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全民参与的收藏活动,也就是邮票和钱币了。
中国的邮票起用于清代,是当时控制中国海关的外国人发行的,很高大上的双语票,比较知名值钱的就是大龙小龙。
后来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邮票发行,值钱的也有那么几种,像民国票,边区票,文革票,都是比较珍贵稀有的。
中国真正自己发行自己的邮票是建国后了,而集邮也始于那个时期。
1955年,邮政部下面成立了中国集邮总公司,拉开了集邮市场的大幕,集邮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主导发起全民参与的收藏活动。
虽然说现在的钱币收藏市场事实上也是国家主导,但这个是民间兴起国家参与,后来才反客为主的,不能算。
第三百九十章 市场众生(5)()
♂
和邱士林马力几个分开,张兴明拎着麻花和大东子往家走。
从粮站出来就是副食商店,副食楼上是百货商店,这就是郭堡的中心了,前后左右边连派出所都加起来也就二亩地,然后围绕着这几个商店就全是住宅楼。
商店上头是从沈丹线公路往选矿厂的辅路,也叫厂路,是厂子修的,这时候这条路就是自由市场,卖东西的全集中在这条路上,因为这条路是上下班工人最多的路了。
路口就是一排四五家铁皮棚子,第一家最大,是候方家开的,临街的两面全装的大玻璃窗,卖些日杂百货,后面几家就小的多,有一家用的是一辆报废的中巴壳子,小窗户脑袋都伸不进去,只卖些副食品。
这地方是一个十字路口,也是郭堡一直到现在唯一的一个十字路口,商业上一直到现在也是集中在这里。
以沈丹公路为界,这边是商店和食杂店小卖部,自由市场,路那边全是饭店,大小开了四五家,最大的一家是国营,大集体的买卖,剩下都是私人干的,都是铁皮棚子,里面能摆个三四张桌,环境很差,很简陋,但在这个年代就让许多人羡慕了,看人家,开饭店了,事实上老百姓来饭店出饭的极少,谁能舍得花这个钱哪,都是社会上的人或者是单位上的人会没事约着喝一杯,前者喝的是面子,后者喝的是别人的钱。
几个卖菜的裹着大衣站在带车子后面跺脚,捂着厚厚的口罩,张兴明和大东子走过去,卖菜的就抬手摘下口罩打招呼:“今天来客啊?用点啥?”
这就是习惯性思维了,那时候家里不来个贵客啥的真没几家舍得出来买青菜吃,大酸菜炖土豆放点五花肉,一吃就是一个冬天,这还是这会儿生活条件好了,原来肉都没有,能放点猪油的都算上等家庭。
张兴明看着这些卖菜的心里就有点唏嘘,在上一世,这个时候站在雪地里跺脚的就有老妈和老哥,其中的辛苦真是述说不尽的。
这些卖菜的基本上都是郭堡周边的农村户,能做买卖了,他们就多了条活路,摆个小摊卖几件背心几双千层底农田鞋,春秋季节卖点毛线,冬天就卖青菜和卤肉。
东北的农民不好活,种地只有一季,从六七月份开始,能支撑到九月,然后地里就啥也没有了,一分钱收入没有,几亩地三个月能出多少钱?
有认识张兴明的,远远的喊:“二明,要买菜啊?”
