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分币上腊梅也有算计,她把品相不好的分币,拿到小卖部兑换成大票,再把大票拿到储蓄所兑换成分币。一兑换就是一捆——一百张。而且都是“嘎嘎”响的剌耳朵票。
这一来,腊梅就有了整百张的连号。甚至还找出了顺子号、豹子号、狮子号、对称号、重叠号,哪一套价格也比单张的值钱。
由于第二板人民币正在现实中流通,皱折纸币又被腊梅兑换成新的,到手的每一张纸币都成了价格不菲的收藏品。这一发现让腊梅如鱼得水。
但腊梅尽量不张扬,以卖零散分币为主。小不溜丢儿地挣着对她来说已经是高利润的钱币生意。
“有二版‘大黑十’吗?”
一天,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神秘兮兮地问。
“有!”腊梅爽朗地回答,脸上的表情平静的就像与人拉家常。
中年男子:“品相怎么样?”
腊梅:“绝对是‘嘎嘎’响的剌耳朵票!”
中年男子:“多少钱?”
“这个数。”腊梅伸出两个手指头。
中年男子:“两千?”
“你蒙小孩子啊?”腊梅白了那人一眼,一脸的不高兴。
中年男子:“能不能少个儿?”那人败下阵来,口气和软了很多。
腊梅:“不能少!我就一张,你不要我还等着升值呢!”
中年男子:“嗬!你还知道升值?几岁了?”
腊梅:“我妈说了,生意行里不论年龄,买卖成交才是王道!”
中年男子:“嘿,这小嘴儿,还一套一套的。你妈是干什么的?”
腊梅:“你查户口呀!买不买?不买我还照应别人呢!”
中年男子:“你拿出来我看看品相怎么样?”
“没在我手上。我已经说了,品相绝对没问题。”腊梅显得有些不耐烦:“你要真买,咱说好价儿我领你去农业银行,你给我往账户打钱,我给你拿去。不要就算喽!”
中年男子:“怎么去银行?”
第二百二十六章 卖了套“苏三券”()
腊梅:“嗯呐。在我妈手里。我妈在那里上班,我叔叔在那里当保安。我妈说了,只让我卖分币、角币,一元以上的都不让我带在身上。”
中年男子:“我见你旧纸币不少,你有二版‘红五元’吗?”
腊梅:“有。”
中年男子:“这个多少钱?”
腊梅伸出三个手指头。
中年男子:“三千元?”
腊梅点点头。
中年男子:“有没有二版三元的?”
腊梅又点点头。
中年男子:“这张多少钱?”
腊梅伸出四个手指头。
中年男子:“三张全要了呢?”
腊梅又伸出三个手指头。
中年男子:“不对吧?单张买三张才两万七千元。”
腊梅两眼一瞪:“这可是‘苏三券’,凑起来不容易,成套的当然要贵了。要不你今天只买一张。不过,我就一套,到时留住留不住可就不好说了,买的也不是你一个人。”
中年男子:“都在你妈妈手里?”
腊梅:“嗯呐。”
中年男子:“咱先去看看品相。”
腊梅:“要是品相好,你要不要?”
中年男子:“要。”
腊梅:“咱先说下,到了那里不许再讨价还价。我妈不愿意暴露自己,怕影响她的工作。到了那里不许再提这事,你验了货,相中就交钱;相不中扭头就走,一句话也不要说。说一句我就不卖给你了。”
中年男子笑笑:“怎么搞的像做地下工作的?这可是上面允许做的光明正大的买卖。”
腊梅白了他一眼:“我妈我叔叔都在那里上班,你想让他们丢饭碗呀!”
中年男子:“上班儿的也可以收藏,可以互相转让,有什么不可以?”
腊梅:“他们正上班呢,我妈不愿意影响她的工作。”
“好,就依你,谁叫你是个小孩子呢!”
