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像中国的互联网上,也有一些人号称互联网专家,经常还开班授徒,经常写那些文章——谁谁谁为什么会失败,其实人家也没有失败。这种评论家其实特别可恶。
其实在菲尔德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人,比如说,一个著名的文人,也是今天中国很多文艺小青年心目中的偶像——梭罗。
梭罗在他的时代,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的时代,一直扮演评论家的角色。比如说,美国国内正在搞电报投资,梭罗就说:“凭什么呀?从缅因州到得克萨斯州,这两个农业州,有什么信息可传?为什么一定要搞电报呢?”你看,这是评论家的嘴脸。
再比如说,要铺大西洋海底电缆了,这个梭罗又说:“哎呀,铺什么电缆,欧洲的消息有什么要知道的呢?花那么多代价,最后从欧洲传来的新闻,不过是哪个公主又咳嗽了、感冒了,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些事呢?”你看,这就是评论家的可恶。
所以今天,面对那些阴阳怪气的评论家,我罗胖特别想用我招牌式的“呸,讨厌”这句话来评价他们。
自打我几年前读到了这本疯狂的投资,我就一直把它搁在我的书架上,时不时翻一翻。我觉得在里面可以找到所有创新者用于激励自己的素质,很多细节,菲尔德在160年前就已经给我们做了示范。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抑或者你希望成为一个创业者,或者你作为一个创业者想激励你的兄弟们,欢迎你来读一读这本书。在这本书里,你能找到相关的企业家的禀赋、素质,以及那些给你启发的细节。
五年内,什么大事都可能干得成,什么奇迹都会发生。疯狂的投资,随时等着你。
第87章 互联网进化论(1)()
01和你赛跑的不是人
这是一场空前的人类危机
有一则新闻,说中国今年大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不足30%。大家就开始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人说是经济不景气,有人说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人说是社会太不公平,还有人说是中国教育实在太糟糕,等等。这些分析都有其道理,但是直到我看完与机器赛跑这本书,我才觉得,实际情况可能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
在我们短短的一生中,不仅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可能人类底层发展的一些趋势,也在推动我们人生的变革和转折。这些转折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空前糟糕的,比如说失业。
我们在谈论中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时候,忘了这是一个遍及全球的现象,而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2008年的金融海啸导致大量的就业岗位消失(现在美国人拼命地想把这些就业岗位补回来),一共1200万个岗位。1200万个岗位是什么概念呢?不是说1200万人没有工作,而是有意愿工作的人当中有1200万人没有工作。而美国2013年每个月只能新创造出13万个就业岗位,甚至比这更低。即使在这个基础上翻倍,达到了20万个以上,这个缺口也要到2023年才能补上。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任何人有任何理由相信这个缺口会被补上。
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经济学的事,因为与机器赛跑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不是一次通常的失业,这是一次可能会给一代人的命运带来巨大转折的空前的人类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领域的危机。
现在这种经济状况,专家们有两种判断。第一种判断是一种普遍的判断,说这是经济周期带来的,有好就有坏,有升就有降。当然,看得深一点儿的人会说,这是因为人类发明了互联网之后,我们一直处于技术爬坡的阶段,这个技术所结出的果子,我们今天摘一个,明天摘一个,摘到现在越来越少,果子甚至变小了,剩下的都是又酸又小的果子,所以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大萧条的时代。这个观点感觉好深刻。
而与机器赛跑这本书的观点恰恰相反,它说根本不是什么技术带来的繁荣和增长停顿的结果,而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结果。就好像一个房间里突然闯进来一头大象,这头大象横冲直撞,把这个房间里所有的坛坛罐罐打得稀里哗啦。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情况。
这头大象是什么?这头大象就是互联网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它的出现,使我们很多人原来赖以生存、糊口的那些工作突然一下蒸发了、消失了。
很多人对互联网技术其实还是掉以轻心的,比如说,传播学界、传媒学界很多人都在说,别动不动就讲什么老媒体要死,你们干新媒体的人不要老说老东家的坏话。我说传统电视有危机,传统电视要死,那真的是捶胸顿足地在说,因为这不是预言,我是在把我们看到的东西讲给大家听。
当然,很多传播学教授会反驳:当年电视发明的时候,很多人就说电影要死,你看电影死了吗?电视发明的时候,很多人说广播要死,广播死了吗?不是直到今天还硬朗着吗?你们凭什么做出这么草率的判断?
