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洛阳的夜透着安详,但不知为什么吕布心里面却隐有不祥,连带着驱动胯下马也赶得焦急,可惜不是赤兔马再怎么赶也就那样的速度。
突然,吕布勒马停住,愕然抬头失声叫道:“那是什么?”
一队人马都停下来,而李儒也抬起头来跟着看过去,这一看脸色就是一变,“不好,是袁府……还是晚了一步……”
那个方向,火光冲天,映红了半边洛阳天,那热能即便是距离如此之远,都仿佛能够深切感受得到。
吕布却没有在意李儒所说,眼神一冷,狠狠一夹马腹,胯下马哼鸣一声,这回却仿佛知道他心意一般几乎没有过渡直接以最快速度飞一般绝尘而去。
李儒这时候也反应过来,吩咐背后众人跟着,拍马也赶紧跟了上去……
。。。
第四十二章、袁()
(那啥,愚人节快乐——今天一百更——呃,玩笑开太大太明显了哈哈~昨晚喝的不少,现在头脑还昏昏沉沉的,这一章先写了发上来再说吧,话说今天下午要回家,笔记本不会带了,家里台式电脑用不惯,所以更新不会太给力,回学校来再说吧,反正也就明后两天吧,大家见谅!~)
袁府,四世三公之家自有其底蕴,这底蕴不是体现在其规模有多么的宏大、装饰有多么的豪华,实际上对于这些世家来说,那些门面功夫虽然也会有,却从来不是关注的重点,世家最要紧的地方,还是他们一代代传承下去如无意外将永不断绝的家学渊源。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有钱有势之人那么多,他们也有着各自的家族,但为什么世家却只有那么一些,自然是有其特殊之处,不是什么大家族势力都可以称之为世家的,这家学渊源、或者说类似于族训一般一直流传下来的专属于本家的东西,才是关键。
而袁家能够连续四代有人做到三公之位——实际上如果包括后来的袁绍的话应该算是“五代”,自然有其特别的家学渊源。
当然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所以即便是在这种大家族里面,出现与之相悖的后人也是正常,不过所幸这一代有了袁绍这一个出类拔萃,也算不枉了。
今夜的洛阳不知为什么入睡得特别早,也似乎睡得特别沉,而袁府此时亦是如此。
整个府邸被笼罩在了一片安静沉凝的气氛里,这份静与周围又有所不同,好像多了些刻意和做作,就好像是被人下了手脚一般。
而此时在袁府的大堂内,却并不静,这不静来自于那已经慌乱了心情的徘徊脚步,这里灯火通明,而一个灯下的影子却在不断缩短又变长、变长又缩短,只因为本人在这过程中就在那灯前不断来回晃荡,影子便也跟着变化。
这人八尺身高,身材健壮模样俊俏,腰间一佩剑,镶有银鱼宝石,分外光彩夺目,然而这人脸上带着的表情却夹杂着愤恨、不甘、犹豫与担忧紧张等多重复杂的神色。
这偌大的大堂里,自然不止他一个人,就在前方一处炕席上,正端坐着一个人,一个老人,或者本不算老,只是显出老态更加明显、如同行将就木。
“本初不要再走来走去了,再走也于事无补啊!”老人这样对年轻者说着,视线却望着自己眼前的地上,好像那上面有什么值得他关注的东西,而实际上那上面也确实有,一条黑点、看得仔细些就是一队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虽然“人数”众多、步伐也十分急快却丝毫不乱。
年轻人正是袁绍,听到老人所言,他一下子顿住脚步,然后回头看着老人道:“叔父,若我当时在畔,隗伯他何至于此?”
听着袁绍话语间的自责,前司空袁逢眉目一挑,哂然一笑道:“就是你在那儿,你能够挡得住那吕奉先?卢子干昔年曾为北中郎将,奉命北伐讨伐黄巾,其虽为文士,但手底击剑功夫不见得比你差,却也被他轻易挡开,你若在场,也不过坐于末尾,连卢子干就靠近大兄身旁都援救不及,你能够做什么?”
