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知杨广的一系列表现,杨坚终于满意的点头不止,之前他还害怕自己死后杨广会急着报复夏国,如今看到杨广的成熟表现,自己终于不用再担忧了。
就在这一年十一月初,隋文帝杨坚终于病重去世,死后跟独孤皇后合葬在咸阳城西一百多里外的泰陵。
历史上杨坚是在独孤氏死后几年才去世的,不过这一次两人几乎同时去世,也算是全了两人的夫妻情谊。
杨坚死后杨广登基称帝,这一年杨广仅有三十岁左右,比历史上登基称帝还要早上五年时间。
不过杨广经历了多番大战后也不是原本历史同期可以相比的,就在登基后的几天他就派出以裴炬为首的使团出使夏国,准备向夏国求和。
杨广求和的决心是那么的强烈,他知道如果跟夏国的战争再继续下去,那么整个隋帝国的崩溃就在眼前,为此他私下授意裴炬哪怕这一次付出再多的代价也要议和成功。
当然他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称臣不再割让关内剩余的郡县,但是可以向夏国每年赠送大量的金银财帛。
议和使团出发的同时杨广也开始大肆征募训练更多的军队,之前杨坚留下的丰厚库藏为杨广的这些行动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各地上百座大型粮仓更是为这些大军提供了充裕的粮食。
这些大军不仅仅是为了抵御夏国的进一步入侵,更是为了平定隋帝国内部的各处叛乱。
杨广没有想到的是他派出的议和使团倒是让王泽大吃一惊,毕竟在他的印象里杨广是一个很刚烈的人,想不到居然也会为了政权的延续派出了使团议和。
不过王泽对这一次的议和很重视,虽然对裴炬等人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他也觉得这一次的战果已经很大,夏军的攻势到这里已经到了尽头,隋帝国派来的议和使团来的正是时候。
第587章 吐谷浑覆灭()
王泽早就盼着隋帝国主动请和了!
因为如今的夏国是真心没有能力一口气将整个隋帝国吞下去!
隋帝国毕竟是一个超级强国,哪怕之前接连战败损失惨重,但此时他们依然有近百万大军,四千多万民众!这样一个庞大帝国不是短时间就能消化的了的。
另外夏国这一次对隋帝国作战获得的利益也已经很充足。
此时夏国占领的三齐、幽州、并州北部,以及河套之地加起来也有了五百多万人口,如果再加上攻略沿海、沿江各郡获得的人口甚至七八百万都可能有,虽然这里面又被各大诸侯国分去二百多万人口,但夏国这一次真的已经吃饱了。
在新增五六百万人口后,夏国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到了四千多万人,已经在人口数量上跟强大的隋帝国形成了持平态势,但这时的夏国人口还是有近半是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因此在王泽看来这个国家还是一个刚刚长开身板的少年。
仅仅形成数十年的夏国社会关系还是一个很脆弱的体系,而隋帝国内部的士族豪强们掌控这个国家已经有了几百上千年,如果夏国贸然一口吞下隋帝国,那么夏国原本已经形成的比较良好的社会关系就会遭到极大的破坏。
这就反而让隋帝国内部的那些士族豪强们反过来破坏了王泽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夏国社会文化,这是王泽不愿意看到的一种可能,为此他宁愿放弃这么一个攻灭隋帝国的好机会。
另外王泽决定停止攻打隋帝国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因为西突厥灭亡了!
