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曲直对陈青云的信任十分感激:“老板,你放心,我不会给你丢脸,一定会有惊喜给你。”他很想告诉陈青云,自己全家在米国金融界的影响,但大度的陈青云从不过问他的出身,他也就压下了介绍自己的冲动,相信总有一天,老板会了解自己的一切,会因为选择自己而庆幸。而陈青云想的很简单:相比进+入股市前,本金已经抽回,还有丰厚的利润,就算全部亏损,也不过是还给股市。
燕京钢铁公司向国家计委提供的资料主要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国家计委的态度很明确,因为燕钢的地理位置特殊,必须在环境影响评价的专家评审通过之后,才考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这是项目立项的规范程序,只是国家计委严格执行了这个程序而矣。
国家环保总局受理了燕钢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同时向世纪行组委会提出申请,将这个项目的环评审批过程作为世纪行的第一个行动。
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从专家库里抽取参加评审的专家,准备公开进行燕钢扩建项目的环评评审。世纪行组委会则负责通知各大媒体,组成燕钢环评评审宣传组。在国家环保总局受理报告的第三天,专家组和宣传组到燕钢进行现场考察,考察的主要内容是现有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环境污染情况。
燕钢位于燕京的西北方向,占地面积近八平方公里。陈青云燕钢厂区内看到一个大型的人工湖,湖面游弋着不少野鸭。湖边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整个厂区内栽种了不少花草树木,虽然现在不是花草盛开的季节,可以看出燕钢在这方面确实下了大力气。但总是一股刺鼻的气味挥之不去,陪同的领导看到专家难受的样子,阴沉的脸上可以滴出水来。
在露天矿料堆放场,六十多万平方的巨型矿料场上,如小山般的矿石、煤炭堆积在地面,各种重型卡车穿梭般来往在矿料场,整个矿料场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粉尘中。难怪有人说:西北风起,燕京就笼罩在烟尘之中。光这个料场所产生的粉尘,就够燕京人喝一壶的。
陈青云对燕钢的项目本来很看好,现在得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了,虽说胡光华与他两人代表《紫微日报》参与本次活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燕钢的领导将资料准备得很充分,原本以为借助最高领导人对燕钢改革成果的高度评价的东风,迅速推动这次扩建工程上马,没料到国家计委和家国环保总局直接将这个项目放在阳光下,让各大媒体参与,等于向全燕京市民公布了燕钢领导班子的意图,难题出现了。
燕京人对燕钢很有感情,建国前的燕京,几乎是个纯粹的消费城市。虽然燕钢建厂的历史悠久,但建国前的三十年时间,其前身燕京炼铁厂仅炼出不到三十万吨生铁,没什么成效。随着国家领导人改变燕京发展的方针,大批以燕钢为首的重工业企业落户燕京,燕钢才焕发出光辉,在燕钢的鼎盛时期,仅燕钢一家,就占整个燕京市税收的四分之一。那时的燕钢,工资高、福利好,职工们将吃用不完的东西往亲友家送,用他们自己的话叫倍有面儿。
改革开放后,燕钢存在的问题慢慢显现,发展步伐减缓。特别是海钢的建设,燕钢在行业中的地位更加落后,这是燕钢领导人不愿意看到的现实。
燕钢人很自豪的一件事情,是1965年版的华夏币中,发行量最大、面值为一角的钱币上,一群幸福的工人正在下班途中,背后是一个个冒着浓烟的烟囱。这就是以燕钢为背景题材设计的。过去的浓烟滚滚是繁荣的象征,而现在,浓烟滚滚成了市民鞭挞的对象。
燕京人对环境质量、特别是空气质量很不满意,处于燕京主导风向上风向的燕钢,就成了燕京人质疑的对象。
第三天,评审进+入讨论阶段。燕钢领导人对此有充分的准备:“燕钢六号高炉建设,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效益、提升产品质量的必要措施。相对海钢和其他钢铁企业,燕钢落后了,效益跟不上,要治理污染,也是心有余力不足。三年前,燕钢上马氧气ding吹项目,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的钢厂,年产优质钢材三百万吨,整个企业的效益都上了个台阶。这个项目上马后,燕钢的年利润可以从现在的不到三百亿元,达到五百多亿元……”随后发言人拿出一个计划表:“我们准备在今后的十年内,投资二十亿元治理污染,目前列入治理计划的项目有两百多个。……”
发言人停顿了一会,观察着专家们的反应,继续他的发言:“燕钢已经成了燕京最大的污染源,市民对燕钢的意见大,但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有信心,也有措施,但关键是资金,企业有了效益,才能够彻底治理好污染,还市民的蓝天白云。”
