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大口径重炮的机动xìng,因为可以不再需要用沉重的全钢轮,从而变相地大大增强了炮兵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可以大大减小后勤补给的压力,因为同样数量的补给现在只需要一半、甚至更少的卡车来运用(运输卡车本身的油耗也要占用后勤的,因此节省的幅度远比表面上的数据要大得多。),如果配合涡轮增压装置,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省下一大半的汽车油耗,这对缺乏石油的德国来说,意义怎么高估都不为过。另外,换上了子午线轮胎之后,卡车的越野能力也大幅增强,换而言之,也即是说对公路的路况不会像以前那么挑剔,这对深入敌国腹地作战,公路交通经常会遭到敌国游击队或者飞机破坏的德军来说,同样具有不能忽视的战略意义。 。。
子午线轮胎的技术被胡卫东拿来从德国引进了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还没有掌握的全驱汽车技术,使得中国生产的各种越野汽车具有了更强的越野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多山的地形与糟糕的基建,而此前已经多次立下奇功的车载火炮也因此具备了更强的实用xìng。
类似子午线轮胎这样技术含量不高的小发明都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就更不用说是雷达、近炸引信、火箭炮、陀螺瞄准具、涡轮增压技术等重大发明了
面对这么多好东西,德国尽管已经几乎是毫无保留地将胡卫东感兴趣的技术全都拿了出来。依然是远远不够,为此小胡子甚至咬牙额外又放开了10亿美元机器设备的出口额度,以致于德国在其后两年的工业增长率都是负数。却仍不足以将那些至少可以令德军实力暴增数倍的重大发明全都买下。可是不买又肯定不行,即便中国与德国不会有什么冲突,也难保他们不会将这些技术再卖给德国的敌人,到时候敌人有了而德军却没有。那还打个屁啊!就在小胡子焦躁得快要失去理智的时候,德国代表团从中国发回了一份绝密电报,说是中国人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内容主要涉及海军方面
虽然如今的中国就连民船的建造能力都差得可怜,更不要说是造舰了,但是青岛现有多个大型、乃至巨型船坞在建,而上海更有现成的2万吨级大型船坞,再加上德国已经同意交给中国的那两台巨型水压机,只要德国愿意进一步提供全方面的技术、设备与人员支持,中国现在就可以获得建造满载排水量超过18000吨的德国“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的能力。而如果等到两三年后青岛的2个巨型船坞建成。那么德国海军现役、甚至是规划中的所有舰型,中国都有可能获得建造的能力,当然,技术、设备、人才乃至于大部分造船工人依然需要德国提供支援。
不过,胡卫东的建议却并不是要德国帮助中国建造大型战舰。事实上以中国目前的国力,根本不可能在维持庞大陆军的同时再建设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他的提议其实是让德国将部分舰船的建造放到中国来进行,以便借机获得相应的技术和设备,并积累建造经验,这样rì后国力强盛了想要建设大海军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说白了,就是“借鸡生蛋”。而对德国来说,这样做也不无裨益,一方面能够以帮助中国发展海军的名义避开英国人的耳目偷偷发展海军力量,另一方面当这些舰船建造完成之后,德国海军可以在远东出人意料地组建起一支强大的舰队,偷袭印度等英国的殖民地和澳大利亚等铁杆盟国,这一定会完全打乱英国人的部署。
但胡卫东的提议也有一点令小胡子难以接受,那就是速度未免太慢,就算他愿意等上几年,美英法乃至苏联也未必会给他这个时间。但胡卫东很快又提出了一个更好的方案,那就是将船体已经完成了的德**舰“卖给”中国。船体完成之后,武装之类的步骤并不需要在船坞中进行,完全可以在中国完成,当然,船坞测试之类的步骤还是离不开船坞的,但对战列舰、航母这样的巨型军舰来说,此前的工作就得花上一年多的时间,到那时青岛那两个7万吨级船坞也该建好了吧?
