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会时再听村长说关于学医的事,不少乡亲都有些意动,跟前些天村长说这事时的反应是截然不同,乡下人最佩服有本事的人。不少乡亲都觉得让家里的娃子跟着张泽远学两手,以后当不了大城市的医生,在乡下当个赤脚大夫也不错啊,将来家里谁有个感冒发烧的也不用忍着了。
芽儿听了十分替张泽远开心,她可是知道治病救人、育人子弟这两件事可以说是张叔叔的生命,这位可敬、可亲的学者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两件事情中去。这不,这会张叔叔整个人散发着莫名的活力与热情。
第二天一大早,果不其然,三三两两的乡亲带着自家的娃子一个接一个的来到了芽儿家商量跟张泽远学医的事情,手里还都提着鸡蛋,山鸡之类的东西,东西虽然不多,但也代表了乡亲们对张泽远的谢意,这年头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把自己的手艺教给别人的,不是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不大会,村长也带着他的大孙子也来到芽儿家。
来的人不少,粗粗统计下来,竟然有十一二人报名,算下来基本上一大家子就能有一个来报名的。芽儿的几个小闺蜜,四朵小金花中杨月和小秀也来了,荷花和胖丫俩人没有过来。村长也十分高兴,不过人一多,再在芽儿家学习就有点不方便了。村长大手一挥,决定把大队的另一间屋子腾了出来,当时给学生打的桌子还剩下两三张,都搬给这些娃子们用。
鉴于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才开始学认字,不认识字学医可是困难的很。最后张泽远跟村长还有这些娃子们的家长商定,每天下午不用上课的时候再学医,到了夏收、秋收忙的时候就晚上上课。
张泽远心里清楚的很,学医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要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这群娃子里最后能剩下几个人就不错了,但是这些话他也没有说出来,怕乡亲们误会了他的意思。村长心里也明白,现在乡亲们都在猫冬,家里也没有什么活计,所以都想着送娃子学一学,但估计等开了春,不少娃子家里可是少不了他们干活,到时候估计有不少要半途而废了。不过能学一点是一点,只要有那么一两个能坚持学下来,等小张同志离开清河湾的时候,村里好歹也能有个赤脚大夫了。反正,村长是打定主意了,自家劳动力多,大孙子是一定要坚持学下去的。
当然,商量这些事情的时候,那群娃子早跑到学校上课去了。他们虽然知道以后要跟着张叔叔学医这件事,但是怎么学、学什么,他们可是一点都不清楚,不少娃子都还以为就是学怎么扎针呢。
等商量好所有的事情,送走这些希望家里娃子能学一技之长的家长,芽儿家的桌子上也多了几只腊好的山鸡、野兔子,还有几十个鸡蛋。拜师礼虽然轻,但这些是乡亲们最诚挚的谢意。
张泽远见人都走了,也一头扎进屋子,继续写教材。村里的娃子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而且自己手里也没有现成的教材,自己也不能毫无头绪的乱教。自从前些天村长跟他商量了这件事,张泽远每天都花不少时间编写基础教材,既然要教,就一定要对这群娃子们负责。
芽儿见张叔叔忙着准备教材,也不打搅他,坐在爷爷他们屋子的炕头上,看着书,听着杜奶奶和杜妈俩人聊家常,阳光温淡,岁月静好。
吃过午饭,芽儿背着,淡定的跟在帮自己拿着小板凳的张泽远后面上课去了。几个哥哥又是挤眉又是弄眼的,一副芽儿你也好可怜,你也要去上课的表情,逗的芽儿强抿着嘴,就怕笑了出来。在几个哥哥们眼里,上学可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必须老老实实的坐着,哪里有以前那么自由,但是上学对他们而言,又有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哎,真是一群矛盾的娃子。