中年男子满口应承,心里也高兴的不行,真要是真的,品相也好,自己就算淘到了宝贝了。
“你坐我的汽车,办完事儿我再把你送回来。”
见腊梅推她的自行车,中年男子说道。
“不用,我骑着走,要不丢了。你开车去那里等我,我一会儿就到。”腊梅收起摊子,推着自行车就走。
她才不会傻到坐他的汽车呢!第一次见面,不知道根底,把她拉到别处绑架起来,逼她拿出旧纸币,或者打电话勒索,那就麻烦了。
对方也看出腊梅的用意,在心里赞叹小姑娘有心机,自己开车走了。腊梅赶到时,他已经在农业银行的门口儿站着。
腊梅:“咱营业大厅里去。但你不要说话,这里的人我都认识,不要让他们看出来。”
“以免影响你妈妈的工作,是不是?”中年男子笑着说:“就依你,你说怎样就怎样!”
“嗬,小不点儿又来了!”
一进营业大厅的门,就有工作人员给腊梅打招呼。
腊梅与侯万秋来这里办过账户。柜台高,侯万秋就把她抱到转凳上,让她给营业员打交道。
她的沉稳和理解能力很让营业员吃惊,当时就夸奖起来,把营业大厅里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
之后又办理了几笔业务,有两次还是她自己拿着废品收购站的公章和侯万秋的私人章来办理的,熟练程度给营业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几乎营业大厅里的所有人员都认识了她。大家不喊她的名字,都叫她“小不点儿”。
腊梅喜欢人们叫她“小不点儿”,乐意与人们套近乎。因为这个帐户对她来说很重要,是现代中唯一能转账的地方。
腊梅“嘿嘿”一笑,见了女的喊“阿姨”,见了男的喊“叔叔”、“伯伯”,熟络的像一家人。
中年男子见状,确信她母亲和叔叔都在这里上班,态度变得谦和起来。
“你在这大厅里等着,我去找我妈妈要。”腊梅指着营业厅里的座椅说。
还好,农业银行的营业大厅里左右两边都有营业室,也都有通往里面的小门。腊梅走到背影处,闪身进了空间通道。再来到营业大厅时,手上多了一个黑条状纸质笔记本。
“咱到窗台跟前去,那里明亮,看得仔细。”
腊梅把中年男子领到窗台前,打开笔记本,三张溜平光滑又挺括的“苏三券”展现在男子面前。
中年男子正看看,反看看,不由眉笑颜开起来:这可是正版的‘苏三券’啊,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收藏品。时日越久远,升值越高。人们为了寻找,不知花了多少心血,跑了多少路,拥有一张就了不起。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老天爷开眼,让自己在一个小孩子身上找到了全套的。这要是收藏起来,以后翻番百倍千倍都有可能!
“行!就按你说的价儿,我全要了!”中年男子高兴地拿出三捆百元人民币:“钱给你还是给你母亲?”
腊梅:“咱到前台结算去吧,落到我家的账户里。”
腊梅这里多了个心眼儿:这时外面时有假币出现,别再拿假币来糊弄人。前台上有验钞机,一过就知道真假。
再说,当着一营业厅的人接这么多钱而不存起来,大家也会对她有看法。存到收购站的账户里就等于收购站上的业务往来,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中年男子拿出三万元现金,落在了腊梅指定的账户上。之后腊梅再以废品收购站的名义,取出属于自己的钱。
哇哈!开了个废品收购站建立了账户,却为自己开了方便之门,成了接受大额钱币的地方。这让腊梅始料未及,也让腊梅十分高兴:
在这世里,侯万秋总算帮了自己一个大忙!要不然,上万元的钱币还真不好在大街上接收不是!
腊梅不存钱,因为存钱是实名制,家乡地址也得写清楚,这个她办不到。有了钱就放到空间通道里。空间通道是她自己的,没有她带着谁也进不去,安全的很!