先说话这个幽怨的回头看了喊人那个一眼,弊弊嘴没吱声,人家认识是熟人,这理挑不出来,要是不认识硬喊人这就得打架了。
“哎二哥,你也出来卖菜啦?不做豆腐了呀?”张兴明转身走到这个摊子前面,这人叫刘二,具体大名没人知道,都这么喊,他媳妇也这么喊他。
他们两口子是从山里出来的,本来是想来投奔亲戚,结果到这一看亲戚过的还不如他家呢,那时候工业户真心没有农村的生活好。两口子也不想回山里了,就在郭堡支了个豆腐摊,那时候做豆腐也不算是什么手艺,农村人家都会做。
谁知道第一次进豆子就被人骗了,进的一水全是一眼豆,做出来的豆腐没油,像豆渣一样难吃,几百块钱就扔水里了。
两口子守着豆腐摊子哭,正好被老爸遇到了,老爸是个热心人,就问了几句,结果就借给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五百块钱,这两口子这才算从坑里爬了出来,生意也做起来了。
那时候市面上一眼豆很多,甚至粮站里都出现过,坑了不少人。
所谓一眼豆,就是每个黄豆粒的上面,都有一个一毫米直径的圆孔,这是小日本的榨油技术,不损伤豆子,不细心根本看不出来,但黄豆中90%的油已经被抽走了。
那时候小日本的各种技术在国人看来就相当于神话传说一样。
那时候在丹东和大连,有很多日本的船舶长年停靠,全部是加工船,像这种一眼豆就是这些加工船的产品,中国人用黄豆换豆油,小日本从中赚取差价,然后再把这些榨完油的黄豆卖出来,赚一笔,再用榨出来的油换豆子,周而复始。
还有加工钢材的,国产的卷板送过去,换小日本的轧板,然后矿上把换回来的高价轧板用到设备上,有时候本钢的厂标都没磨掉,他就是用你送去的卷板直接加工的,但质量就是比你的好,这就是技术的碾压,钱挣的谁也没脾气。
经过借钱这件事以后,刘二就经常领着媳妇晚上到张兴明家里坐坐,人的关系就在处,一来二去就非常热络了,关系很好。
“张婶她们回来没?这搬的太远了,想走走都不得劲了。”刘二笑着和张兴明拉话。
张兴明摇摇头,说:“没,前两天大胜哥结婚回来转了一下,接亲,也没法呆,第二在就回去了,平时也没啥事,我哥和小弟都上学,我妈哪有时间往这边跑啊,我爸也调市里去了。”
刘二说:“你家这日子是越过越像样了,等哪天我和你香姐去市里看你妈去,在那边挺好呗?”
张兴明看着摊子上摆的青菜样品说:“就那样呗,在哪活还不一样,就是比南坟能方便点,你们有空就去呗,那边屋多也住的下,没事带孩子去呆几天,我妈肯定也高兴,那边亲戚朋友太少了,也没啥邻居,有点孤。”
刘二说:“到是想啊,哪有功夫啊,这走一天不是钱哪?菜这玩艺搁不住,晚几天就烂了,我现在是哪也去不了,想回家看看我爹都不行呢,想吃啥了?我给你拿。”
张兴明扭头问大东:“想吃啥?”
大东看了看,说:“芸豆吧,韭菜也行,花菜也好吃,还有啥?辣椒辣不?”
刘二说:“这是肉椒,不辣,咱这旮哪有辣的辣椒啊,不好卖,没几个人能吃辣的。”
张兴明说:“行了,一样来点吧,芸豆,韭菜,花菜,辣椒还有茄子和蒜薹,一样照二份的量整,豆腐也来点,有白菜没?来一颗,我炖豆腐吃。”
刘二就一样一样拿菜上称,他也知道张兴明不差这几个钱,也没矫情说不要钱。
第三百九十一章 传奇李小龙(1)()
张兴明走到边上卤肉摊上,对摊主说:“关婶,给我弄点猪头肉,还有这些肠子,一样来二根,是你灌的不?要是你家关叔灌的你得说一声啊,他弄的不好吃。”
关婶哈哈笑,连边上几个摊的人都跟着笑起来,关婶说:“买吧,今天这些都是我灌的,还有血肠要不?我昨晚弄了自己家吃,弄多了。”
张兴明说:“要,有多少全给我吧,你弄的好吃,我回去慢慢吃。”
关婶说:“行,我给你称,家里来客啦?”
