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尼米兹在逃离珍珠港之前,本想下令销毁弹药以免资敌,但考虑到瓦胡岛上的主弹药库乃至各个炮台的弹药库都被设置在山体内部,一旦引爆的话整座山上的美军都会因此丧命,以美军的传统,即使尼米兹真下这样的命令,守卫弹药库的美军估计也不会执行,因此最终只是叫美军尽量破坏武器、特别是那些要塞炮,以免日军得到后用来对付日后过来夺岛的美军。(未完待续。。)
。。。
第六百二十九章 抢占油库()
只是日军的攻势迅猛无比,要塞巨炮又比一般的陆军火炮皮实得多,还都布置在半封闭的炮台内部,没法采用直接炸毁的简单办法(注1),因此美军官兵虽然尽力照办,却还是很难将其彻底破坏,日军占领炮台后没花太多时间就将其陆续给修好了,反倒是那些之前被他们自己炸坏的要塞巨炮受创甚重,已经基本上不可能再修复了。。。。。。
比起毁掉了大部分、但往往不够彻底的武器和只毁掉了一小部分的弹药,尼米兹更加在意的是岛上库存的450万吨油料。但早在尼米兹下令在油库纵火之前(主要当时尼米兹还没承认失败),王子才和他麾下的特种兵就已经及时抽身,抛下已经成功吸引到大批美军的那些日裔暴民,集中几乎所有的特种兵出其不意地抢先攻占了那些易燃易爆的航空汽油储存点,并且欺负此时的美军既没有飞机也没有大炮,以凌厉精准的狙杀有效地喝阻住了敌人的援军,令他们虽有数十倍的兵力优势,却始终没法靠近。。。。。。
如果是崇尚牺牲精神的解放军或者日军面对这样的情况,直接发起冲锋就能解决战斗了,狙击手枪法再准,也要两三秒才能干掉一个人,只要距离拉近,面对冲锋枪(或者自动步枪)的犀利火力,狙击手必死无疑。但以美军的作战风格,往往一个狙击手就能让一个排、甚至一个连不敢冲锋了。。。。。。
历史上,美军一般都是利用火力优势来对付狙击手的。但现在火力优势却全在对方那里,这样的战斗美军根本就打不来。以狙击手对付狙击手也是一个办法,不过老美人命精贵,历史上除非没有别的选择,否则很少会这么干,何况1941年时美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狙击手,即使这个时空狙击战术更早地引起了各国重视,目前也仅有中国、苏联、德国、日本、芬兰拥有较为成熟的狙击战术和人员培训机制。
除了狙击手的点杀,日方的机枪对于美军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虽然由于全靠缴获得来、也缺乏足够人员操作的缘故。日方机枪火力点的数量不算太多。但布置却极为老道,将各个方向的威胁都照顾到了,美军硬冲的话肯定会在交叉火力的扫射下伤亡惨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子才还利用缴获到的两挺高射机枪平射美军。发起试探性冲锋的美军官兵纷纷被打成了两截翻倒在地。一会儿的工夫满地皆是残体、内脏和污血。从未见过高射机枪还能如此使用的美军官兵顿时被眼前的惨象吓坏了,空有数十倍的兵力,却再也没敢主动攻击。而特种兵人数太少,自然也不敢贸然冲出去,结果一时间双方就这么僵持住了。
而当各个炮台都被日军攻占、机步旅团腾出手来以后,这些美军最终还是不得不放下了武器,日军成功地缴获到了瓦胡岛上储存的绝大部分(毕竟库区外也多少有些存量)航空汽油,足够日本的三大航母编队按照作战标准用上一年,而且这些航空汽油的质量也比日本自己炼出来的好很多。。。。。。
但另一方面来看,虽然日本特种部队的首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少,控制占地面积较小的轻油库区已经勉为其难,而占比大得多的重油他们可就完全照顾不过来了,因此还是有不少重油的油罐被美军引燃了,一时间岛上烟雾缭绕。
但是重油与易挥发而会爆燃的汽油不同,它的燃烧过程要温和得多,因此虽然可以引燃,但火势扩散起来却并不快,而油库是山口多闻计划中的关键所在,因此西竹一早在夺取了所有能够炮击到油库的美军炮台后的第一时间就派出了一个机械化步兵大队前去抢占油库,而这个时候美国人根本还没开始点火呢。
虽然因为路上消耗的时间让美军还是引燃了部分储存重油的油罐,但这个大队来得还算及时,最终保住了超过三分之一的重油油罐,加上灭火抢救下来的部分重油(必须感谢美军留下的大量先进灭火器材,匆忙之中美国人虽然想到要烧掉库存的油料,却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些灭火器材也得毁掉。。。。。。),已经足以令山口多闻满意了。。。。。。
1941年10月26日清晨9点28分,瓦胡岛上最后一批美军放下了武器,这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跨海偷袭就此落下了帷幕。虽然过程不能算上完美,但仅以结果而论,山口多闻的作战计划依然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不到一天半的时间里,日本联合舰队一共炸沉和炸毁美国战列舰4艘、航空母舰3艘、此外还炸沉和炸毁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满载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作战舰艇共12艘,炸沉、炸毁运输船等非作战舰船5艘、迫降6艘;包括航母上的舰载机在内,日军共击落(瓦胡岛上的都是没来得及起飞便被炸毁了,但夏威夷其他岛屿上还是有飞机过来救援而与日军舰载机交战的。)和炸毁美军飞机512架;击毙美军11000多人,俘虏32000多人(此外还有几千人“失踪”);此外日军还缴获到了令海军陆战队那些原陆军官兵两眼发光的海量物资,其中光是日军战舰必需的燃料重油便入手逾200万吨,山口多闻也总算松了口气,不必再丢弃部分舰船以免主力舰所剩的重油不够返航回国了。。。。。。