腊梅有钱了,而且这钱来的及其容易:现实中的十八元(苏三券),在现代能卖三万,几乎两千倍的利润啊!把腊梅高兴得没法!
第二百二十七章 胡萝卜种()
有钱了腊梅仍然着重买玉米,因为这个粒儿最大,在现实中既普通又禁吃,还能下“毛毛雨”。大饥荒之年,以吃饱饭为原则,太显眼儿了也会引起人们的议论不是!
腊梅买了一百个编织袋,在一个粮食收购站买了一万斤玉米,雇车运到前世现代王店村的老家——租赁的王贵勇的家里。村里人看到了,虽然不理解,但腊梅做事一向神秘,倒也没人刨根问底儿。
晚上就在空间通道里,把十一队仓库里的粮囤灌满,给各家的也由原来的十几斤几十斤增长到几十斤百十斤。场里的“毛毛雨”也增长了一倍,甚至把大街上也撒上了。
腊梅还发出话来说:“白头发老奶奶最近事情多,不能保证每晚的混肉菜了。这次给的多一些,要队上和户里都节省着吃,细水长流,以免送不到时断了顿挨饿。”
毕竟混肉菜和馒头是捡拾的人们的剩菜剩饭,是在饥饿的时候没办法的办法。一旦有办法了,就尽量少去捡拾。万一有个传染病什么的,岂不给人们带来祸害!
这也是腊梅把混肉菜倒在锅里,让伙房煮开了再分给人们的主要原因。
现在有钱了,就尽量避免。再捡拾也是餐桌上人们很少动筷子的盘子和整个的馒头,以后逐渐淡出。
除此以外,还给十一队的仓库里放了五百斤小麦,让食堂里经常不断给人们做顿面食。以后就保持这个水平,少了就往上添,让队长和保管心中有底儿,舍得让人们吃。
给父母亲的则是面粉。这个时期现实中小麦加工靠石磨,生产队可以用牲口拉,户里就得人推。
她不想让父母干这卖憨力气的活计。好在有“白头发老奶奶”挡着,过去也给过,父母亲倒不觉得稀奇。
队长王贵兰和保管郑金栋望着满囤的玉米、一瓮小麦,高兴的没法儿。知道这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的,白头发老奶奶最近忙,顾不了做混肉菜了,给了粮食让节省着吃。
两个人一合计,把食堂的粥做的稠一些,蒸一半玉米一半淀粉的窝头。还是大人两个孩子一个,让大家吃个多半饱。
三天吃一顿热面汤,让人们解解馋。好在各户里也都收到了粮食,再添补点儿,日子满能过。
十一队的人们望着家里收到的黄灿灿的玉米,知道近期挨不了饿了,都在家里的白头发老奶奶牌位前,又烧香又磕头,感激白头发老奶奶搭救之恩。
其他队上的人们捡拾到了比过去多一倍的玉米粒儿,而且大街上、场院里到处都有,一上午都能捡拾到。人们嘴上说的心里想的,都是白头发老奶奶。
让白头发老奶奶大放明光的,还有她的天气预报。
进入伏天以后,老天爷终于大发慈悲,“哗啦啦”下了一场透雨。这时,父亲王长锁和恩人王长水盖的房和垒的院墙都已干透,没有受到一点损失。
这一下人们可就议论起来了:
“白头发老奶奶就是神,什么时候有雨,什么时候没雨,了解的倍儿清!”
“是啊,谁敢在夏天里脱坯?王长锁和王长水听了白头发老奶奶的话,都脱了,结果房子盖好住进去了,老天才下雨。”
“白头发老奶奶不但算得准,还给人们安排事,让人们在不忙的时候把大事做了,保佑着人们既不浪费时间还不受损失。”
“这样的神家很难遇到,我们可得多烧香多磕头,让白头发老奶奶多保佑咱们!”
