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站起身来,背起手,志得意满:“虽说消灭的都是建奴的仆从军,却砍下尼堪的脑袋,却也是一件敲山震虎的大胜,可想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多铎会沮丧成什么模样。俞亮和周仲英了不起,此战我军斩首两千八百,其中有千余是他们的战果。”
正夸奖着,兴泰惊慌地跑进来:“侯爷不好了,不好了,出大事了。”
他一张脸涨得通红,头皮上全是汗珠子。
孙元:“慌什么,怎么了?”
兴泰:“周掌牧和俞教头回来了。”
第1054章 播种机宣传队()
孙元:“啊,这两个功臣回来了?好得很嘛,兴泰,你等下查验一下尼堪的脑袋是否属实……怎么又出大事、不好了?”
兴泰:“禀侯爷,周掌牧一回来就抓住李亲王的领子破口大骂,两人扭打成一团。见亲王被打,朝鲜营的士兵要上去护主,岛津联队的士兵冲上去要帮周掌牧的忙,双方都亮了刀子要起内讧了。”
“啊!”孙元抽了一口冷气,急忙对傅山道:“青主,走咱们过去看看。”
孙元和傅山匆匆忙忙地带着侍卫,走不了几步,就到了朝鲜营的驻地,就看到那里闹得厉害,而周仲英和李举都用双手抓着对方的领口。
两人头上的四方平定巾都掉了,头发也披散下来,身上、脸上、手上全是稀泥,显得异常狼狈。
而他们身边则围着好多人,有朝鲜兵和倭奴,大约百余人,乱糟糟地拥在一起,都亮出了兵器。满眼都是大棒子和闪亮的武士刀,眼见着一场火并就要开始。
俞亮急得满头大汗,他提着一根白蜡杆子不住挥舞,试图隔开两边的乱兵,声嘶力竭大吼:“干什么,反了,反了,自家人还打起来了。都住手,否则军法无情!”
接着,又哀求着李举和周仲英:“亲王,周大哥,不要再打了,不要再打了!”
俞亮毕竟是倭奴和朝鲜人的枪棒教头,威望放在那里,众兵被他隔开,倒是不敢造次,只在一边摇旗呐喊。可李举是朝鲜亲王,周仲英是文官,两人打发了性,也不鸟俞将军。
他们都伸出手去扯对手的头发、胡须,揪耳朵,挖鼻孔。两人都是文弱书生,体力有限,纠缠了半天,都累得气喘吁吁,恨恨地你一句“高丽棒子”我一句“酸丁,瘟生”对骂。
傅山也是个很邪性之人,此刻也被这二人不顾体面的撕逼惊得目瞪口呆,口中只不住喃喃道:“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实际上,明朝文官或者说文人都有一言不合,直接上升到**消灭的习惯。如此形同地痞斗殴的闹剧,以前在朝堂上也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庙堂之高如此风气,江湖之远也不例外。
孙元突然哈哈大笑,鼓掌:“精彩,真精彩,继续,继续,俞亮,别拦他们,叫他们打。”
“侯爷来了!”众人都发出一声呼啸,同时收起了兵器,就连周仲英和李举也停下手来,只气呼呼地瞪视对方,眼睛里全是怒火。
孙元:“咦,不打了,我还没看够了。如果不想打就退下去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力气往敌人身上去使。岛津联队和朝鲜营如果没有兴趣,完全可以不去扬州的,反正某也没指望过你们。周仲英、俞亮,到我中军大帐去,有话问。”
李举对手下喝道:“还不随我退下。”
这才气愤地带着手下走了,岛津联队的倭奴也没收起倭刀离开。
等回到中军大营,周仲英和俞亮将斩杀尼堪一战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又将一口木盒子递上来,里面装着一颗血忽忽的头颅,请孙元查验。
孙元一示意,兴泰上前一步接过盒子,拿起那颗人头翻来覆去地端详起来,良久才点头道:“禀侯爷,错不了,是尼堪的脑袋。”
孙元:“你肯定?”
兴泰:“小人敢以脑袋担保是尼堪的脑袋。”说着,他咬牙切齿:“好好好,好得很,又死了一个爱新觉罗家的人,痛快,痛快!”
“哈哈,是他就好,是他就好!”孙元和傅山都同时欣慰地大笑起来。
笑毕,孙元对俞亮和周仲英道:“此战你二人先是组织岛津联队和朝鲜营一部阻击建奴,大量杀伤敌人,如今又在百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当居首功。下去之后,会有犒赏的。”
两人慌忙拜下去,道:“多谢侯爷。”
孙元微笑着将他们扶起,又夸奖了几句,就忍不住好奇地问周仲英:“你怎么同李亲王打成一团的?”
