李存勖心怀不满的军队高层愿意奉李嗣源为主,李嗣源“不得不”勉从所请,说要是去洛阳见皇帝李存勖把事情说明白,当然是带兵去的。(都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是抄郭威的老文章,其实郭威也是从李嗣源这里学的本事。)
李嗣源毕竟和李存勖知根知底,还是有些犹豫,万一事变,灭族是肯定跑不了的。这时,他的宝贝女婿石敬瑭站出来说话:“干大事者不能犹豫不决,我们现在已经没了退路。”李嗣源问他下一步如何走,石敬瑭到底有些本事,献计道:“汴梁扼中原咽喉,只要我们得到汴梁,成便进取中原,不成还可以退保河北。”李嗣源点头称是,便让石敬瑭率兵偷袭汴梁。
李存勖见形势乱成这样,不亲自出马是不行了,放眼朝野,唯一有资格和李嗣源做对手的也只有他这个皇帝。文武群臣见皇帝亲征,便请求李存勖给军队加饷,以保证战斗力。可没想到刘皇后居然带着几个年幼的皇子抱着几个银盆站在群臣面前,说“我们家现在穷的叮当响,哪有钱犒什么军?觉得这几个盆值钱,拿去好了。”众人哪见过这个架式,伸舌而退。
李存勖觉得自己还是有把握战胜李嗣源的,可他率领的大军还没走多远,军队逃亡大半。在乱世中,军权就是政权,而且军人多享有高度的“自由”,他们参军就是追求富贵,谁给的价码高就跟谁。这些人在李存勖和李嗣源的pk中都把宝押在了李嗣源身上,所以趁机逃亡,奔向李嗣源。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三月,当李存勖来到万胜镇(今河南中牟西北)时,听说李嗣源军已经攻下汴梁,距自己不过百余里,而且自己手下士兵不满万人,带来的可是两万五千人啊。李存勖心中凄惶,喝了一通闷酒,然后返回洛阳,再做打算。在回洛阳的途中,李存勖还劝慰将士们:“朕知道你们跟着朕也很不容易,家里老小都要奉养,魏王继岌带着成都的金帛就回来了,等回京后朕一文不要,全都给你们。”本以意为卫士们会山呼万岁,哪想卫士都不冷不热的回答:“陛下的赏赐太晚了,即使给了,将士们也不会再领陛下的盛情。”李存勖混到如此凄凉的地步,不禁放声痛哭。
李存勖前脚刚回到洛阳,石敬瑭就已经跟到了汜水关(今河南荥阳西北),形势非常的不妙。这时宰相豆卢革劝说李存勖:“陛下不必过于惊慌,魏王殿下的西征军很快就能赶回来,胜负未分之际,还请陛下据守汜水,不能让叛军过来,否则大事真要去了。”李存勖觉得有理,决定再做最后一博,调集他所能调动的所有精锐部队,东征和李嗣源决战。
一切准备就绪后,李存勖阵兵于城外,步骑兵种俱全,如果这支部队能够忠于李存勖,那么李存勖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翻盘的。但李存勖没有想到,他辉煌的人生并不是结束于他的世仇朱友贞,也不是结束于他的干兄长李嗣源,而是结束于一个叫郭从谦的无名之辈。而且,不是结束于两军阵中,而是他的洛阳城中。
郭从谦原来是个戏子,因为戏演的好(艺名叫郭门高),所以“演而优而仕”,当上了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看到李嗣源来势汹汹,而李存勖则如丧家之犬,知道李存勖大势已去了,就煽动士兵说:“皇帝信不过咱们,早晚要把我们活埋了。现在李令公大军西进,不久便攻克洛阳,愿意跟我取大富贵的就去干掉昏君,立下奇功。”军爷们一听,都说“有道理!”,于是便在洛阳城中造反。乱兵以郭从谦为首,喧哗着攻打兴教门。