到了学校,上午来报名的十几个娃子都已经到了。杨月和小秀见芽儿也来了,心里十分高兴,最近芽儿都不怎么上学校里来了,几个人很少有机会一起玩。芽儿由着杨月和小秀拉着她的小手进了教室,眼睛却不停的打量今天来学医的这群娃子。
郭大爷家里的二栓哥、村长爷爷的大孙子、五爷爷家里最小的孙子,。。。基本上一个大家庭有一个代表,只不过里面的女娃子少的很,除了杨月和小秀之外,还有胖丫的大堂姐,一共是四个女娃,典型的男多女少。这群娃子见芽儿也进来了,都知道芽儿已经跟着张泽远学习了,想打听打听这个张老师严不严厉,会不会跟别的老师一样打手心。二栓上前问到,“芽儿,过来,跟俺们说说张老师严厉不,学不好会不会揍人。俺跟你说,上午的那几个老师可厉害,要是不好好学,要打俺们手心的”,其他的娃子也都用亮晶晶的眼睛盯着芽儿,想从芽儿这里知道一些张老师的事情。
“嗯,张叔叔呢。。”,芽儿装模作样的咳嗽一声拉着长音,见众人都是一副心急的不得了的样子,“张叔叔是不会揍人的,不过张叔叔可严厉的很哦,嘿嘿,是我先跟着张叔叔学习的,你们要是叫我师姐的话,我就告诉你们怎么才能不挨批评,怎么样”,芽儿一副小狐狸的样子,在心里偷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叫自己师姐啊。家人的真心疼爱,乡亲的淳朴善良,乡野的广阔自由,使得芽儿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孩童,调皮可爱,偶尔还会来点恶作剧,跟前世的杜萱瑾,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
“芽儿,你才这么点大,比俺们小的多,俺们才不叫你师姐呢,你应该叫俺们哥哥姐姐”,二栓比划着芽儿才到他腰部的身高,一副你怎么好意思呢的表情。二栓的话得到众人的一致赞同,哪能叫这么小的娃子师姐呢,太没有面子了,哎呦,芽儿的小算盘算是落空喽。
张泽远在旁边看着这群娃子说话,心里乐的不行。看看日头,时间不早了,该开始上课了。张泽远假意咳嗽两声,示意开始上课。这群娃子对张泽远都有一种莫名的尊敬和敬畏,跟平时上课时东跑西窜的完全不一样,都一个个老老实实的坐的板板整整的,一脸的严肃和认真。
张泽远站在前面,看着眼前这群眼神里充满期望的孩子,心里不由的感到一阵的压力,自己以后就要对这群孩子们负责了。
张泽远的第一堂课,没有讲任何的医学知识,而是郑重的从医德讲起。“医者父母心,学医要先从医德开始,德为医之本。。。”,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没有良好的医德永远无法成为良医。张泽远的一番话,给下面的这群孩子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们无法用语言形容出自己此刻的心情,只是每个人都牢牢的记住了一句“德为医之本”。芽儿心里也十分的激动,这才是真正的学者,真正的教书育人。
接下来张泽远才从最基本最简单医学知识的开始讲起,他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去讲课,不仅要讲医学基础知识,还得负责教认字,不停的放慢速度,让这群娃子能够慢慢的记下来。这群学生是张泽远见过的基础最差、教的最费力的,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得他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与期盼。
