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鞘澜缫涣鞯呐渲茫偌由细莸毓愦缶竦墓餐Γ蓝蛊炯且浯涌碧郊苹橹刑粞×艘恍├飞险业酱罂蟮牡氐阕魑碧降闹氐悖沟眯式徊教岣撸饧父鲈吕镌ノ骺笠档姆⒄箍晌绞莚ì新月异,其中铁矿因为没什么大矿的缘故,建设的速度反而显得特别快,铁矿石年产量当年就突破了二十万吨大关、次年更是一举超过了一百万吨。
而煤矿则因为储量极其丰富(丰富到什么程度呢?rì本自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直到二战结束,十几年间一共从东北采走2亿多吨煤,而中原根据地的煤炭储量足有好几百亿吨。。。。。。),胡卫东考虑到长远影响,优先建设大中型煤矿,所以速度比铁矿慢一些,但后劲无疑更强,以目前中国的发展水平,如果豫西的煤矿能够充分开发出来,供应全国都只需要一个零头。
此外铜、铅锌等有sè金属资源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只有炼铝业发展不起来,事实上中原根据地铝土资源也相当丰富,炼铝必需的重要辅料冰晶石的最关键生产原料萤石同样很多,但是炼铝只能采用电解法,耗电量十分惊人,别说中原根据地,就算将现在的全国电力集中起来。也一样吃不消。而电力工业则受制于根据地不能批量生产发电机的现状,同样很难在短期内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不过这个年代铝合金的用途还远不似rì后那样广泛。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也就飞机制造对铝的需求特别大,而且在特殊情况下还能采用木材等其他材料来代替,甚至xìng能都未必比铝合金的飞机差,但是燃油却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红三方面军如今也有一些机械化部队了,而空军则更不必说,飞机对于燃油不但有数量上的要求,对质量的要求也相当高,如果烧普通汽油的话。不但飞机的xìng能会降低很多。而且发动机的寿命也会大为缩短,不到万不得已胡卫东是不想出此下策的。此外,胡卫东计划将来研制的一种大威力武器也需要油气作为原料,因此中原根据地石油资源的自给自足就变得十分重要。。。。。。
陕甘宁边区现在倒是有目前中国唯一的一个油矿——延长油矿,而且那一带石油天然气的真实储量远比现在预测的要多得多。只是两个根据地之间并不直接相连,有油也很难运过来。而且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延长油矿距离山西太近,一旦将来rì军侵入山西,那里就变得很不安全,虽然有黄河天险阻隔,鬼子的陆军很难打过来(历史上鬼子的第26师团与第109师团曾对陕甘宁边区发动过多次进攻,但因为黄河天险的存在,鬼子的兵力无法充分展开。最大进攻兵力只能有一个联队,因此始终无法突破八路军的防线,后来鬼子也就放弃了。),可鬼子的飞机却随时可以轰炸油矿。历史上鬼子的空袭主要集中针对延安,并没有轰炸油矿,这是因为那时的延长油矿产量很小。不值得花大力气轰炸,但现在胡卫东若想寄希望于延长油田,就必须设法令其大幅度增产,那么鬼子必然不会放过,这就纠结了。。。。。。
这个问题胡卫东早就意识到了,他最初的解决方案是利用豫西丰富的油页岩资源,光是采煤时顺带挖出来的数量就已经相当可观了,但是页岩油的提取与jīng炼是世界xìng的难题,主要是成本太高,何况根据地还没有技术基础,搞起来代价只会更大。不过现在拿下南阳地区之后,胡卫东顿时就有了更好的主意,历史上新中国在南阳地区发现了相距不远的多个油田,合称为南阳油田或者河南油田,虽然储量远不能与大庆这样的世界级大油田相比,但对于这个年代来说已经不少了,光是其中的双河油田这一个油田,可采储量就超过五千万吨。。。。。。
由于胡卫东当年刚巧去过南阳油田参观,对于几个主要出油点的位置十分清楚,苏区现在又有李四光等多位世界级的地质专家,因此勘探非常顺利,第一眼钻井就出了具有开采价值的工业油流,而第二眼更是令绝大多数人都倍感意外的自喷井,预计rì产原油不会少于50吨(峰值达到了70多吨,不过这也是产量最大的一口,此后发现的自喷井rì产量最多也就10吨左右。),一下子就超过了之前中国的石油总产量。
可惜由于此时的中国尚不能自产采油机械,胡卫东又没有预先准备,除了几口先后发现的高产自喷井外,其他的暂时都无法利用,每rì原油总产量估计也就一百吨出头。不过这并不是太大的问题,采油设备不像军火那样被各国zhèng fǔ重点关注,引进的难度不大,至于通过国统区的困难,胡卫东也不太担心,算算时间,等到那些采油机械运回来的时候,第二次国共合作应该也已经开始了吧?
