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用的只有他们;另一方面,这帮人好用。
比如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他更愿意用对金钱激励非常敏感的职业经理人,因为,老板用金钱激励、期权激励,马上就可以让员工好好干活儿,这个组织的效率马上就会得到提升,确定性就会增加。
切换到王安石也是一样的,他愿意跟司马光共事吗?司马光会动不动就坐下来对他说,这东西我不同意。那怎么行呢?当然得用那些小人,他们对金钱激励非常敏感,效率就会提高。
第64章 现代化的本质(12)()
再有一点是什么?很多人以为拍马屁领导就喜欢,其实,领导心中对拍马屁的人的道德评价不会有多高,但是拍马屁这个动作给领导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这个人像算盘珠子一样,你不拨我就动。对于王安石这样追求效率的人来说,他不用这些人用谁?
所以,支持王安石搞新法的那一派,就是所谓的“新党”,里面充斥着小人,吕惠卿、章惇、蔡京、蔡卞、曾布这些人,后来基本上都被写到了宋史的奸臣传里面,这是逻辑的第三步。
第四步:制度成本知多少
第四步顺理成章地就出现了,王安石任用这帮人去推行新法,新法能推行好吗?青苗法的初衷很好,让老百姓不用去借高利贷,政府以很低的利息借给他们。
当时王安石定的利息是年利二分,就是你借一块钱,到年底的时候还一块二,在今天看来这个利率很高,但在那个时代,这已经是很低的利率了。
对这些奸臣来说,只有一个目标:对王相公负责。既然王相公说要借钱给老百姓,然后收利息,那我们就要多收利息。春天借给老百姓一次,秋天再借给他们一次,不管他们要不要借,都要强行摊派给他们。这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赋税,当然民不聊生了。
奸臣发挥的作用可不仅如此,虽然狠心欺负老百姓的奸臣没有那么多,但由奸臣或者说操守不是那么好、廉洁度不是那么高的人构成的系统,它会带来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叫制度成本。
我们可以推想一下王安石变法时民间的情况,假设高利贷普遍的标准是年利四分,现在官府推出一种贷款年利才二分,这当中有两分的差额,请问会发生什么情况?这笔贷款的额度当然就会成为各种各样“寻租空间”的额度。
就像今天我们的政府会给创新企业、文化企业一些补贴,市面上就出现了一种公司,帮这些企业去申请这种补贴,等补贴申请下来,再跟这些企业来分。宋代也一样,既然有这个利差,就一定会有人利用这个利差,往自己腰包里搁钱。
为什么说火车票应该提价?因为火车票没有达到它的市场价格,是国家使用补贴把价格压了下来,表面上对老百姓有好处,实际上这个系统会把价格再弹回去——内部人偷票或把票给票贩子,等等。老百姓买票的时候,如果不到票贩子手里去买,就得彻夜排很长的队,用支付自己时间成本的方式,把这个成本给支付掉。
所以制度运行的过程是有成本的,制度设计得再好,如果把制度成本算进去的话,其实跟市场自然形成的价格没有什么区别。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市易法”,那是一个多么高明的设计,当一个商品的价格低了,国家赶紧收储;价格高了,赶紧抛出平抑价格。可问题是,当真正的市场经济出现的时候,你怎么知道现在是高价还是低价呢?既然让官员去判断,如果他的廉洁度不够,最后他会买什么?一定是紧俏货、高价货,因为有人给他塞钱,反正是国家出钱,所以“市易法”迟早会搞得国家入不敷出。
但是王相公也说了,市易法应该有收益,不是低吸高抛嘛,所以找那些官员要钱。那些官员会怎么办?只好拼命去压榨那些商户。所以市易法被废除的时候,社会是什么情况?最后有4万家商户欠政府钱,市易法的执行机构雇了1000多人在全国讨债,那当然就是民不聊生的结果了。
所以你看,制度成本这个变量一旦代入系统之后,你会发现,新法想要给老百姓制造的好处其实并没有出现。
第五步:坏人发起反攻
紧接着,第五个逻辑出现了。新法可能会失败,但是皇帝任用的这批坏人已经站在朝堂上了,他们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而且他们要反过来攻击新法的发起者——王安石。