张兴明说:“没,就是几个同学来玩,我想着现在不是菜少嘛,请他们吃个新鲜的。别,别别,我不要眼睛,我看着惨的慌。”
关婶一边笑一边把猪头肉上的眼睛切了下去,扔到摊下面的盆子里,说:“你咋这么胆小呢,吃眼睛好,补眼睛,吃啥补啥。”边上一些摊主哈哈笑起来,一脸暖昧。
“你说一群大老娘们,不好,好守着摊,哈哈笑,笑哈呀?菜,丢,丢了知道不?”从张兴明后边传来一个稍有些结巴的说话声,张兴明扭头一看,是李小龙。
李小龙是郭堡的传奇人物。
如果他能站起来,身高起码一米九以上,但是没有如果,他站不起来。
如果他是一个健康人,他的长相加上体格和个头,绝对是一个大姑娘小媳妇昼思夜想的型男,可是他不是健康人,所以他连媳妇也没有。
他很乐观,整天笑呵呵的,热心,愿意帮助人,可是这样的心态和为人放在他的身上,就让许多正常人汗颜了。
他很能干,郭家第一个在马路边上摆小人书摊子的就是他,后来在家里租书,愣是在这个年代能养活一大家子人。
“老五买肉啊?”关婶和李小龙打招呼,他在家里排第五,四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我,我可吃,吃不起,你那玩艺儿,太贵了。有肥的没?”李小龙问。
东北卖猪头肉可以剃肥膘,不像南方爱买不买就这玩艺儿。
剃下来的肥边收在一起,就会有一些不太富裕的人家来买走,或者干脆就被关婶她们随手给了谁,也算帮一把。
关婶往摊下面盆子看了一眼,说:“晚会吧,还有肉呢,还能剃下来些,老五不是我说你,你就不能好好吃回肉啊?你也不少挣钱哪,再说了,你家老六都多大了?有胳膊有腿的还得你养着,你累不?”
李小龙笑了,左手摘掉破旧的棉帽子,右手到头上挠了几下,把帽子戴好,说:“小六才十七,小呢,再说俺家,俺家也不用他嘎哈,我这不能挣着嘛。”
租书这行在这个年代的利润还是蛮大的,他夏天在马路边上摆摊,几百本小人书,看一本一毛钱,一天也能收个几块钱,冬天就在家里租,连押金带书钱,收入比夏天还要多点。
关婶这边给张兴明切肉,嘴上说:“孩子得练,你这么养着越养越懒,将来啥也干不了,你养一辈子啊?要是能上个学也行,你家老六是那料吗?赶紧给他找个活干着,管着挣钱不挣钱的,得出来干事啊,你说我说的对不老五?”
李小龙把满是老茧的大手在膝盖上磨娑,笑了几下,说:“再说吧,还小呢,啥也干不了。”
关婶给张兴明切好肉,用袋子装上,然后把法兰盘里的猪头肉刷刷几刀剃下肥边,又切了几刀瘦的,都收到盆里,拿个袋子一装,从摊车后面走出来递给李小龙,说:“给,姐和你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得给自己想想了,你老娘有老的时候,老六再过两年还不是得结婚出去,到时候你咋整?”