周仲英听孙元问,气得一脸通红:“先前斩杀尼堪一战,朝鲜兵实在太可恶,竟抛下属下和俞将军逃跑,以至差点让俞将军战死沙场,让奴酋尼堪逃了。若不是岛津联队的人赶到,这一仗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形。属下实在气不过,回来之后就去找李举理论。那厮,那厮……”
他忍不住朝地上吐了口唾沫:“那厮却说了许多不着调的话儿,鬼扯半天,竟然说倭人其实是以前从朝鲜半岛去日本的,说起来倭奴也是朝鲜人。所以说,岛津联队的人也是朝鲜人,他们立的功劳也是朝鲜营的。”
“不要脸!”俞亮也忍不住骂出声来。
“哈哈!”孙元笑得眼泪都出来,“朝鲜还真不愧是宇宙大国呀……罢了,罢了,周仲英你也不要同亲王一般见识。对了,你们立下如此大功,看来,也是该大用的时候了。俞亮、周仲英,你们也不用呆在藩兵军营里,回来吧!”
俞周二人心中一喜,同时凝神听去。
孙元道:“你们二人再加上兴泰单独组建一个结构……恩,衙门,专门负责联络外藩军和甄别俘虏,这个衙门,就叫军调处吧!周仲英你任处长,兴泰做你的副手。俞亮负责衙门里的军务,与你平级。”
“是。”周仲英和兴泰大喜,同时应允。
俞亮却有些不明白:“敢问侯爷,这个部门是做什么的?”
周仲英立下如此大功,得意忘形,笑道:“俞将军你却是不明白了,这就是咱们扬州镇的理藩院啊!”说到这里,他自觉失言,急忙捂住嘴巴。
在朝廷之外另立中央,这可是大逆不道啊。虽说自北京陷落,大半壁江山沦丧,值此乱世,武夫当国,礼崩乐坏,大家也没将南京小朝廷当回事,这种话却不好正大光明讲的,传出去叫人听了也不好。
孙元:“这话对也不对,其实也不算是外交部门,而是一个播种机,宣传队,主要的工作方向是建州和蒙古。这事该怎么做,兴泰学习班的时候已经学过了。咱们现在就是要通过你们这个机构做建州士兵的工作,告诉他们,这场战争是建州上层强加到两族普通士兵头上的,对于他们是毫无意义的。建州的落后文明虽然可以占一时上风,可终究是要失败的。兴泰,你将黄佑与你整理出的那套理论同周掌牧和俞教头说说。”
兴泰是满人,且叶赫家和爱新觉罗家又是世仇,他熟悉满人的思想,做这事正合适。俞亮在岛津联队和朝鲜营做那么长时间的教头,用来联络仆从军自然是最佳人选。至于周仲英做这个处长,除了有赏功的目的,孙元看重的是他长期和李举这个来自宇宙国的亲王打嘴仗,已经锻炼出来了。
还有什么人能比得上李亲王的厚脸皮和嘴炮功夫呢,周仲影只要能从他身上学得一鳞半爪,也足以将统一战线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是,侯爷。”兴泰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来。
第1055章 秦教官的馊主意()
江北,淮安、扬州战场打得如火如荼,打得尸山血海。
但此刻在南京大胜关战场,却显得异常的平静。
建奴阿济格大军拿下九江、安庆府之后,一刻也不停歇,又顺当地攻克太平府。如今,他们的前锋也推进到了采石,朝发夕可至大胜关。
还好,郑家的镇海军有水运的便捷,抢先一步占据了大胜关这个战略要点,主力战兵加上民夫、辅兵,达惊人的三万之巨。这已经是江南地区的第一大军事力量了,又了地利之便,就不得叫让清军谨慎起来。
阿济格大军自去年从北京出发进攻陕西李自成以来,所向披靡,打得极顺,部队上下洋溢着骄横之气。不过,他在骄狂,却也不是一个笨蛋。知道这道关口不是那么好拿下的,这也是南京唯一的屏障,若是丢了,弘光政权的留都将无险可守。既然弘光小儿不肯离开南京,必然会下死命令给大胜关守军,让他们坚守,如此一来,这一仗要想取胜,就不得不耐心加上小心。
所以,阿济格一反先前秋风扫落叶的攻击态势,让部队慢下来,只派小股斥候前往侦察。后续主力则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慢慢推进。
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是,攻打大胜关这种隘口和要点,需要火炮配合。
当涂、芜湖地区水网密布,摆明朝糟糕的财政所赐,这一带的道路桥梁已经几十年没有维修过。当阿济格行军的时候,明明舆图上有一座桥梁的,可一走到跟前,却只能看到滔滔河水。没办法,只能停下来搭建桥梁。
步兵和骑兵为了推进速度,或许可以涉水而过,但大炮不成。吴三桂的汉军……这群混蛋,打仗不成,走路也不成。至于尚可喜的火器营,那些大炮,移动起来非常麻烦,非常的慢,没有火炮,要想拿下大胜关……靠步兵鬼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听人说,镇海军是福建郑芝龙的精锐,也算是明军中的强藩,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阿济格也不急,反正我大清兵强马壮,那下南京,活捉弘光小儿不过是时间问题,说不好大胜关就是灭亡明朝的最后一战。为山九仞,也不急于一时。
