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岳问荆感到一种敬畏。
第159章 私塾中()
岳问荆就一直这么站在窗外看着,直到接近中午。
在那个小男孩之后,又有几个孩子陆续地走上前去。其中,有和他看起来年纪相当的,更小一些的也有,更多的,是比他大的,一眼望去,还有几个,目测甚至比她还要年长一些。乍一看,就和她曾经在电视节目里出现的山区的小学校一样,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挤在一间教室里。只是,他们的课堂纪律,明显要比人家糟糕许多。
如果能允许参观,见到这样的课堂气氛,相信大多数家长是不敢把自家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的吧?
原本,岳问荆也是相当震惊的,甚至,脑海中浮现出了“误人子弟”四个字。
看着那些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走到徐先生桌旁,将自己学习的成果展现出来,而后,有的表现出色,受到了先生的赞扬,面上带着满足而愉悦的笑;有的似乎是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难题,眉眼之间尽是云销雨霁的豁然开朗;有的,仿佛还没有理解得十分透彻,眉头轻蹙,似是在思考回味着先生的所讲就这样,神态各异地,回到座位上。
或是捧起刚才在读的书,温习一番;或是拿起笔,将自己的所得简要地记录在书页上;或是先若有所思地在座位上静坐了一会儿,仿佛有所领悟,才复又拿起书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重复,眼见着,神色渐渐变得泰然,甚至于欣喜——而这样的,通常在不久之后,又要再一次离开位置了。
渐渐地,一些之前嬉闹着的孩子似乎玩得有些疲倦了,回到自己的桌旁,拿起自己正在学习的书本,开始安定地读书,那认真投入的模样,使你完全联想不到,片刻之前,他是怎样疯玩得一身大汗淋漓的;也有一些已经向先生汇报过功课的,仿佛犒劳自己一般,加入了嬉戏的行列。躁动的,安定了;静谧的,活泼了。
虽然仍有一些,始终在玩耍,或是始终在学习,岳问荆却可以联想到他们截然不同于现在的一面。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他们就像同时将黑与白融合于一体的阴阳鱼。
她忽然明白很久之前所见识并赞叹过的琴人身上闹中取静的本事的由来了。
在这样的氛围中,没有一点抗干扰的能力,你想好好地学进一点东西,还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君不见,在子路、冉有、公西华的雄辩之中,曾点仍然可以悠然自在地鼓瑟。
那种天性,经过数千年的熏陶,实则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国人的骨子里、融入到了华夏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性格的一部分。只是,它也是有限度的——太过喧嚣的环境,如果没有经过精心地维护和休养,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让它蒙尘了。
从最初的震怒、失望、不解,仅仅过了不到一上午时间,岳问荆就深深地被这种教学方式所吸引了。她禁不住要去赞美它,然而,在这一刻,她词穷了。最终,只能化为一句感叹:能亲眼见到,在今后的时间里,她也能参与其中,这是她的荣幸。
一阵轻快的歌声传来,因为距离太远,显得有些缥缈。虽然听不清他们在唱什么内容,隐隐约约地,她听出,那是宜兰酒令的调子。唱完之后,又换成了一个节奏极其鲜明的,是百家姓。
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她也辨认出,是交杂在一起的童声。虽然高高低低的,各成一调,音色也不尽相同,相和在一起,也有天真烂漫的美感。
她转过身,循着声音望去。即使还没有看见人影,她已经可以想见到,孩子们一路欢歌笑语,乘兴而归。
终于,隐约望见了一群蹦蹦跳跳的欢快身影。大的牵挽着小的,一个领着一个,一位年纪明显有些突兀的缀在人群的最后。分明没有队形,也没有一点纪律性可言,她心中确有一种笃定——他们,一定没有人会掉队。
这样的场景,让岳问荆不禁想起了从前小学时的郊游。那时,他们从来都是以班级为单位。低年级的,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哪里懂什么彼此照顾呢?即使有心智稍稍成熟一些的,也都是在自己的小团体中活跃。高年级的就更不必说。平时接触的就不多,好不容易可以摆脱学习任务了,谁还乐意分出心思来照看一群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还和皮猴子一样的小毛孩子呢?
所以,每到集合,老师们的焦头烂额就是必然的了。
还有,记得以前她们那个没有名字的小学校,一二年级时,放学回家是要排路队的,还选出了个小组长。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一个一个排好队,拉好前面一个人的衣角。如果因故离队,一定要告诉小组长,所有组员都要停下来等他。
当初,他们自己觉得很新鲜,就像做游戏一样,还自己备了绳子,系成一个绳圈,把小伙伴们都圈在里面。就像开火车一样,这样一想,感觉自己都不用使力走了。
只是,不到一个月,新鲜感一过,就再也没有动力继续了。还不用出大门,整个队伍就散了。三两个好朋友聚在一起,各自玩耍去了。曾经,还出过没告知家长,就有孩子跑到别人家玩去了,然后老师家长集体出动,直到天都黑了才找到人。
“姐姐好!”参差不齐的声音将她从回忆中唤醒。她并不是很喜欢小孩的人,眼前这些眼中带着好奇,骨碌碌地转动着眼珠,却偏偏自发地、规规矩矩地停下来,喊她一声“姐姐”的小孩,真是太讨喜了!