要知道,这一轮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新技术,这一轮是底层技术革新。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根本就不是什么新媒体,互联网是母媒体,原来的媒体样式都要重新换一个地基,在上面重新运行。所以说,这一轮传统媒体遇到的危机,我们只能用一个中国人才能听得懂的话来描述,叫“强制拆迁,异地重建”。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传统媒体,你必须把自己的每一根血管、每一块血肉,在互联网这个基础上重新搭建起来,获得重生。所以说,传统媒体如果不去应对互联网这个全新的技术,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当然,今天我们主要不是讲传媒,我们仍然回到整个经济的产业大势来看。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互联网都有一种低估的态势,觉得互联网就是玩闹,你看小孩在网吧玩游戏,发qq、玩微信,这不就是玩闹吗?对产业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没错,我们今天就从失业这个角度,去看看互联网到底在对我们干了什么,将要对我们干什么。
我们都低估了互联网
话说2004年有两个经济学家,他们当时也意识到互联网、计算机对人类的就业可能会带来一次大冲击,所以趁这个冲击还没有来的时候,先排排座,看看哪些产业会被冲击,哪些产业相对是安全的。
他们觉得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可能够呛,比如说写代码、大规模的运算,所有干这些事的人可能够呛,这个就是名单的一部分,这些职业是危险的。
而安全的是什么?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驾驶。一个人在开车的时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接触、处理的信息那是海量的,所以开车这种事情互联网暂时是搞不动的。
我们不知道2004年经济学家们说的这个“暂时”是多长久,反正六年之后的2010年,纽约时报就报道说,谷歌在官网上已经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地研发出了自动驾驶汽车,这辆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的几个州已经跑了十几万英里了,而且过程中只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有人开着车撞了它。这就证明这个东西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了,原来我们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处理的海量的信息,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做到了!在汽车上装上各种传感器,增加运算速度,每秒20次探测周围所有移动物体的状态,再反馈到电脑的中枢,以此来控制车体的运行。这就是计算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各种各样的技术能力进步的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从预言不可能实现到真正实现只花了6年时间。
2004年,就在经济学家们做出那个判断的同时,美国还搞了一个无人驾驶汽车拉力赛,全程一共150英里,好多人用自己设计的无人驾驶汽车软件把汽车送去参赛。结果,荣获第一名的汽车只走了八英里,而且还用了好几个小时,剩下的车不是被碰得歪七扭八,就是压根儿没有走完。所以,当时人们长出了一口气:哦,原来人类在驾驶汽车这方面的能力,电脑是无法替代的。可是结果呢?仅仅六年之后的2010年,这一切都实现了,快得让人始料未及。
这事儿就这么完了吗?没完。当无人驾驶汽车真的实现之后,我们可以判断一下,它对人类的就业会有什么影响?司机可能要失业。没错,判断正确。还有呢?我曾经问过一些企业家朋友,我说:“给你们出个题目,假设无人驾驶汽车在中国普及,那你说会对整个的汽车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大家都说:“就意味着我没有驾照,我不会开车,我也可以买汽车啊,所以汽车的销量会上涨。”
我说:“我的判断可能跟你们正相反,汽车的销量不仅不会上涨,而且汽车作为一个耐用的、高价的消费品,也许会彻底退出消费者的清单。像什么玛莎拉蒂、迈巴赫这种有收藏价值的奢侈品类的汽车不在讨论的范围内,而给普通老百姓代步的那种汽车也许会退出消费者的清单。”
此话怎讲?你想象一下,假设现在满大街都是无人驾驶汽车,我们可以靠互联网来预订,你到哪儿来接我,把我送到哪儿,我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几点几分我要一辆车,到哪儿接我,通过地图把我送到哪儿,然后我下车,车就可以去承接下一个客人了。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不会增加汽车的拥有量,而是让汽车进入一种共享经济的状态,让它变成一种公用的出租品。
假设我的这个推论是对的,结果会是什么?结果就是现在的汽车产业里面有半壁江山,将会在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之后整体消失。哪半壁?汽车公司里面搞销售的、搞品牌的、搞市场的、搞客户俱乐部的,一直到所有的营销渠道,如4s店,围绕汽车的其他产业,如汽配、维修、保险等,这么庞大的产业群落都会消失。
如果按照我的推测,你可以每天预订自动驾驶汽车送你上班,之后,它到别的地方去接人。你到了公司发现有个东西忘带了,你老婆正好还在家,你就可以再订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让你老婆下楼把东西搁车里,车来到你公司楼下,你下楼取了,车再跑它的。如果车有问题,车自己回修理厂修,修理厂有可能是在一个密闭的地下防空洞里,也不需要占用街边的店面资源。你说,这对就业市场会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冲击?