袁绍想辩解什么,但终究对方所说有理有据都是事实,只是眼角那抹恨色更浓,“董贼、吕贼,我袁绍与他们势不两立!”
袁逢摆摆手,“时间到了,你也该上路了,叔父送送你……”
“叔父,绍欲等隗伯消息……”
袁逢却已经站起来甩甩衣袖,哼道:“他若知你是如此优柔寡断、事临不决之人,想必会很失望。”
袁绍一滞,视线望了望内堂方向,良久叹口气,颓然道:“叔父教训的是,绍这就去打点行装!”
“蠢货!”哪知袁逢又是一声怒斥,“时间紧迫,这等时刻,有什么行装比得过你逃过性命鱼龙入海来得重要?”
袁绍被百般教训,却一点儿脾气都没有,他一向对伯叔两位长辈崇敬有加,而且今日也是他一时间被各种情绪充斥心胸头脑也有些乱麻,才如此理不清轻重礼节,这时候被叔父袁逢一下点醒,郑重拜了一礼,然后转身抬脚就要走出大堂,往外走去。
袁逢则是跟在他身后,一路上两人都是默默无语,穿过蜿蜒迤逦的廊道,一直到了袁府后门处。
这里现在是一片宁静,有着夜的祥和与特别的诡异阴森,周围没有半个人影,而袁绍在门边停下来,回首望着袁逢。
“这是绍的佩剑……”袁绍说着,将那柄剑递到了袁逢的手中,“叔父,今日绍在那董贼宴会上便是佩戴此剑出席,只需将此剑放在那伪装的尸体边,相信无人能够察觉异常!”
“本初,出洛阳、回渤海,以冀州为基,然后务必蛰伏,等到时机一到就反攻洛阳,还我清明之日!”袁逢对袁绍的看重毫无疑问,甚至超过了对他的亲子袁术,这其中固然有袁绍本身能力出众,要胜于袁术,但自然也有一些私密的其他原因,就不足为外人道也了。
这一次帮助袁绍出逃,他是以巨大的代价,甚至可以说赔上了大半个袁府。
当然虽然不看好袁术,但毕竟是自己亲子,也会关心和担忧,只是袁术早在袁绍之前就已经见机离开,这虽然曾经一度让袁逢不满,但趋利避害本是本能,甚至也算一件本事,现在想来反而有些赞赏。
可惜到了这个时候,自己也没有办法再见他最后一面了!袁逢脑海晃过这样的念头,旋即便坚定念头,这种时候可不能够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
袁绍对袁逢的嘱咐自然都是点头回应,此时剑袁逢脸色变化,多少猜到了应该是因为袁术的关系,他并非无情之人,想到叔父对自己以及袁家所做,可他自己的结局,却实在很难说,心中也不免有些发酸。
行大事者,自不该扭扭捏捏,袁绍也只是片刻收拾心情,看着袁逢沉声道:“叔父,来日绍若能得还洛阳,必定重修祖祠、大振袁家门楣,定不叫列祖列宗失望!”说着,他竟然就这么跪在地上,然后朝着袁逢、又朝着袁府叩了几个头,才在袁逢搀扶下起身。
对袁绍如此表现,袁逢报以欣慰点头,实际上如今董卓势大,虽然天下崩坏不是一天两天,这董卓恐怕也支撑不了多久,但谁也不能够保证何时就是一个好时机,袁逢也并不会奢望一蹴而就,只要保得袁氏血脉、袁家重振希望,哪怕再花几代才得以重焕荣光,也是值得的。
袁逢又看了看天色,再看了看四周,然后道:“本初,时日不早,快些上路……”
“叔父保重……”一匹马就被置于这庭院后门外大树下,袁绍拉着缰绳牵过骏马,然后跨上马背,回首向袁逢一拱手。
“本初亦保重!”袁逢说完这句话,一抽袁绍胯下马马臀,那马吃痛之下一甩臀,险些撞上他,然后便纵越离去,眼见得那背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袁逢便转过身来,面对着面前的袁府,这个曾经在洛阳荣极一时的府宅,这个曾经在大**光一时的家族所在,而今却……
“曾经大汉威四海,宇内共推主一人,泱泱邦朝,而今安在,而今安在?”