更令小胡子无法拒绝的是,胡卫东表示可以向德国出售xìng能优异的新型装甲钢并转让配方和工艺,这种根据后世均质装甲钢改过来的低合金钢原料成本与德**舰现在所用的装甲钢相差无几,考虑到废品次品率奇低(稀土的功劳)的因素,综合来说生产成本反而要便宜许多,可是它的强度却足足超过德国引以为傲的装甲钢一倍还多,至于抗疲劳等其他xìng能,则更由于稀土元素的使用而远非世界上现有的各种装甲钢所能比拟。如果换上这种新型的装甲钢,那么德国的战巡会比很多战列舰都抗揍,而战列舰更是会成为几乎不可能被击沉的海上堡垒
而且以德国在结构材料方面世界第一的科研实力,完全可能在此基础上再开发出xìng能比现用钢种更强的结构钢出来,这更将全方面地提升德**舰的防御力乃至综合xìng能(材料坚固,需要量就可以相应减少,负重减少就能腾出更多的载重加强武装、动力或者续航力。)。而如果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德国陆军乃至空军和部分民用工业部门同样将会从中受益。(未完待续。)
。。。
第四百二十五章 俾斯麦级的改装()
只是结构钢如果xìng能有大幅提升的话,本着充分发掘潜力的考虑,很多计划建造、乃至已经开始建造了的德**舰最好都要更改设计,因此德方很快就将国内最顶尖的一批大型军舰设计师和合金钢专家派来与中国的冶金和材料专家们一起研究新的设计方案,而这正是胡卫东所期望的。对于完全没有大中型军舰设计能力的中国来说,即使是世界二流的德**舰设计师,也足以成为合格的老师了。此外,胡卫东还可以设法影响那些历史上德国人失败的军舰设计,给美英多制造一点麻烦,“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对于一切比咱们强大而且有着潜在冲突可能的国家,有机会要坑,没有机会的话,创造机会也要坑”
此时历史上名声赫赫的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都已经下水了,所以设计上不可能再作大的修改,但在换装了新的装甲并按照胡卫东的提议加装了中国出产的雷达系统和“密集阵”近防系统(根据德方要求定做)之后,该舰的综合实力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装备了近炸引信炮弹的大口径高shè炮更是极大地提升了这两艘巨舰原本蛋疼无比的防空能力。 。。
而设计虽然不能大改,但局部的改装还是不难的,在胡卫东就着设计图指出了历史上俾斯麦级战列舰几个致命的弱点后,严谨认真的德国人立即进行了测试,结果令他们大惊失sè,同时也深深地感到庆幸,而对于胡卫东,德国的军舰设计师们也再不敢将其当成外行来看待,这为胡卫东说服他们接受一些后世的先进设计理念扫平了障碍。
测试中俾斯麦级战列舰先后暴露出主炮塔装甲薄弱,大口径高shè炮的弹药缺乏保护而且堆在一起、一旦遭到攻击很容易引起殉爆。沉重的穹甲在实战中并无太大意义,船舵位置一旦遭到鱼雷攻击将极易导致舵轮卡死,而因此无法转向的军舰则会不可避免地成为敌舰和敌机的靶子。防空火力严重不足、而且部署不够合理等多个重大缺陷。其中部分缺陷涉及到整体设计,比如船舵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但中国人特有的灵活灵活却令胡卫东想出了取巧的办法
他的提议是在船舵附近加装4门“密集阵”。这一方面是因为鱼雷机攻击距离很近,shè程虽近但火力奇猛的“密集阵”对付它们就像打靶。另一方面即便敌机侥幸成功投下鱼雷击向船舵,也可以用“密集阵”对海shè击拦截鱼雷。这个年头除了鬼子BT的氧气鱼雷之外,航空鱼雷的速度都不算快,一般也就三十多节,甚至还比不上高速的巡洋舰,如果俾斯麦级战列舰全速逃逸的话,相对速度更是仅有区区几节,在海面上看简直慢得如蜗牛一般。以“密集阵”的超高shè速,将其提前击毁的可能xìng还是很大的。退一万步讲,哪怕只有50%的拦截成功率,也相当于俾斯麦级战列舰多了一条命,如果能够达到75%。则多了三条命。考虑到鱼雷击中船舵的概率本来就不会很大,加之俾斯麦级战列舰加装“密集阵”和陀螺瞄准具(所有近防火炮均有配备)之后近防火力加强了何止十倍,在此基础上,这一微不足道的安排已经足以令鱼雷轰炸机对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威胁变得微乎其微
而主炮塔装甲与穹甲的问题,更可以在更换新型装甲的过程中顺便解决,其间同时可以腾出大量的载重和空间,而令给大口径高shè炮加设炮塔并加装更多的防空火炮成为可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些具体的设计缺陷,俾斯麦级战列舰“全面防护”的设计理念也很明显已经落后于时代,因为随着结构科学的发展,即使采用重点防护方式,大型军舰的抗沉xìng依然极强,没必要为此增加太多不必要的载重,甚至因此影响火力和机动xìng。而且随着穿甲技术的发展,在整体排水量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的情况下,“全面防护”实际上成了“全面不防护”,就算抗沉xìng再好,一艘失去战斗力的军舰又有什么用呢?但是,随着新型装甲钢的采用,“全面防护”却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防护”。不过胡卫东心里却很清楚,超时代装甲技术打破的平衡终将恢复,到时候还是得有所取舍,而且从广义上来说,“重点防护”的设计思想甚至可以一直用到战后的那些薄皮军舰上,因而无论是帮德国人建造的军舰,还是那些自造的,他都还是力主选用了“重点防护”的设计理念,事实上即使是现在,在装甲材料相同的情况下,以“全面防护”理念设计出来的军舰其综合xìng能依然不如按照“重点防护”思想设计出来的优越
这么多改装项目下来,即使以德国的工业实力,也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再加上海试等必需的工作,一年时间是至少的,这无疑给胡卫东吃了个定心丸,不必过分担心中德全面合作才刚开始就因为德国开战戛然而止。