下课之前,张泽远又宣布周日的时候带着这群孩子上山采药,学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所进步。听得一群娃子都快乐疯了,撒着欢的往家里跑,想去跟其他的小伙伴们显摆显摆,这张叔叔、张老师就是好,还要带着他们去山上放风呢,把认草药这件事给丢到脑后,只记住了上山俩字。
张泽远带着芽儿也不回家,直接去了五爷爷家里,一会还要给五奶奶针灸呢。之所以不带着其他的学生一起去,是因为这些娃子基础太差,学习知识不能拔苗助长,这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压力。
到了五爷爷家,俩人又是受到一家人的热情欢迎。在给五奶奶针灸之前,张泽远把相关的穴位及其机理一一跟芽儿说明。针灸时又详细的解说了力度的大小和针灸时间的长短,这些不仅跟病症有关而且还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素质,医学之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方面面医者都要考虑到。
看在五爷爷一家人眼里,大的讲的详细,小的听的认真还时不时点头。再回头看看自家听的一头雾水、傻头傻脑的小孙子,一家人不由的感慨这小芽儿果真是聪明伶俐的很,这小张同志长篇大论的说了那么一大通,大人听的都头疼,这小芽儿竟然听得明白,记得清楚。请使用网址
lt;
52 起鱼塘喽(一)()
乡亲们都指望着娃子们能好好学,将来吃上国家粮或者当个赤脚大夫什么的,所以一个个的对家里的娃子管的更严了,现在村子里很少能在大街上见到玩耍的半大娃子,一般都是那些还流着鼻涕的小娃子们手拉手的满村子乱晃悠。没法子啊,小娃子的哥哥姐姐——大娃子们要不老老实实的写作业,要不就主动帮家里干活,没人带着他们玩了。
张泽远也愈发忙碌起来,上午备课,下午教那群学生,还要给五奶奶针灸,晚上有时候还要给学生开小灶,但是精气神特别好,比起刚来时浑身流露的沉沉暮气,现在都可以称得上是青春焕发、朝气蓬勃了,比刚来的那会显得年轻了十几岁岁。芽儿一家见到这样的张泽远也都替他高兴,有这样的精神头,日子过起来才有盼头,才有滋味啊。
周末的时候,张泽远真的带着自己的学生上山采药去了,不过跟着去的娃子可不止那些,像芽儿的几个哥哥也都跟着玩去了。现在家长管的严,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出去放风,哪里还能错过。等中午回来的时候,一群娃子脸上都黑一道白一道的,个个都成了泥猴子。
这群娃子把自己采到的草药也都倒在院子里,张泽远看了看可以称得上是杂草堆的草药,再看看这群满脸自豪的娃子,不由的哭笑不得。等他们都回家吃过午饭再来芽儿家里的时候,张泽远把那堆杂草里面少少的几株草药,一一挑了出来,反复而又详细的解说了草药的样子、用途、以及炮制方法,等把这群学生说的晕头晕脑的才放他们回家,学习不可松懈、但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张泽远一番教导下来,让这群娃子深深的体会到,这学医可比学认字难的多,不少人开始打退堂鼓,学不会还浪费时间,还不如帮家里干点活呢,结果到了下周上课的时候原来的十几位学生里面只剩下六七个了。乡亲们见娃子们实在是不想学,也不逼他们,没有吃这碗饭的本事就不浪费时间,能认识几个字,会种地就行,一个村里还能有十几个赤脚大夫?没有学医的本事,早早的退下来,多认俩字,将来能打会算的也不错,乡下人还是靠力气吃饭。
天气越来越冷,早晨起来水缸里有时都结了薄薄的一层冰,杜爷爷估摸着大概就这几天捕鱼了,要不然塘子里结了冰,捕鱼就不方便了。果不其然,当天晚上村长就开始挨家挨户的通知,周六周日的时候捕鱼。特意选在周末,是因为还指望着那群小子们下去挖泥鳅捉黄鳝呢,这群皮小子干起这个来比大人都麻利,每年都能挖出来不少呢。