李存勖正在后殿用餐,听说郭从谦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造反,非常的愤怒,久违的血性也涌上来,率着侍卫去和乱兵拼命。可架不住乱兵人多势众(为什么乱兵这么多?李存勖应该反思!),破城而入,双方展开了肉博战。李存勖在乱战中被叛军用箭射伤,躲在绛霄庑下休息。李存勖不想等死,一狠心,把箭从肉中拔出来。可由于伤势过重,又没得到及时的治疗。没过一会,这位身经百战、灭梁平蜀的一代枭雄便命丧黄泉,死年四十三岁。
李存勖死后,侍卫们都对着李存勖的尸体行了大礼,然后大哭而去(其中有两个人:王全斌、符彦卿)。只有一个叫善友的戏子哭着把李存勖的尸体放在乐器中,燃起一把大火,把乐器堆里的李存勖尸体烧成灰烬。
当初李存勖消灭梁朝进入洛阳城时,天下人都把李存勖比成汉光武帝刘秀,觉得唐朝中兴指日可待,也没有因为他是胡人而对他有偏见。只是所有的人都未曾料到,仅仅三年,所谓“大唐中兴”的神话便在冲天火光中中彻底破灭,留下的只是一堆难以辨认的骸骨,和历史无尽的感慨。
王夫之评价李存勖:“存勖可以忍败,而不足以处胜,故胜则必倾。败则唯死而已,胜则骄淫侈靡。”这个观点非常正确,李存勖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因为他的度量:做天下共主的度量,所以王夫之说他“有智无量”。
李存勖“因骄致败”的悲剧和前秦苻坚“因宽致败”的悲剧虽然性质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的失败其实就是性格的失败,他们其实都很单纯,但单纯的人往往在社会的生存竞争中遇到强大阻力。人是单纯的,但社会从来就没有单纯过。性格决定命运,就是这个道理。
李嗣源被乱兵“强迫”着来到洛阳,看到李存勖的尸骨,未免落下几滴眼泪,但心里肯定是欢快的很。李嗣源轻拭眼角,对前来拜见的文武百官们说:“现在形势非同往日,大家要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等到魏王回京继位。至于我本人,安葬好大行皇帝后,我就回到成德,到时就不用大家送行了。”
话说的很动听,可宰相豆卢革等人哪个不是官场的瑠璃蛋子?都是身经百战刀枪不入的主儿,哪个不亮事?马上就进行劝进,李嗣源当然不能答应,戏还没演完呢,豆卢革等人就说“现在国家无主,四海播荡,除了太尉您外,还有谁能抗起这副重担?这不仅是我们的愿望,更是天下人的愿望!”李嗣源“架”不住众人的劝说,勉强先答应做监国。
等李嗣源戏演的差不多了,这才在洛阳宫中称帝。租庸使孔循上言:“唐祚终矣,请陛下更建新朝,拟个国号。”李嗣源装白痴,问身边人:“什么是国号?”
左右皆答:“先帝本姓朱邪,因有功于唐朝,更李姓,继昭宗后,灭梁复仇。而今陛下新创大业,自当更国号,以与先帝有所区别。还有,先帝新灭梁朝,梁人未必心服,所以梁人多不愿陛下再称什么唐朝。”
李嗣源摇头:“不可以!我十三岁就事献祖文皇帝,献祖以我为宗亲,后又事太祖皇帝三十年,先皇帝二十年。纵横拼杀,冒刃血战,身被百创,什么苦没吃过?太祖天下就是我的天下,先帝天下就是我的天下。何况同宗异国,事出何典?此事就这样,还称大唐。”
众人还有异议,吏部尚书李琪站在李嗣源一边:“殿下本李家勋贤,有大功于先帝,与先帝亲若手足。如果更改国号,则等于视先帝于路人,先帝梓宫将何所依?”