“你们好!”抬起一只手,晃了晃,她笑着和他们打了个招呼。
堂内的学生们也都出来了,老师们一声令下,他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看着孩子们动作娴熟地洗菜、择菜,大一些的,还有着不错的刀工,岳问荆又是一怔。
“你来了?”徐行止先生不知何时走到了她身边,问道。
“嗯,上午到的,看了有一会儿了。”
“有什么感受吗?”
稍稍思索了一会儿,她只想到了三个字来形容:“很特别。”
又看了看一边嬉闹着,一边忙着正经事的学生们,她又附加了一句:“我很喜欢这种方式,很吸引人。”
徐先生也随着她将目光投向孩子们:“家长能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总不能把他们养成不辨菽麦的废物。传统的教育,一向如此。”
第160章 私塾下()
在徐行止先生的极力推荐下,岳问荆成了中午掌勺的大厨。
原本,她应该是不适合做孩子们的主厨的。
她是南方人。种种原因,南方的菜系,较之北方的,总体说来用的调料要重上许多。很久之前,她的口味也是偏重的。只是,早在前世上大学时,学校食堂的菜很多都很清淡,偶有几道味道重一些的,油又放很多——她从来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久之,也就成了习性了。
所幸,今世,在京城住了这些年,她所学的北方菜也不少,又在家里练过不少次手,对用料、火候之类的掌握得也算是炉火纯青了。
书院这边是有单独的一间厨房的,可是,天气晴好的时候,一般老师们会带着同学们在室外做饭、用餐,就像是野炊一样。
闲聊中,岳问荆知道了,上午是老师带着同学们去野外采风。这样的活动,每周至少有两到三次,到了传统节日密集的时期,更是近乎天天郊游。去的地方一般不会很远,大多都在附近。或是在田间挖野菜,或是围在一起烤红薯,或是下河摸小鱼可谓丰富多彩。
学生时代,虽让人期待的,莫过于春秋游了。他们倒好,隔三差五地就是一次远足。并且,看他们的课堂,学习任务似乎比他们经过了一次又一次地减负,反倒是愈发压得学生直不起腰来的情形,要轻松了许多。
她倒是经常听到、看到不知道多少批评国内教育现状的言论,其中,大多数是将国内与国外相比较,对比国外自由发言的寥寥数人的小课堂,国内几十人挤在一间教室里,规规矩矩地听老师讲课,自己表达想法的时间少得可怜。国外的教育被命名为“素质教育”,而我们的是“应试教育”。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成了落后的、僵化的、培养机器的。
顺道,这些人战斗力强一些的,还会把从古至今的教育方式给大骂一遍,尤其是最广为人知的“八股取士”——他们认为,那就是正统的a国教育的传统。
那时,岳问荆会很生气,会举例去反驳,会争辩“认真去看八股文,你会发现其中并不缺乏文采斐然的,有些观点也非常精彩”,会言辞激烈地回一句“只有学习成绩不好的人才会这么抵触,因为你根本学不会!”
然而,那些她曾经深以为理直气壮的话语,都比不过一上午亲眼见识的震撼。
在专业性的科学技术的学习方面,或许传统教育确实比不上现代教育,可是,在这个过分强调形式化、数据、物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我们是不是应该分出一点注意力,去关注一下,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思想呢?
从小到大,身边的人都在反复不断地告诉她,“等你以后进入社会了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样。它有很多无奈和身不由己,你不要想得太美好了,要学会适应。”。可是,既然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个社会的形态,为什么我们不能联手起来改变它,而是一代一代,去适应它,把自己变成曾经最鄙夷的样子,再用“以后你长大了进入社会”这样的话,来教育自己的后代?
原来,我们曾经的教育是这样子的。一天不用花多少时间,课堂也很自由,甚至学习进度都是自己掌控,就能完成许多我们现在根本不能想象的学习任务。
在简短的谈话中,岳问荆感受到了孩子们现在的学习状态——他们是快乐的、轻松的,他们的学习热情却高得她无法想象。
她问身边一面择菜,一面用崇拜的目光看着她娴熟地翻炒着锅中的食物的一个小姑娘:“你上学多久了?学到了哪里?”
“快一年啦!我的百家姓快学完了。”小孩子的兴致从来都很让人捉摸不透,话音刚落,她脚步轻快地跑开一小段路,一边拍手、踢脚,一边欢乐地唱着“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那雀儿一般欢腾的姿态,仿佛,她并不是在背诵一本经典,而是一边做游戏,一边唱着童谣。
随着她的动作,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进来,空地上一时间欢歌笑语的,好不热闹!