他却不知道,自己这一谨慎的态度正中了郑森的下怀。镇海军虽然经过宁乡军教官团的严格训练,是一个小号的宁乡军,可战斗力却无法同宁乡军相比。这时候贸然出击,定然不是阿济格的对手。
若是镇海军有个闪失,自己这一年来所花的心血全部白费不说,南京也将处于清军的直接攻击之下。而且,在此之前,孙元已经和他推敲过这一战将如何打。
按照孙元的计划,郑家新军先牢牢将大胜关守住,拖住安济格大军。等到宁乡军解决了江北之敌以后,再过江参战。如果大胜关实在困难,扬州镇水师也会逆流而上支援。
反正一句话:以守待变,以拖待变。
野战或许不成,但守住大胜关少年郑成功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的信心来自经过教官团训练的精锐士卒,来自扬州镇支援他的大量新式枪炮,尤其是那二十门啥拿破伦八镑青铜炮。
这玩意儿简直就是军国利器,尤其是装上榴霰弹,一个齐发,覆盖几里地方圆的战场当不在话下。往城墙上一放,敌人若是排着密集阵型过来,那就热闹了。
当然,大约也是因为这种火炮的威力实在太大,日常的维护也非常麻烦。其中很多零件都需要经常更换,而这些东西也只有扬州镇能制作出来。比如丝杆,若是自己弄也能够生产,不过,用不几次就会坏掉,怎么也比不上扬州镇出品坚固耐用。
定下了坚守的战略之后,郑森很自然地知会了自己的两个顶头上司,大学士王铎和上江总督朱大典。
朱大典自从被王阁老用金瓜锤打成脑震荡之后,一直无发视事,如今还呆在南京城里养伤。不过,对于前线,他还是很关心了。镇海军这边同他也是通畅的联络渠道。加上大胜关距离南京也没几步路,老朱每日都能接到最新战报。
朱总督是个打老了仗的人,也知道野战镇海军不是建奴的对手,对于郑森的固守战略非常赞同。
可是,这事在王铎这里却没能通过,他想主动出击。
……
“王阁老这次真是出了奇了。”大胜关前,少年郑成功的中军大帐中,一向严肃的宁乡军教官团团长秦易难得地同郑森开起了玩笑:“阁老自誓师以来,慷慨激扬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驾驶。可真上了战场,王学士却一再叮嘱咱们务必谨慎,需做到万无一失才好,不可轻车冒进,损了士气。又说,镇海军可是留都唯一可用之兵,若有个三长两短,南京如何?可如今却一反常态地督促咱们出兵,于奴酋阿济格决战。他能有如此勇气,真叫人敬佩啊!相比之下,指挥却显得举棋不定,未免给人暮气沉沉之感,不像是少年英杰。若我是少将军,定会出阵杀敌,为国效力,马革裹尸。”
郑森没想到秦易居然调侃起自己,苦笑道:“秦教官休要埋汰,死于沙场固所愿也,却不能无谓地牺牲。郑森以身殉国不要紧,可若是因为卤莽出击,丢了大胜关,以至留都沦陷,就算是死了,也不能瞑目。当然,我也知道军中士气正盛,将士们这些天都在积极请战,可打仗这种事情,却不是能够凭着一腔子热血就成的,其中需要考量的东西实在太多。”
秦易收起笑容,看了看已经成长起来的少年将军,点点头:“确实,一场大战,敌我双方都调动手头所能调动的一切力量,在战时,彼此都想在局部占有势和量的优势。简单来说,在局部战场,力量必须强过敌军才能决战。孙武子兵法上不是说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郑成功附和道:“确实,这一战江南江北可不止又大胜关这个战场,颖川侯当出与我见面的时候就已经将整个计划与我说得明白,他这次是要全歼建奴于江淮,一举剪除困扰我大明几十年的建奴之患,而不仅仅是守住留都。如今,宁乡军的主战场在扬州,等到消灭多铎之后才会南下加入南京战场。在江北,孙太初集淮安、庐凤、宁乡、高杰四军围攻多铎,已形成局面优势。而大胜关这边,我镇海军不过两三万人,而阿济格则有八万。且建奴来势汹汹,现在出击,实为不智。王阁老的提议,我是不会同意的。”
这个时候,立在一边的施琅忍不住道:“少将军和秦教官说得是,我就不明白了王学士连这都看不明白。这老头刚到大胜关的时候,一看到建奴的斥候就吓得白了张脸子,不住提醒咱们守好城寨,不要冒进,现在怎么突然催促我们出兵了,直叫人看不明白。”
秦易苦笑:“有什么看不明白的,这事其实很简单。王学士之所以突然如此激进,还不是因为朱总督同意我军固守待援的方针。王阁老同朱总督不睦,凡是朱总督同意的,不问情由,他总是要反对的。”
“啊!”施琅好象明白了什么,气恼地一拍额头:“原来是这样,秦教官这一句话,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咱们大明朝的大老爷们,遇到事还真是只问屁股,至于国事如何,却也不放在心上。一支军队,来了两个督师,咱们夹在中间还真是不好做人。”
郑成功也摇了摇头:“王阁老毕竟是督师,他有亲自坐镇大胜关,若王学士一心要我等出阵,此事倒是麻烦。我倒是可以向王阁老痛陈其中厉害,可是……”
少年郑成功毕竟是个年轻人,同他父亲不同,为人非常正直,对于上司的命令,一般都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让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