其实,哪怕不进行这些较大的改装,光是给俾斯麦级战列舰换上胡卫东专门为其设计的381mm穿甲弹(注1)、近炸引信高shè炮弹、配备给每一门近防火炮的陀螺瞄准具、先进的舰载雷达和与之配套的指挥仪,就足以将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综合实力提升到历史上二战后期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水准。而再经过这些更大幅度的改装之后,俾斯麦级战列舰已经成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海上堡垒,而且因为欧战延后的关系,一出来就是两艘,想到那时英国人焦头烂额的样子,胡卫东不禁有些幸灾乐祸
注1:为了避免过多的技术泄密,也为了避免战列舰的提前下岗,胡卫东只是把德国现在已经掌握了(包括赤sè党转让的技术)的技术巧妙地整合了一下,就将俾斯麦号381mm主炮的穿甲能力提升到与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406mm主炮相当的水准(这幅度其实已经很大了,俾斯麦级战列舰原先所用的381mm穿甲弹是轻弹,shè速很快但威力比普通的381mm穿甲弹低很多。),虽然称不上无坚不摧,也已经足以避免历史上俾斯麦号主炮击中英国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后却不能击穿其主装甲的窘况(未完待续。)
。。。
第四百二十六章 超级战舰(一)()
不过令胡卫东有些遗憾的是,包括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在内完工度较高的在建军舰和已经加入现役的军舰都在德国本土的造船厂接受改装,以免万一欧战提前爆发,德国海军却没有军舰可用,毕竟从遥远的中国再开回德国,需要的可不只是几十天的时间,而且一路上尽是英国的殖民地和盟国。レom♠思♥路♣客レ再说了,如果都在中国改装建造,一方面容易将列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另一方面也会导致风险过于集中,小胡子再怎么疯狂,“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还是懂的,尤其中国赤sè党在意识形态上与小胡子还是根本对立的
虽然德国现役或者即将入役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和德意志级装甲舰(又被称为“袖珍战列舰”)没有来到中国改装,但历史上德国中途夭折了的神秘“Z”造舰计划当中的一部分却被转移到了中国来完成。而且由于一开始中国本身建造条件不足,因此德国不得不将计划前期准备的资源都先调给了“东方战线”使用,结果欧战爆发后由于陆军和空军占用了太多的资源,德国本土的“Z”计划几乎还没来得及开始就被迫中止了(不过这却反而使得德国避免了像历史上那样的严重浪费),反倒是在中国的这部分因为所需的资源已经大都提前到位而几乎全部得以完工。。
除了目前已经完成的部分,“Z”计划的最初方案中德国还打算建造6艘兴登堡级战列舰、3艘O级战列巡洋舰、12艘P级装甲舰和2艘齐柏林伯爵级航空母舰,而由于中德合作短期来说对于德国的财政是个很大的负担,小胡子对“Z计划”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将战列舰的数量由6艘缩减为4艘,战列巡洋舰的数量增加到4艘,装甲舰的数量缩减到4艘。航母的数量缩减到1艘(一直对航母看不顺眼的戈胖子抓住这一机会落井下石,若非首舰齐柏林号早在1938年底就已经下水,只怕连这一艘也保不住。)。
经过胡卫东的努力争取。其中的2艘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和1艘航空母舰将在中国建造,此外德国还将在上海与中国合作建造2艘(注1)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的改进型,建好后如果德国需要则有权优先购买,否则将由中国海军接收。
之所以接下建造战列舰的任务。胡卫东自是有他的考虑,建造战列舰对于后进工业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庞大的舰体、超大口径的重炮等等都需要有相当雄厚的工业基础才能完成。但是只要能够克服困难将其建造完成,则无疑会极大地提升本国的整体工业水平,就如同后世建造航母一样。尽管如此,由于战列舰的建造耗资巨大,而中国此前连万吨级军舰都未建造过,花费只怕还要高出好多倍,因此胡卫东是不会同意将天量的人财物力砸进这个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无底洞的。不过现在有德国人愿意出这个钱。还顺便提供技术、设备和人才,胡卫东自然也不会蠢到错失良机,而且骨子里一直都是“巨舰大炮主义者”的他对于能够参与设计建造出一款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超级战列舰,心底里其实也是相当兴奋的
话说历史上的兴登堡级战列舰就已经非常强大,即便没能最终完成。后世也依然被众多的战列舰粉丝拿来与衣阿华、大和这两款超级战列舰相比,甚至还有少数人以之与只存在于计划中的蒙大拿级和超大和级相比较。但客观地说,兴登堡级战列舰的原始设计方案依然没能完全摆脱一战海军思想的束缚,即使真的成功建造,也不可能与设计更加先进的蒙大拿、甚至大和级相抗衡。何况历史上的兴登堡级战列舰在建造过程中还频繁受到小胡子这个外行的干扰,设计方案被反复地改过来再改回去,甚至其间小胡子还提出过不少完全不可能做到的设计要求,以致于历史上的兴登堡号战列舰只能在船台上无奈地坐视二战结束。因此那两艘兴登堡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