说完这句话,袁逢惨然一笑,笑中又带着意外地欣慰和解脱,然后迈步走进了袁府大门,跨入进去,大门缓缓合上——
昭宁元年九月,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内四世三公袁氏老宅,一场火,红了洛阳城东南、半边天……
。。。
第四十三章、太后()
(厚道人啊,刚起来就赶紧写了发上来,悲催的是新书榜上前面三个都有推荐,就偶裸奔,后面还跟着河马大婶,就是写《调教太平洋》的那个,晕!不过还是请大家给力支持——话说还是家里睡得舒服啊,呵呵~)
洛阳皇宫,**之首长乐宫,乃是当今天子之母何太后所处。
静谧幽森的环境,透着些许清冷,显出难掩的寂寞之色,带着一种深闺怕盼无人识的寥寥。
何太后自刘辩登基之后,便在这深宫中深居简出,她本是出身下贱的屠户家女儿,却没想到有朝一日麻雀也能够飞上枝头变凤凰,和刘宏这个皇帝其实谈不上什么感情,所以即便是他死了,倒也没真的感到什么悲伤,只是将全副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儿子刘辩身上。
可以说,在刘辩身上倾注了何太后全部的心血和希望,直到如今刘辩终于顺利登基,而且勉强也算获得了朝堂之上众大臣们的认可,她自觉自己也再没有什么多的牵挂,便整日清修其道,实际上过起了道姑般的生活。
只是她想不问世事,世事却不能够忘了这个在大汉仍然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女人,今日的长乐宫就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何太后本有两个哥哥,一为前大将军何进,在十常侍作乱中被叛军杀死,二哥就是这一次特意来宫里求见她的二哥何苗。
三兄妹一母同胞,感情自然也不同,不过对这二哥,何太后向来鄙夷多过敬重,盖因何苗一向不务正业,原本一点发达就鱼肉乡里,后来成了皇亲国戚之后在洛阳城里也是堪称一霸,偏偏靠着自己的关系还有兄长大将军何进的周旋不知怎么就担了车骑将军之责,一跃而仅在三公之下,可谓位极人臣。
后来在十常侍之乱中,何苗因为被何进原部下怀疑与十常侍勾结陷害了何进,因而反被刺杀侥幸逃脱得一命,但也受了不轻的伤,留下了些许后遗症,前一阵子就一直在暗中修养,对外自然宣称已死,其实是怕再遇上刺杀,他那点胆量和身量可承受不住。
不过这一次何苗进宫来,自然是有要事与何太后相商,而当通秉之后见到何太后,何苗开门见山就点明了自己的来意,而后又说了一大通,全是为什么自己会这样之类的,当然这些话里面脱离不开一个话题一个人物,那就是董卓,以及董卓近来妄行废立之事。
何太后久居深宫中没有接触外面,外臣们没听宣也不敢进来所以宫廷内外交流不畅甚至闭塞才会导致何太后此前对自己一无所知,可是现在就算知道了,但因为是何苗所说,她也不得不表示了自己的适度怀疑——“当真如此?”
“正是如此,臣又岂敢欺瞒皇后?这董卓在皇后面前倒是乖巧听话,可在朝堂之上,皇后是没有看到他那副嘴脸。剑履上殿、霸道不恭,根本没有将陛下放在眼里啊。”何苗生怕何太后不信,言语间带着从来未有的诚恳。
何太后微皱俏眉,却有些不敢相信:“二哥休要胡言,这董卓乃是本宫唤来救驾地,前日过问,也言道会支持辩儿,况且辩儿已经登大宝,他为臣子,怎会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何苗见妹妹还是不相信自己的话,顿时急了,干脆连皇后也不称呼了,直呼道:“妹妹,董卓这个匹夫那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分明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主儿,你怎么还能够信他啊?莫要被其蒙骗,反为其所累啊!”
