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开始这个龚科长虽然客气,但还是有一点俯视的态度在里面,必竟张兴明是来买货的,这时代是卖方大嘛,买就代表着你看中了我的东西,就得求着我,这就是那个时代企业人的真实心里写照。
于是等张兴明对无线电厂的产量严重不屑,对无线电厂当前的产品无比鄙视的时候,龚科长当时就怒了,拍案而起。张兴明对他的态度行为视而不见,只是拿出昨晚连夜画的几张草图递给他。
看着图纸,龚科长的脸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至于有一点抽搐,其实没啥,张兴明只是把后世无线电厂最畅销的几款收录机给画了出来,并着了色,作了标注。
这是无线厂87年以后的成熟产品了,在83年看来,那简直是直如一道闪电劈入龚科长的心间哪,他是搞销售的,去的地方多,见的东西多,当然知道这几张图的重要性,要是能如实把图上的东西生产出来,那就是锅炉里倒汽油,除了火就是更火啊,龚科长马上就颤抖了。
一个好产品对于一个销售科长来说,那就相当于一个美女之于一个猛男啊,还是半夜在被窝里。
张兴明对于龚科长和蓝姐姐的关系,是一目了然的,用后世眼光看这个时代的人,那就相当于小学老师看着一年级学生。
也就明白了一个这个时代的普通工人妇女怎么能见得到世面:跟着一个全国跑的销售科科长能不见多识广吗?张兴明心里邪恶的想,之所以百媚千娇的蓝姐姐能被这个竹杆似的龚科长泡上,是不是就因为可以明目张胆的喊老公?老龚啊。
而张兴明之所以在这个龚科长面前一点都不客气的对无线电厂及它的产品进行诋毁讽刺挖苦,是因为张兴明,他妈的竟然的有点吃醋了,是的,看着蓝姐姐看这个老龚(老公?)的眼神,张兴明大大的吃醋。
晚上,无线电厂的张厂长和龚科长一起来到张兴明的房间,张厂长是技术型领导,这个后世多有报导,甚至于他一进门张兴明就认了出来,张兴明心里对这些大公无私以技术救企业的老一辈国企人还是相当敬重的。
张厂长看了图纸,拍案称好,听张兴明说可以免费把这些外观设计图纸送给无线电厂,只要求能成这些产品的全国代理,张厂长表示极度的欢迎,这下子厂子可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产品有了,销售也不用操心,还想要啥?表示明天就请示开会,明天下午就能定下来。
送走张厂长,张兴明出了一口长气,看来这边差不多搞定了,没白来一趟。
这个时期,像沙市日化,京城制衣三厂这类企业,之所以能在众多入不敷出的国企中脱颖而出,引领风骚十几年,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有着好的领头人,有着好的心态和变革的决心,还有,极高的办事效率。
第二天中午,龚科长小跑着找到张兴明,把张兴明一行请到了无线电厂,座谈了一个小时多一点,合同就基本拟定,双方签字盖章,一份在另一世原本不纯在的包销合同就生效了。
合同规定,张兴明代表的香岗和祥记一方,无偿的提供收录机外观设计及内在功能说明若干套给咸城无线电厂使用并形成产品,并负责在产品销售中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
而无线电厂将从即日起,把收录机产品的全国范围包括香岗地区的销售,交给香岗和祥记独家代理,代理期限为从即日起至1998年十二月止,为期十五年,并保证85年以前,每个月不低于三百台,85年-88年每个月不低五百台,88年-98年每个月不低于一千台的供货量。
其间,咸城无线电厂将以实际生产成本上浮百分之三十的价格作为出厂价,即与香岗和祥记的结算价,不干涉市场价格,不另收取费用,同时,无线电厂也不承担产品的市场宣传费用。
此合同不包括无线电厂的收音机产品,但不拒绝香岗和祥记对无线电厂的收音机产品进行销售,提货价为无线电厂向其他单位供货的价格下浮百分之三。
第四十九章 活力28()
(还记得那个一比四的广告吗?内地第一个由港台明星拍的广告。推荐收藏打赏吧,为了那些曾经的品牌)
合同签好,双方又约定好所有产品由无线电厂负责发货到香岗和祥记的指定城市。
双方结账方式为批货次结。
即货物发到指定城市,和祥记收到货物查验无异后,只出收货单,不支付货款,要等第二批货物发到验收入库,才结算第一批货款。
这个时期国企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由国营百货销售,压个一二年的货款是很正常的事,所以,看上去张兴明占便宜的结算方式,在那个时候的厂方来看已经很划算了。
而且要知道这个时期的企业如果产品自销的话,各种成本一加,产品能保证百分之二十的纯利就已经很不错,这一下就拿到百分之三十,顿时让无线电厂各领导心怀大开。
反过来从张兴明这边算,拿收音机举例,这时期生产一台收音机的成本也就十五块钱左右,市场价是三十二块,即使成本上浮百分之三十,也不过是十九块五,不到二十,还有十二块钱的赚头,要知道这时期的收音机,是每家必备的,中国有多少家庭。