在西突厥组织的四十万联军于漠北额根水畔几乎被全歼后,这个结果就注定了西突厥的灭亡。
西突厥的领地主要在西域、河中富庶之地,这么一大块肥肉当然要抢到自己的碗里,更何况西域、河中地区都是地广人稀的地方,那么辽阔的土地上居然仅仅只有三百万人口。
因此王泽决定暂时放过隋帝国答应他们的求和,然后迅速抢占西域、河中之地,日后这里就将作为夏国二十年内的移民重点发展区。
在石海光、李红鱼的大举进攻下,已经从龟兹迁移到伊犁水畔的西突厥王庭迅速沦陷,绝望的达头可汗看着被追逐惨遭杀戮的部众自杀身亡。
然后石海光、李红鱼两人兵分两路,李红鱼率领十万大军自伊犁水向东配合韩子高大军一部横扫西域天山南北,包括伊吾郡在内的各大城邦纷纷被攻克。
哪怕这些西域城邦都有坚固高大的城墙保护,但是在夏军爆炸威力巨大的炸药攻势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石海光则是率领十五万大军大举攻略整个河中各栗特人城邦,在夏军的强大威胁面前有些城邦无奈的选择了投降,但是更多的城邦因为不甘心转而向似乎很强大的波斯人求援。
原本石海光以为波斯人根本不会插手河中之地的战事,毕竟自己夏军都击败了强大的西突厥人,而根本不是西突厥人对手的波斯人又怎么会来招惹自己这支大军呢。
可是石海光不知道这世上就有一部分人不知好歹,波斯人认为夏军毕竟是遥远万里外的国家,能击败西突厥人攻打到河中之地就已经是强弩之末,认为自己战胜的局面很大。
于是波斯帝国派出二十万大军准备击败石海光所部后,将整个河中之地收容到自己的领土中来,毕竟栗特人不仅善于经商,农业技术也很发达,富庶的河中之地连波斯人都垂涎不已。
河中各国不是不知道波斯人的野心,但是对于陌生的夏国人他们更愿意相信波斯人虚浮的允诺,因此河中各国再次强行征调所有的青壮,勉强组织起来近二十万大军,石海光率领的十五万夏军面对着这四十万敌人也有些不敌。
为了保证夏军自己的胜利果实,大怒的王泽命令由王栋、王睿两人各率五万大军,联合杨武所部二十万大军一同去河中支援石海光。
甚至王泽还传令正在攻打阿克苏姆人的二弟王晖和还有继续攻掠信度河西面卑支路人的何亮,让他们各自派兵配合夏军从南部攻打波斯帝国。
与此同时驻扎在致远群岛(索科特拉群岛)的夏军第四舰队从海路攻打波斯帝国南部波斯湾沿海各地,并且占领霍格木兹海峡出海口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基地。
隋帝国这时已经失去了整个吐谷浑故地和河西走廊,因此连西域现在发生的事情都不怎么了解,更不要说发生在更加遥远的河中之地和波斯地区的战事了,因此信息不对称的他们就在和谈中落了下风。
面对着夏国的各种威胁,以及依然在持续的各路进攻,无奈的裴炬只能死死保住了不称臣的底线,但是却让出了一部分领土。
河北北部上谷郡南面的博陵郡被让给了夏军,从此隋帝国与夏国双方在河北以滹沱河为界,其他各地的边界则是以实际控制为准。
另外隋帝国为了激化吐谷浑、吐蕃和夏国之间的矛盾,将原本还掌控在自己手里的西平郡(西宁)让给了夏国,然后将驻扎在那里的十多万隋军全部撤回了黄河东岸的金城郡。
果然就在隋军将西平郡交给夏军的数日后,从隋军那里得到消息的吐谷浑人就兴冲冲的准备击败战斗力‘很弱’的夏军,进占西平郡,如果可以的话他们还打算下一步驱逐夏军占领河西走廊。
吐谷浑人完全被隋军的撤退晃花了眼睛,只有他们自己才相信这是因为隋军惧怕吐谷浑的战斗力,而狡猾的吐蕃人就发觉情况可能不对劲,因此他们只是一个劲的鼓动吐谷浑人抢回这座原本属于‘自己’的城池,自己却没有往前冲。
夏军当然不会管什么民族大团结的事情,主持这里事务的法彦素来杀性有些重,见吐谷浑人来攻他当即率领刚刚来到的数万夏军骑兵出城,上去就是将吐谷浑人一顿胖揍。