王安石后来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被贬到了南方。临走的时候宋神宗还在征求他的意见,问他觉得谁当下一任宰相合适?王安石就推荐了他最信任的那个人,吕惠卿。吕惠卿当了宰相之后,最害怕的事就是王安石回来,因为王安石是他老师,对他恩重如山,王安石一回来他就得靠边站。所以这个时候,他唯一的政治目的,就是把王安石搞掉。
于是,他跟邓绾两个人一合计,就诬陷王安石参与了一个亲王的叛乱。幸好王安石还是有一定政治经验的,日夜兼程赶到开封,跟宋神宗把这件事情摊开说清楚了。
宋神宗说,既然这事说清楚了,要不你回来当宰相吧。又把王安石任命为宰相,这是王安石二度当宰相,吕惠卿只能靠边站了。按史籍上的记载,从此只要能害王安石的事,没有吕惠卿不参与的。
这个时候,改革者的悲剧就出现了。王安石跟宋神宗虽然表面上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但毕竟不是一个人。王安石原来跟吕惠卿关系好的时候,经常跟他商量变法的细节,他跟吕惠卿说,有人批判新法,这事你不要跟皇上讲。他俩大量的书信来往都涉及这个话题。
吕惠卿这个时候就把这些书信整理了一下,一起端到了宋神宗的面前,这就是你信任的王安石,你还信他吗?宋神宗一看就傻眼了,彻底失去了对王安石的信任,导致了王安石的第二次罢相。这是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的标志。
第六步:贻害无穷的党争
事情到此算结束了吧,实际没那么简单。如果仅仅到此为止,王安石怎么会在南宋历史上留下那么大的骂名?仅仅由于变法失败,怎么也达不到这个程度。
所以说在第五步逻辑之后,还有第六步的逻辑,这才是影响更深远的逻辑。
所有的效率型改革必然会有余波,为什么?因为它是在强大的后台老板支持下搞的改革,后台老板一死或者撤除支持,原来被强权压制的那些力量就会反扑。
为什么历史上的改革家下场往往都不好?就是这个逻辑的产物,比如商鞅、吴起,最后都死于非命。王安石变法,这个逻辑同样在起作用。虽然王安石已经死了,但是他的那些徒子徒孙们,就成为了打击目标。
宋神宗一死,表面上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宋哲宗,但是真正掌权的,是他的老妈高太后。高太后一直觉得宋哲宗这个孙子在胡闹,忍不住自己上了台,把新党全部撵下台,把旧党请了回来,那谁来执政呢?就是司马光。
这一段历史叫什么名字?叫“元祐更化”。元祐是年号,其中暗藏了一个意思,就是多亏了高太后这个明白事理的老太太出来保佑我们,所以叫“元祐”。什么叫“更化”?就是把原来干的那些事全部变更掉。
但是,老太太年纪大了,自然做不了几年主,老太太一死,宋哲宗就会亲政。宋哲宗说,对,你是宋神宗的母后,以母改子没有问题,是符合孝道的。我是宋神宗的儿子,我要以子继父,这也符合孝道啊。所以就把旧党赶下台,把新党再召回朝廷。
这段历史叫什么?叫“绍圣绍述”。这名字听起来很别扭,绍圣是宋哲宗的年号,“绍”和“述”都是继承的意思,“圣”指的就是宋神宗。“绍圣绍述”就是说,宋哲宗要继承宋神宗神圣的使命,把他未完成的事业干下去。于是,新党又上台了。
可是宋哲宗执政没几年也死了,又上来一个太后,就是宋神宗的老婆向太后,她虽然是宋神宗的老婆,但是她特别讨厌新党。于是,新党再次被赶下去,旧党又被召回朝廷。这一段有两个年号,一个叫元符,一个叫建中靖国,这俩年号都是有意思的。
什么叫“建中靖国”?就是说,我们新旧两派不要再争斗下去了,搞一个中庸的东西,这叫“建中”;“靖国”,就是平静的意思,就是不要再闹了。但实际上向太后还是倾向于旧党的,所以又扶植了大量的旧党上来。
向太后没有几年就下台了,然后是谁亲政?就是宋神宗的第二个儿子,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道君皇帝宋徽宗。他又开始搞宋神宗那一套,旧党再下去,新党再上来。
如此一来,整个北宋的政治成了什么?就像翻烧饼,这面烤煳了翻另一面接着烤,不断地折腾。新党上台的时候,是不是还要搞改革,推行王安石的那些政策?