腊梅闻听心中暗笑。其实她是根据前世的经历而定的,前世里就是到了伏天才下雨。又不敢直说,只好推出白头发老奶奶来挡。
“腊梅,给白头发老奶奶要几斤胡萝卜种吧。雨下透了,各队都抢着播种胡萝卜,到处都买不到种子。”队长王贵兰说。
王贵兰对白头发老奶奶十分崇拜,也十分信任。队上的粮食、青菜、混肉菜都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的,十一队的人们大受恩惠!在他的心目中,白头发老奶奶什么也有,要什么有什么。
由于干旱,大秋作物旱回去了,夏播没有出苗,他打算多种一些胡萝卜,把土地利用起来。
胡萝卜虽然不是粮食,也能顶饿。而且去年的胡萝卜还被白头发老奶奶换成了玉米。如果今年也能这样,种胡萝卜不就等于种玉米了。
偏偏胡萝卜种子不好买,他只好向白头发老奶奶求要了。
“好的,我给白头发老奶奶说去。”腊梅答应着,“呱嗒呱嗒”跑回屋,闩上门,然后通过空间通道来到前世现代。
其实,腊梅正等着这句话呢!
胡萝卜种子腊梅有,就在前世现代的家——现在她租赁的王贵勇的老宅院里。
凭着前世记忆,腊梅知道今年是大旱之年,直到数伏才下透雨。这时夏播已经过时,农谚又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之说,各生产队都会大面积播种胡萝卜。胡萝卜种子一定短缺。
现实中这个时期的胡萝卜品种都是“一支腊”,长的不是很大,但又脆又甜,比前世现代的大圆顶好吃多了。去年卖时,人们都说好,回头客相当多。
腊梅为了保住这个品种,卖胡萝卜时,拣着没切顶的留了几十个,埋在了前世现代租赁的宅院里。
今年开春后,在庭院里掘了两个畦儿,把留下的胡萝卜种在里面。有水,腊梅又上了一层腐烂的植物秸秆,胡萝卜长得很茁壮,花盘儿与油葵有的一比。
现在正好成熟,腊梅把花盘儿剪下来,装了瓷瓷实实一大菠萝。反正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的,用什么盛什么样子给,人们都能接受。
王贵兰看到高兴的不行,直要求亲自到腊梅屋里给白头发老奶奶烧香磕头。
因为腊梅已经拒绝了人们,便说:“我替你烧香你磕头吧!既然不让别人来烧,你也别开这个张。”
王贵兰:“你可说得好着点儿,白头发老奶奶对咱队最好了,给的东西也最多。羡慕的别的队上都眼蓝,都说咱队最有福气。咱可不能慢待了白头发老奶奶。”
腊梅:“行了,我把这也说过去,就说十一队队长非常感激你,非要亲自来烧香,被我拦下了,总行了吧?”
王贵兰:“你可实话实说,别让白头发老奶奶挑了理儿。”
腊梅:“知道。”
心里话:什么白头发老奶奶,姐为此累得七死八活!
第二百二十八章 馒头出事了!()
抱怨归抱怨,腊梅还是不停地在两个时代里折腾:倒卖鸡蛋、买卖馒头、卖纸币。
然而,天有不测方云。正在腊梅满怀热情地辗转在现实中卖馒头、卖鸡蛋;在前世现代中卖旧纸币的时候,突然麻烦找了她来。
一天。腊梅正在一个小区门口卖馒头,一个中年男子来到跟前,望着雪白的馒头。咽了几口口水后。很不友好地问道:“谁让你在这儿卖的?”
腊梅望了来人一眼,见其穿戴整齐,一脸凶相,心里便打了个鼓儿:别再是工商管理人员。便装作害怕的样子,喃喃说道:“俺不卖了,行吗?”说着用白布单盖住馒头,推起木轱辘小推车来就要走。
“我是问你:谁让你卖的?”对方挡在小推车前面,不耐烦地大声问道。
“俺奶奶。”腊梅脆生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