李嗣源不再想就事多做纠缠,决定国号不变。李嗣源又做了一回好事,追谥李存勖为庄宗皇帝。国号是虚的,权力才是真的,有权走遍天下,无权抗着国号也没什么用。
李存勖死后,他挚爱的刘皇后却和他弟弟李存渥卷起金银逃到了晋阳,两人在路上做了回露水夫妻。结果晋阳留守李彦超拒绝他们入城,李存渥在逃亡路上被部下所杀,刘皇后干脆逃到尼姑庵里落了发,想与花花世界说再见。可李嗣源容不下这个“红颜祸水”,派人把她给杀了。
而名义上的西征军主帅魏王李继岌已经回师,行至渭南(今陕西渭南),接到父亲李存勖已经兵变身死的噩耗,一时想不开,找条绳子上吊死了。随军的行军司马任圜带着西征军回到洛阳,拜倒在李嗣源门下。
本部小说来自看书蛧
第三十四章 藩镇割据()
第三十四章藩镇割据
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之祸愈演愈烈,局势动荡不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藩镇之祸和五代十国比起来还是尚逊一筹,毕竟五代十国是藩镇之祸的“升级换代版”,面对这样的一个灾难式的时代,历代史家多对五代十国持否定意见。欧阳修在着《新五代史》时不住的呜呼:“五代不仁之极矣”。
?
虽然五代是着名的乱世,但并非是一无可取,在五代前期就曾经出现过一个短期“盛世”,就是唐明宗李嗣源“长达”(相对于五代的那帮短命皇帝)八年的小康时代。
虽然这个“盛世”在“量”和“质”上都无法和昭着青史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提并论,但相对混乱至极的五代历史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喘息时机,让在战乱中饱受苦难的老百姓们多了一丝对生活的企盼。
唐明宗李嗣源和唐庄宗李存勖一样,都是沙陀人。但和李存勖不同的是,李存勖本姓朱邪,而李嗣源生下来却连姓什么都与史无考,只知道名字叫邈佶烈,李嗣源这个名字李克用收其为义子时给起的。
在乱世时代,象李煜这样的书呆子是吃不开的,想不被别人吃掉,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学会吃人。李嗣源就是这样,他十三岁时便能骑马射箭,而且射雁的技术尤为一绝,每发必中)。
义父李克用很喜欢他,而且李嗣源曾经救过他一次命。不过李嗣源真正轰动江湖的是在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李嗣源奉命去郓州救援被朱温围困的朱瑄,只带了三百人便杀败当时强悍的汴州军,把朱瑄从虎口中夺了回来。之次河东军被魏博军节度使罗宏信偷袭,李嗣源断后让前军撤退,李克用给他的部队命名为“横冲都”,一时间,李横冲的大名响彻河朔诸镇。
在晋梁争霸中原的这十年中,虽然李存勖的军事天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功劳不可能只归于他的账上(虽然李存勖坚持这样认为),周德威、李嗣昭、郭崇韬这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功劳最大的,无疑是李嗣源。
当初李存勖在郓州全歼王彦章的时候,李嗣源就劝他偷袭汴梁,擒贼擒王。李存勖让李嗣源率兵直扑汴梁城,朱友贞畏俘自杀。李存勖曾经动情的牵着李嗣源的手说:“我的天下可以说是大兄你打下来的,以后我们一起共享富贵。”虽然没多久李存勖就把这个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
李嗣源从戎三十多年,大战小战数百起,在军中的威望甚高,人称李令公,这也是李存勖渐渐对李嗣源疏远的主要原因。在乱世中,失去民心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失去军心,其实在“盛世”中何尝不是如此。