虽然苏区的那些地质专家们预测储量的时候已经尽可能地谨慎,但就凭那几口自喷井,南阳油田的地质储量便肯定超过一千万吨,而由于这个年代包括中东在内的很多大油田都未发现,全球石油产量也不及二十一世纪的十分之一,因此储量一千万吨以上的油田就被认为是大油田了,所以结论就是——南阳发现了一个大油田,这个消息一旦传出必然会轰动世界。尤其是在学术界更是会掀起一次风暴,因为这一带属于陆相地层,而目前国际地质界普遍认为只有在海相地层中才可能有大油田,只有李四光这个目前在国际上还籍籍无名的地质学家在1928年首次提出即使是陆相地形,只要地质构造内有机沉积物的数量足够并满足富集条件,就一样有可能形成大油田,现在南阳油田的发现无疑为他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但胡卫东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为了避免让鬼子过早盯上这里,这个油田的总储量必须保密,希望你能理解,仲拱。”
李四光虽然有些遗憾,但考虑到抗战大局,并没有提出异议,而且他也需要时间整理这段rì子的各种收获,以进一步完善目前还很不成熟的地质力学理论。
注1:1928年,李四光在那一年的《现代评论》上发表《燃料的问题》初步提及这一观点,1935年到1936年间他在英国讲学时,又写了一本《中国地质学》,其中提到“东海、华北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实际指的就是石油。虽然并未展开阐述,但第一个提出“陆相地层也可能有大油田”的是李四光是毫无疑问的,而绝非是1940年以后才发表相关论文的潘钟祥、黄汲清等人。
而且,李四光一直以来的观点其实是否定海相与陆相地层这个分类对于成油的影响,即是说,只要沉积与储集条件符合要求,就可能有大油田,与该地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无关,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论断,而潘钟祥、黄汲清等人的观点中虽然提出陆相可以生油,却还是放不下海相、陆相的概念,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未完待续。。)
p
。。。
第一百三十五章 军工新进展(上)()
光能采油是没用的,因为原油根本无法直接利用,好在上次英国人贝尔离开苏区的时候,胡卫东托其采购的清单当中就有炼油设备在内,当时是准备用来尝试jīng炼页岩油的。虽然并不完全对口,但能够炼化页岩油的设备,对于更加容易处理的原油自然也不在话下,就是产能恐怕少了点,毕竟那时胡卫东并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拿下南阳。
7月下旬,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贝尔第二次来到苏区,但他带来的货物却令胡卫东有些失望,想要的很多设备、尤其是基干工业必需的那些大型设备一样都没有,但贝尔并不是不想赚钱,只是体积太大的机器根本没法安全通过国统区,事实上他现在还有几十台较大的机床、发电机等大中型机器设备被迫滞留在连云港,而炼油设备这种体积超大的他更是早就预料到通不过而没买,结果还真被他猜中(连机床都被截下,何况是炼油设备?),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但胡卫东却对此十分生气,他郑重地对贝尔告诫道,“大件运不进来可以拆成零部件运进来,实在没办法我们也可以派人到国统区接收,能不能运到这里是我们的事,但你现在这样做,让我们很怀疑你继续合作的诚意啊!”
贝尔刚才还为自己的小聪明而自鸣得意,一听胡卫东这么说,表情顿时垮了下来,要是对方生气不肯卖给他青霉素。那么他省下那点钱岂不是成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好在贝尔的自作主张也不都是自作聪明,他自己作主买下来的大量jīng密量具就喜得胡卫东差点当场一拍大腿,jīng密的测量工具是进行jīng密加工的必要前提。他怎么把这个都忘记了呢?而且更令他高兴的是,贝尔这次带来的游标卡尺、温度计、热电偶、气压计、分析天平等各种jīng密量具都是从德国或者瑞士采购的jīng品,这对于提高苏区工业、尤其是军工生产的工艺水平无疑将会起到极大的帮助。但胡卫东显然不会就此满足,他以30万支青霉素为定金,要求贝尔替苏区到欧洲采购生产这些量具所需的机器设备、并尽可能地雇佣一些熟练工人和专家过来,如果完成得好,100万支乃至更多的青霉素也不是不可能的。。。。。。
另外,在得知贝尔已经自己开了一个进出口贸易公司后。胡卫东向他要到了贝尔贸易公司远东分区经理这个身份作为掩护,方便rì后出国。又得到了30万支价比黄金的青霉素后,满面chūn风的贝尔欣然猜出了胡卫东的目的,当即邀请胡卫东与他同行。有他这个外国富豪掩护,相对来说要安全得多。但胡卫东并没有马上动身,这一是因为现在的贝尔还不能完全信任,毕竟胡卫东现在身份非同小可,又会随身带上一千多万英镑的巨款。他可不想出现什么意外;二是因为此时距离大萧条后乍暖还寒的又一次经济危机——1937年经济危机还有一段时间,还未到抄底的最佳时机;三是苏区、主要是军工方面还有一些重要工作必须胡卫东留下亲自完成。。。。。。