注1:在半封闭空间内,冲击波的威力会大幅增加,想要将巨炮炸得没法修复,所需的炸药肯定少不了,那威力震塌整座要塞都有可能。美军可没有拿自己为要塞陪葬的打算,因此基本上都只是在不会危及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要塞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问题是瓦胡岛美军基地的设施与资材太齐全了,日军占领瓦胡岛后,甚至都不需要向国内求援,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即使仅靠就地取材,也能将这些要塞炮修复。。。。。。(未完待续。。)
。。。
第六百三十章 战 终()
第六百三十一章 世界格局(上)()
ps: 感谢书友“书友130224223738070”的打赏和书友“泉城人”与“小彬严”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而在技术兵器方面,即使在珍珠港事变中遭受了重创,1941年底的美国依然拥有9艘战列舰、4艘航母、6000多架作战飞机、50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至于潜在的产能,仅从美国1941年的主要工业数据上就可见一斑,1941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100亿美元,粗钢产量超过9000万吨,石油产量更是接近2亿吨,占了全世界的接近七成(历史上超过八成,话说美国卖资源的年代比咱们狠多了。。。。。。)。。。。。。
更可怕的是,美国没有任何一项自然资源依赖进口,只要放开产能,所有的矿产资源都足以完全满足战争乃至战争期间的民用需求,这一点在世界上堪称独一无二,而天然橡胶、猪鬃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农副产品,美国虽然以往都靠进口,但以其超强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依靠石化工业生产出足够数量的代用品可以说是毫无难度,当然,性能上多少会差一点。。。。。。
排在第二位的则是现在席卷了西欧的德国,虽然本土地域狭小,但随着欧战的节节胜利,即使不算那些仆从国和傀儡国,德国的战略纵深也已经大幅扩张,只是纳粹鼓吹的种族主义思想令其仅能利用较早占领、而且文化上较为接近的捷克与本来就是同一个民族的奥地利的人力壮大自己的军队。算下来也就8000多万,因而军队规模和动员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尽管德军横扫西欧,德国的极限动员力(仅指理论值)依然和开战时差不多。
但因为德国的工业化程度是世界第一,因而可以维持最高的兵民比例,所以极限动员力依然达到了1500万,而且随着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和国内经济的空前繁荣,小胡子在德国的统治愈发稳固,因而实际上能够动员(注1)的兵力更是迅速增多,这一点从德国如今已经多达600万的军队总数就可见端倪。这个数量在1941年底的时候仅次于中国排名世界第二(如果不算工程兵和铁道兵。中国作战部队的总人数其实还不如现在的德国。),比苏联都要略多一点。。。。。。
而在技术兵器方面,德国更是优势明显,虽然国内依然是一班制(注2)。但先进生产管理制度和各种简化工艺(比如冲压件的普及)的推广还是极大地提高了工厂设备的利用率。使得军品产量大增。再加上德军在西欧战场上所向披靡,损失相对较小,因此总量增加得极为迅速。
1941年底的时候。德国已经拥有各种作战飞机合计20000余架,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含突击炮)15000余辆,均为世界第一,但德国海军就相对寒碜多了,虽然有着数量和质量均为世界第一的潜艇部队,但却仅有6艘主力舰、而且2艘航母还在遥远的中国、2艘战巡的火力又不足以与战列舰正面对抗,面对强大的美国大西洋舰队和仍有三艘战列舰(包括两艘从美国买到的战列舰)可用、舰艇总吨位更是远胜德国的英国皇家海军,实力依然处于绝对的劣势,尤其此时德国的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还都在船台上维修。。。。。。
若非珍珠港事变爆发后美国海军不可避免地要将主力西移,德国只怕又会像欧战初期那样被敌人将海上的航道完全封死了。不过现在既然美国海军被迫分兵,德国又已经先下手为强占据了法罗群岛等重要岛屿,依靠岛上的大量机场和世界第一的潜艇部队,还是可以与美英海军周旋一下的。。。。。。
不管如何,以德国如今的实力,排到世界第二依然没有任何疑问,对此德国发达的工业自然是功不可没,现在德国虽然还不能对占领区的工业产能善加利用,但至少还是可以从占领区获得金钱和资源,因此地盘的扩大还是令德国的实力大为增强,至于工业本身,德国本土+捷克就已经具有极大的产能了,前提是不和美国那个bt相比。