何太后倒也犹豫了,虽然知道自家这个二哥不成器,但终究是自家人,还是比较可信的,只是对于董卓,那个一向对自己表现得十分恭敬地大汉,自己也很有好感,难道他之前真的只是做给自己看的?
何苗眼见何太后脸露犹豫,知道她开始相信自己了,只是女人性情,难成大器,在这种大事情上也变得犹豫不决,他决定干脆再下一剂猛药:“妹妹可知,这董卓私下是个何等人物?他好大喜功,多疑不决,这也就罢了,他还贪杯好色,我问过那几个宫婢,都说曾见他面见妹妹时暗中趁妹妹不注意都不自觉流露出淫邪之色,妹妹如今正大好年纪,难道不怕自己羊入虎口么?”
“哼,这又无处查证,我怎知道你是不是故意找些话来蒙骗于我?”何太后突然冷笑,对自家二哥说出这种话来颇为失望。
何苗见自己的话起了反效果,却突然恼了,恨恨道:“妹妹你莫要忘了,二哥再怎么不成器终究是你二哥,咱们是一家人莫非我还会害你不成?反倒是那董卓,一介外人,妹妹何故对他如此信任?”
这一句话终究是击中了何太后的软肋,让她再不是怀疑何苗,而是一下子对董卓有了疑虑。
无疑,何太后是一个看重家族的人,尽管是自家大哥在她还小的时候就不管不顾将她送进这宫里面来,整日面对着刘宏那昏聩帝君,还有毫无希望的**生活,直到刘辩出生,也是她真正改变的开始。
女人为了一些事情很多时候可以比男人更狠、更不择手段,但同时对于家里的照顾也是这个时代的男人所不能够比的,就象是吕后当权时大封吕氏族人、窦太后主政时也大肆扶植娘家人一样,何太后的娘家人,本来应该算是最“成器”的大哥何进却在刘辩登基之前就已经死了,剩下唯一的二哥何苗却又不成器,整日只知道吃喝玩乐不事正业,何太后对他失望也就由得他去,对于娘家人也渐渐少了心思,但不代表着对待娘家人就和其他人一样了,终究还是会有些特殊的,而且正如何苗所说,对于自己兄弟说的话,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那么对她而言可信度自然要比外人高得多。
于是这回何太后不只是疑惑,而是一定要探究个明白了,虽然这些日子修身养性,但何太后性子里带着一些刁辣的味道,行事也是颇为风风火火,这一刻心里还想着事情,下一刻就站起来一边说着“我去见董卓当面问问他”一边就往宫外走去。
何苗赶紧跟上,还想要再劝,却看到刚走到宫门口的何太后突然停下了脚步。
此时的何太后就站在廊道口,何苗就站在她身后,她看着外面的天空,远处一片火焰通红映照入了她的眼睛,她问何苗道:“二哥可知那是何处?”
何苗循着看了过去,这一看之下脸色大变,颤声道:“那儿是……是袁府……”
何太后一怔,“袁府,那不就是太傅的府邸……”跟着也是脸色一变,原本绞在一起的双手十指交错乱弹,显示心中乱到了极点。
何苗跟着颤声道:“是董贼,一定是那董贼对袁府下手了。”他转向了何太后,满脸的失措与纸色,“皇后……妹妹,咱们必须赶紧了,必须要赶紧将这奸贼除去了。否则现在是四世三公,下一步就到咱们皇亲国戚了啊!”
何太后显然想到了这一点,而且想得比他还远,可不及她开口说话,就被一个声音打断:“国舅说的奸贼,不知道是在说谁啊?”
一听到这个声音,何苗便浑身一颤,就好像是动物遇到了最可怕的天敌一般,喉咙也好像卡住了一个声音也发不出来,更是瞬间满头冷汗淋漓,那样子狼狈到了极点。
何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