李小龙接过猪头肉扭身放到小板车的反面,那里他做了一个带盖的小箱子,固定在板车上,平时就用来装零钱,也可以放东西。
然后他挺直上身,从腰里摸了几下,摸出一个牛皮夹子来,从里面拿出二块钱,挺着上身递给关婶。
关婶接过钱转身回了摊车后面去,说:“哎呀,说了也白说,你自己招摸吧,三十来岁人了。”后上麻利的把张兴明的肉带上辣汁递给他。
东北卖猪头肉和南方不一样,是不管切的,这也就是熟人,顺手帮忙了,要知道猪头肉这东西回家切,会弄的刀和菜板都是粘粘的,不好清洗。
那边李小龙收好牛皮夹子,用手扳着身下的小板车,把车头的方向调整了一下,右腿使力一蹬,小板车吱吱的压着雪地向前走去。
他是残疾人,整个左腿完全就是一根骨头棒包着皮,只能盘着,全靠右腿蹬着这辆自制的小四轮板车活动。
除了这条左腿,他的身体其他部位一切正常。
而这条左腿也不是什么先天后天,更不是什么疾病的后果。
咱们国家的卫生防疫工作起源于东北,从解放前东北就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卫生防疫机制,成立了卫生防疫总会,一直到1953年,中央借鉴了东北的卫生防疫工作经验,开始在全国推广卫生防疫工作,取消了东北卫生防疫总会。
而卫生防疫工作除了对传染病寄生虫和一些重大疾病进行防治以外,还有一项重任,就是婴儿疫苗的管理注射。
中国是从60年开始为新生儿接种小儿麻痹疫苗的,当时从某国引进了一批据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疫苗,确实是最先进,连实际应用还没进行。
别的地区不清楚,就东北,当时注射了这批疫苗的孩子,残疾了一大批,全是像李小龙这种,单下肢坏死、不发育或是双下肢变形。
就南坟那一批就有十几个,包括张兴明家的两个亲属,还有这个李小龙。
如果不是因为这支疫苗,想一想,一米九的壮汉,长的又挺帅气的,该有多么幸福美好的未来啊。
可李小龙是健康而乐观的,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无法行走而自卑,一天到晚乐呵呵的,家里的活一样也不少干,原来不准私人做生意的时候,就在家里干活,也出来接些零活挣钱。
81年南坟这里刚一放开私人买卖,他就出来卖些糖果零食养家,别人进货,拿个口袋出门坐车就去了,一来一回小半天。
他进一次货,要蹬着小四轮板车从郭堡到街里,一来一回就是一整天。
后来有了积蓄,买了几百本小人书摆起了书摊,算是有了相当稳定的收入,支撑起了整个家庭。
这是一条真汉子。
第三百九十二章 请客(2)()
买好了猪头肉和罐肠,和大东回到刘二这边,菜和豆腐已经称好,一样一样的装了袋子,被刘二细心的捂在棉被底下收着,怕冻了。
张兴明走过来,刘二从被子里拿出一个一个袋子,说:“一共四十二,能拿下不?”
张兴明把麻花和肉啊肠啊全拿过来拎在手上,示意大东去拎菜,一边掏钱递过去,说:“行,俩人呢,也没多沉,今天生意咋样?我香姐没出摊啊?”
刘二边收钱边说:“回去弄孩子去了,大人饿一顿两顿没事,那小玩艺儿一天四五顿,缺一顿也不行啊,哭的能把整栋楼的人震起来。”
他是到郭堡以后生的孩子,才几个月大,正是累人的时候,不过说到孩子脸上那开心的表情说明累的高兴。中国的父母啊,为了孩子怎么都觉得做的不够。
张兴明左右看了看,问:“咱们郭堡没有杀猪的啊?”
刘二也左右看,说:“偶尔有一家,不经常,都是自家猪来卖两天,人少,市场小了,抓猪的不敢来,你要买肉得去赵家或者街里了,反正你有车,一脚油的事呗。”
张兴明呶呶嘴,郭堡这市场也就九十年代热闹了几年,大概是从92年到98年吧,五六年的样子,然后就慢慢的荒废下来,没人,市场就散了。
过了2000年,郭家小学也撤了,电影院也拆了,分别建了住宅小区,手里有点钱的人都去市里买房置业,一半是人往高处走,一半是为了孩子上学,郭堡就彻底没几个人了。
和刘二道了别,张兴明和大东拎着菜回家。
今年冬天的暖气还是给的挺足,一进屋热气扑面的,张兴明脱了大衣挂好,摘下帽子和手套,拎着东西去厨房做饭,大东就跑屋里去打开电视看,张兴明弄了一些港片录像带在这边,平时这边的孩子是看不到的。
张兴明把米淘了饭煮上,进屋对大东说:“你不是要去找大昌和小明他们吗?怎么看上录像了?”
大东摸了摸脸,看着电视有点犹豫,张兴明说:“暂停回来接着看呗,这又不是电视演过了就没了,赶紧去。”
大东把录像暂停,起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