国家环保总局的主持人询问燕钢的其他领导:“你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见燕钢与会的其他代表摇头,他继续说:“下面请专家发表意见。”
一个戴近视眼镜的中年专家举手,主持人示意后他慢悠悠地说:“燕钢现在的污染排放有三种方式: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运输污染。其中有组织排放的污染物排放口有九十多个,如果本项目上马,还要增加近二十个排放口,污染物的排放量……,我个人的意见,燕钢不适宜在燕京市规划区内扩建。”
另一个专家见眼镜专家说完,不等主持人说话,神情激动地说:“燕钢建设在华北这个半干旱区,周边没有大的地表径流。现在燕京市的人口已经超过一千万,水资源紧缺成了燕京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燕钢的工艺水平,炼一吨钢材要消耗九吨水,相当于全厂三百万人的用水量,实际上已经形成与民争水。扩建后,燕钢的用水量急剧增加,市民用水将会告急。就冲用水的问题,我坚决反对燕钢的扩建。”
又一位专家发言:“钢铁行业的布局,首先要考虑原材料和煤炭的运输成本,燕京并非矿石和煤炭产地,运输成本大。而且燕钢的矿石、煤炭和产品的运输,一半要靠汽车运输,每天有近六百台重型卡车经过城区,对城市的交通造成很大压力。如果再扩建,交通运输压力更大,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更加不利。”
专家组共有十多位专家,包括规划、国土、能源、电力、环保、交通、通信、经济、林业、水利、消防、安全生产等各个方面,专家们的意见一边倒,几乎没有为燕钢的方案说好话的人。
燕钢参加评审会议的领导铁青着脸,对专家们的意见也不反驳,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现在他们要考虑的是:燕钢必须要发展,但道路在何方。
燕钢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会的情况,经过燕京各大媒体渲染,市民没有不知道的。燕京市民的政治敏+感性超过华夏任何一个城市,并且有勇气发出自己的声音。评审会后,如何发展燕京的经济成了燕京市民的热门话题,并形成了一种舆论:搬迁燕钢、搬迁燕京的重工业,建设休闲、服务型的燕京市。
这次评审会,对陈青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现在有个模糊的认识:执政为民,就是将民众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想通了这些,他感觉自己的灵魂在升华。
第一百二十二章 参加工作了()
“李部长,你的‘凤仙春风’已经打印好,请你校对。”厂部文印室的小王敲开华夏安平锅炉厂宣传部长李杨的办公室,递给他一沓文稿。
李杨微笑着说:“小王,谢谢。”他接过小王手中的文稿,深吸口气,一股清新的油墨香味扑鼻而来。
这是他自己编辑的一本小册子,起名“凤仙春风”,凤仙河从安平市穿城而过,是安平的母亲河。李杨在凤仙河边长大,对凤仙河很有感情。
他正一字一句地修改手中的文稿,办公室进来一个中等身材、眼角已经出现皱纹的中年人。李杨见到来人,迎上前去:“泽昌,恭喜。”递上泡好的茶水:“这是你最喜欢的雨神云雾,今年的新茶。”
林泽昌心中得意,却轻描淡写地说:“也就是给我一个车间,还在厂外。两百万的启动资金,也不知能否干成事业。还在弄你那个什么文学?”
李杨自然明白老朋友的心思:“你在工会窝了五年,怕是早就呆腻了。不过,以你的能耐,我相信肯定是有所成就。只怕你现在已经有详细计划了。可惜我帮不了你,不然去给你当个助手。”
“你想办个正规的文学杂志,有眉目了吗?”林泽昌也知道老朋友想干的事,俩人一个在工会、一个在宣传部,都是曾经的生产一线负责人,是前任厂长得力的干将,业绩、能力和威望都是厂里排名靠前的人物。老厂长退休后,现任厂长为安排自己的亲信,将他俩安排个闲职挂起来。林泽昌一直为重新启用做准备,几年来不断地研究与锅炉厂有关联的产品;而李杨则完全改变了自己,竟然爱上文学。
李杨苦笑:“你不是不知道,跟着我玩文字的朋友,除了黄辉在厂里,待遇不错,其他的都是乡下的老师,文字功底不错,经济上却属于社会底层的人。而这个黄辉,也不过是参加工作才几年的小姑娘,也没什么积蓄。办正规的杂志,想想而已。”
林泽昌得意地说:“厂里已经批准了我的项目,马上就要办理开办手续,费用也到帐了,我给你两万元,到时给我**就行。你别再弄到厂部去打印什么的,厂长对你已经有看法,说你不务正业。唉,你不是看上那个黄辉吧,她可是厂里的一枝花呀,想老牛吃嫩草?”
李杨指着林泽昌骂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她在这方面有灵气,大家兴趣相同罢了。”正说着,走廊传来“哒哒哒”高跟鞋声音:“说曹操,曹操到。”
随着两声“咚咚”的敲门声,一个娇滴滴的声音传进来:“李部长在吗?”
“小黄快进来吧。”随着李杨的话音,一个身材高挑、皮肤白晰、五官秀丽的年轻女子进+入办公室。
黄辉满脸娇笑地招呼:“李部长好、林主席好。李部长,听说省作家协会已批准了你的申请,成作家了,恭喜呀,什么时候请客?”
李杨笑道:“林主席已经是林厂长了,你的信息也有不准确的时候。今晚林厂长请客,你参加吗?”