由于李存勖的昏愦糊涂,酿出魏博兵变,导致李存勖兵败身死。不能说李嗣源对此一点责任没有。事实上,李嗣源的“无责任过错”和赵匡胤的“无责任过错”都不过掩人耳目的政治表演罢了。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指责李嗣源(赵匡胤)不忠于李存勖(柴宗训),一个人的忠与不忠不在于“小我”的表现,而在于“大我”,即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李存勖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远不成李嗣源成熟,所以李存勖灭梁仅仅三年便迅速腐化坠落。后唐局势岌岌可危,再次爆发大动乱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这时李嗣源站了出来,并迅速稳定住了局势。
后唐横跨中原,兼有巴蜀,是当之无愧的天朝大国,南方一些小国根本无法和后唐国力相并比,只有北方强大的契丹屡屡挑衅,是李嗣源的心头大患。李嗣源也不想和契丹刀兵相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七月,也就是李嗣源继位两个月后,李嗣源派供奉官姚坤去契丹告哀,并希望得到耶律阿保机的承认。没想到可爱的耶律阿保机居然和姚坤上演了一场难得的舌战,其精彩程度,绝不逊于诸葛亮舌战群儒。
阿保机听说李存勖死了,放声大哭:“我的朝定儿(汉语即朋友之意)!闻你有难,我方欲救之,因渤海国未息,不便前去救你,不意出此变故。”哭了一会,阿保机责问姚坤:“新天子明明知道庄宗有难,为何不相救?!”姚坤狡辩:“魏州离洛阳太远,够不着。”
阿保机不饶他:“新天子为什么要自立为帝?”姚坤有些招架不住,勉强答道:“新天子浴血三十年,领兵三十万,天意如此,岂可违?”阿保机知道就算说死姚坤,李存勖也活不过来,只好叹道:“我儿喜酒及色,不恤军民,所以亡身。我现在不敢牛饮,不敢玩乐,就怕象我儿那样亡国。”
然后又冷不防的射了姚坤一箭:“我与新天子无仇,愿意和贵朝和好,只要你们答应割让河北地,我有生之年绝不南下。”姚坤气的直摇头:“这事陛下和我说没用,得问我朝天子答应不答应。”
阿保机大怒,把姚坤投进了大牢。过几天又把姚抻拎了出来,和言悦色的说道:“我知道你家皇帝舍不得河北,那就把镇、定、幽州给我吧,我不嫌地盘小。”并拿出纸笔让姚坤画押,姚坤哪肯干这卖国的勾当,根本不理他。阿保机气的直咬牙,要举剑要杀姚坤,幸亏韩延徽苦劝,这才作罢。
李嗣源知道阿保机这个人向来就这副德性,也没跟他多做计较,凭他的实力,守住河北是没什么问题的,契丹再强,也奈何不了他李嗣源。李嗣源开始整顿内政,首选杀掉在李存勖时代因“刻敛天下之财”而惹众怒的租庸使孔谦,改由任圜以宰相兼判三司。三司是指度支、户部、盐铁转运三个国家财政要害部门的总称,三司使是实际上的国家财政大总管,权力极大,当然也是个肥差使。并废止专职的盐运使、租庸官职务,而由节度使或刺史兼管。
李存勖当政时期,政治腐败、贪污盛行。李嗣源为了清除积弊,杜绝后患,不惜痛下狠手。先是把同光朝祸害天下的宦官集团进行剿杀,除了留下一些做为宫中杂役外,把那些因避李嗣源起兵而躲到庙里当和尚的太监,也都给揪出来砍头。而李嗣源对那些“闲坐说玄宗”的“白发宫女”们也大发善心,多数遣归家乡,择婿而嫁(真是善举!)。
虽然李嗣源此时已经富贵至极,但因为他出身民间,所以对民间的疾苦非常关心。李嗣源知道老百姓沉重的负担其实多是由于地方官借着官府的名义横征暴敛引起的,所以李嗣源下诏,让地方的封疆大吏们除了春节等重大节日可以向内廷进奉钱物外,这也只能“千里送鹅毛”,略表孝心,其他时间不允许打着皇帝的旗号搜刮老百姓的财物。
李嗣源不仅对“立国之本”的农业进行恢复性改革,还对“四民之末”的商人专下一道诏令,规定一些必要的税收,不允许地方官滥设杂税,以此保证商业的正常运转。这些诏令传到民间,老百姓和商人们欢跃异常,无不齐称万岁。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