笑眯眯地看着这充满童趣的画面,她却有些不解。
小孩子的记性从来都是最好的,用一年时间只学了一个百家姓,这进度是不是太慢了一些?
还未得出结论,小姑娘已经完成了她的游戏,小脸上汗津津地跑到了她面前。
“姐姐姐姐!我吟得怎么样啊?”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对着这一副小模样,任谁也说不出拒绝的话。
“很棒呢!”摸了摸她的头发,夸道。
“是吧是吧!老师一直表扬我呢!”小姑娘心满意足地笑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总是那么容易知足。长者一句夸奖的话,就能让他开心一天。这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所谓“鼓励教育”的重要原理。
“学习辛不辛苦啊?”将方才炒好的菜装盘,递给坐在旁边等着的小男孩,道谢之后,转过头,又问道。
“不辛苦啊!很有意思呢!”眨了眨眼睛,她面上有些不解,似乎对她这个问题感到很莫名其妙。
她的回答又让岳问荆愣了愣。
现在,能真心地说出“不讨厌学习”的孩子有多少呢?即使是曾经觉得很向往的舞蹈、绘画、钢琴,在老师和家长的声声敦促之中,多少的热情,就这样被磨灭掉了。况且,她说的是“很有意思”。
她炒菜的速度很快,聊天还没有进行多长时间,就因为开饭时间的到来而中断了。
而此时,她对于私塾教育的形式已经好奇到了极致。
幸运的是,那种抓耳挠腮的精神折磨并没有持续多久。短暂的午休之后,当天下午,她就进入了课堂,亲身体验了一把。
而第一节课,就是她观摩了一个上午的,徐行止先生的课堂。
第161章 掘根()
在中午的闲聊中,岳问荆已经了解到了私塾“问学制”的授课方式,她很自觉地自己走上前去。徐行止询问了她从前所学的功课情况,她也一一具答了。蒙学的三本经典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在她很小的时候,岑奚就带着她读过,吟诵自然也是会的。后来跟着谢佩兰学习国学之后,她也学过声律启蒙。
按着她所以为的,接下来应该是可以开始学诗了。
只是,在徐行止就她的学习情况提了一个问题之后,岳问荆恨不得把自己回炉再造一遍才好。
他只问了一句话:“你怎样理解百家姓?”
她当时就懵了。在她的理解中,百家姓不就是一个中国姓氏的大观表吗?她倒是认认真真地把它背了,用吟诵的方式,再加上记忆力超强的脑子,顺利得很。不过,倒是从来没有关注过对其的“理解”。
将姓氏完全没有含义地拼凑在一起,这要如何理解?
见她如此,徐行止先生的神色顿时变得有些复杂。
半晌,他开口道:“你知道学吟诵的孩子们最喜欢的内容是什么吗?”不待她回答,他又淡淡出声:“就是百家姓。”
“每次有人说起‘小朋友,给我吟诵一段吧!’这句话,孩子们的反应无一例外,都是开始吟诵百家姓。哪怕之后学了更优美的、更好听的、更有道理的内容,也是如此,无一例外!
“如果仅仅是一堆毫无理由堆砌的乱码,可能吗?”语气仍然平淡无奇,就连一丝呵责也没有,岳问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
“作为百年来三大蒙学教材之一,从众多优秀的经典中脱颖而出,它能有这样的地位不会是偶然的。它有没有别的深刻内涵,我不敢妄言。公认的一点,它传递给孩子一个观念——‘宗族’。你自己是宗族的一员,并且,除了你自己的家族,这片国土上还有其他的宗族。他们和你的家族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你们共同生活在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是在给她授课了。她的表现,应该让徐先生很是失望吧?
讲授之时,岑奚和谢佩兰都提过一些关于作者、关于创作背景的话题。那时,她所关注的仅仅是文字本身,对于这些补充资料,她是当故事听听就罢了,抛之脑后的。
这也是多年以来的习惯了。或许,小时候,她对于文字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无论什么内容,总要兴致勃勃地看上许久,哪怕只是一包餐巾纸的外壳上的字。后来,慢慢地,要背要记的多了,她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关注课标要求内容以外的了——又费时间,背了还没用,毕竟不用考,何必费那个神呢?
所以,在正文内容中插了小标号做注解的,第一条她几乎从来不看——一位作者也就反反复复几句介绍,其中能作为考点的也就反反复复那几条,其他的关注它作甚?有时间还不如多看几本闲书。
理所当然地,她将这个恶习带到国学的学习中了。
而如今,徐老先生并没有半点指责她的意思,可是他的神态、他的语气、他说话的内容,甚至就连他的呼吸,无一不在岳问荆心中刺得生疼。她第一次觉得,自己一直以来所引以为傲的小聪明,简直就是糟蹋了她最心爱的东西的罪魁祸首。
她哪里是聪明?岑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