首先是早在华北作战时胡卫东就考虑过的30mm航炮(因为要的是爆炸杀伤而非动能穿透力,所以必须是大口径。),以此配合九五式双翼战斗机的高升限、高爬升率。采用为其量身定做的抢占高位战术足以与未来三年、甚至五年内新出的世界先进机型抗衡。航炮的生产制造对设备工艺与工人素质的要求不算特别高,而且需要的数量有限。可以集中优秀的技工进行jīng加工,所以这个项目进行得非常顺利。还额外给每架飞机多造了3门航炮备用,倒是对九五式战斗机的改装以及相应的飞行训练较为麻烦,但这就不是胡卫东的工作了,有王助、常乾坤等航空方面的内行负责,他很放心。。。。。。
与此相比,新枪械的研制显得更加重要,原来巩县兵工厂虽有一些冲床,但质量并不能让胡卫东满意,生产jīng密度要求较低的半自动步枪尚可,用来制造机枪和自动步枪的话废品率肯定高得吓人,因此之前胡卫东只搞出了二四式半自动步枪和生产条件要求更低的二四式冲锋枪。但这次贝尔带来了不少德国产的优质冲床和中国缺乏的铬锭(镀铬防锈以及一些合金钢的成分),新式机枪与突击步枪的生产终于成为了可能。
胡卫东选择的枪型模板是后世经过战争考验的81式突击步枪与81式班用轻机枪和历史上生不逢时的80式通用机枪(注1),名字则全部统称为81式xx,毕竟这些经典枪型rì后肯定还会使用很久,完全值得以人民军队的生rì来命名。但令胡卫东有些遗憾的是,计划中的85式狙击步枪(轻狙)、85式高shè机枪和m99式反器材狙击步枪(重狙)由于生产条件要求更高,胡卫东只得暂时搁置。
之所以选择81式突击步枪,一是因为胡卫东对其远比那些外国名枪要了解得多,只要满足生产条件,很容易就能制造出来;二是因为这种突击步枪是世界突击步枪发展史上的一个异类,它的单发shè击jīng度竟然超过了素以jīng度极高著称的56式半自动步枪(按照一般规律,在设计制造水准相当的前提下,拉栓式步枪的shè击jīng度高于半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又高于自动步枪。),这种独特的设计思路说到底还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太穷,不可能像美苏那样浪费子弹,但却反而更契合抗战时期中国国弱民贫的现状,大部分时间段以单发shè击为主,只在冲锋和反冲锋时使用连发功能,战斗效能不会下降多少,子弹却能大大节约。
注1:该枪型是由前苏联pkmc7。62毫米机枪仿制,xìng能与成本都优于后来大量装备国内部队的67-2型重机枪,但是由于装备继承xìng等其他原因而竞争失败,却成为了我军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之一,也算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了。其最大的优点是重量极轻,全枪重量不到9公斤,甚至比捷克式这种轻机枪都轻,特别适合抗战期间普遍都得靠脚走路的中**队。。。。。。(未完待续。。)
。。。
第一百三十六章 军工新进展(下)()
至于81式班用轻机枪的选用,则主要是基于后勤方面的考虑,它与81式突击步枪的主要零部件与弹药都可以通用,维修与后勤补给都十分方便,而且虽然历史上81式班用轻机枪的xìng能在世界上不算特别突出,但却绝对超过了任何一种二战轻机枪。而且八一枪族对于材料与加工工艺的要求相对较低,差不多是目前苏区可以批量生产的极限了,更后面的那些小口径枪械,胡卫东再有本事也是绝对搞不出来的。。。。。。
考虑到81枪族在这个年代已经足够先进,而且必然会装备中**队很久,胡卫东还对其还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进,比如给其安上战术导轨(不过受制于苏区的工业基础,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设计却导致81枪族的批量生产推迟了足足半年。)等等,后来还交给刘鼎、毛毅可等枪械专家和如今已经是“士别三rì”的吴运铎进行反复改进,使其比历史上的原型更加符合抗战的需求(比如81式步枪的枪托用的是81式原型枪所用的木托,而不是其改进型81-1型所用的折叠式枪托,这一是因为抗战中肉搏战要比后世频繁得多,二是因为现在木材便宜易得而钢铁昂贵又缺乏,复合材料就更不要想,因此用木托反而更加经济实惠。),但也因此直到37年8月才最终定型,38年初才开始装备部队。。。。。。
红十五军挺进华北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那几百门各式火炮,但是牵引式火炮对于全军的机动xìng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其中那6门无法整体拖曳,即使用上专门的牵引车也必须拆成两部才能拉得动的240mm重榴弹炮,就更是成了鸡肋,毕竟抗战全面爆发后鬼子的飞机将远比华北作战时猖獗得多。这种重炮炮击前却还得进行长时间的准备,实在是太危险了。。。。。。
因此胡卫东很自然地想到了自行火炮,但是眼下却没有合适的底盘,鬼子的坦克装甲车普遍太小太轻不说,总共也就这么一些铁家伙的红三方面军也不舍得将其改装成自行火炮来用,所以胡卫东想来想去,最后的决定是搞车载火炮,这样只要有路的地方就能高速机动。而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华北和中原地区只要行军距离不太远,越野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中国连汽车都不能自主生产(装配过少量汽车,只是零部件全靠进口。),想要搞出车载火炮来自然很不容易。不过在胡卫东眼中,车载火炮的结构并不复杂,而且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