我们以为互联网的浪潮对就业的冲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相对来说会是比较温柔的一刀,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是惊艳的一枪,直接要把这个社会扎出一个血窟窿。所以六七年之前,我们绝对低估了互联网,而且我们现在仍然可能低估了互联网。
你会不会技术性失业
现在人们利用互联网在很多领域开发了一些技术,比如说前面讲的无人驾驶汽车,比如说翻译,再比如说大量的医学技术资料的处理、法律文书的处理等,计算机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强悍的对人工的替代能力。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想,如果真要这样发展下去太可怕了,它能不能被遏止呢?西方有这么一句谚语:“如果马能投票的话,汽车就不会诞生。”在汽车诞生之前,仅英国就有200多万匹马,如果马要捍卫自己的工作岗位,投票把汽车废止掉不就完了吗?这个想法可以有,而且每个时代都会有,但是很可惜,永远不会得逞。
马现在到哪儿去了?整个英国现在也没多少了,马已经成了旅游品或者成了宠物,像汽车发明之前那样遍地都是马、一个城市有几十万辆马车这样的社会景象彻底消失了。
我还记得法国19世纪有一个经济学家叫巴斯夏,这个人以幽默著称。有一次,从巴黎到马德里修了一条铁路,波尔多这个地方的议员就跟中央政府反映,说一修这条铁路,我们当地的搬运工人都没饭吃了,我们法国经济不就完蛋了吗?所以我们提议,这条铁路别一次性修到底,咱们在波尔多(就是现在出产葡萄酒那个地方)断一下。这样,我们所有的搬运工人都有饭吃,我们当地的经济就能繁荣起来了,好不好?
巴斯夏听到这个建议之后说:“你们的想法太保守了,断一下哪过瘾呢?那就沿途都断好了,每修到一个镇就断一下。看来铁路不是个好东西,剥夺了大家的就业机会,导致经济倒退。”巴斯夏向来喜欢用这种反讽的口吻陈述他的经济学观点。
法国当时推出了一些政策,比如说一看外国的东西太有竞争力了,进口的东西会抢走法国人的工作,就加关税,阻止进口。巴斯夏就说:“对呀,我太赞成了。咱们把法国所有的好斧头、大斧头全部都扔了,改成小斧头,最好磨都不磨,是钝的,让人去砍树。原来一个人一天可以砍掉的树,现在得三个人用三天才能砍掉,这样劳动增多了,财富就增多了嘛。”他老用这种方法跟别人逗闷子。
在这种逗闷子和幽默的背后,我们能感受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品尝的苦涩。那就是,随着我们聪明才智的发挥,我们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而这些技术在生根、发芽、长大之后的一瞬间就要反扑过来,对人类狠狠地咬上一口,把我们原来赖以存活的那些工作抢走。
20世纪初,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就讲过一句话,他说有一个词现在不太著名,但是未来大家会越来越多地听到这个词,叫“技术性失业”。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用聪明才智发明的这些技术,反过来会导致我们失业,这是一个未来会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壮大的趋势。
听着100多年前凯恩斯讲的这句话,我们自己从瓶子里放出了互联网这个比以前所有技术都要强悍无数倍的新魔鬼,引发了全球性的年轻人失业,你不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恐怖故事的开始吗?
技术势必带来灾难性的失业
可能有人会问,你怎么把技术进步的前景描述得如此一团漆黑呢?难道技术进步不是人类经济繁荣的最底层的一个因素吗?没错,但是人类经常犯一个相反的错误——老是低估技术的作用。
比如说,1992年,克林顿政府召集了一帮经济学家来讨论经济问题,可是最后大家在报告里一个字都没有提及互联网。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经常在固有的格局和资源里面想经济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们老是忧心忡忡。而我们如果一次又一次地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打破既有的资源格局,让资源重新呈现它的版图,就很容易实现经济的繁荣。所以技术肯定会带来繁荣,这无须讨论。
但是,技术又会带来灾难性的失业和经济悲剧。那这两个结论之间不冲突、不矛盾吗?不矛盾,因为我们习惯于使用平均数或者总量来衡量经济的发展,可是社会的稳定、个人的幸福呢?有时候,总量或者平均数这个概念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说明问题的其实是“中位数”这个概念。
什么叫中位数?比如说,我们一屋里有五个人,有有钱的,有没钱的。平均数就是把大家所有的财富加起来除以五;而中位数则是指我们这五个人当中,谁的财富状况正好处于中间值,比他富有和比他穷的人正好相等,那么这个人的财富水平我们就称之为中位数。
综上,经济发展是一个总量和平均的概念,而社会财富分布则是一个中位数的概念,这就造成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一堆矛盾。
美国经济在互联网和其他新技术的推动下,在过去十几年间暴增了几万亿美元,可是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的中位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