一番大战下来夏军损失数百人,反观原本还剩下七万人的吐谷浑骑兵再次折损掉四万多人,仅剩的三万人四散溃逃,而吐蕃人则是见势不妙早就提前一步逃走了。
吐谷浑哪怕在一百年前都还是一个让人忌惮的军事强国,但是如今刚刚复国的吐谷浑只不过是一个破落户罢了,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能够看得上眼,但是他们偏偏没有这个自觉。
吐谷浑可汗伏允被这次惨烈的损失激怒了,但是吐谷浑一时半刻也组织不起来更加强大的军队,于是他再次向吐蕃大军请求增加援助,大不了自己将积石山以南的河源之地割让给吐蕃。
很快伏允可汗的请求实现了,人口数量并不多的吐蕃这一次勉强再次抽调出五万大军来到吐谷浑,对于此时仅有不到一百万人口的吐蕃来说,这两次派来的军队其实已经是他近半的青壮了。
可是伏允不知道的是吐蕃大军历尽千险来到吐谷浑不是为了学雷锋做好事的,也不是为了来当红领巾的,人家图谋的就是他的这些部族和辽阔的草原。
吐谷浑的草原在夏军看来已经是条件恶劣的高海拔地方,但是从海拔更加高的万里羌塘上面下来的吐蕃人却看着犹如天堂一般,吐谷浑的草原对他们的吸引力极大。
这时吐蕃人的数量已经是吐谷浑残军的两倍半,在这支大军来到后早就按耐不住的吐蕃人迅速控制住了所有的吐谷浑军队,然后将其他所有大小贵族尽数杀死,只留下伏允可汗送到了匹播城荣养,其他部族全部收编。
就这样吐谷浑刚刚复国不到一年时间就迅速灭亡,而吐蕃也比原来历史上早了二十多年强大起来,只是这个强大只是论领土的面积,人口方面自然条件恶劣的吐蕃依然难以迅速增加。
同时这时的羌塘上还有东羌女国、羊同、象雄等多个强国并列,因此吐蕃在夺取吐谷浑的领地后只是从山南河谷迁徙了二十万部众来到这片大草原,随后就看似老老实实等待下一个机会的到来。
吐蕃一口吞下了弱小的吐谷浑,将自己的刀子顶到了夏国在河西走廊的腹背,但是夏国在恒河口针对吐蕃的攻略也没有停止,当初被夏军攻灭的几个小国故地上已经拥有了二十多万汉民,形成了一股很强大的力量。
这些汉民的聚落甚至沿着恒河一直发展到北方的山麓,从已经改名为刘家河的蒂斯塔河沿河而上夏军距离匹播城仅有一千里路,对吐蕃国都匹播城的威胁也已经增加许多。
甚至这一点连匹播城内的吐蕃赞普都已经有所擦觉,毕竟吐蕃和泥婆罗之间也有很频繁的商贸,他们已经准备将国都从位于雅鲁藏布江南部的匹播城迁徙到江北逻些(拉萨),以此躲避山南夏军越来越大的威胁。
不管怎么说,从夏历四十一年冬开始整个天下难得的有了一个大致和平的景象,隋帝国和夏国这两个全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间的战事落下帷幕,也让大家跌落了眼睛。
当然了,如果这一切没有不长眼的波斯人搅乱那就更好了,更因为如此波斯人才被愤怒的夏军打的非常悲惨。
原本战事都要结束了,哪怕夏国的将士们都热爱战争,可是一连打了那么长时间的战事,大家都想家了,要不是波斯人非要出头给栗特人帮忙,就根本不用打仗了,大家正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
一想到这里夏军对波斯人的攻势就挺不住了,不仅大家将所有的冷热兵器都拿出来给波斯人展示了一番,甚至他们还动用了很难得的热气球去攻打栗特人的城池。
在近五十万夏军的强大攻势下,波斯大家全军覆没,夏军横扫整个河中之地,这一轮大战之后河中各国的人口足足少了一半,而且夏国还准备将剩余人口中的一半迁徙到其他地方。
连带着西域各国也是同样的待遇,这样夏国只需要迁徙来一百多万人就能占据这里一半以上的人口,字里行间带来的血迹斑斑也是让人不寒而栗。
第588章 称帝()