村长一走,乐的江海四兄弟直蹦老高。他们村子没有像清河湾这样的塘子,只有一条不大不小河经过他们村子,里面的鱼不多,大多都被上游的村民给捕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都是一些半大不小的鲫鱼瓜子什么的,哪里见识过像小伙伴们给他们描述的四五斤重的大鱼。芽儿一家都很高兴,这次捞完鱼,就该分口粮,然后准备准备就快过年了,老百姓一年到头可不就盼着过年吃几顿好的吗。
“爹爹,娘亲,咱们家明天能分多少鱼啊”,捕鱼的前一天晚上,躺在炕上的芽儿听着杜爹和杜妈说明天捞鱼的事,开口问到。不的不提一下,娘亲这个称呼是杜妈特意要求的,杜妈老早就吃醋了,不是都说闺女是娘的贴心小棉袄吗,为啥小芽儿成了她爹的贴心小面袄了,芽儿每次都会叫她爹“爹爹”,而只叫自己“娘”。这样不明显显得芽儿跟自己没有跟她爹亲,这怎么能行。醋意大发的杜妈,最后是忍不住孩子气的要求让芽儿也要用特别一点的称呼叫她,所以芽儿现在是叫杜爹…爹爹,叫杜妈…娘亲。
杜爹每次听见芽儿叫杜妈“娘亲”,就想笑,自家小宝贝跟自己多亲啊,都是叫自己爹爹,害的自家媳妇都吃醋啦。“咱们村一共一大三小、四个塘子,一个小塘子能捞三百多斤,大塘子估计能捞一千多斤,算下来每年差不多能捞两千斤左右的大鱼,咱们家能分十几二十斤呢”,杜爹很是自豪,这十几斤的鱼足够一般人家过个好年了。前些年日子过得艰难的很,别的村子没少饿死过人,清河湾的乡亲们靠着这几口塘子的鱼和后面的大山上的野菜、野果子什么的,虽说是整天的吃糠咽菜的,但硬是一个人也没有饿死,当然,那几年几口塘子也差不多被捞的干干净净的,大鱼小鱼都不放过,哪里像现在一样只捞大鱼,小鱼留下明年继续捞。
“一般是一家先分两条大鱼,剩下的半大不小的鱼按重量平均分”,杜爹见芽儿感兴趣,接着跟芽儿说,“大一点的大鱼能有三四斤重呢,大伙一般都要留着年夜饭的时候吃”。
芽儿知道村子里虽然就这几口塘子,但是乡亲们平时很少吃到鱼,个个都自觉的很,谁也不敢随便就去塘子里捞鱼什么的,那可是村子里的集体财产。除非谁家里有病人或者有要奶娃子的人,才偶尔趁着天黑偷偷的去抓上一条。乡亲们一般对这样的事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自家绝对不会干这事。但是像小水沟里的泥鳅和黄鳝什么的,挖起来费劲,做起来费时,在清河湾倒是可是随便挖,平时有那嘴馋的娃子没少弄来烤着吃,也算是打牙祭了。有时候大人也会小水沟里摸上几条鲫鱼瓜子,给家里的老人、孩子解解馋。
其实在细细的算下来,两条大鱼中至少有一条要过年后拿出来待客,剩下的再给亲戚送上两条,到最后能吃到乡亲们自己肚子里的估计也只有其中的一半罢了。芽儿又想起来自己的那个空间,淡水湖和小河流里面成群结队的鱼,觉得实在是浪费,要是能神不知鬼不觉的偷偷的放到村子里的塘子里就好了。正想着呢,芽儿突然觉得脑袋有点沉,脑海里清清楚楚的映像着空间里的变化,湖泊里面一条条一尺多长的鱼儿跃起,摆动的鱼尾甩出点点水滴,想晶石一样剔透。芽儿能明显感觉到这些跃起的鱼儿都悄无声息的一条条游进了村子里的那几口塘子里。
这突如其来的一番变化,吓了芽儿一跳。自己现在竟然能隔着这么远的距离操纵空间了,自己对空间的掌控明显加强了啊。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芽儿仍是很高兴。要是换个人有了这个空间,估计能更好的发挥空间的作用,哪里像自己一样,只是偶尔从里面拿几斤的粮食给家人用,实在是太可惜这么好的宝贝了。虽然芽儿并不遗憾,但是能不给自家带来任何危害的情况下,能让乡亲们多吃上一条鱼,多加一道菜,芽儿也是不会拒绝的。
芽儿控制着空间,往几个塘子里大概放了六七百斤半大不小的鱼,一个塘子里多上百十斤的鱼也不会太过明显,但再多了就会引起乡亲们的注意喽。做这些的时候,芽儿的小脸有些发白,控制空间远距离的操作,明显费力的很。亏得杜爹早已经把煤油灯吹灭了,要不然两口子见到自家小宝贝苍白的近乎透明的脸色,还不知道着急成什么样子呢。弄完这些,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