而在宣传上,在另一世,无线电厂从84年开始做广告,87年更是登上中央台,一曲一首歌来一片情红遍天下,也不过花了二百多万,这点小钱对于市场产生的价值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张兴明也不在乎掏这个钱。
合同之所以只签到98年年底,是因为上一世的时候,雁舞就火到98年年底,当时的厂长非常的瞧不起当时新兴的VCD,因为VCD太贵了,谁知VCD不仅火,还把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收录机企业打倒在地,这就是后话了。98年十二月雁舞一败涂地,从些再没能站起来,和当时的尚海手表厂一样,沦为纯加工型的行业附属工厂了。
说到这不禁想起了诺基亚和苹果,当时诺基亚的总裁就对苹果不屑一顾,因为苹果手机连最基本的防摔测试都不合格,而诺基亚是可以拿来当砖头用的(我98年就拿诺基亚打过架,砸玩人头照样打电话)。于是,就像雁舞的老总一样,诺基亚的总裁也看错了,他没想到的是,如果把手机造的很贵,就没人舍得摔了,于是玻璃一样的苹果打碎了砖头老诺。
言归正传。
签过合同双方皆大欢喜,到蓝姐姐店里庆贺,席间蓝姐姐得意的告诉张兴明,她的老龚科长下个月就提副厂长了,张兴明就低声恭喜,换来蓝姐姐一个大媚眼,让张兴明心跳半天,暗喊吃不消。
想想也是,无线电厂的产品由张兴明包销了,龚科长是大功臣,再加上,无线电厂的销售科其实也没有纯在的必要了,厂里还能节省一笔挺大的费用,这个龚科长的升官就成为了必然,至于销售科的其他职工,这不马上就得扩大生产规模了嘛。
1983年7月3日,告别了诱惑的蓝姐姐,张兴明一行人又坐上火车,向湖杯纱市而去。
“活力28,纱市日化”,80年代的人,谁不知道这句广告语?好吧,这句你不熟,那再换一句:新一代的洗衣粉,新一代的人,这句熟吧?这个一比四广告,可是中国大陆那一时期唯一由香岗明星拍的广告哟,这句歌词,更是直到2012年在迪吧夜场里还能听到人唱的。
活力28洗衣粉,做为80年代领先世界洗涤科技的产品,83年正是墙里鲜花墙外香,在大陆地区还默默无闻无人知晓,但在香岗已经成为洗衣潮流,低泡易冲洗无毒害,加荧光增鲜艳,比当时驰名国际的英国威洁33更加受到港人的欢迎。
这时候的纱市市,还是独立的地级城市,奔腾的长江从纱市身边流过,各式船舶在江面上游动,80年代的长江是如此的兰,如此的净,把缠绕中的纱市掩映得像画一样美。
纱市日化的活力28超级浓缩洗衣粉,是香岗人林捷文于82年提供配方给纱市日化厂而生产的产品,后世报导说是纱市日化的厂长在广交会上发现了荷兰人的这个配方,马上慧眼识珠,排除异议,买下这个改变了纱市日化命运的种子,这真是信口白牙,纯属扯蛋,当然,宣传嘛,大家也知道是咋回事。
产品生产出来后,林捷文立刻将之投入香岗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林捷文并没有重视国内市场,对于当时的香岗人来说,国内是落后的,封闭的,他之所以把配方交给纱市日化,也不过是急需找一个可以低成本为他生产产品的厂家而已,至于因而成全了纱市日化,并不在他的考虑之内,这才导致了当时活力28在香岗威风凛凛,在国内无人知晓的局面。
而且做为一种新科技产品,在那个时候的内陆想让老百姓接受,也不是那么容易,纱市日化当年的销售人员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到酒店帮酒店洗衣工洗衣服,到小区给人免费洗衣服,那真是一步一个血印的推销,直到一比四广告在央视播出,才改变了局面,一跃天下知,一直疯狂到94年。
94年的时候,由于横扫中国的三角债问题,经营问题,纱市日化陷入资金困境,而就在这时,当地政府因急于完成吸引外资的政治任务拿到政绩,就把纱市日化低价卖了。
活力28被收购后,品牌被搁置,等过了几个才发现得不偿失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又花大价钱把活力28这个品牌买了回来,可是机会啊,已经一去不返了,如今纱市日化改名叫纱市活力28了,不知道还会不会火起来,但愿吧,希望他重新站起来,民族品牌真的不多了,这样的例子在80年代全国上下比比皆是啊,心痛。
再说说那时候的央视广告,真的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力量,电视机刚刚普及,人们十分相信广告,娃哈哈,一个村办企业,全部资产跑到央视广告了一把,就变身成为明星企业了,秦池酒,从一个小酒厂到供不应求不断扩张成为酒业大亨,也不过是靠的央视一个广告而已,当然,也只是在那个时代。
张兴明就想趁着活力28在国内还没有打开局面,看看能不能像雁舞一样拿个全国总代理啥的,坐坐顺风车。
第五十章 长城风雨衣()
(在那个年代,不穿一件风衣都不好意思出门,在这里,不推荐打赏收藏一下你好意思走?)