就在夏历四十二年新年将要到来的时候,夷洲岛上已经被隋帝国放弃的二十万隋军终于在夏军的武力和思想双重攻势下无奈投降,隋大将军鱼俱罗却没有自杀而是选择了投降。
这是最后一支在夏国领土上投降的成建制隋军,随着他们的投降也标志着夏军在对隋帝国的全面作战中获得了圆满胜利,夷洲的收复也标识着夏国南北海路再次畅通。
消息传开后整个夏国南北数千万百姓都自发庆祝起来,他们纷纷走出家门拿出各种美酒、美食招待夏军士兵和周围的乡亲邻居,或者利用其他的各种方式发泄自己心中的喜悦。
从仅仅以后他们可以大大方方的对别人说自己的国家才是世界第一强国,而且是能够保护自己国家民众的政权。
在一连串的大战中夏国居然消灭了隋帝国近三百万大军,当然这个数据是在加上那些隋帝国青壮民夫之后的事情,毕竟那些民夫武装起来经历几场战阵就是合格的士兵。
在击败隋帝国之前,夏国民众中很大部分都很是忐忑不安,甚至有相当部分民众纷纷迁移离开北方本土,选择了迁移到南洋甚至海外领地,这回大战获胜他们终于安心了。
因为之前夏国对隋帝国的战事,去年夏国民众就没有过上一个好年,如今战事消停大部分士兵也都各自回家,所以整个夏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纵横万里的区域内都在准备过一个欢快的新年。
不仅是在夏国本土,连夏国在各大洲的流民聚集点的居民也都为夏国的成就感到喜悦,虽然他们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被流放到这万里之外,但是生活也是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而西洋上的各大诸侯国在得到这个消息后也同样举行了各自的庆祝,不仅是夏国获得胜利能够给他们更多的支持,甚至他们还可以利用夏国的名头来威慑罗马帝国等西洋强国。
毕竟这些诸侯国都是夏国的藩属,一旦真的遇到不能抵挡的敌人,夏国必然要给他们出头,提供各种支持甚至是出兵相助都是有可能的。
新年后王泽回到了久别的镇海郡,不过辽东城却在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在原有城池外一座可以容纳数十万人的新城正在规划建设中,不仅枢密院没有离开辽东城,其他中枢机构也将在年后陆续迁到这里。
王泽将主要行政机构迁移到辽东城的意图很明了。
也不是没有人建议将国都迁移到位置靠近中心的江州城,不过这里身处内陆很不利于对夏国辽阔的海外领地进行很好的统治,而且江州城距离镇海郡并不太远,迁到这里没有太大意义。
辽东城就不一样了,这里虽然距离大海也不近也不过只有数百里的距离,另外附近还有辽河水运可以利用。
更重要的是辽东城通往卑沙港(大连)的铁路基础已经修建完毕,只需要再有半年时间这里就能跟这座不冻港连通起来,到时候从海外到来的货物可以从卑沙港登陆一直到达辽东城。
与此同时辽东城通往涿郡的铁路也在开工,日后的辽东城将会是一座很重要的交通枢纽,从镇海可以乘坐蒸汽机车经辽东一口气走到涿郡,或者是走到卑沙港中转海路。
回到镇海后王泽终于能好好陪伴家人过上一个团圆年,这时王宫内除了长子王栋和次子王睿因为正跟着杨武攻打波斯帝国还没有回来,其他几个子女还有他们各自的妻儿、夫婿、子女都在。
王泽的幼子王珂今年才十五岁,还跟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般带着大姐王凤的大儿子朱彤跟二姐王萱的儿子程初一起闹成一团,正拿着一柄硬木制作的横刀玩耍的王珂其实也就比朱彤大七八岁而已正是一个孩子王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