黄辉抱歉地说:“恭喜林厂长,吃饭我就不参加了,我父亲不让我晚上出去。”
林泽昌不以为意,知道眼前这个女孩的家教很严,但也忍不住调笑道:“小黄,看来我的面子不够呀。晚上的客人中有安平市文化局长黄宗江,也是你的老熟人,不去吗?”
黄辉犹豫片刻说:“我还是不去了,我只是向李部长祝贺,科里还有事,你们聊,我先走了。”
李杨忙说:“别着急,你将这期的‘凤仙春风’带回去,考虑一下怎么扩版的问题。林厂长答应给我们出点费用,可作为正式的文学刊物考虑,包括刊物名称、栏目设置、创刊号的封面设计,找几份其他的文学杂志参考一下,周末我们‘春风社’的人聚一次,你将初步方案提出来讨论。”
黄辉听后高兴地说:“太好了,‘凤仙春风’可以修成正果了,谢谢林厂长。”说完,黄辉带着打印好的‘凤仙春风’和李杨给她的一沓稿件走了。
在安平的凤仙大酒店,黄宗江举杯:“今天是双喜临门呀,李杨成了我市第五个省作协会员,泽昌也如愿以偿,有了可以发挥的平台,玉平、老沈,我们共同举杯吧。其实还有第三个喜讯,现在只能是提前祝贺。”说完一饮而尽。
李杨愕然:“你准备收媳妇了?你儿子还小呀,做灰公的心情太急迫了吧。”他边说边将杯中酒喝完。
包厢内哈哈大笑,黄宗江神秘地说:“老沈,你自己坦白吧,免得大家猜测。”
沈平平静的声音透着激动:“组织上已经考察了,可能是担任市委宣传部长吧。”
林泽昌大笑:“这才是真正的喜讯,我们敬未来的宣传部长吧。”
李杨转着手中的酒杯说:“正好今天俩位主管领导在,我有件事情汇报,请领导批准。”接着李杨将下午与林泽昌商量的事情向沈平和黄宗江详细说了遍。
沈平听后对黄宗江:“黄局长,这是个好事,安平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刊物,政府应该会支持吧。”
黄宗江笑道:“老沈,还没到位就下指示了?行,既然领导发话,我们文化局长肯定全力配合。只是这件事情的难度不小,丁丽平已经调到省新闻出版局,周末应该会回安平,我们再坐下来好好地策划,争取一次成功。不过要办成这件事情,没有叶老出面,只怕难以成功。”
李杨告诉黄宗江:“我们的‘凤仙春风’已经出了五期,每期都寄给了叶老,叶老也支持我们走正规出版发行的道路,不然‘凤仙春风’难以真正成为安平的文学平台。”
黄宗江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李杨,办刊物的事情我们会全力支持,但有件事情也得请你支持我们。”
李杨笑道:“黄局长什么时候成商人了。行,你说吧,要我怎么做?”
“我们安平的五个省作协会员,就你一人在安平本地工作。这次你的‘凤仙偶拾’散文集在省文联得了一等奖,影响可不小。我们想借这个东风,成立安平市作家协会,以你的‘春风社’成员为骨干,我再给你推荐十来个人选。玉平手中还有几个好苗子,可以拿出来。丽平兼任的市文联主席还未卸任,正好等她回来的时候,将几个事情定妥。”
丁丽平接到黄宗江电话的时候,新闻报刊处正在开会研究年度报刊核验工作。
丁丽平是安平市委书记陈道之推荐给凡景清的,只见一面,凡景清对这个清丽的少妇就留下很好的印象,他还后悔,自己在泉湖工作多年,怎么就没有发现这么优秀的女干部。
凡景清对局机关原办公室主任骆宇不放心使用,想任命冒动为办公室主任,但夏会元给凡景清直接打了招呼,出版局其他中层干部的任命可以由凡景清确定,方案报上来后他会与省委组织部沟通,这也是对凡景清上任的支持,但骆宇的位置不宜动,组织部门可能另有任用。
凡景清无奈之下,只好将冒动安排到新闻报刊处任处长。冒动原任泉湖市委办公室副主任,调出版局后算是升了半级。而丁丽平虽然是安平市文化局副局长,但她兼任安平市文联主席,也是正科级,调出版局后担任新闻出版处的副处长,也是升了半级。
春天的蓉城,正是百花齐放的季节,陈青云来到蓉城,正好赶上桃花盛开。
现在他是以实习生的身份在出版局工作,分配在新闻出版处,没想到上班的第一天,就遇到老熟人:在丁家村认识的安平市文化局副局长丁丽平。
冒动调到出版局,心中还有些忑忐,他心中有种偏离主干道的担忧,认为新闻出版局是那种权力小、适应面窄、无所事事的清水衙门。但上任后两个多月才发现,这里事务不多但权力却很大,又没有什么约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工作即将启动,我们要借这个东风,完成全省的报纸、期刊和出版业综合整顿,搞好报刊年度核验工作,这次的报刊年度核验的相关数据将会作为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这次整顿是省委对新闻出版工作提出的要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