可是几个人到纱市日化一问,厂长不在,销售科长不在,反正能管上这事的,就两字,不在。张兴明也没办法,只好拿着介绍信在纱市日化的招待所住下,八个人就在纱市观光,纱市这里名胜古迹还是有一些的,而这时候保存的也比较完好,也算是增长了见识。
张居正故居,万寿宝塔、中山公园、章华寺,鱼糕、锅快、甲鱼,连吃带看,几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等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终于,管事的都回来了,张兴明赶紧递折子请见,还好,这时候的人还不会摆谱,折子上午递上去,下午就被宣召了。
纱市日化这边的办公状况,也比咸城那边好多了,办公楼办公室办公桌椅都不在一个档次,八个人在工作人员引领下进入一间布置的很有时代感的会议室,背景墙上挂着红旗和伟人像,写着这个时代的标语。
经过简单的相互介绍,张兴明说明了来意,不过,很不幸的被拒绝了,人家销售力量全部出马是去的京城,谈央视广告去了,张兴明的内心很痛苦,很痛苦很痛苦。
不过这个被后世称为中国第三代洗衣粉之父的人,还是挺善解人意的,经过研究,考虑,协商,最后给了张兴明东北三省的代理权,在张兴明的一再坚持下,又加上了内蒙,也算是安慰了一下张兴明幼小的心灵。
签过合同,张兴明恋恋不舍的跟着二哥再度登上火车,来到了京城。
几个人到京城的那天,已经是1983年7月21号了,到的时候是晚上八点多,天已经黑了。
这时候几个人的外观已经和刚去广周时完全不同了,穿的全是正宗香岗货,二哥脖子上挂着哈苏相机,赵志邦则捧着台海欧120,整的像专业人士一样到处对光。这时候市面上彩色胶卷已经开始流行了,一般的照相馆也淘汰了上色技术开始使用彩色胶卷照相,几个人在香岗拍的照片就全是彩色的,不过张兴明依然选用的黑白卷,一是因为这时期的彩卷技术上还有缺陷,造成失真,二是洗印技术不成熟,不易保存,一二年就变样了,还不如黑白片,可以保存几十上百年也不会变样,话说照片如果想保留的年头多点,还得是黑白的,当然,数码技术成熟的现在就不必费这心思了,可以保存到地球毁灭也不会变化。
张兴明其实偷偷把手机拿出来拍过照片,一些很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他一个人的时候用手机拍好保存着,32G的大卡,也不怕存不下。
长城,故宫,北海,颐和园,天坛,反正八个人能去的地方都去了,照片更是彩色黑白各拍了N卷,什么烤鸭狗不理东来顺莫斯科,拿头吃了一遍,和刚出来的时候比,八个人明显都粗了一圈,最明显的赵志邦,长了三十多斤体重,这哥们后世就是一胖子,没想到被张兴明提前催圆了。
逛够吃得,张兴明跟二哥说咱们给家里人买点东西吧,这时候祖国大陆也就京城东西又全又多,价格也不贵,出来一趟,给家里人带些衣服用品的啥的,叫大家都高兴高兴,这时候穿身新衣服出去,和邻居一说,咱这是京城买的,那巨有面子啊。
于是八个人开始大采购,几天功夫就买了几大包东西。
把私事都办完了,张兴明领着二哥开始办正事,这次来京城玩是一方面,这年头来京城是回去可以吹半年的光荣事啊,领着这么几个半大小子出来二个月,不叫他们玩一趟京城也说不过去,话说回来这年头也用不了多少钱,八个人连吃带住再买点东西,也不过花个一千多块钱,现在张兴明最不差的就是钱。
第二件事,就是长城风雨衣了,这时候老百姓就叫风衣,80年代到90年代,服装里什么最火,就是风衣。不光是中国,全球性的火,现在国际知名的风衣厂家,几乎全是在80年代成长壮大起来的。到了80年代末的时候,男人出门没件风衣都得挡着脸,就火到这份上。
京城第三制衣厂是由几个私人小作坊合在一起成立的,刚开始就几台缝纫机而已,真正成立长城风雨衣厂那是84年的事,不过这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生产风衣了,张兴明决定去拿个东北三省的代理权,服装这东西要说拿全国代理不太现实,而且也用不着,张兴明只是对80年代的这些著名民族品牌有一种感情,想参与一下,服装这行当在这个时代利润并不大,靠量获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张兴明也不愿意干。
坐着这时代京城最有特色的面的,几个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制衣厂,这时候哪里能看出来这是一家即将红遍全国盖起千万大楼的企业啊,几间惨不忍睹的旧房子,几台缝纫机,一群缝衣工,就是这个厂的全部了。
说明来意,可让制衣厂的几个人高兴够呛,这下可算找到销路了,不用再为工资愁了。话说这个年代,最不好做的就是服装生意,为啥呢?所有的国企都发工作服啊,像张兴明家这里,基乎上班的男人出门都是穿着工作服的,这种现像一直执续到90年代中期才彻底改变。而且这年头讲究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谁家女的不会缝补衣服都不好意思出门,这年头结婚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