没那回事,这个时候新党和旧党已经沦为两个政治符号,没有什么实际的改革措施了,就是互相指着鼻子骂,你是小人、我是君子云云,朝廷政治就变成了一个党争型的政治。
在宋徽宗年间,党争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来看一下宋徽宗的年号,崇宁,什么意思?就是要崇拜熙宁年间宋神宗做的那些事。宋徽宗搞了一件事情,刻了一副“元祐党人碑”。当年高太后搞的那一套不是叫“元祐更化”吗?宋徽宗认为,上台的旧党都是奸臣,所以亲自用他的瘦金体在碑文上刻下了这些人的名字,司马光、文彦博都在上面。刻下来干什么呢?立在开封,告诉大家,这些人的子孙永远不许参加科考,朝廷永不录用。
后来宋徽宗把这个碑建得全国都是,当然,其他碑上面不是宋徽宗的字,而是大奸臣蔡京的字,元祐党人碑就作为蔡京的一个重要的书法作品被保留了下来,这也是一个历史的遗迹。
元祐党人碑上刚开始只刻了100多个人的名字,最后名单扩大化,变成了300多人。而且这张名单上已经不分什么新党、旧党了,所有的政敌一概打击。这个党争甚至在北宋灭亡之后,一直到南宋,还在折腾。
讲到这儿,大家可能才会理解,为什么王安石是国家由统一到分裂的罪人。都是因为他搞变法,才导致整个大宋天下变成了一个党争的天下。
这段故事真是让人感慨。你可能会问,罗胖,难道你想否定王安石吗?我没有那个意思,你以为这里面有谁是正确的吗?谁都不正确,一个正确上台,另外一个正确就在台下等着,要把前者推翻。所以到底是王安石对,苏东坡对,还是司马光对,已经变成了一锅稀粥,谁都不对。
为什么效率型变法一定会出问题?因为效率型变法讲究的就是单目标效率系统,一定是要靠权力把效率给推进下去。可是效率型改革有一个天然的前提,就是要先造蓝图再施工,蓝图不对,房子肯定会盖走样。
所以,这个蓝图一旦画出来,它就一定得正确。害死人的就是这“正确”二字,因为“正确”这个家伙一旦登台,它只有两句台词,第一句,我正确;第二句,所有反对我的都不正确。所以“正确”一生的使命就是要把那些跟它不一样的东西强行赶下去。这就是效率型改革往往会贻害无穷的原因。
改革开放:活力型改革的好教材
你可能又会问,如果罗胖你是王安石,应该怎么改革呢?这事别问我,我也“穿越”不回去。但是我知道,如果想搞一个活力型的改革,真的有一本好教材,那就是中国人现在还在经历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有著名的“三论”,叫猫论、摸论、不争论。“猫论”就是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的就是好猫;“摸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就是不要争什么意识形态、是是非非。
其实这个逻辑可以倒过来理解,第一步是不争是非,咱们别说改革蓝图已经描摹好了,它是什么样我们不知道,不争是非。
第二步就是“摸论”,就是大家分别去摸,有人能摸到帮助过河的那块石头就好。那么,那个人就是逮着老鼠的好猫,判他是正确的,让改革再往前走一步。
这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特别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先不争是非,让它去试,试好了我再事后追认,让整个改革往前走一步,这才是活力型改革最好的一个样板。
老子的思想当中有一个特别奇葩的理念,叫“不尚贤”,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要尊重贤人。这不是很脑残、很反动的话吗?为什么老子会说这样的话呢?刘军宁先生在天堂茶话当中解释得很清楚,什么叫尚贤?把一种人定为贤,就是定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对错你是不知道的,等于先论了是非,就会出现我们前面讲的王安石变法演化的逻辑。所以不尚贤恰恰是保护贤者,所谓的尚贤恰恰是伤贤。
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想说的是商业。现在很多企业觉得互联网+、互联网浪潮扑过来了,我们一定要参与到这个浪潮当中,要激发企业的活力。可是现在有多少企业用的是活力型改革的方法呢?他们大多用的都是效率型改革的方法,在总裁办里面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叫“推进互联网战略委员会”,天天开战略会议,老总极端重视,一定要用企业最多的资源,不遗余力地把这场改革给推进下去。可是结果呢?往往会距离那个效率的目标越走越远。为什么?就是因为前面讲的那个道理。
所以,企业家们如果真觉得自己要面对互联网转型了,真的要参与到这个活力驱动的全新市场环境当中,那么,你面前真的就有一面镜子可以参照。它的正面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改革开放,而它的反面就是王安石变法。
第65章 成长的坐标(1)()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纵使一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日拱一卒,不期速成。”这句老祖宗留下来的话,很有保守主义的智慧。我们每天拱一步卒,也比一年来一次将军要强得多,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01中国经济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
6。9%的背后
很多朋友都关心一个话题,那就是:中国经济从短期和中期的趋势来看,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
这个话题相对有点大,为什么要聊这个呢?因为最近我在很多朋友圈子里,包括企业家、创业家,甚至投资人的圈子里,都普遍感受到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这些人都是聪明人,这种悲观情绪当然是有事实支撑的。比如,国际上很多原材料的价格在飞速下跌,现在石油的价格一直在走低;中国的区域经济——东三省这样的老重工业基地传来的消息,通常有些揪心;还有产业经济,中国是一个以制造业立国的国家,但是很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都在一路下滑。
虽然中国经济也有一些亮点,例如互联网行业,好像仍有很多公司在蓬勃发展;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从宏观角度去看,经济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呢?
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了6。9%。这个数字是有讲究的,网上就有人评论说,这个数字其实弹射出两层意思。
一方面,国家想要保住7%这个点,但是没保住,说明经济增长不如预期;另外一方面,又要告诉老百姓,距离7%其实只有很小的差距,让人们继续怀抱希望。所以,从6。9%这个数字中既可以得出悲观的判断,也可以得出乐观的结论。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