1941年包括占领区在内,德国的工业总产值约为420亿美元,粗钢产量4000多万吨,均为世界第二,机床数量和质量则更是世界第一,而与历史上差别最大的,就是这个时空因为西欧(主要是德国和法国)大量中小油田的提前发现,令德国及其占领区的石油产量远比历史同期多得多,1941年光是德国本土的石油产量就超过了1000万吨,如果再算上占领区,则更是达到2000万吨以上,加上德国的仆从国罗马尼亚和北欧的石油,1941年德国获得的石油总量高达3000万吨,这样的数量虽然还远远不能与美国相比,但至少满足德军需要是绰绰有余了,要知道历史上德国占据地盘最大的时候,即使加上煤制油和进口的原油,一年也不过才能获得500多万吨,可那时的德军依然没有出现缺油的危机。。。。。。
此外,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入轴,比利牛斯山脉钨矿又提前几十年得到充分开发,德国1941年获得的钨超过3000吨,超过美国本土这一年的总产量(不过美国还能从玻利维亚获得2000吨),更是苏联的好几倍,这使得德国有充足的钨用于制造装甲和穿甲弹。
注1:这方面苏联的体制优势很大,不需要胜利的鼓舞或者亡国的危机来刺激,就能够将动员能力最大化,甚至极限动员比例也比同等工业化程度的资本主义列强高得多,即使是现在的中国,由于统一全国的时间还不长,暂时也不能和苏联相比,但是中国人口基数摆在那里。。。。。。
注2:历史上德国全面转为战时体制比美国还晚,结果那时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时空因为胡卫东穿越引起的蝴蝶效应,德国在与美苏同时进入战争状态之后就开始了总动员,不过目前小胡子还是以保障国内民众的生活水平为优先。。。。。。(未完待续。。)
。。。
第六百三十二章 世界格局(中)()
而土耳其的入轴则又解决了铬的来源,再加上之前大量储备的镍、钼、锑、稀土等稀有金属,德国至少在三年内完全不必担心因为缺乏某种资源而无法保证各种军用合金钢的产量和质量了。
但即便如此,如果战争拖得太久,某些资源的供应还是会出问题的,这与美国的完全自给自足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德国海军的相对弱势,无疑令这个隐患更加令人担忧,小胡子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力主与他其实十分厌恶和鄙视的日本人结盟,目的就是利用日本相对强大的海军。。。。。。
排在第三位的则是苏联,若论纵深的广阔,世界上绝对再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与其相比,但大多数人往往会忽略,苏联的人口其实也是世界前几位的。1941年底的时候,包括新占领的波罗的海三国、波兰东部、罗马尼亚一部和芬兰一部在内,苏联的总人口达到了1。9亿之多(注1),仅次于中国排在世界第二位(印度此时不是国家)。其中认同苏联为自己祖国的大约1。7亿,除了苏联原来的土地,还包括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等地。苏联建国初期挥军西进,结果在波兰受到重挫(直接原因是斯大林被突然调走,因此斯大林对此特别耿耿于怀。),丢掉了这些领土,在苏波战争期间有数万苏联战俘被波军屠杀,苏德瓜分波兰后苏联制造秘密制造了“卡廷惨案”进行报复,历史上此事直到苏联解体前夕才被解密。。。。。。
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再加上体制的优势,使其拥有了难以想象的可怕动员能力,在其工业化水平比美德都差了一大截的情况下,极限动员力反而接近两国之和,而且不用为军民的厌战情绪而担心(当然是在全面战争的前提下),即使在最影响动员效率的僵持战局下,苏联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力量投入战争,这是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都不可能做到的。。。。。。
事实上,即使是尚未直接卷入欧战的现在,苏联红军的实力就已经非常强大。总兵力500余万。排在世界第三位,而技术兵器方面,至少数量上已经相当惊人,1941年底的时候苏联已经拥有12000余架作战飞机和差不多数量的坦克、装甲车与自行火炮。并且无论是飞机还是坦克的性能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即使与德国相比也并不逊色多少(注1)。更不要说是美国与德国了。海军方面由于基础太差,又不像中国那样得到了甚至包括工人在内的全方面支援,虽然苏联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但“苏联”级战列舰的完工仍然遥遥无期,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至少需要再过两年时间。不过苏联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强国,这不过是白璧微瑕罢了,当然斯大林同志对此是十分不满的,“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师们也因此经常会做突然被关进集中营的噩梦。。。。。。
而此时仍未完全结束的大清洗运动更是令苏联红军和红海军的士气与军官的整体素质不断滑坡,尽管客观上它也清除了大部分守旧的将领,使得朱可夫等有着新思维的年轻将星可以更早地脱颖而出,但年轻人的成长毕竟需要时间,现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苏联真能够安然等到那一天吗?
不过必须承认,虽然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